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医学

【2019 Best of ASH】治疗篇:3项研究揭示新疗法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带来获益

临床医学

1970-01-01      

2317 0
编译:肿瘤资讯
来源:肿瘤资讯

第61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2019年12月7-10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盛大举行。本次有12项研究入选本届ASH的“Best of ASH”,其中3项研究涉及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治疗新进展。【肿瘤资讯】小编对这3项研究进行了编译整理,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摘要283:Hyper-CVAD方案联合帕纳替尼(ponatinib)一线治疗成人Ph+ALL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

研究概述

费城染色体阳性(Ph+)ALL应用化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标准联合治疗5年总生存率(OS)可达35%~50%,三代TKI帕纳替尼可抑制ABL1突变(T3151)。

该研究对初治成人Ph+ALL患者进行8个周期的hyper-CVAD与高剂量甲氨蝶呤/阿糖胞苷交替治疗,期间联合应用帕纳替尼。主要终点是无事件生存(EFS);次要终点包括应答率、OS和安全性。

1578380489617.jpg

图1:研究设计

入组的68例患者均达到完全缓解(CR),总体CMR率为86%;3年OS率和EFS率分别为78%和71%;5年OS率和EFS率分别为74%和68%。无早期死亡发生。18例患者(21%)在首次缓解时进行了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6个月时分析显示,首次缓解期间未接受HSCT的患者中具有更好的OS,3年OS率为90%。而接受HSCT的患者为66%。

1578380502827.jpg

图2:长期生存及HSCT后生存

Hyper-CAVD联合帕纳替尼方案总体耐受良好,大多数不良事件为1~2级。37%的患者因不良事件需要减少帕纳替尼剂量;最常见的原因包括皮疹、肝功能检查异常、胰腺炎等。9例(10%)患者在CR过程中死亡。在将方案修改为低剂量帕纳替尼之前,2例死亡案例与帕纳替尼相关的心肌梗死有关,方案修正后未发生帕纳替尼相关死亡。

研究结论

对于新诊断Ph+ ALL成人患者,联合使用hyper-CVAD和帕纳替尼可产生持续疗效,CMR率达84%,预计5年OS率为73%。首次缓解且未接受HSCT的患者中,3年OS率为90%。将有效的新型药物(如blinatumomab)纳入Ph+ ALL患者一线治疗方案是否可以减少化疗,同时增强疗效并减少HSCT比例,仍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摘要740:达沙替尼+blinatumomab一线治疗成人Ph+ ALL患者:Gimema LAL2116 D-Alba试验结果更新

研究概括

自TKI问世以来,Ph+ALL成年患者(包括老年人)的治疗方案已发生改变,在微小残留病(MRD)阴性的患者中观察到更高的生存率。为提高MRD阴性患者比例,基于第二代TKI达沙替尼与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linatumomab的联合用药,研究者设计了一线无化疗诱导巩固试验(D-ALBA,GIMEMA LAL2116)。

该研究的主要终点是接受至少2周期的blinatumomab治疗后达到CMR或阳性不可量化(PNQ)疾病的患者比率。次要终点包括无病生存期(DFS)、OS、复发累积发生率(CIR)和安全性。

在使用达沙替尼治疗之前,患者接受了糖皮质激素预治疗:糖皮质激素继续应用24天,并在第31天停药。达沙替尼(140 mg/d)的诱导期为85天。获得完全血液学应答(CHR)的患者接受blinatumomab作为诱导后巩固治疗。该治疗至少强制使用2个周期,并根据对blinatumomab的反应和临床决策,可以再增加3个周期。使用blinatumomab治疗期间,继续进行达沙替尼治疗。治疗全程进行中枢神经系统预防性治疗。

1578380887924.jpg

图1:Gimema LAL2116 D-Alba试验研究方案

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研究共入组63例患者。中位年龄54.5岁。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目前已有61例患者完成诱导治疗。

