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30
文丨肖伞伞
编辑丨刘 聪
“临床医学赋生命以岁月,康复医学赋岁月以生命”或许是康复医学最生动的写照,它可以在疾病治愈的基础上,最大限度改善患者功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康复医学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并驾齐驱,一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四大医学”。
遗憾的是,康复医学在国内发展较为曲折。很长一段时间,康复医学在医院里仍处边缘地带,做了几十年的“冷板凳”。
2008年原卫生部部长陈竺在汶川地震后指出,地震伤员的康复凸显了中国康复医学基础的薄弱,该学科的发展落后于其他临床学科。此后康复医学沐浴到政策的阵阵春风,市场也随之扩容。据统计,到2022年中国整个康复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1100亿元。
然而渗透率仍有待加强——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近50%的老年人患有各种慢性病,近1/3的老年人长期活动受限,14.1%城市老年人生活起居不能自理,实际上进行康复的患者仅有约5000万人/年。
“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许多方面,首先是患者认知不足导致康复理念缺失,不能认知到疾病全周期管理,重治疗轻康复。其次市场教育不足、医保支付偏低、转诊机制不完善、各机构难协同等问题共同导致了现今康复治疗人数远低于其需求人数。”辽宁省康复医学会理事长张志强接受亿欧大健康专访时剖析道。
渐入佳境的康复医学,能否进一步满足老年人群、慢病群体及失能人群不断扩增的康复需求?在向上发展的路上有哪些掣肘,信息化如何助力康复医学发展?
辽宁省康复医学会理事长张志强
01中国康复医疗行业发展的瓶颈
要理解康复医疗的困境必须梳理其发展逻辑、供需缺口及付费机制。
1982年原国家卫生部引进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将部分疗养院转型为康复医院。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三级综合医院康复学科为引领、二级康复专科医院为核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的三级康复医疗体系。
亿欧智库梳理发现,公立医院康复资源不足,而民营医院又没有实力揽获患者,康复资源和能力分布不均。但康复需求则随着逐渐攀升的老年人口与日俱增,《全球疾病负担报告》显示,中国是全球康复需求最大的国家,2022年康复需求总人数达到4.6亿人。
供需矛盾下,尽管有“老母亲”一般的政策支持,康复医学的潜力仍待激活。
“只有极少部分患者能够通过院内转诊渠道进入康复医学科进行后续治疗,康复患者衔接存在一些问题,限制了康复医学的发展。”张志强认为从疾病全流程来看,急性发作期作为治疗要点,为医院以及患者带来的价值获得广泛认同。
而康复医疗大多以功能障碍恢复为主导,具有病程周期长、方案复杂、费用差异大等特点,即便改善了患者预后、减轻了医保资金压力,但很难体现在医疗行为里,医院与患者难有动力用真金白银来扶持康复发展。
欠缺价值认同感,使得康复医学虽“贵”为四大医学之一,但在市场端并未显山漏水。而最为关键的是,由于目前中国缺乏统一的功能评定标准,使得康复医疗行业痛点深化。
由于康复医疗行业功能评定统一标准的缺失,导致各地方、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康复服务能力不可比,院间协同性较差。三级康复医疗体系缺乏有效链接,并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康复领域缺乏统一清晰的标准,会让医疗行为的有效性评判、获益程度、可比性受到很大限制。”上述受访人士说道。
在张志强看来,目前医院、科室、医生、治疗师和护理团队之间同时存在“三不两难”问题,具体而言就是康复机构之间不可比、康复医疗体系内不可比、康复医疗数据不可比;机构康复水平难协同、各级诊疗难协同。种种不协同下,康复医师、治疗师评价指标、患者治疗效果、投入和产出比更无从谈起。
统一的功能评定标准缺位,付费模式亦无法实现精准化、合理化的支付,也就无法实现引导服务提供方提高治疗效果、促进价值医疗的目的。国家层面虽频频发文探索完善医疗康复项目的服务价格和支付机制,但究竟是采用以DRG为代表的按疾病诊断打包支付,还是目前多数机构施行的按床日付费仍未可知。
诸多堵点下,康复医学需要打通命门才能实现繁荣发展。
02信息化如何助力康复医学成长?
