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2018年10月25-28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CSH)在成都盛大开幕。重磅研究RESONATE-2的leading PI 、来自MD Anderson的Jan A. Burger教授受邀做了CLL/SLL靶向治疗的主题演讲。【肿瘤资讯】特邀Jan A. Burger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的李建勇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邱录贵教授,三位淋巴瘤领域的权威专家,为大家解读BTK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等相关信息。以帮助广大医生朋友更好的了解和应用这个新药。
德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癌症医学系白血病科终身教授
德国弗莱堡Albert-Ludwigs大学医学院内科学教授
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生物医学研究生院教授
机构研究资助计划下基础研究项目研究部分的审查委员会
UT生物医学研究所实验疗法研究生项目,成员
多学科研究咨询委员会(MRAC),审稿人和成员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血液科主任;血液病研究室主任、血液学教研室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前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淋巴瘤学组副组长
江苏省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
CSCO中国淋巴瘤联盟副主席
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常委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血液学研究所)淋巴肿瘤中心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主任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专家委员会成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研究联盟副主席
整合医师协会血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市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常委
《Blood Advances》及《中华血液学杂志》等6种核心期刊编委/常务编委
伊布替尼多通路作用+BTK高效结合,长效抑制:
多重抗淋巴瘤作用,每日仅需口服一次
Jan A. Burger教授:伊布替尼是一种布鲁顿氏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主要通过结合BTK激酶抑制其活性。BTK是B细胞受体(BCR)信号通路的重要调节因子,在B细胞的成熟、分化、增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BTK抑制剂可通过抑制BCR通路而影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及套细胞淋巴瘤(MCL)的淋巴细胞增殖,与此同时,其可通过作用于细胞因子受体,影响细胞归巢,动员淋巴细胞进入循环,这是伊布替尼在成熟B细胞肿瘤患者中具有良好疗效和治疗反应的重要原因。除BCR外,BTK作为关键因子还参与了调控其它重要通路(如EGFR、ITK、TEC等),通过抑制BTK来抑制其它相应的通路而发挥协同治疗作用。
BTK抑制剂的多靶点协同效应
使用伊布替尼治疗CLL患者时,可出现淋巴结和脾脏迅速缩小、淋巴细胞增多的现象,这是因为淋巴细胞从淋巴结和脾脏进入血液,这反映了伊布替尼在起作用。MCL患者在接受伊布替尼治疗时也会出现这种现象。一般情况下,这种淋巴细胞重新分布的现象会出现在治疗开始的几周内,之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患者最终获得缓解。这也是BTKi相较于传统化疗而言的独特之处,两者在作用机制上的不同,展现了BTKi疗效之所以卓越的原因。在临床治疗中,BTKi需持续使用,以持续抑制BTK,进而持续抑制BCR等信号通路,发挥治疗作用。
李建勇教授:Jan A. Burger教授针对伊布替尼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阐述。需要强调与伊布替尼的临床疗效密切相关的一点,伊布替尼的半衰期为5小时左右,且与BTK为不可逆共价结合,因此其作用可维持24h,患者一天仅需服药一次,这对临床应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与其它BTKi相比的独特优势。
多项长期临床研究数据验证疗效与安全性:
国内外CLL/SLL指南唯一推荐BTKi
