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来自生命的拷问:为什么生物基因领域更容易学术造假?

媒体聚焦

2022-10-06   来源 : 张会亭专业财经主持人

2601 0

来自生命的拷问:为什么生物基因领域更容易学术造假?

(本文约7100字,建议深度阅读时间 25分钟)

作者:闰而不土

引言:从“核酸盛世”到“生物盛世”

前几天跟几个朋友吃饭聊天,大家会不自觉地会评论一下当前的疫情形势,然后不自觉地会提及疫苗、核酸等产业营造的所谓“核酸盛世”,在提及钟南山、张伯礼、张文宏等抗疫大咖的同时,还更深度地聊到了饶毅、颜宁、以及尹烨、方舟子,甚至还回想起了争议人物韩春雨。

上述姓名,对普通公众来讲,很可能只知其一二,甚至很多人只知道钟南山。而对于生物(生命)和基因的专业学术领域来讲,则个顶个的都是如雷贯耳的大神级人物。

不可否认,虽然前几天杭州闹出的“核酸盛世”让人反感,但我们已经无法回避地迎来了“生物盛世”。在当前国人越来越重视并追求健康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开始主动拥抱生物和基因——尽管绝大多数人依然是一知半解,但丝毫不影响公众对其“不明觉厉”的莫名敬意和好感。或许,这正应验了某个预言:21世纪是生物世纪,而这个世纪已然到来。


我简单梳理得出,在生物(或曰生命科学)领域,有三个人注定会成为标杆性的代表人物。

那就是:

刚正不阿而又权威公信的饶毅、

乐于科普而又性格偏执的方舟子、

一鸣惊人而又饱受质疑的韩春雨。

其他人尽管成就斐然,但很难有如此鲜明而让人难忘的个性。

从韩春雨到普渡大学:当年的学术造假竟然杀了一个回马枪?

就在昨天(2022年9月26日),一个名叫《中南舆情》的网站刊登了一篇关于生命基因领域的最新进展文章。标题非常抢眼——《普渡大学团队:NgAgo有基因编辑能力!韩春雨事件核心争议技术迎最新研究进展》,后来我又循着这个标题进行深度搜索,发现这个所谓的“最新进展”其实是发生在三年前的2019年。但在三年后的今天被《中南舆情》拿出来翻炒,因为里面有着事关韩春雨的争议性影响,所以依然具有一定的杀伤力。似乎在告诉我们,当年所谓的“学术造假”好像杀了一个回马枪。


在深度了解上述结论之前,我们先要知道普渡大学的分量和当年韩春雨学术造假事件的影响。

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是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创建于1869年,是美国著名的研究型公立藤校。人类第一位登上月球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中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梁启超之子第一代火箭控制专家梁思礼、热能工程奠基人陈学俊王补宣都毕业于此。

而韩春雨事件则在2016年震惊全球生物界。

韩春雨,1974年生,河北石家庄人。在河北科技大学任生命科学系副教授。韩春雨曾自嘲说自己“长相虽然像卖野药的,但是具有科学家的气质”。在河北科技大学任教的10年间,他作为通讯作者只发表过两篇中文论文。

直到2016年5月2日,韩春雨在全球生物界一鸣惊人,让人刮目相看。


2016年5月2日,世界顶级学术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 34, 768–773, 2016)刊发了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所作的题为"DNA-guided genome editing using the Natronobacterium gregoryi Argonaute"的研究论文。即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论文称,该技术有与“基因魔剪”CRISPR比肩的高效率,能对特定基因进行敲除、插入等改造,这一发现被部分媒体称为“诺奖级”发现,而通讯作者便是韩春雨。

韩春雨的新基因剪辑技术论文一经刊登,立刻引起了国内生物学界的关注,随后国内几十家主流媒体跟进报道,韩春雨被誉为寒门逆袭的“无名校身份、无名气、无职位”的三无教授。真正实现了“在三流学校取得世界一流原创成果,打破国际技术垄断”。

