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搬运工] 共存区往事——如何保护自己,正常生活(by Luxenius老师)

超热文章

2022-11-18   来源 : 拍帮主 ,作者拍老师

1647 0
各位好。
知乎医学大佬Luxenius老师,各位应该已经比较熟悉了,
他有一段比较离奇而宝贵的经历,
那就是,在大流行时期,他曾前往美帝工作生活过一段时间,奋战在当地医疗系统第一线
并且难能可贵的是,全程没有中招。

下面就由Luxenius老师为大家带来第一手的共存区生活经验:

我在共存区的医院进修,经历了奥密克戎的时期疫情的爆发,
天天在医院,多次被警告自己接触过的患者阳性了,
然而我自己一直没有感染过。
有运气好的成份,但也格外注意,
有一些未经严谨验证的个人心得,也有一些深切的感悟。

国内自上海以后,社区传播可能一直未能彻底切断。
所以就算政策不调整,也形成了既成事实了。
梳理一下接下来如何实现个人防疫和正常生活的问题。

1、共存的本质是什么

共存的本质是绝大部分人感染。

这个过程其实是很颠簸的,尤其是一开始。逐渐会扩散到全民,并且很多重复感染。

在疫苗的人工免疫和反复感染的自然免疫下,形成相当程度对重症的免疫力(而非对感染的免疫),从而达成弱化后果。

而共存最终要成功,则需要否认疫情。

除身中疫易,除心中疫难。

看淡。

只有否认疫情的存在,才能恢复安全感,也才能最大程度减轻对后果的道德负担,才能恢复「常态」。



2、个人防护

首先要知道一点,感染往往都是以一家人为单位发生的,

有时候你做得极致的谨慎,但伴侣感染了,你也就受牵连,

或者,孩子从学校带回病毒,然后一家人感染。

所以,谨慎而行,但也只能适可而止。


2.1、疫苗

我总共接种了6针疫苗——3针国产灭活,3针辉瑞和莫德纳的mRNA疫苗。

不要夸大疫苗的副作用,不要诋毁疫苗的效果。

香港今年奥秘克戎时期的真实世界数据,三针灭活防重症的效果与mRNA疫苗在同一个水平(此前已经反复科普)。

只是,不管哪种疫苗,能维持多久的效果依然不明确,

所以如果相距太久(>6-12月),应该补加强针。

灭活疫苗是成熟路线,以前也长期用于其他疾病预防,夸大副作用是毫无道理的。

对于新型疫苗例如吸入式,还没看到最够多的数据,我持开放乐观态度,愿意尝试,也希望多积累经验。

老年人应该优先接种。就算有老年人不出门,帮他买菜做饭的人总要出门吧?

但实践中,由于不强制接种,不管是家属还是基层执行人员都恐惧高龄老人所谓「出事」而采取避事心态,甚至有人对已经走到面前的老年人进行「劝返」。这是后患无穷的。

黑龙江省发布的这个指引写得挺好,供参考。不要私自扩大禁忌:

https://www.hlj.gov.cn/n200/2022/0720/c988-11038060.html

2.2、口罩
我们在临床上都是标配医用外科口罩,N95实属奢侈,只有对象患者明确感染,或者产气溶胶环境等特殊场合,才会使用N95,这一点中外都一样。
不建议在这个上面花太多冤枉钱。
很多人的问题在于,非常错误的卫生习惯,连口罩哪一面是污染的都搞不清楚。口罩朝外面的这一面,只要你用过了,就默认它是污染的,是感染源,不要再去摸。
很多人口罩取下来放兜里,过会儿又戴上。
如果口罩外面已经污染了,这么已操作下来很可能整个口罩内外都污染,然后就没有意义了。
还是应该多备一些,哪怕最低级别的非医用口罩。
东亚地区对口罩没有天然敌意,口罩应该是所有防疫措施中最后取消的。
(拍老师的画外音:关于取消口罩这一条,各位请不要感到太诧异,详见:《论,口罩与共存》

