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热点资讯

那些决心赴死的年轻人,到底经历过什么?

热点资讯

2021-09-11      

1424 0

「我有抑郁症,所以就去死一死,没什么重要的原因,大家不必在意我的离开。拜拜啦。」这是90后女孩@走饭离世之前发布的最后一条微博。她将生命定格在2012年3月18日,在她离去之后,这条微博在网络上化身成为一个巨大的「树洞」,有人在这里倾诉秘密,或沮丧,或孤独,或以「心灵鸡汤」给予自己和陌生人温暖。

很多留言的主人讲述着一个又一个遗憾的故事,不时透露出对世界不再信任的绝望心境。

身处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承受或多或少的压力,对于一些人来说,当压力或抑郁情绪集中爆发,那种痛苦就像一只扼住自己喉咙的大手,似乎只有自杀才能才能将一切终结。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搜寻那些有自杀倾向的人,在企图自杀者内心中深不见底的「黑洞」里,努力去够到对方的手,将其拖出黑暗,挡在他们与死亡之间。 

9月10日是「世界预防自杀日」。还记得SARS那年,首个「世界预防自杀日」的口号吗?「自杀一个都太多」。健康界采访多位从事自杀干预的工作人员,他们无一例外地提到了一个当下自杀事件的共性:与父母关系紧张或儿时曾遭遇暴力的人,很容易在青少年时期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并走上自杀这条不归路。

基层民警:

没能救下那个女孩,我在现场哭了

盛侃是安徽省一名基层民警,工作中他看到过不少生离死别。他相信,他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自杀所带来的是一个个无法挽回的家庭悲剧。

多年前的一个夏天,盛侃所在的部门接到报警,一名22岁的姑娘毫无征兆地纵身跳入湖中,被大家救上来时,女孩早已没有了呼吸。出警的盛侃没敢看女孩的脸,只记得她的头上带着一枚漂亮的发夹。尽管素昧平生,但年轻女孩的自杀仍然让盛侃瞬间感到无以言表的痛苦。他捂住了眼睛,透过双手和泪水,努力望向远方。

盛侃随后找到了女孩的母亲——一位十几岁便生下女儿的中年女性。从沟通中得知,女孩在一个亲子关系和父母夫妻关系都十分糟糕的环境中长大,父亲的抛弃更让母亲对女儿疏于沟通和教育,没能提早发现女孩的心理问题,最终酿成悲剧。

或许是出于警察职业的本能和对陌生人的善意,之后,盛侃加入一个专门进行自杀干预的组织——AI树洞救援团,他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网络中去制止悲剧的发生。加入救援团后,盛侃发出了第一句问候:「你好呀,我是警察哥哥,希望宝宝们微笑常在,平安快乐!」

盛侃

盛侃说,接下来,他接触到了一个又一个悲伤的故事,就像一张张人生的书页,被蹂躏、被撕碎、蒙上灰尘,他能做的只有摊平这些书页,擦去灰尘,再粘合在一起,希望他们能尽早写下新的一页。

盛侃告诉健康界,他曾遇到一位17岁的女孩萌萌,第一次在网络中问候她的时候,她正在割腕,血已经凝固,却还在担心是否打扰到盛侃。他在微博上小心翼翼地问候,轻声地安慰,倾听她心里的孤单、封闭和焦虑。萌萌与他聊到她的学校、她的生活,大到人生的意义,小到食堂的饭菜。

萌萌告诉盛侃,她本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却被调剂成不喜欢的,对未来很迷茫;她说,自己与每一位朋友真心相待,对方却从没在乎过她的感受;她和父母争吵的时候很委屈,吵完却又觉得对不起父母。「我当时感觉,萌萌描述的那个人仿佛就是很多年前的我。」盛侃说。

从那以后,每天早上,盛侃都准时问候萌萌,跟她分享自己的工作日常:如何帮报案人调监控、寻找赃物下落……萌萌也会跟这位警察哥哥聊聊自己无偿献血和救助小动物的有趣经历,抱怨学习高等数学的困难。期间,患有抑郁症的萌萌病情反复发作,不止一次表露过想要离开这个世界的痛苦。

