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医学

双拳出击,BRAF突变型晚期NSCLC一线治疗新选择

临床医学

1970-01-01      

1772 0
整理: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BRAF是NSCLC的罕见驱动基因,在肺腺癌中的突变率为1%~2%,其中BRAF V600E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亚型。既往研究显示,BRAF V600E突变与不良预后相关,对含铂化疗有效率低,亟需开发更为有效的靶向治疗。最新的II期研究数据证实,dabrafenib +trametinib联合方案治疗BRAF V600E突变型NSCLC,疗效优异,安全性好。目前,欧盟和美国均批准dabrafenib +trametinib用于BRAF突变型晚期NSCLC治疗。此外,基于最新的研究证据, dabrafenib +trametinib联合方案已经作为NCCN指南推荐的BRAF突变型晚期NSCLC一线治疗优选。 

               
杨衿记
教授

肿瘤学博士,内科肿瘤学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肿瘤中心主任
肿瘤中心肺一科主任
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协会(CSCO)理事
曾留学丹麦和美国,主要研修临床肿瘤学早期临床试验。

BRAF突变:小靶点,大故事

BRAF基因是1988年由Ikawa等首先在人类尤文氏肉瘤中发现并克隆确认的,该基因位于染色体7q34,编码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与CRAF和ARAF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在恶性肿瘤形成、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BRAF蛋白与KRAS蛋白同为RAS-RAF-MEK活化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在MAPK/ERK信号通路中起着关键作用。BRAF基因突变主要位于CR3激酶结构域的第11外显子及第15外显子,其中BRAF最常见突变形式为第15外显子的第1,799位核苷酸上T突变为A,导致其编码的缬氨酸变为谷氨酸,即BRAF V600E突变。这一突变可使BRAF蛋白持续激活,提高BRAF活性约500倍,激活后的BRAF成为能够不依赖于上游RAS激酶的单体,导致ERK持续激活。

BRAF基因突变在人类肿瘤中的发生率为8%,多见于毛细胞白血病(100%)、黑色素瘤(50%)、甲状腺乳头状癌(45%)等瘤种。在NSCLC中,BRAF是继EGFR、ALK之后常见的驱动基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BRAF V600E突变是最常见的突变亚型,在腺癌中的突变率为1%~2%。BRAF V600E突变与不良预后相关,对含铂化疗有效率低,亟需开发更为有效的靶向治疗1。 

dabrafenib +trametinib联合方案治疗BRAF V600E突变型NSCLC:疗效优异,安全性好

BRAF抑制剂dabrafenib,是继维罗非尼获批后,FDA批准的第二个治疗BRAF V600E突变型转移性黑色素瘤的靶向药物。Planchard教授团队开展的dabrafenib单药或联合治疗用于晚期BRAF V600E突变NSCLC的II期试验,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对经治BRAF V600E突变的NSCLC患者给予dabrafenib单药治疗,ORR为40%(8/20),研究达到主要终点,成功启动第二阶段研究。鉴于在人类BRAF突变肺癌细胞株中发现,dabrafenib与MEK抑制剂trametinib具有协同抗癌效应,这一协同效应在黑色素瘤中也得到了验证。因此第二阶段研究分为3个队列,队列A评估dabrafenib单药的抗肿瘤效应;队列B入组既往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给予dabrafenib+trametinib联合方案;队列C入组初治患者,给予dabrafenib+trametinib联合方案治疗。

队列A评估了dabrafenib单药治疗84例BRAF V600E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其中78例为经治患者),单药治疗单ORR为33%(95%CI: 23%-45%),DCR为58%(95%CI:46%-67%),DOR为9.6个月(95%CI: 5.4-15.2)。单独分析6例接受dabrafenib单药一线治疗的患者,疗效更为突出,4例患者获得PR,PFS分别为4.5个月、8.6个月、11.0个月和16.6个月。 

