2021-03-22
今天,3月18日,全国爱肝日,今年的主题是:
爱肝护肝 防治结合 遏制肝炎
大家常说“心肝宝贝”
肝脏确实是人的宝贝
几乎每个正常生理功能都少不了肝脏的参与↓
肝脏是个勤劳的器官
它是座高效的“化工厂”,肩负着代谢、分泌胆汁、解毒、免疫、凝血及造血、储血和调节循环血量等功能。
不过↓
肝脏是个哑巴器官
它不像心脏、肺、胃等器官,一言不合就让你“心慌”“咳嗽”“反酸水”。很多情况下,即使肝脏“感觉不好了”,也不吭声,因为肝脏里面没有痛觉神经,难以直接向神经中枢传达信号。
这意味着在疾病早期甚至中期都很难有疼痛等症状,如果没有定期筛检,非常容易忽略。
肝脏虽然“沉默不语”,我们也要了然于心
下面先来了解一下病毒性肝炎
这也是最主要也最受关注的肝炎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通常分为甲、乙、丙、丁、戊五型。按它们各自的主要传播途径,这 “五兄弟”可以分为两类:
粪—口(经污染的食物或水)途径传播
甲肝
提醒
目前甲肝没有特异治疗方法。甲肝不会造成慢性肝病,几乎每个感染甲肝的人都可完全康复,并获得终身免疫,但也有很少一部分甲肝感染者会死于重型肝炎。
预防
接种疫苗是目前预防甲肝最有效的办法。
目前我省适龄儿童免费接种的是甲肝减毒活疫苗,18月龄接种1剂次。
此外,也可自愿自费接种甲肝灭活疫苗,免疫程序为12月龄开始接种,接种2剂次,间隔6个月。
戊肝
提醒
戊肝通常具有自限性,不会转为慢性,一般不需要住院。如果发生重型肝炎,则需要住院。对于有症状的孕妇,也需考虑住院治疗。
预防
目前我国有针对16岁及以上人群的戊肝疫苗。推荐用于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点高风险人群,如畜牧养殖者、餐饮业人员、学生或部队官兵、疫区旅行者等。接种对象为16岁及以上的戊肝易感者,按“0,1,6”程序接种3剂次。即接种第一剂次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再注射第二及第三剂次疫苗。
血液、性接触及母婴传播,乙肝、丙肝及丁肝
乙肝
提醒
○ 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90万例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死亡,主要缘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即原发性肝癌)。
○ 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肝癌的最主要病因,约85%的肝细胞癌患者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
○ 在我国母婴传播是乙肝主要的传播方式,而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越小,转为慢性感染的机会越大。感染转为慢性的可能性取决于一个人被感染时的年龄:
婴儿:80%-90%
儿童(6岁前受到感染的):30%-50%
成年人:<5%
预防
接种乙肝疫苗是最主要的预防办法。
我国实施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规划策略,新生儿24小时内及时接种第一剂次,并于1、6月龄分别接种第二、三剂次。
丙肝
提醒
○ 许多慢性感染者会发展成肝硬化或肝癌。
○ 世卫组织估计,2016年,约有39.9万人死于丙型肝炎,主要缘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原发性肝癌)。抗病毒药物可使95%以上的丙肝感染者得到治愈,从而降低肝癌和肝硬化的死亡危险。
治疗
目前尚无针对丙肝的有效疫苗,但丙肝的检测并不困难,且丙肝可治疗,可治愈!如果怀疑感染丙肝病毒应主动检测,尽快到医院检查,并根据医嘱规范治疗。
丁肝
提醒
丁肝病毒是一种依靠乙肝病毒进行复制的病毒。没有乙肝病毒就不会出现丁肝感染。丁肝病毒与乙肝病毒合并感染被认为是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最严重形式,原因是它会加快肝脏相关死亡和肝细胞癌的发展。
预防
因为丁肝是在乙肝的基础上得的,打乙肝疫苗既防了乙肝又防了丁肝。
除了病毒可以引起肝炎,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毒品等,这些都可以对肝脏造成损害,引起肝炎,进而对肝功能造成损害。因此↓
日常生活中做到三要三不
饮食要均衡
饮食要均衡,要有粗有细。减少高脂肪、高糖的摄入,增加优质蛋白质、膳食纤维的摄入;不饮酒,饮酒对肝脏的影响特别大,尤其是有肝炎的病人要戒酒;
运动可促进肌肉消耗更多的热量,从而加速脂肪代谢,减少体内过多的脂肪堆积。此外,还要规律作息,不熬夜。
○ 健康成人建议每年做一次体检(可检查肝功能、乙肝两对半、血脂、肝脏B超等)。
○ 已有慢性肝病的人群建议每隔6个月进行1次检查——肝脏超声检查和血清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肝癌筛查。
药物的使用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切勿乱服药,慎用保健品。
霉变花生、大米等含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为肝脏,且高温加热不能被破坏,霉变食物一定要丢弃不吃。
肝吸虫一般寄生在淡水鱼体内,吃了生的或未彻底煮熟的淡水鱼类可能使人感染。而肝吸虫感染者发生肝胆管癌的风险是非感染者的4.5倍。
相关阅读《医学科研丨分析全球超200万人的健康数据:一天2份水果+3份蔬菜,是延寿的最佳组合!》
相关阅读《医学科研丨速看,医务人员继续医学教育如何申报个税退税?》
相关阅读《医学科研丨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习近平强调了这些》
百度浏览 来源 : 网络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