达沙替尼诱导结束时,有17/58例患者(29.3%)获得分子学反应。在blinatumomab第2周期结束(主要终点)时,60.4%的患者获得分子学反应。在随后的blinatumomab治疗期间,患者分子学反应率进一步提高。12个月的OS和DFS分别为94.2%和87.8%。DFS在IKZF1 plus组中明显较差(63.6%),这些患者易发生有害突变。

1578380903826.jpg

图2:Ph+ ALL患者长期生存、IKZF1突变与DFS

研究结论

在针对所有年龄段的成年Ph+ ALL患者的首个无化疗诱导巩固方案中,联合应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可获得较好的分子学反应率和生存率,但IKZF1 plus组的患者疗效欠佳,未来需探索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LBA1:blinatumomab对比常规化疗治疗儿童和青年首次复发高/中危(HR/IR)B-ALL患者再诱导后治疗的研究结果

研究概括

儿童及青少年/青年(AYAs)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复发一直是棘手的临床问题。CD3-CD19 BiTE® blinatumomab单药在儿童及成人复发/难治B-ALL和成人MRD阳性B-ALL中具有较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本研究纳入208例1~30岁的HR/IR首次复发B-ALL患者,予以诱导化疗(block 1 UKALLR3/米托蒽醌组)后随机分为两组(A和B),对照组A再接受两周期强化疗后间歇一周,试验组B再接受2周期blinatumomab治疗后间歇一周。分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接受HSCT。主要目的是比较两组患者的DFS,次要目的包括比较两组的不良事件(AEs)、MRD、OS及能否进行HSCT。

1578383829801.jpg

图1:研究设计

中位随访时间1.4年,A组和B组的2年DFS率分别为41.0±6.2%、59.3±5.4%,2年OS率分别为59.2±6.0%、79.4±4.5%。在Block 1化疗结束后MRD≥0.01%的患者再接受Block 2治疗(A组)或blina cycle 1(B组)治疗后,MRD<0.01%的比例分别为21%、79%。A组和B组分别经过Block 3、Blina cycle 2治疗后MRD转阴率相当。

1578383944604.jpg

图2:两组生存分析

A组有4例患者诱导后死亡,B组未出现诱导后死亡。A组患者(Block2/3治疗)的≥3级AEs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Blina cycle 1/2治疗)。所有blinatumomab相关AEs均得到有效治疗。A组和B组患者可进行HSCT的比例有显著差异,分别为45%和73%。 

1578384003787.jpg

图3:其他终点分析

研究结论

在首次复发HR/IR B-ALL儿童和AYA患者中,blinatumomab作为再诱导后HSCT前巩固方案,相较于常规化疗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并且可产生更高的MRD转阴率、更高的可移植率,并可改善患者的无病生存及总生存。Blinatumomab为这部分患者带来了一种标准治疗选择。

责任编辑:Amiee
排版编辑:Amiee

文献来源

ASH大会官网

               
版权声明
版权归肿瘤资讯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或引用本网版权所有内容,须获得授权,且在醒目位置处注明“转自:良医汇-肿瘤医生APP”。
   



科研资讯(站内): 癌症, 肿瘤, 药物, 医学, 医生, 肿瘤资讯, 肿瘤医生, 肿瘤资讯, 医生工具, 肿瘤文献, 肺癌, 乳腺癌, 肝癌, 患者, 良医汇, 肿瘤诊疗, 肿瘤会诊, 患者招募, 临床试验招募, cancer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癌症, 肿瘤, 药物, 医学, 医生, 肿瘤资讯, 肿瘤医生, 肿瘤资讯, 医生工具, 肿瘤文献, 肺癌, 乳腺癌, 肝癌, 患者, 良医汇, 肿瘤诊疗, 肿瘤会诊, 患者招募, 临床试验招募, cancer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胃癌
  • 陆教授MDT病例远程会诊(01/07)..
  • 病例分享 | 靶向BRAFV600E突变治..
  • 2019晚期NSCLC的ALK通路盘点..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