当得知有同学在背后给萌萌抹黑、造谣时,盛侃异常愤怒,「就像自己精心呵护的花朵,被鸟儿无情地啄伤一样。」盛侃说,他反复与萌萌的辅导员和舍友沟通,在大家的帮助下,萌萌逐渐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她分享的更多是生活中的喜悦。

用言语给予有轻生念头者以温暖、陪抑郁症患者打游戏……盛侃工作之余,便是试图挽救那些「已经走到悬崖边的人」。然而,并不是每一次救助都能皆大欢喜。盛侃曾经在微博中用力安慰过的一名女生突然失去联系。

直到对方再次上线,盛侃才从其姐姐那里得知,女孩已经离世。 

盛侃与离世女孩姐姐的对话截图

身边经常有人询问盛侃,为什么会热衷于帮助那些轻生者。是源于有哪些执念?还是出于对过去遗憾的弥补?盛侃的答案总是,这是自己内心当中对善良的选择,希望用力所能及的力量去「拉一把」那些处在「深渊里的人」。

心理援助热线接线员:我劝那些孩子自私一点

每个想要自杀的人,痛苦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准备赴死前绝望的心情却颇为相似。让人感到欣慰的是,一些准备赴死或是内心深处每一刻都被提醒死亡的人,选择跟陌生人说说话,让自己心中的苦闷倾泻而出,因为只有陌生人,才能替自己保守秘密。他们选择的,经常是心理援助热线。

与盛侃在业余时间当志愿者不同,韦晓艳是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的专职接线员。在这个岗位已工作14年。攻读心理学专业的韦晓艳,已经记不清自己劝导过多少位绝望的人,她将他们的心事放在记忆的角落里。

图: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办公区

有人因欠下巨额网贷无力偿还,希望靠轻生了却债务;有人情深义重,却被恋人抛弃,因此耿耿于怀;有人被同事排挤,无法维持稳定的工作,相信自己这个「垃圾」死了才能一了百了……每一次,拿起电话的韦晓艳都会语气诚恳帮对方分析造成当下局面的原因,并告诉对方:「你活着才有意义,没有人能否定其他人的价值。」

与一些人对轻生者「自私」的评价相反,在韦晓艳眼中,那些试图轻生的人都非常善良,他们渴望温暖和理解,怕给别人带来麻烦,有的人甚至在深夜打来电话询问「跳楼之后会不会打扰到楼下邻居的休息」。韦晓艳告诉健康界,社会应该对情绪沮丧或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多些包容,也许一句温暖的问候,就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

韦晓艳发现,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打来热线。相比成年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更弱。

他们似乎个性独立,语气沉稳,却如同一只只孤独的小兽一样,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能独自舔舐内心的伤口。

曾经有一位刚刚步入社会的女孩打来电话求救,她哭着说自己因为被同事欺负,想要服药自杀。询问后韦晓艳得知,女孩从小跟妈妈的关系很差,妈妈经常用无比恶毒的话语辱骂她,包括「垃圾、蠢猪、滚远一点」。

她努力学习,想要讨好妈妈,却经常因为成绩不理想,再次换来辱骂,她感受到妈妈觉得她很「丢脸」,甚至在亲戚面前,都故意跟她保持距离。陷入自我否定的女孩感觉,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别人的讨厌都在自己应得的,自己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韦晓艳首先去共情,去试着理解她的感受,认可她的努力和付出,之后启发她认识到,成绩不好不代表她没有用,父母对她的看法也不一定都对,她需要有自己的判断。

「我在电话中告诉她,她是个善良的好姑娘,不必有负罪感,请她活得自私一点,家人和同事的评价不一定是对的。」韦晓艳说,沟通半个多小时之后,女孩终于如释重负地长长舒了一口气,挂断电话。在之后的随访中她发现,那位姑娘已经变得乐观开朗,不再有悲观厌世的情绪了。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很多父母都把成绩当成衡量一个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评判标准,忽视了孩子身上其他闪光点,这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和负罪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问题会愈发严重,而失眠和心情沮丧,又很容易被父母看做是矫情和脆弱,没有得到正确对待。」韦晓艳提到。