队列B入组了57例经治BRAF V600E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给予dabrafenib+trametinib联合方案治疗,ORR为63.2%(95%CI: 49.3%-75.6%),DCR为78.9%(95%CI:66.1-88.6),中位PFS为9.7个月(95%CI: 6.9-19.6),缓解持续时间为9.0个月(95%CI:6.9-18.3),截至最后随访分析,6个月PFS率达65% (37/57; 95% CI:51–76);目前OS数据不成熟,6个月OS率达82% (47/57)。安全性评估显示,只是出现过一次3/4级不良事件(AE)的患者为49%,因AE导致永久停药、暂停/延迟给药和减量的患者比例分别为12%、61%和35%。这一队列的研究结果显示,dabrafenib+trametinib作为新的靶向治疗对于BRAF V600E突变NSCLC具有强效的抗肿瘤活性,且安全性可控。基于此,欧盟和美国FDA分别于2017年4月及6月相继批准dabrafenib+trametinib联合方案治疗BRAF V600突变晚期或转移性NSCLC患者。 

进一步评估联合方案用于初治晚期BRAF V600E突变型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队列C),经过中位15.9个月随访后,结果显示联合方案的ORR为64%(95%CI: 46%-79%),DCR为75%(95%CI: 58%-88%),中位PFS为10.9个月(95%CI: 7.0-16.6),中位OS为24.6个月(95%CI: 12.3-未达到),远远优于传统化疗。3/4级AE发生率为56%,常见AE包括发热、呕吐、转氨酶升高、低血压等,与传统化疗相比,联合方案的耐受性好2。 

NCCN指南推荐Dabafenib + trametinib联合方案作为一线优选

基于最新研究数据,2017年第8版的NCCN指南3推荐更新了BRAF突变型晚期NSCLC一线治疗选择,推荐优选Dabafenib + trametinib联合方案,如果患者不能耐受Dabafenib + trametinib联合治疗,也可以选择两药中的任意一种进行单药治疗。

图片 1.png

总结

BRAF突变是晚期NSCLC的罕见驱动基因,既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案,患者预后较差。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可知,在BRAF V600E突变转移性NSCLC患者的一线治疗中,dabrafenib + trametinib联合方案具有优异的疗效,可管理的安全性,使得BRAF V600E成为继EGFR、ALK、ROS1之后,成为晚期NSCLC第四个可靶向基因突变,写入NCCN指南,这是肺癌靶向治疗领域又一重要的里程碑。然而,目前国内对于罕见驱动突变患者的治疗相比于国外发展更慢,国内的指南上尚未推荐这一联合方案治疗BRAF突变的NSCLC。但对于另一个罕见驱动突变——ROS1重排,由吴一龙教授牵头进行的,以中国患者为主的东亚地区II期单臂临床研究4,证实了克唑替尼治疗的疗效,被获得治疗适应症 。因此,对于罕见驱动基因阳性晚期肺癌,精准治疗的II期单臂临床研究证据,足以改变这一罕见基因型肺癌的临床实践。

“dabrafenib+trametinib尚未在中国获批”

MCC批号ZYK1810933 有效期2019.10.25,过期资料,视同作废

参考文献

1. Liu X,Zhong D.Research Progress of Targeted Therapy for BRAF Mutation

in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Zhongguo Fei Ai Za Zhi.2018 21(8):635-640

2.Dabrafenib plus trametinib in patients with previously treated BRAF(V600E)-mutant metastatic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 open-label, multicentre  phase 2 trial. Lancet Oncol. 2016 Jul;17(7):984-993. 

3.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NCCN Gudieline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Version 8. 2017.

4. Phase II Study of Crizotinib in East Asian Patients With ROS1-Positive Advanced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ublished at jco.org on March 29, 2018.

版权声明
版权属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科研资讯(站内): 癌症, 肿瘤, 药物, 医学, 医生, 肿瘤资讯, 肿瘤医生, 肿瘤资讯, 医生工具, 肿瘤文献, 肺癌, 乳腺癌, 肝癌, 患者, 良医汇, 肿瘤诊疗, 肿瘤会诊, 患者招募, 临床试验招募, cancer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癌症, 肿瘤, 药物, 医学, 医生, 肿瘤资讯, 肿瘤医生, 肿瘤资讯, 医生工具, 肿瘤文献, 肺癌, 乳腺癌, 肝癌, 患者, 良医汇, 肿瘤诊疗, 肿瘤会诊, 患者招募, 临床试验招募, cancer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2018 ESMO】隔空对话:PI Barb..
  • 【JCO】10年随访:症状性惰性淋..
  • 【2018 CSH】王建祥教授:中国CA..
  • 【2018 CSH】披荆斩棘,再创佳绩..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