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医疗政策

对比两年任务把脉医改重点(三):强大的公卫体系怎么建?

医疗政策

2022-06-02      

1312 0

预防为主一直是我国卫生工作方针。

1952年,确立的新中国卫生工作方针是“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为新中国卫生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创造出中国卫生工作三大法宝,即三级预防保健网、赤脚医生、农村合作医疗,使严重威胁群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卫生系统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提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是以农村为重点,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是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

而医疗卫生工作要落实好“预防为主”,就必须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放在首位。

新医改方案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四梁”之一

2009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新一轮医改方案正式出台。这是一部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的纲领性文件。

意见提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具体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建立“四梁八柱”,四梁即医药卫生四大体系: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八柱即医药卫生八大机制:建立协调统一的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建立高效规范的医药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医药价格形成机制;建立严格有效的医药卫生监管体制;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医药卫生科技创新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制度。

对于如何“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意见要求:

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应急救治、采供血、卫生监督和计划生育等专业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并完善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促进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确定公共卫生服务范围。明确国家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增加服务内容,细化服务和考核标准。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当地经济水平和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中央规定服务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公共卫生服务内容。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明确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职能、目标和任务,优化人员和设备配置,探索整合公共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形式。完善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对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和慢性病等疾病的预防控制和监测。加强城乡急救体系建设。

加强健康促进与教育。医疗卫生机构及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健康、医药卫生知识的传播,促进公众合理营养,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将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污染治理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推动卫生城市和文明村镇建设,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卫生环境。

加强卫生监督服务。大力促进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学校卫生和农民工卫生工作。

然而实际上后来10年的改革,我们始终深陷“看病难与看病贵”的泥潭之中,忘却了以防病为核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国疾控系统出现了严重问题。曾光院士直言:医改十年,是公共卫生滑坡的十年。这也许是新医改主导者最大的失败。 

2019年年末的新冠疫情为我们重重的敲响了警钟。于是,从2020年医改重点任务中直接将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放在了突出位置。

十四五规划提出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

规划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首先要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

具体要求是: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强化监测预警、风险评估、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职能。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控基础条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落实医疗机构公共卫生责任,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处置机制,加强实验室检测网络建设,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建立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建立健全统一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大型公共建筑预设平疫结合改造接口。筑牢口岸防疫防线。加强公共卫生学院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强化慢性病预防、早期筛查和综合干预。完善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服务体系。为了落实这一规划,此后医改一直把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医改重点之一。

2020年下半年医改重点任务要求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明确要求:统筹推进深化医改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治相关工作,把预防为主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继续着力推动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在六部分26项重点任务中,第一部分就安排了“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出5项任务;第二部分为“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出4项任务。

在“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提出:一要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医防协同机制,强化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增强公立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推动医防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口岸传染病防控能力建设。

二要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实行传染病报告首诊负责制,改进不明原因疾病和异常健康事件监测机制,推进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加强军地间和部门间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通报,推动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

三要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增加防疫救治医疗设施和移动实验室。坚持中西医并重,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和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能力建设。加强药品和医疗防护物资储备,提升核酸检测能力,推进医疗机构发热门诊改造,推动落实“三区两通道”要求。加大疫苗、药物和快速检测技术研发投入。

四要做好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导各地提早制定具体方案,加强人员培训和应急演练,压实“四方责任”,做好“五有三严”(有防护指南、有防控管理制度和责任人、有防护物资设备、有医护力量支持、有隔离转运安排,严格发热门诊设置管理、严肃流行病学调查、严防医院院内感染)等工作。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传染病等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推动地方做好为慢性病患者开具长期处方服务工作。

五要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公共卫生相关学科建设和后备人才培养。强化对包括全科医生在内的临床医生的流行病等公共卫生知识培训。综合医改试点省份等有条件的地方要在完善公共卫生人员准入使用、待遇保障、考核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

在“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提出一要持续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二要加强重点人群健康促进。三要提升慢性病防治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为突破口,强化基层防治结合。以心脑血管疾病、癌症、尘肺病早期筛查干预为切入点,推进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业务融合。制定癌症预防与筛查指南(科普版)。推进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四要加大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防治力度。