自杀干预志愿者:有过这几种经历的孩子,最容易发生自杀

为何近些年试图轻生者越来越集中在青少年当中?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2020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4%。分析显示,随着年级的增长,抑郁的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三成,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四成。

而据相关资料统计,抑郁症患者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口的50倍,抑郁症患者中约15%最终死于自杀。

2020年,长期在美国参与志愿者工作的张海伦回到中国,在机缘巧合之下,加入AI树洞救援团。她发现,试图与世界告别的人中,有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如何改变他们的自杀冲动,如何让孩子们重新看待世界和人生,回归到正常生活当中,应有所作为的,除了陌生的志愿者,更多应该是孩子的父母。

一天,树洞救援的AI预警筛查出一位网友的高风险留言,张海伦马上与那名女孩取得联系。联系上时,女孩已经吞下了大半瓶帕罗西汀(一种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万分危机的时刻,张海伦让女孩立刻去卫生间抠喉咙催吐。

为了确保女孩的安全,张海伦想办法联系上了女孩家长,让家长带孩子立刻去医院。

从医院归来,在接下来的交流中,女孩逐渐敞开了心扉。原来,作为一名独生女,女孩自小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获得父母的肯定。张海伦告诉她,自己会来做家长的工作,帮助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孩子。

「她跟我讲了她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她有自我发展和成长的需求,但是父母不理解,只要求她听话,按父母的意愿生活。我跟她说,你是一个独立的人,不要因为家长不理解就放弃生命,你值得未来你理想中的生活。」张海伦在与家长的沟通中,向他们解释了女孩目前的状态与抑郁之间的关系。

由于神经递质的改变和药物影响,女孩可能很容易失眠,也容易有无力感,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回避社交等一系列状态。通过反复沟通,女孩的父母逐渐理解了女儿的问题,在生活中开始夸奖孩子,还在朋友圈晒出女儿画的画。如今,那名女孩的社会功能已经基本恢复,并且精神状态也好转了。

张海伦向健康界分析了几种更容易发生抑郁甚至自杀的青少年的特点:

小时候遭遇过校园暴力的孩子。张海伦说,校园暴力不只是大众传统印象中的坏学生施暴,当下时常是那些学习好的孩子在施暴,比如给人「泼脏水」、传谣言,丢课本等。

好学生更容易拉帮结派,有些好学生为了保持自己的优势和优越感,往往仗着老师的宠爱而对同学施暴,在「唯成绩论」的价值观之下,有些老师也不愿意过多批评好学生,因此欺负人之后,这些好学生总能全身而退,而被他们欺负过的孩子,往往感到被排挤、因而开始社交恐惧、自我怀疑,甚至发展到自伤和产生自杀的念头。

幼年遭遇过性侵的孩子。有些家长认为这是丑事,说出来会影响到孩子的未来,生活中故意去淡化处理。

但不去谈不表示没有发生过,一个家庭一直藏着秘密避而不谈,家庭的氛围就会变得很怪异,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家长的行为会导致孩子开始自我怀疑——我是脏的吗?

有的家长还会说,「遇到一个人就赶紧嫁掉,你的情况别再挑三拣四了,也不要让对方知道那件事」。显然,家长这样做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应是安慰孩子,在发生情况时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对,要告诉孩子,错的是伤害她的人,孩子没有错,并教会孩子在未来如何保护自己。

父母夫妻关系很差的孩子。张海伦提到,我们经常能看到,父母在孩子高考后选择离异。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终于不用再维持一段悲催的婚姻」。父母貌似在此前给了孩子健全的家庭,但这个家始终是冰冷的,孩子能够感受得到。如果父母能够妥善处理关系,避免内耗式的生活,对孩子的伤害和和打击反而会小。

家庭出现家暴情况的孩子。很多家长把生活中的压力转介到孩子身上,稍有不满动辄打骂,完全不顾及孩子的感受。还有很多家长把自己的需要和未完成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去满足自己的愿望,却忽略了孩子自己的需要。

