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研究

香港大学研究显示,多吃红肉,与心脏病和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临床研究

2023-10-13      

1530 0

心血管疾病(CVD)是全球第一大致死疾病,同样是我国第一大死亡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年有近18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 30% 以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发病率居高不下,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2型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合并症,也是心血管疾病的既定危险因素。作为常见的饮食,红肉越来越受到关注,由于以往的研究样本量小,并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红肉,是一个营养学名词,指在烹饪前呈现岀红色的肉,如猪肉、牛肉、羊肉、鹿肉、兔肉等等所有哺乳动物的肉都是红肉。

近日,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在《欧洲心脏杂志》上发表了题为:Red meat consumption,cardiovascular diseases,and diabete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显示,大量食用加工、未加工的红肉,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增加有关。每天多吃50克加工红肉,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26%,患糖尿病风险增加44%。每天多吃100克未加工红肉,患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1%,患糖尿病风险增加27%。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43项CVD研究,包括446万名参与者,还分析了23项糖尿病研究,包括174万名参与者,分析了每天多吃50克加工红肉和100克未加工红肉,与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之间的关系。

在43项CVD研究中,未加工肉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4.3年,加工肉的随访时间为12.8年。

研究发现,对于未加工红肉,每天每增加100克,CVD风险增加11%,冠心病风险增长17%。

对于加工红肉,每天每增加50克,CVD风险增加26%,中风风险增加16%,心力衰竭风险增加16%。


在23项糖尿病研究中,未加工肉的平均随访时间为9.5年,加工肉的随访时间为9.2年。

研究发现,对于未加工红肉,每天每增加100克,糖尿病风险增加27%。对于加工红肉,每天每增加50克,糖尿病风险增加44%。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加工、未加工的红肉的影响,在西方国家中较为明显,可能是因为西方国家的红肉摄入量较高,蔬菜和全谷物摄入量较低,而在东方饮食中,全谷物和蔬菜摄入量较高,红肉摄入量较低。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荟萃分析是迄今为止样本量最大的,表明加工和未加工的红肉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结果为人们敲响了警钟,出于心脏、代谢健康的原因,应限制红肉的摄入。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23日,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icrobiology 上发表了题为:The microbial gbu gene cluster link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ssociated with red meat consumption to microbiota L-carnitine catabolism 的研究论文【2】这项研究揭示了富含红肉的饮食如何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的。

这些发现建立在主要通讯作者 Stanley Hazen 教授十多年的研究基础上。在之前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中,Hazen教授发现,当肠道微生物消化富含肉碱的食物(如红肉和其他动物产品)时,会产生一种被称为氧化三甲胺(TMAO)的副产物,它会增加患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这些发现为肠道微生物在摄入富含红肉的饮食后将肉碱转化为促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液凝块的两步过程提供了更全面的理解。


综上,结果表明,大量食用未加工和加工的红肉,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的风险。健康的饮食搭配才是王道,只有合理搭配才对健康有利。多数疾病在很大程度上都与饮食有关,调节饮食模式,改善饮食结构,可能是最便捷的预防手段。

论文
1. doi.org/10.1093/eurheartj/ehad336

2. 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4-021-01010-x


为提高我国糖尿病医生科研水平与科研能力,促进医学研究成果转化,提高医生科研综合水平,北京康盟慈善基金会发起并设立了“医学与健康事业研究发展基金项目”,以“科研浩海,盟动助力”为主题,科研技能培训系列课程由医微客(北京)提供技术支持,于2021年5月正式启动。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诺维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带来安全的抗衰老新靶点:刘光慧..
  • 揭秘超千位百岁老人,长寿的秘密..
  • 施一公:低年级研究生应该如何读..
  • 2023CSCO肾癌诊疗指南发布(内附..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