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2 来源 : Antibody Research
临床阶段同样需要很深的科学,但国内除了康方生物等少量企业,去做一些原创性临床探索,大部分是没有的。
肿瘤微环境,从大的方面来看,或者笼统来看,由肿瘤细胞,效应T细胞,Treg,巨噬细胞(M1,M2),NK,血管等等,但是目前还没有完全或者是非常少从这些轴共同出发,来针对肿瘤做全面的临床设计。
K药之所以称王,要归功于临床的深度开发。
临床前,在药效上一定有不差于K药的PD-1抑制剂,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缺少了如K药这般临床开发的魄力和远见。
现在有一套牌,PD-1,TIGIT,LAG-3,PD-L1,CD47,CTLA-4,VEGF还有一些follow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又布局ADC,有没有可能去打赢这场仗。
这么好的布局,为什么没有打赢的希望呢?
这些完全可以去探索全新而又符合科学的临床设计,做出一定的突破。
免疫治疗领域只有一个对手,那就是K药。
不要在乎几打几,哪怕是群殴,3打1能够干过它,那都是非常可以的。而且我也相信大多数PD-1抑制剂,单药对于K药都能有非劣的药效。
纵观来看,国内有这些靶点布局的公司不在少数。从免疫治疗领域布局完整性来看,国内某些企业是领先的,而且国内也出现规模性的license-out。
临床试验的尝试性创新,会成为一个突破口。
当下,去要求药企去发现国际化新药,发现新靶点,才能如何如何,也不现实。
没钱,没土壤,没有足够积累,主体对象也不一定对。
并且不是没有新靶点,没有所谓国际化新药,国内药企就不能玩了。
肿瘤领域,有它的特殊性,有它的复杂性。
以中国本身的临床资源优势出发,拓宽临床探索,深挖联用组合的可能性。这是一个比较短平快的策略。基于现有的平台技术,拓宽赛道的应用。
我一直看好,中国的生物医药研发,只要政策适宜,不往死里整治创新药,未来一定有大量的需求,来造福社会,甚至造福全世界。
中国即将进入高度老龄化社会,正是当下这批正在研发的新药未来的用武之处。从一份《中国人口形势报告2021》中看到的一个数据,2033年左右中国将进入老龄人口占比超过20%的超级老龄化社会。将近3亿65岁以上老龄人口,而癌症正是一个“老年病”。
耐得住性子,把眼光拉长。
原始积累充足了,一定会去做真正的创新。这是一个过程。目前来看,我们一些该走的路,还没有去走,这些路也是我们必须要走的。
相比发达国家,中国当前还是一个缺药的国家,同时老百姓还没有足够的钱付出高昂医药费。国内PD-1抑制剂,是对老百姓非常有利的事情。
现实的例子,一抓一把,中国三四线城市的百姓收入,是很难承受一年几万甚至十几万的慢性病的治疗,例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费用(个人感觉医保报销后1万元以内是普通老百姓的承受标准)。
我的家乡的就是这种三四线小城市,亲戚患有银屑病,严重程度不高,就一直强忍(该类的新药还是贵)。
我全身漫出一种无力感,并且自己的日子也过得捉襟见肘,没赚什么大钱,也没什么title,除了个人努力,以及自己所学的这些知识,一无是处。我也不知道怎么去帮忙。
很明显感受,老百姓,都越来越不好赚钱了。中国的暴发户时代,已经过去了。
中国真的还需要一些体系制度的完善,来确保老百姓能够用得上,用得起新药(PD-1药物的内卷其实是造福了中国癌症患者,弯道超车般用到了世界上性价比极高的抗癌新疗法)。
这种对于个人悲观,对于国家乐观的心态,是一代人的心理烙印吧。年轻人,或多或少都有点这种感触。如果,我还可以称为年轻人的话。
话又说回到行业,从立项来看,不致死,且不是影响特别大的生活状态的疾病,在国内的销售情况,可能不会达到如国外那般乐观。
活着,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就是最大的渴求。
说起来,其实有些心酸。什么时候老百姓能病有所“医”,不是简单的“活着”,而是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抛开这些令人心酸的来谈,我对国内肿瘤领域是非常看好的,它是刚需中的刚需。老百姓迫切需要。
药企卷一下,老百姓可能就会更好受点。
以未来这么大老龄化人口基数来看,药企没有活不下去的道理。
信心比什么都重要,信心如信仰。这是我这个假期一直在做的,哪怕人微言轻,也极力说出一些关于行业积极的话,以及我看好中国生物医药研发的一些佐证。
不知道能起多大的作用,但也算是尽力而为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