这样重量级的革命性学术突破,出现在中国(尤其是竟然出现在一个不知名的三流院校),让许多业内人士为之兴奋和惊喜,甚至连北大著名生命科学专家饶毅也表现出了一定的赞赏。

于是,伴随而来的便是韩春雨的“名利双收”——仅在2016年当年,韩春雨当选河北省科协副主席,被河北省委宣传部和省教育厅授予“美丽河北·最美教师”荣誉称号,被河北科技大学先后推荐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于2017年1月落选)”和“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于2016年12月落选)”的候选人。此外,项目估算总额达2.24亿元的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获得河北省发改委的批准,预算额达1958万元的进口仪器设备采购项目也已招标完毕。

然而,在仅仅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韩春雨的就出现了巨大反转。其中最强烈的质疑就是尖锐指出韩春雨的实验结论无法进行重复验证。也就是说,这可能只是一次瞎猫撞上死耗子的纯属偶然现象,而不是一个成熟的生物实验结论。首先提出“无法重复”质疑的,正是著名生物专家颜宁。

后来,面对越来越多的质疑和质证,瞬间爆红的韩春雨显然无以应对,越来越顾此失彼,无法自圆其说。他开始闪烁其词地编谎逃避,最后不得不黯然撤稿。

2017年8月3日,《自然-生物技术》发布声明称,撤回韩春雨团队于2016年5月2日发表在该期刊的论文。

2018年8月31日晚,河北科技大学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处理结果称,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但校方这个“非主观造假”的新词的诞生,又是遭遇了群嘲。科学界认为河北科技大学有故意和稀泥的包庇之嫌。

非常有趣的是,我今天专门上河北科技大学官网,在校方官网新闻中心搜索“韩春雨”,能搜索出148篇来自全国各地主流媒体报道的新闻,发表时间大都是2016年的5-6月份,也就是韩春雨当年正当红的高光时段。而对后来的争议、撤稿、处理决定等新闻都没有搜到。由此可见,校方对韩春雨还是非常肯定的,甚至是非常爱护的。或许真的可能有难言之隐吧。

从“一鸣惊人”开始,到“一地鸡毛”结束,徒留“一声叹息”!

不得不说,韩春雨事件,这是一个“一鸣惊人”的开始,最终却是“一地鸡毛”的结束。最终让人不得不“一声叹息”。但我在冥冥中似乎依然感觉他真的在主观上无意造假。或许只是太过匆忙地把自己的偶然结论公之于众而已。

在许多科学家看来,韩春雨这一事件发展至今暴露出当今中国科技界的诸多问题,值得反思。

中国科技史专家、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扬宗撰文称“韩春雨事件”暴露的是我们的极端功利主义科学观。”他强调,韩春雨的荣誉晋级之速,令人叹为观止。这所展现的科学与政治、地方或部门利益及单位利益的高度紧密结合,是当代中国科学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一旦出了问题,总是捂盖子,实在捂不住,就要想方设法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王扬宗期待,在科学事务中,我国科学家和学术共同体应当更加主动地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科技体制的深化改革和学术生态的重塑。

对科学家个体而言,在科学上做得更严谨、专业,则是“独善其身”之道。“严谨对待实验,是每一名科学家必须严格恪守的准则。”而如何处理好质疑,与科学共同体一起前行,则是年轻科学家必修的功课。

还有专家表示,“可重复”是做科学实验的通则。“严格说你的结果没经自己重复,你就不该发表,你发表你就必须有义务把它重复出来。只有按照专业的标准去做学术,中国的科学才有未来。”

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可重复”可能也是一个悖论。比如:你在某晚的夜空看到一颗流星划过,这是真的存在。但如果再让你重复发现一次(给其他人重新演示一次)。你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再次看到。更无法给别人证明你真的看到过。这就彻底死无对证了。或许韩春雨在某种程度上也满含类似的悲愤。

不过,让大家都始料未及的是,韩春雨并未被打趴下。反而百折不挠,越战越勇。

据大河报网,2019年,韩春雨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基因编辑的新文章:Background free tracking of single RNA in living cells using catalytically inactive CasE。