解题关键之一或是信息化,以此为基石建立统一的功能评定标准。
张志强指出目前康复评估量表大多直接由国外编译,需要依据国人生活习惯进行调整。在现行标准中,《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是残疾定义和残疾测量的标准框架,在国际及国内都具有较高呼声。然而,实践中ICF或更适合于静态目标的评估,对于动态变化病人的适用性面临挑战。
“舶来品难免会遭遇水土不服的境况”他分析到,如何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并且用于评价动态变化的功能评定标准是现阶段的首要任务。
纵览国外康复医疗的发展,美国或蹚出了一条样本之路。20年前当美国遭遇康复医疗的支付难题时,其基于康复医学统一数据和独立功能量表(FIM),建立以患者功能为基础的FIM-FRGs的支付体系,打造了“以功能为导向”的管理体系。这一支付体系根据康复损伤类别分成21类,以功能评估结果为依据,确立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支付标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述受访人士一针见血指出我们可参考美国的康复管理理念,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数据系统,以功能恢复为指征进行转诊、治疗、支付,进一步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从而引导机构关注功能恢复,切实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促进康复行业的健康发展。
实现以上美好畅想的前提一是标准的评价体系建设、二是用好信息化技术。功能评定标准与信息系统两者结合,以系统为支撑,以标准为量化编码工具,便于标准的应用和标准化数据的生成,进而协助各级康复机构的协同化、临床执行一致化、人才培养高效化、支付管理科学化。
“使用东软康复信息系统之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康复质量逐年提升,也为行业质控产生深远影响。”张志强分享到,从数据库查询的全口径比较数据来看,2018年至今,住院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日均进步稳步上升,从最初的0.183分/天一跃至0.276分/天。
此外,依据可溯源的真实数据,支持沈阳市制定了国内第1个有功能改善要求的按日付费方案,实现不同医院间质量比较与管理。
他以亲身经历举例,以往各个信息化系统没有统一的功能评定标准,路径也不一致,所以只能提供信息记录服务。而现在拥有大数据信息化管理之后,能够用数据来挖掘康复内涵建设,形成康复目标—功能障碍条目—治疗的业务信息链,对比不同治疗的效果。沉淀的数据,也可为康复医疗顶层设计、环节质控提供参考。
尽管医疗信息化已发展20余年,但通用的信息系统难以满足康复医学的需求,需要研发康复专科信息化产品,在治疗目的、评价诊断、治疗方法等方面有所甄别。
在张志强看来,康复专科信息化产品最重要的两大要素一是简洁方便,二是拓展性强。
产品最好包含多个功能模块,并将康复业务的数据与HIS系统联通,从而实现患者康复全流程数据的电子化留存,为医院运营管理、医疗业务执行、教学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大规模的高价值病历数据,也利于构建康复治疗标准化质控体系。
针对院端需求与康复科痛点,什么样的企业能立于潮头,得医院青睐?综合医疗信息化企业基于其对于医疗机构需求的全面认知和积累的产品研发经验,或在竞争中更具优势。
以东软为例,作为中国第一家上市的软件公司,其于1997年进入医疗健康信息化行业,深耕行业二十余年,已具备覆盖区域医疗、各级医疗机构及各专科等整体解决方案建设能力。
一张庞大、坚固的东软医院客户网络也在构筑中,截至目前,其智慧医疗健康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累计服务医院客户2700余家、三级医院客户500余家、三甲医院客户400余家、省级卫健委客户15家、市县级卫健委客户1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43500余家,为4.5亿居民提供医疗卫生信息服务。
不过眼下,康复信息化赛道“水温”仍未沸腾,竞争较小,行业格局未定。谁能陪着行业一起成长,探索适合中国康复医学的创新发展之路,这极为考验着企业的洞察力与技术、产品等综合实力。
请尊重原创,转载需获得许可联系我们
百度浏览 来源 : 亿欧健谈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