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分叉病变支架置入数量
分叉病变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之一,由于病变位于两支甚至多支血管的交叉部位,干预时需要兼顾主支和分支血管,处理非常棘手。因此在操作技术上有很高要求,介入治疗术后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再狭窄的发生率也较高。目前主张尽可能简单的操作,由此便存在单支架与双支架之争。对于操作熟练的术者,置入支架数量并非一成不变,需根据病变特点而定。一般而言,当分支血管重要性较低或主支支架置入后对分支血流影响较小,可采用单支架置入。具体操作时,单支架置入可遵循以下策略:①非真分叉病变,分支开口无病变或病变较轻,主支斑块位于分支开口对侧,成角<70°;②分支虽有病变,但血管直径<2.5 mm。而双支架置入则在以下病变中首先考虑:分支血管直径>2.5 mm,分支血管开口狭窄较重,主支分支成角<70°。
IVUS在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意义
血管内超声(IVUS)在分叉病变的介入诊治中有其重要作用。通过IVUS对分叉病变进行详尽检查,可得出许多准确的参数,如参考血管直径、主支与分支角度、斑块分布范围及严重程度,这次参数有助于选择治疗术式、评估斑块移位程度、选择球囊及支架直径。PCI术后的IVUS检查,亦有助于了解支架对病变的覆盖情况、测量最小支架内面积、观察支架有无膨胀不全及优化手术结果等。在处理左主干分叉病变时,IVUS的应用尤其重要。因此,IVUS对分叉病变行PCI治疗有重要指导作用。
分叉病变介入治疗:器械和技术最新进展
就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的器械而言,近年来出现了不少针对性新支架,如FRONTIER支架系统,可保证主支支架膨胀时,导丝留在侧支,并且保持侧支通畅;PETAL支架,其特点为支架侧壁存在支架瓣,释放时,支架瓣可覆盖分支开口。然而,这些支架还欠缺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证据,临床推广应用尚需一定时日。另一方面,分叉病变治疗技术,尤其是双支架置入技术方面,有较多策略选择,且有许多改进。大致如下:①必要性T支架技术:先置入主支支架,球囊对吻扩张后再评价是否置入分支支架,其操作简单,手术并发症少,成功率高;②T支架术、V支架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改良T支架术及TAP技术等;③Crush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众多改良术式,如Reverse Crush、Inveted Crush、Step Crush、Mini Crush及DK Crush等,可充分保证支架覆盖分支开口,适用于成角<70°的病变;④Culotte技术:即主支与分支支架环形重叠,支架亦可覆盖分支开口。
毋庸置疑,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近十余年来,CURE, CURE-PCI 以及CREDO等研究确立了双重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地位。作为第二代噻吩吡啶类衍生物,氯吡格雷比噻氯吡啶有更好的安全性,但存在起效慢、药效作用个体差异大、部分患者“低反应性”等缺点,所以新的抗血小板药物在不断研发。同时,一些相关临床问题也在进一步讨论之中。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