文章共有5名作者,工作单位均为河北科技大学基因编辑研究中心。其中,韩春雨为通讯作者。

文章摘要和内容显示,RNA具有重要且多样的功能,将活细胞中分离的RNA可视化,将为人们提供关于其作用的基本信息。迄今为止,科学家发明了两种活体RNA成像系统。

本项研究发现,CasE可被设计成RNA跟踪工具。这种工具被称为“VN-dCasE-VC”,效果和可用性更强。

一位接近韩春雨的人士向媒体表示:“这篇文章是此前韩春雨工作的延续,目的都是开发基因编辑工具。”

无独有偶,美国普渡大学也做出了与韩春雨一致领域的研究。

2019 年 4 月 4 日,预印本网站 BioRxiv 刊登了一篇来自美国普渡大学团队的文章(未经过同行评议)。这篇名为“NgAgo-enhance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in E. coli is mediated by DNA 1 endonuclease activity”的文章,主要阐述了 NgAgo 核酸内切酶活性介导增强大肠杆菌的同源重组,即 NgAgo 具备内切 DNA 的能力(区别于从线性的DNA分子两端的外切)。而 NgAgo,正是韩春雨论文造假事件中的核心蛋白因子。NgAgo 是否可以作为一种 DNA 引导的核酸内切酶在真核生物内靶向性切割 DNA,也是在韩春雨论文造假事件中的最关键问题之一。

不过也有专家透露,很多科学家都清楚 NgAgo 的潜在优点-不受额外的邻近序列(PAM)限制,意味着可以编辑任意部分。相信我国的韩春雨也注意到了,但他没有真正重复出做出其声称的基因组编辑,其他科学家也没有按照他提供的方法做出 NgAgo 的基因组编辑。普渡大学的成果是个初步结果,甚至很粗糙,仍然需要完善和补充实验,如果真实可行,还需要以建立起稳定可靠的实验条件,并给出基因组编辑成功率和脱靶比例的数据。

总而言之,在之前的闹剧之后,依然有学者正在致力于发展 NgAgo 技术,普渡大学的最新成果再次将 NgAgo 推到全球基因编辑研究者的眼前,表明其确实具有作为 DNA 编辑工具的潜力。虽然这一“利器”在真核生物并未发现其内在的 DNA 编辑能力,但这一研究结果也足以让研究者们振奋。相信随着对 NgAgo 的不断认识和开发,我们有希望找到另一款强大的 DNA 编辑利器。

但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不论别人在 NgAgo 上做出了什么新进展,韩春雨都需要自己重复出他发布的那个实验。无论于公于私,我们都但愿韩春雨早日拿出新成果。一是自证清白,二是为国争光。

Tips:全球顶级权威期刊论文的价值与意义

众所周知,全球顶级的权威外文期刊指的是CNS(Cell,Nature,Science),CNS的发文数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学科领域内的最高水平,是评价科研产出质量的重要指标,更是衡量一所高校原创性重大理论和创新性成果产业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几年,中国高校CNS论文发文量节节攀升。如果能有中国学者在权威外文期刊上发表货真价实的重磅学术成果。则对中国的科技实力无疑是一种事实证明和正向鼓励。

“非主观造假”与“主观造假”

但是,我们也始终无法回避部分中国学者急功近利的学术造假行为。

如果说韩春雨的最终定性为“非主观造假”,那么倒追十多年前的IT界著名学术丑闻“汉芯”事件就是典型的“主观造假”例证。

2003年2月,当时还是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的陈进,从美国一家公司买来MOTO-freescale 56800芯片,雇人将芯片表面的原有标志用砂纸磨掉,再加上自己的LOGO,“研制”成了“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汉芯一号”。

借助“汉芯一号”,陈进接连当选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上海市第八届科技精英、上海IT青年十大新锐等称号,并出任上海市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总经理,还获得了过亿的科研基金。

2006年1月17日,有人在清华大学水木清华BBS上,公开指责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进教授发明的“汉芯一号”造假。

后来经过多方介入、追索和求证,终于在2006年得出汉芯造假的结论。随后,陈进被撤销各项职务和学术头衔,国家有关部委与其解除科研合同,并追缴各项费用。

一夜之间,四年来头顶光环的陈进,如流星般一闪而过又迅速坠入谷底。本案成为科技学术界最为不齿的丑闻。

故弄玄虚才能浑水摸鱼?