2.3、消毒用品
手消毒的重要性远远高于物品的消毒,不要本末倒置,什么给环境和快递包装消毒,却疏于对手部的消毒。
我家里有三个泡沫洗手液机,可以不接触的情况下给手上抹洗手液,比较符合卫生流程(此处有带货链接…各位不妨去知乎点一下,给Lexenius老师加鸡腿)。
然后是快干消毒液。建议多搞一些,至少入户的地方要有一瓶,然后随身携带的也要有。
我发现我买的那种像护手霜一样包装的消毒凝胶质量很差容易漏,所以转头就去亚马逊买了下图这样的,自己罐装带在身上或者包里。
你们肯定能找到比这个做工更好的便携式的(此处又有带货链接)

2.4、到底该用什么按电梯等公共按钮
我已经看到无数人,用手机去替代手指按电梯按钮,属于迷惑行为。
我一天洗手20次,但我不信你经常洗手机。手机按了电梯按钮,被污染,然后又跟手接触,还要放兜里,这是增加传染概率,而不是减少。
你可以一次性用品,比如用纸,然后丢掉。
我的经验是,如果手头没有任何一次性的用品,我就用小指的指关节去按。因为即便我这个部位摸了电梯按钮,我剩余手指还能继续握着手机保持相对的干净,过后我再用消毒液消手就好。实际上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过来的。

3、药品准备
在共存区,要扛过感染的话,基本上就是两个药交替用。
对乙酰氨基酚(泰诺或者其他),布洛芬。
当然还有其他NSAIDs类解热镇痛药。成人用片剂、胶囊,儿童用口服液(照惯例,此处有带货链接)。
至于连花清瘟,舆论争议多,但我个人当时也有几盒,其实挺好的。但是前提是,把上述药先准备好。
另外就是,各种自身个体疾病的药物,比如慢性病患者自己的药,留够一个月以上的存量,甚至更多,因为你很难预测就医的门槛会不会因为各种原因,主动或者被动的抬高。

4、在线问诊与在线买药
非疫情相关的医疗需求也会受到疫情的巨大影响,在共存区尤其如此。
我在共存区翻阅一些老病人之前的门诊病历,在2020年和2021年,很多病人都是跟医院通过视频或者电话连线,进行在线问诊的。
2021年下半年、2022年,才是以当面就诊为主。
这说明了在就医不便的情况下,远程医疗还是可以起到很大的替代作用。
我国目前这方面比较分散。一方面是很多大医院开展了各自的在线问诊平台,有些可以开药、开检查、开入院证,有些是App,有些是小程序。建议一定要把这个渠道摸熟了。
另外,我接触过的能有效进行在线问诊的第三方平台,是美团App,不要惊讶。上面可以问诊,而且可以开处方药,还能送药上门。对接的是正规医院的医生,和临床药师。
我因为测评过,以患者身份测试过对方,是真医生。
在线问诊平台很重要,尽快熟悉哪个适合自己,怎么用,把信息注册一下,尤其是家里面有老人或者病患的,极端情况下可能要依赖这个。


5、症状监测与就医

这里照抄一下网络上的:

说实话很难给到一个普适性的建议。

可能以后再谈。

但是不要再以肺炎为中心看待这个疾病,因为它即便还是经常会感染到肺部,但是大部分人表现不以肺炎为主。

在共存区,大致就是,发热、咳嗽、疲惫、头痛、腹泻等等典型症状下,基本上一律让你在家吃药扛。

你可以去急诊排队等着,高峰期等待时间非常夸张,可以从第一天的下午等到第二天的早上。

但个人建议,买个氧饱和度计,手表在单点测定的时候不是太准(此处又有带货链接)。

虽然在注射疫苗的情况下重症已经很少了,但是,我还是见过几个年轻人的重症,需要气管插管,用激素+瑞德西韦的(是的,瑞德西韦目前还用于重症)。

不管是什么东西的感染,自我监测症状包括氧饱和度,肯定是理性的。

虽然正常值是95%或者以上,但不要把线划那么高,因为有测量误差。所以我们一般以自测长时间持续低于92%为线,为急诊就医的警示。

此外就是上表所列的严重症状:呼吸困难、气短、语言行动障碍、神志不清、胸痛等,在共存区也要求急诊就医。

对于儿童,常不能表达自己,但是如果出现手脚冰凉、面色晦暗、反应差等,都是需要警惕,最好就医。


而真正麻烦的其实是其他病,你不一定感染了,然而因为其他疾病你需要医疗的时候,因为全社会医疗的紧绷,或者就医方式的调整,或者干脆医院都关了,导致看病困难。

在共存区有一段时间就是这样,家庭医生不面见病人,即便要远程,预约也非常难,有些人因此而殒命。所以才有了上述关于在线平台的建议。

另外,也建议利用好自己周遭的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有些小问题不要去大医院挤了。


6、家里需要买制氧仪或者呼吸机吗?