2021年要求“坚持预防为主,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安排了4项任务,一是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毫不放松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工作。加快推进新冠病毒疫苗接种,提升接种能力,保障疫苗批签发质量和效率,提升企业有效供给能力。推动完善公共卫生重大风险评估、研判、决策机制,强化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应急处置和物资保障体系。

二是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提升早期监测预警、风险评估研判、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应急处置等能力。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创新科研和社会化服务机制。加强国家级公共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和实验室建设,提升重大公共卫生应急和防控能力。建立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健全公共卫生医师制度,完善人才评价,主要评价岗位职责履行情况。

三是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建立全媒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强化市场监管,坚决依法打击非法兜售保健品、坑蒙拐骗等行为。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服务。扩大高发癌症筛查覆盖范围,启动县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中心建设试点。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超重肥胖防控。加强艾滋病、地方病、职业病等重大疾病防治。推动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

四是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督导评价等职能,督促各级医疗机构落实疾病预防控制职责。推进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共管试点,推动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在慢性病综合防治方面业务融合。强化县级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完善妇幼保健机构内部管理,提供防治结合的医疗保健服务。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提升省级、地市级职业病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康复能力。加强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大力培养医防融合人才。

2022年提出“着力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同样安排了4项任务,一是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平稳有序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相关工作。推进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

二是加强医防协同。推进实施癌症、脑卒中、心血管病、慢阻肺等重大慢性病高危筛查干预项目。推进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共管试点,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和服务模式,推进基层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探索设立医疗卫生机构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依托综合医院、职业病专科医院,加强尘肺病、化学中毒等职业病诊断救治康复能力建设。

三是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坚持常态化科学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落实“四方责任”和“四早”要求,加强疫情源头控制,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严格落实高风险人员闭环管理,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持续做好新冠病毒疫苗接种工作,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坚决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

四是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扎实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完成到2022年的阶段性目标任务。持续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建设。

近两年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部署有啥不同?

如果仅从两年安排看,内容很接近,都是4项任务,而且除了顺序有所不同,基本任务都一样。2021年4项任务,依次是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持续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创新医防协同机制。2022年为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加强医防协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

从顺序调整看,似乎更多是按照事情紧急程度来安排的。

但仔细品味字句变化,可以看出“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在2022年任务中不但将2021年“深化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变了,而且从第二位提到第一位,说明疾控体系改革远没有提升能力更重要,所以在“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一节中,对于疾控改革的表述为“平稳有序做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改革相关工作”。

尽管在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两年任务大同小异,但咬文嚼字还是可以看出一些不同来,比如

在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面,不但明确强调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落实“四方责任”和“四早”要求,加强疫情源头控制,突出口岸地区疫情防控,严格落实高风险人员闭环管理,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而且在坚持常态化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有机结合,提出“科学精准”要求,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坚决守住不出现疫情规模性反弹的底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同时,提出“继续帮扶因疫情遇困的医疗机构”。

在“加强医防协同”方面,除了再次提出推进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共管试点,完善慢性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和服务模式,推进基层慢性病医防融合管理外,还提出要推进实施癌症、脑卒中、心血管病、慢阻肺等重大慢性病高危筛查干预项目;将2021年“强化县级医院公共卫生服务职能”明确为“推进公立医疗机构设立公共卫生科等直接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科室,探索设立医疗卫生机构专兼职疾病预防控制监督员”。将“依托现有医疗卫生机构,提升省级、地市级职业病预防控制、诊断治疗、康复能力”明确为“依托综合医院、职业病专科医院,加强尘肺病、化学中毒等职业病诊断救治康复能力建设”。

在健康中国行动方面,变“持续推进”为“深入实施”。要求确保完成到2022年的阶段性目标任务并提出推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绩效考核机制建设。将“推进村(居)民委员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作为“着力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的任务。

而在“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方面,首次提出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完善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提高重大疫情监测预警、流调溯源和应急处置能力。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基层医改思考者徐毓才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我院19个专科获批2021年度湖南省..
  • 美国医疗保健系统,将面临巨大挑..
  • 新冠后遗症或源于人体内残存“病..
  • 搭桥+拆弹……手术室上演惊心动..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