我们回头继续说生物和基因领域,为什么更容易学术造假呢?

其实最关键的一个认知偏差就在于,它原本应该是一个严谨论证的学术领域,却恰恰容易被人玄幻化,甚至有很多操作者故弄玄虚、混淆视听,以便在浑水中获取名利。

于是乎,论文注水、实验放水、过程缩水,等学术造假乱象,在生物领域丑闻频出。

比如以下案例即可窥豹一斑。

1、你或许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一篇论文都很难,但你相不相信有人一年可以在国际期刊发6篇论文?还真就有。

比如南京某211高校的D姓教授,从九十年代起,本硕博都是化学专业,但自2012年起,开始从事该校的人力和行政等岗位,近年来却以通讯作者身份在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杂志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进一步搜索得知,她仅在2022年就发表了6篇论文,其中1篇属于第一作者,另外5篇属于通讯作者。

其实“通讯作者”嘛,说白了就是项目课题总挂名人,所以不排除这是她带的多名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多篇论文都来挂她的名,此举尚且可以理解。但接下来的诸多疑点依然让人不解。

Tips:这里需要补充科普一下论文的“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关系与区别。

“通讯作者”是一项研究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在投稿、同行评审和整个发表流程中负责和期刊沟通。从知识产权的角度来说,研究成果算是通讯作者的。能当通讯作者的人,通常是论文的法定负责人或者导师、教授等科研项目的主要负责人或带头人。通常情况下,论文的“第一作者”是这项科研成果的主要贡献人和撰稿人,而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这项成果的责任人和受益人。可以形象地理解为电影的“导演”和“监制”的关系。

2、她发表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结题报告,居然可以没有实验过程数据支撑,同时,自己直接指明要应用10年以上?

比如,D姓教授在2016年结题的《长波…………光电化学生物传感研究》,根据结题报告,其研究方向主要有2个大方向:
1.光电化学生物对癌细胞、核算、肿瘤标志物,端粒酶的高灵敏和特异性检测

2.基于能量转移,从表面电荷对ECL产生机理进行研究

然而奇怪的是,其研究成果表述的整个报告中,并无实验过程数据论证或截图说明。这是相当不可思议的。

从研究成果转发语应用,我们看到:一方面,成果转化已经跟标准检测方法的方法一致;另一方面,应用需要10年以上;

从科学严谨的角度看,这难道是说明对癌细胞、核酸、肿瘤标志物,端粒酶的检测都一致了?那么,既然与标准方法产生的结果都一致,10年以上才要应用,请问是哪些问题还需要突破呢?是技术问题,商业问题?还是跟现有标准方法比,就没有优势呢?今后如何研究方向是什么?推进10年以上可应用推广的目标又是什么?这些都亟待正面回答。

3、你相信不相信,有很多论文中的实验数据内容,很可能都只是在调参数?

多次打脸的现实结果告诉我们,完全纯粹的创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如果有谁出了新成果,我们先不要急于恭喜,而是要先冷静地揪错。或许,她真的在糊弄你。

当你感叹她的某一篇论文中又发明了一种新方法的时候,而且似乎突破了什么新进展的时候,希望你最好先在谷歌学术里面再查查,说不定会有惊喜。果然,她2022年才发现的新策略、新想法,其实在三年前的2019年就有人提出来了,而且相当详细。


比如同样的操作方法,李鹏2019年在《SERS-based sandwich bioassay protocol of miRNA-21 using Au@Ag core–shell nanoparticles and a Ag/ TiO2 nanowires substrate》就已经提出了这样的方法。所以已经不算新鲜了。但她竟然还真拿出来了。并且不可思议的是,还竟然真的发表了。

4、更有意思的是,她今年(2022年)竟然还申请解决多模原位监测的脑胶质瘤诊疗一体化研究,要知道她学的是化学,姑且可以理解为是做工业材料分析的专家,但她突然会看脑胶质瘤了,而且诊疗一体化?你说这跨度得有多大?

