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实验室数据造假,院士被剥夺职位,院士回应:本人从未造假

科研诚信事件

2022-08-29   来源 : 生物学霸

1496 0

最近,Nature 爆出独家「大瓜」,知名癌症研究实验室被查出学术造假和数据抄袭。


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

与学术不端有关的话题,再次喧嚣尘上,成为学术圈的焦点。

身为主管,管理不善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调查人员认定,美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癌症学者卡洛·克罗齐(Carlo Croce)管理的实验室中,存在抄袭和数据造假现象。

克罗齐在基因癌症研究领域算是大神级的人物。原籍意大利的他成名很早,1980 年就已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并以副主任身份管理著名的威斯塔研究所 (the Wistar Institute) 。

在短暂执掌费尔斯肿瘤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所 (Fels 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and Molecular Biology) 三年后,克罗齐从 1991 年到 2004 年一直担任费城金梅尔癌症中心 (Kimmel Cancer Institute )的主任。2005 年,他以癌症基因项目主管的身份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并在这里创建综合癌症中心 (Comprehensive Cancer Center) 。


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

克罗齐的癌症研究以基因为切入点,几十年如一日地产出科研成果。一篇篇论文,不仅为其事业积累出巨大的成功,也为他个人增添不少光环。

2018 年,克罗齐还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共同分享了总值100 万美元的丹大卫奖 (Dan David Prize) ,以表彰他对理解特定癌症的特定基因做出地重大贡献。


图片来源:丹大卫奖官网

与荣誉相伴的,是大量撤稿事件以及学术不端的指控。从 2007 年起,克罗齐署名学术论文,就有多次由于篡改图片、抄袭文字等问题被撤回或更正。这让他的研究一直笼罩在学术审查的阴影里。


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

尽管克罗齐面临的学术诚信问题人尽皆知,可就算加上这次 Nature 的爆料,也依然未能伤及克罗齐。

根据 Nature 独家的报道,早在 2017 年,《纽约时报》就报道过俄亥俄州立大学对克罗齐实验室学术不端的调查。克罗齐随后起诉《纽约时报》诽谤,并最终败诉。


图片来源:Court Listener

克罗齐治下的实验室,面临着剽窃和伪造图像的指控,这次被指名道姓摆出实锤的有两人,他们都是曾在该实验室工作过的学者 Michela Garofalo 和 Flavia Pichiorri。

根据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官方调查结论,两人撰写的论文存在多次/处数据伪造和抄袭。

值得注意的是,从校方给出的官方调查报告的时间上看,对 Garofalo 的结论在去年 10 月已做出,涉及 9 篇论文共 13 处


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

而对 Pichiorri 的结论更是早在 2020 年 4 月即已做出,涉及 4 篇论文共 10 处。


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

校方对克罗齐也进行了调查,结论是克罗齐的行为并没有上升到学术不端的层面,因为没有证据表明他本人剽窃或伪造数字。

但调查人员注意到其署名的许多论文中存在一定问题,包括几篇与 Garofalo 或 Pichiorri 合著的论文。

克罗齐曾对调查人员宣称,他的团队中有足够的关于剽窃和学术伦理的培训,但许多实验室成员否认了这一点。

在校方启动调查后的 2018 年 11 月,克罗齐作为癌症生物学和遗传学系主任的职务被免除。克罗齐随后发起诉讼,对校方罢免自己的理由提出质疑,2021 年,克罗齐败诉。


图片来源:法制网

现在,克罗齐又重新发起了诉讼。在编号为 2022-00187JD 的诉讼中,克罗齐认为自己身上并无学术不端的行为,所以要求恢复自己的职务和教席。同时他还希望法庭能够促使校方在相当于《纽约时报》这样影响力的媒体上发布声明,以正自己的清白。案件正在审理中。

尽管所有的调查迄今为止并未发现克罗齐本人存在任何学术不当行为。

但就此次最新的调查结果,克罗齐还是遭到了相应的处罚,理由是「管理问题」——作为项目主管和实验室负责人,他没有尽到领导和监督的职责。

学术诚信问题方面的老熟人伊丽莎白·比克(Elisabeth Bik)说:

这些问题呈现出一个这样的实验室,成员承受着巨大的科研产出压力,但却几乎没有对数据的指导和检查。克罗齐应该对署名的所有结果负责。

身为为实验室的负责人,既然署名了,自然是要承担相应责任。目测克罗齐仍然会继续延续官司不胜的历史战绩。

主动造假,图名图利

领导们经常感慨: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但反过来说,在更多经费、奖金和薪水的诱惑下,实验室主管默许甚至纵容成员通过抄袭和造假拿出点「成绩」,也属于一种完全合理的猜想。

当然,学术界更多的,还是为名为利的主动造假。

今年 2 月,加拿大植物学家 Steven Newmaster 因造假被哄下神坛。

2013 年,Newmaster 在 BMC Medicine 上发表论文,他利用「DNA 条形码」的方式对 44 种草药膳食补充产品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部分产品并不含有其宣传中的有效成分,且存在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图片来源:BMC Medicine 官网

原本是篇揭露草药膳食补充剂行业欺诈行为的论文,却令 Newmaster 一朝得道,成为该方面权威,最终沦为学术欺诈者。

在论文发表后,整个国际草药膳食补充剂行业都感受到恐慌,因为一旦自己的产品被证明无法通过 Newmaster 的测试方法,那将意味着商业欺诈。于是,各大厂商不惜花重金邀请 Newmaster 担任科学顾问。而 Newmaster 也积极增设服务,收取认证费用,获利数百万美元。


Steve Newmaster 图片来源:圭尔夫大学官网

可就在 Newmaster 赚得盆满钵满时,多位领域学者集体站出来指证论文本身就是一场骗局,其中还包括他自己的学生。

在后续的调查中还发现,除论文外,Newmaster 的演讲、教学、传记和其他学术文本中,都有着明显的捏造、操纵、剽窃数据行为。

Newmaster 的骗局本身学术意义不算出众,但商业利益巨大。

学术造假的收益,真的令很多人头晕目眩。

学术诚信,第一原则

尽管造假科学家的比例并没有比以前更高,但学术不端给学术界带来的负面影响正在迅速增加。

一篇阿尔茨海默症研究的学术造假,直接误导了整个研究领域的发展方向;心脏干细胞的研究造假,更是在全球白白耗费不可计数的学术资源;回到克罗齐实验室的学术不端案例,作为学术研究的基层组织,实验室的管理也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其中最直观的后果,就是论文撤稿数量的有增无减。据 Healsan Consulting LLC 发布论文撤稿最新数据,截至今年 6 月 30 日,上半年世界范围内共有 37904 篇 SCI 论文撤稿,其中不乏高水平论文。

学术诚信应当毫无疑问地成为学术研究的第一原则。不仅要确立为科研人员的自带属性,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监管机构和与之对应的严格法律,即便做不到亡羊补牢,也起码能对后来者警示的作用。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美国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给出关于..
  • 震惊!来自1700多名作者的100余..
  • 【行研】膜技术在医药健康领域的..
  • 2021年12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数..
  • 科研诚信专题

    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全面的科研诚信事件和资讯。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