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依鲁替尼的问世,已经改变了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然而,对于依鲁替尼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疾病复发或难治的患者,治疗手段仍捉襟见肘。如何寻求突破?口服BCL-2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Venetoclax的出现,或可改变这种现状。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系血液科教授John C Byrd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非随机2期试验的中期分析,并将结果于2017年12月12日发表在《The Lancet Oncology》上。
背景和目的
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BCR抑制剂的问世已经改变了CLL的治疗,快速取代了细胞毒化疗。既往研究表明,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依鲁替尼治疗的患者具有持久的应答,比非靶向治疗的患者具有更长的总生存期和无进展生存期,这造成了依鲁替尼获批用于未经治或复发的CLL患者的治疗。
虽然许多CLL患者在依鲁替尼治疗下获得了持续的疾病控制,但是依鲁替尼治疗期间或治疗后疾病进展的患者,其有效治疗选择有限。在高风险患者中,如染色体17p缺失del(17)(p13.1)或复杂染色体核型异常的患者,比低风险患者更常复发。不良事件也可造成依鲁替尼停药。因此,迫切需要依鲁替尼治疗后疾病进展情况下的新的治疗方法。
Venetoclax是一种口服的BCL-2选择性小分子抑制剂,在美国获准用于具有del(17)(p13.1)染色体异常和接受至少1次既往治疗的CLL患者。在欧盟和其他地区,Venetoclax获批用于不适合BCR抑制剂治疗或对BCR抑制剂无应答的患者,和无del(17)(p13.1)或TP53突变且对化学免疫治疗及BCR抑制剂治疗无应答的患者。然而,早期研究由于样本量的限制,不能确定Venetoclax在此类患者中的临床活性。
鉴于此,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非随机Ⅱ期试验的中期分析,旨在评估依鲁替尼治疗期间或治疗后复发或对依鲁替尼难治的CLL患者中,Venetoclax的活性和安全性。
方法
在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的非随机Ⅱ期试验的中期分析中,研究者纳入了18岁或以上的确诊为CLL的患者,诊断标准根据2008年国际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工作组(IWCLL)标准和东部肿瘤协作组体能状态评分为2或更低确定。所有患者既往接受BCR信号通路抑制剂治疗后疾病复发或难治。
患者口服Venetoclax,起始剂量为20mg/d,然后在5周逐步增加剂量至400mg/d。疾病快速进展的患者接受了加速给药方案(到第3周时剂量增加至400mg/d)。首要终点为总体应答,其定义为研究者根据IWCLL标准评估确定的总体应答患者的比例。所有接受了至少1次Venetoclax给药的患者纳入到活性和安全性分析中。此研究仍在进行,本文只是对其中期数据进行的中期分析。
结果
基线特征:
2014年9月~2016年11月,127例既往接受过治疗的难治或复发CLL患者从美国15个地区入组。91例患者在入组前接受依鲁替尼作为最后的BCR抑制剂治疗,其中的43例纳入到主要队列,48例在方案修改后纳入到扩展队列。
停用依鲁替尼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疾病进展(50/91(55%))和不良事件(30/91(33%))。根据IWCLL标准,28/91例(31%)患者依鲁替尼治疗期间或停药后疾病复发,62例(68%)对依鲁替尼难治。
随访:
2017年6月30日,所有91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期为14个月(IQR,8~18),主要队列为19个月(9~27),扩展队列为12个月(8~15)。46/91例(51%)患者在撰写此篇论文时仍在接受Venetoclax治疗。
应答:
91例患者中,59例(65%;95% CI,53~74)具有总体应答,包括主要队列中的30例(70%;95% CI,54~83),扩展队列中的29例(60%;95% CI,43~72)。51例(56%)患者部分应答或结节性部分应答,8例(9%)患者完全应答或完全应答伴不完全骨髓恢复。至首次应答的中位随访期为2.5个月(1.6~2.6),至最佳应答的中位随访期为7.9个月(5.3~8.1),至完全应答或完全应答伴不完全骨髓恢复的中位随访期为8.2个月(4.9~9.0)。19/32例(59%)基线具有B症状(如,淋巴结、肝或脾肿大)的患者表示,在第8周时症状缓解。扩展队列中,2/48例(4%)患者因疾病进展而使Venetoclax剂量升至600mg/d,但在该剂量下并未改善。计划接受加速给药方案的7例患者中,5例达到了400mg的目标剂量,包括4例部分应答和1例因疾病进展而停药的患者。