估计专家们还是有底的,因为台湾国立大学2019年就开始研究了,偏偏她这个项目也是在那个时间被称为2022年本省前沿项目。这是巧合之一。

再者是倪文娟等报道了一种具有靶向脑胶质瘤(促BBB渗透的双功能的靶向递药系统构建方法,以树状大分子为载体材料并修饰血脑靶屏障向短肽TGN和肿瘤靶向短肽iRGD构建脑胶质瘤靶向递药系统(iRGD/TGN-PEG-PAMAM/ATO),使其具有更好抗脑胶质瘤作用(倪文娟,马瑞,陆燕平,陈晓劼,程瀛,李范珠.载三氧化二砷脑胶质靶瘤向纳米递药系统iRGD/TGN-PEG-PAMAM/ATO的构建及体外草药研究[J].中,2019,50(9):2049-2056.))

人家已经给出来了,而D教授也恰好在其后跟随,这是巧合之二。

总之,上述太多的偶然巧合都指向一种可能,那就是,有人比韩春雨的手法更隐蔽。在正式定论之前,我们至少不能排除这个作弊嫌疑。

所以现在我们越来越深刻理解了韩春雨的“非主观造假”的真正含义,因为相对于韩春雨的数据不可重复的偶然性“尚无主观恶意”来讲,现实中还有很多是“主观恶意的造假”。值得学界深究。

回归本文标题,来自生命的拷问:为什么生物基因领域更容易学术造假?

一贯犀利的方舟子直言要害:生物技术领域是造假的重灾区。

方舟子认为:韩春雨的技术这么多人反映重复不出来,那么有两种可能,要么他的成果是假的,要么他的成果是真的,但是隐瞒了关键步骤。

这里还是要提一下中国特有的“论文情结”。正所谓“投其所好”是也。从现实效果来看,中国学者在CNS的发文数量和重大科技进展,都表明国内人员更倾向于将创新性科研成果发表在权威的外文期刊上,这与国内高校以及其他科研单位的评职称体系紧密相关,将科研成果发表SCI加分多,还有博士毕业要求的文章也是以SCI文章为主。

然而,中国某些管理部门以为韩春雨论文在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得到了著名科学家的肯定,就一定是真实可靠的,就迫不及待地给了韩春雨种种荣誉,突击评他为正教授,突击评他的学生为副教授,申报长江学者,高官接见,评为重大科技创新,还要投资几千万在河北科技大学创建基因编辑技术研究中心。

方舟子尖锐地批评道:

他们不懂得,发表论文不等于成果就已经获得了承认,是不是真实可靠的还要看能否被别人重复出来,越是重大的成果越要等别人的重复。

他们忘了,韩国黄禹锡、日本小保方晴子的干细胞研究也是发表在著名期刊上的,比《自然·生物技术》还要著名。在遭到质疑后,韩国、日本管理部门立即对黄禹锡、小保方晴子进行调查、处理,而韩春雨遭到质疑后,中国某些管理部门却是采取包庇纵容的态度。

因此,国家需要继续深化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破五唯”的专项行动同时,论文审稿过程一定要公平和公正,审查流程公开、透明,学术成果才会得到认可。

方舟子呼吁:尤其是在评价生物技术新进展时要谨慎,不要过于热情。越是重大的成果越要等别人的重复实验。一项重大的成果,就一定会有很多人去重复,有假就会被发现,这可算是科学共同体的一种互相监督与自我净化。

让我们共同期待并早日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

2022年9月27日星期二 凌晨1:42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中华医学会“科普中国医疗健康”..
  • ​焕然医心 医然爱你——中华医..
  • 从2021年中国top1000亿人民币医..
  • 人民日报:“最低价中标”危害极..
  • 科研诚信专题

    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全面的科研诚信事件和资讯。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