我双十一买的那个呼吸机,是睡眠呼吸机,给我岳父解决打鼾问题的。与此无关。

对于疫情,我个人认为如果平时没有该类需要的人,准备制氧仪、呼吸机的必要性和作用存疑。因为一旦真的需要,那都是重症。家用设备能为此争取多少时间,真的很难说。

但看到日本有些人的情况,又感觉极端情况也难讲。

这东西毕竟挺贵,如果不是存在慢阻肺等疾病,平时也无用。不推荐个人盲目购买。


7、什么是长新冠Long COVID?值得害怕吗?

(拍老师的画外音:这部分咱公众号就大把的内容,不用重复Lexnius的东西了,下面走几个小作文儿就ok)


案例1,我同办公室的同事,白人女性,三十多岁,从她阳过又转阴以后,继续咳嗽了起码五六十天。我问她你到底是还没好,还是长新冠。她说这就是长新冠,很多人都这样,有些人新诊断为哮喘。

案例2,23岁白人女性,教师,小时候换过病后来做了手术好了,因为备孕又看病咨询。她在两个月前新冠阳性,她说,好了以后,一直非常容易困,不上班的时候她要一口气睡14个小时才醒,以前都是正常早起。


案例3,31岁男性,中东裔,非常强壮,身高接近2米,体重有点超重,每周在健身房锻炼5天。他以前做过手术,之后每1-1.5年要在医院做一次心肺运动试验,就是那种蹬自行车,人工加负荷,然后测定呼出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来计算心肺功能的专业测试。他在四个月前感染新冠以后好了,感染期间核心症状只有两天,发烧咳嗽,5天左右就彻底好了,没有去医院。但是,他在此前历次的最大氧耗量,都是预测值的70-73%的水平,而感染新冠后的那一次测试,同样是精疲力竭,只达到了58%。有医生人为是长新冠所致,但很难讲。


总之,在绝大部分人都感染至少一次的情况下,你很难因为前后发生,就给后面发生的不舒服的情况定为长新冠,这个很难坐实诊断。

但有一点,就是长新冠是后遗症,但大多不是有些人认为的终身后遗症,而只是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要注意,儿童如果因为新冠,发展为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少见),不仅临床表现像川崎病,甚至也可以出现川崎病特有的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的病变,这属于终身后遗症。很诡异。


8、还能出门吗?

如果不能正常生活,那还不如以前。对吧。

我当时租了个比较贵的公寓,带健身房、泳池、游戏房,遛狗有专门的楼层。结果到达的时候,很多设施都因为疫情而处于关闭状态。

后来开放了以后,很多人还是不敢去健身房,我就找晚上很晚的时间去,带一瓶消毒液,一般就两三个人,相互可以隔开20米的距离。

当时旅游、出差,也没有耽误,东西海岸来回,还跨国,但以上的个人防护措施,始终也没有松懈。

一般不下馆子,要的话一律打包带回去吃。大部分跟华人一起玩,他们也很谨慎,喜欢在家吃。

就跟老外聚餐过几回,都是解除封锁之后的几个月,社会才逐渐恢复的烟火气。

确实是心态慢慢转变后,才会慢慢恢复。

也不用太紧张。

新冠其实是,极低个人风险,高社会风险,特殊人群高风险。


以上,搬运完毕,原文有大量带货链接,各位不妨去知乎支持Lexnius老师。
传送门:
https://zhuanlan.zhihu.com/p/579970078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淫羊藿素软胶囊联合仑伐替尼一线..
  • 国自然思路:代谢重编程、神经炎..
  • 国自然最新热点:Nature带你了解..
  • 十余篇 Nature、Science 撤稿,..
  • PD-1专题

    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全面的肿瘤资讯、医疗政策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