只要孩子稍有反抗,轻则出言不逊,重则棍棒相加。抹杀了孩子成长的需要,也抹杀了家庭的温暖。

除此之外,因为自小得不到足够的关爱,留守儿童、丧亲、失恋、出生在重男轻女家庭中的女孩,亦是自杀的高发人群。

有心理学家发现,当下的亲子关系,正处在几千年以来最复杂的时代。在农业时代,父母所从事的工作,大概率孩子也要接班,每个人所能看到的天地,最大就是自己所在的镇子。但如今,已经很少有孩子选择从事跟父母相同的职业,在互联网时代,又能看到离自己很远的地方和生活方式,这严重挑战了几千年来「父母经验最有效」的权威。

当出现代际冲突时,孩子得不到尊重,社会又教孩子要「听话」,这让很多孩子不得不选择「与人为善」,独自吞下所有痛苦,甚至去用一生压抑自己。

专家:有些话,永远不要说出口

「我的妈妈整整骂了我一下午,用了世上所有的恶毒的话,我最爱的人是你,推我下深渊也是你。我累了,对不起,让你失望了,我会试着离开的。」这是近期树洞救援志愿者发现的一条自杀预警信息。从中不难看出,在争吵时脱口而出的过激话语,常常像尖刀一样插在对方身上,尤其是至亲的亲人,所造成的伤害更深。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胡乃文针对冲动之下发生的自杀行为和有计划的自杀进行分析,她向健康界提到,家人和朋友有些话绝不能说,有些话要尽早说。

一、针对矛盾激发的激情自杀不应该做:主观贴标签的言语暴力。

「每天就知道和我抱怨,你也就这点本事!」「你太敏感了!这些事算什么!」「没见过比你还笨的,你怎么不去死!」「多大点事啊,你就是爱多想,能别想了吗?」「你也就是装装样子,有能耐你去自杀啊。」「我的脸都让你丢尽了,你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应该做:接纳对方当下情绪,不以主观判断为标准,给与对方更多的积极支持。

「我知道你也在很努力地对抗,想尽快摆脱这个状态,不如你说说看,有什么我能帮你的呢?」「不管怎么样,你都是我的家人(朋友),有事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对不起,我刚才情绪太激动了,因为太着急想帮你解决这件事,无论怎么样,我都会陪在你身边。」「我会一直在你身边,等你想说的时候,可以说给我我听一听?」「不管怎样,我相信你一定能迈过这个坎儿。」

二、针对家人发出「假如以后我不在了」等类似遗言的自杀暗示行为时,我们要如何应对?

不应表示否定,这些话不能说。「你都胡思乱想些什么啊!」「你是不是最近事情太少,每天过得太闲了呀!要不要我再给你点事情做?」「你不是病了吧?胡言乱语,我要去忙了。」「瞎扯什么,有能耐现在就去死啊!」

应该表示接纳,提供积极的支持,并说这些话。「喔?你最近遇到什么事了呢?愿意和我聊聊吗?」「具体怎么了,你可以说一说吗?」「我知道这段时间你很难过,但无论怎么样,你要相信我都会陪你一起面对。」「我能够明白这不是你的本意,我特别能够理解你的苦楚/痛苦,但是没关系,有我在!」

其实,我们每个人要做的,就是对家人和朋友保持最大的善意。正如民警盛侃在接受采访时所讲,这世界上有些人像蒲公英,能落地生根,也能随风千里,有些人却像娇贵的兰花,根断了,心也死了。

人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以请不要指责第二种人抗压能力差,因为世界是复杂的,他们只是容易被困在一个情绪里,一下子垮掉,但同样的,这样的人也很容易被正面的情绪带动起来,去热爱美好。



科研资讯(站内): 自杀

百度浏览   来源 : 健康界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自杀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1/5人会在一生中患上癌症!权威..
  • 以身诱蚊!清华大学程功/朱毅斌..
  • 馒头、大米吃腻了,不如把主食换..
  • 最佳“咖啡摄入量”出炉!研究发..
  • 推荐阅读 更多>>
  • 为什么有的人只睡4个小时就能精..
  • 亚洲最大药厂接到中国史上最重罚..
  • 动真格!高校评职称,取消论文数..
  • 中央党报痛批:医药不需要“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