PFS和OS:
进行该中期分析时,26例患者出现疾病进展。研究者评估的进展中位时间为24.7个月(95% CI,19.6~未达到),约80%(95% CI,69~87)的患者在12个月时未进展。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24.7个月(19.2~未达到),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的估计值为75%(95% CI,64~83)。中位总生存期未达到(95% CI,27.8~未达到),12个月总生存率的估计值为91%(83~95)。中位应答持续时间未达到(95% CI,17.6~未达到),12个月仍保持应答的患者比例为88%(76~95)。
探索性亚组事后分析:
在探索性事后分析中,因不良事件而停用依鲁替尼的30例患者中,有19例(63%;95% CI,44~80)在接受Venetoclax治疗后实现总体应答,而因疾病进展而停用依鲁替尼的50例患者中,有27例(54%;39~68)在接受Venetoclax治疗后产生总体应答。高风险染色体异常患者与无该风险因素患者相比,实现应答的患者比例相似。已知del(17)(p13.1)或TP53突变的46例患者中,有28例(61%;45~75)实现总体应答,包括4例完全应答或完全应答伴不完全骨髓恢复,和24例结节性部分应答或部分应答。无del(17)(p13.1)或TP53突变的45例患者中,有30例(67%;51~80)实现总体应答,包括4例完全应答和26例结节性部分应答或部分应答。
微小残留病:
对于预先设定的微小残留病的探索性终点,57例患者评估了外周血的微小残留病。其中,24例(42%)外周血的微小残留病阴性,5例骨髓中的微小残留病阴性。外周血微小残留病阳性的多数患者中,其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细胞的比例较低。5个月时,外周血微小残留病阴性的1例患者在第13个月时因疾病进展而停用Venetoclax。外周血微小残留病阴性患者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未达到,阳性患者为24.7个月(15.4~未达到)。
不良事件:
所有患者中,最常见的任何级别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6/91(62%))、恶心(52(57%))、贫血(48(53%))、腹泻(47(52%))、血小板减少症(43(47%))。这些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在主要和扩展队列中相似。最常见的治疗相关的3或4级不良事件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46/91(51%))、血小板减少症(26/91(29%))、贫血(26/91(29%))、白细胞计数降低(17/91(19%))、淋巴细胞计数降低(14/91(15%))。可能与Venetoclax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为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2例)、肺炎(1例)、血钾水平增加(1例)、高磷酸盐血症(1例)、高钾血症(1例)。32/91例(35%)患者因不良事件而中断Venetoclax,最常见的原因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例)。15例(26%)患者要求减量,最常见的原因为恶心(12例)、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1例)和腹泻(9例)。
17/91例(19%)患者死亡,包括7例因疾病进展而死亡者。无治疗相关死亡发生。
研究者评估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微小残留病状态
结论
该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在依鲁替尼治疗期间或停用后疾病进展的复发或难治性CLL患者中,Venetoclax具有持久的临床活性和良好的耐受性。对Venetoclax应答的持久性将在2019年的最终分析中进行评估。
欲了解更多血液肿瘤、淋巴瘤相关资讯,与全国各地血液肿瘤、淋巴瘤医生交流与讨论,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肿瘤资讯小助手-Dinna微信,备注“血液肿瘤”!
Venetoclax for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progressing after ibrutinib: an interim analysis of a multicentre, open-label, phase 2 trial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onc/article/PIIS1470-2045(17)30909-9/fulltext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