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COVID-19;Omicron;XBB.1.5(不同新冠毒株的流行区域。图源:推特@MoritzGerstung)
2023年1月21日,德国肿瘤研究中心(DKFZ)计算生物学家Moritz Gerstung在Twitter展示了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分子流行病学最新数据和评论【1】,显示目前在全球流行、并曾因为传染性更强而一度引起恐慌的新冠病毒Omciron子亚型XBB.1.5,传播呈现减退。这个结果再次验证了我之前对于新冠疫情波浪的涟漪效应猜想,也预示了疫情的未来趋势。(美国对流行毒株的监测报告。图源:美国CDC)
根据目前英国和美国的测序数据绘制的模型,XBB.1.5的growth rate(增长率)下降了0.02-0.04,这很显著,因为预测的及各国实测的XBB.1.5 growth rate在0.1上线浮动。而且这种传播趋势的缓解,快于预期的速度。这点从美国CDC每周公布的突变株比例数据可以感受到。
Gerstung指出,Alpha和Delta的增长率相对稳定。但是Omicron流行开始,Omicron的增长率在一定时间后会显著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Omicron的generation time(传代时间)较短,另一方面是由于Omicron在起初迅速在人群中传播,造成了大量感染后,迅速建立群体免疫屏障。Nature Med建模的北京BF.7传播可以验证这一点。中国2022年新冠首篇重要论文来了!港大发表北京疫情流行病学建模文章,预计本月底感染率达92.3%
这里有个数据很有意思,就是Gerstung展示了Omicron各个亚型的预测growth rate和实际growth rate。
最早流行的BA.1和BA.2的预测值和实际值接近,而且都达到了0.2这个高值。BA.5和BQ.1.1则具有较低预测值和较高实测值。BF.7和XBB.1.5的预测值和实际值接近,而且都不高,其中BF.7始终低于1,这可能是BF.7始终没有广泛传播的一个原因。而XBB.1.5在美国也只是在东北部传播,而没有蔓延到全国。这就凸显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为什么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会同时流行两种或以上的亚型。Gerstung给出了解释,一个解释是这些亚型本身就是“趋同进化”的结果,他们本身之间差异不大,感染后具有交叉免疫,所以一种亚型不能把其他亚型完全取代。更重要的是,每种亚型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最适人群,比如BF.7在北京,XBB.1.5在美国东北部。这可能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
(涟漪效应。由中心开始蔓延出去波纹的波峰逐渐降低)
在BQ.1.1流行时我们介绍Eric Topol的解读,给出了其保持乐观的理由:1)在先前感染、疫苗接种、二价疫苗及其组合的压力下,新毒株很难找到新宿主;
由此,我们指出:Omicron群体免疫屏障建立后,疫情就像涟漪一样,疫情高峰一波弱于一波。这个特点在人群被Omicron大规模感染后的群体中反复出现,也被XBB.1.5所验证。在今后全球普遍具有免疫屏障的情况下,SARS-CoV-2的疫情可能会逐渐像流感疫情一样,变成一种endemic。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