李建勇教授:我们在制定中国CLL指南时,伊布替尼已在美国获批上市,并纳入指南推荐用于一线和难治复发的CLL/SLL。Jan A. Burger教授作为主PI的RESONATE-2这一临床试验我们国家多个中心参与,也有我们国内自己的数据。伊布替尼的疗效与安全性已被全球多中心的、大型临床研究充分证实,也是当前唯一有长期随访数据的、长期疗效已初步被验证的BTKi。其它BTKi尚缺少长期数据。因此,伊布替尼是当前国内外CLL/SLL指南推荐的唯一BTKi。当时我们制定中国CLL指南时,预见性的将伊布替尼作为一线治疗的推荐方案。
伊布替尼临床研究进展:
在多种成熟B细胞淋巴瘤中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邱录贵教授:从理论上而言,BTK抑制剂(BTKi)在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中,应该都有其适用性。当前BTKi在成熟B细胞淋巴瘤中已获批适应证的临床研究:
首先为CLL/SLL适应证的研究。伊布替尼目前已被欧盟、美国及中国批准用于CLL患者的一线治疗(复发/难治也已获批)。
第二个适应证为MCL,伊布替尼目前已经批准用于复发/难治MCL,将来也会批准用于MCL一线治疗,至于其在MCL一线治疗中是单药还是联合应用需进一步探讨。
另外一个适应证为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伊布替尼已在欧盟和美国获批用于WM的一线治疗。预计本月,中国也会批准伊布替尼用于WM的一线和二线治疗。
FDA已批准BTKi用于边缘区淋巴瘤(MZL)的治疗。
FDA已批准伊布替尼用于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相关治疗。
除当前已获批的适应证外,还有以下在进行中的临床研究:
伊布替尼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应用。由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异质性很强,伊布替尼在DLBCL中的治疗情况相对比较复杂。目前而言,包括伊布替尼在内的BTKi可能对某些特定遗传学异常的患者非常有效,如具有MYD88和CD79B基因双突变的患者。因而,需要对患者进行高度选择。
以伊布替尼为代表的BTKi正在改写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模式,有望为成熟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带来革命性变化。
惰性淋巴瘤临床研究终点探讨:
起始高ORR并不决定长期生存获益,需关注患者依从性及药物的长期安全性
Jan A. Burger教授:较高的总有效率(ORR)预示着药物的疗效可能会很好,但是若没有较好的长期生存数据,那么意义就不大了。ORR作为短期评判疗效的指标,无法替代长期生存数据,同时还需要长期随访数据来确认疗效。具体到当前BTKi的研究中,几乎所有的BTKi在CLL的研究中均有较高的ORR,但一些新的BTKi仍需长期随访数据来确认其PFS及OS的获益。
邱录贵教授:不同疾病评价药物疗效所选择的指标不完全一样。理论上评价一个药物的终极标准是其能否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期(OS)。关于延长患者的总生存,侵袭性肿瘤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得出不同药物或方案之间的差异,例如急性白血病经过2-3年的中位随访,就能区分两个组别总生存期的差异。然而,对于惰性肿瘤,如CLL、MM等,则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随访才能获得总生存期的差异,因此大多均会采用PFS来评价药物或者方案之间的差异。
当前为了加快新药上市、尽快应用于临床,有些研究提出以MRD阴性作为PFS的替代指标。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这些指标能否真正反映未来PFS和OS的获益尚无法确定。理论上,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药品安全性较差时,最终可能带来完全不一样的临床结局。
李建勇教授:临床试验研究终点对于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药物甚至不同的方案可能有所区别。例如使用伊布替尼治疗CLL,其ORR尤其是CR、PR或者PR-L(部分缓解伴淋巴细胞增多)或者持续的PR-L,可能与它的PFS没有相关性,持续PR-L的患者亦能获得非常好的PFS;但若使用BCL2抑制剂治疗,其CR、PR与PFS呈相关性。因而,对于伊布替尼及其它BTKi而言,PFS是比ORR更为重要的指标。此外,长期生存即会涉及患者的依从性、药物的安全性等问题。伊布替尼一天口服一次,相较一天需要吃两次的药物而言,更有利于保障患者的依从性,进而影响到患者的长期生存获益。
今年Blood杂志发表了两篇伊布替尼5年随访数据的文章,Jan A. Burger教授的RESONATE-2研究也有4年(中位)随访数据。这些随机对照、全球多中心、长期随访的临床研究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数据基础。目前很多新药临床研究均为单臂试验,观察时间也尚短。
MRD阴性可能意味着PFS及OS获益,甚至治愈,并且已有研究将MRD作为主要研究终点之一,其意义是完全治愈,而观察PFS或OS需要长时间随访。但MRD观察时间相对较短,达到MRD阴性的患者也有可能会复发,可将其作为一个阶段性替代指标。
欲了解更多血液肿瘤相关资讯,与全国各地血液肿瘤医生交流、讨论,请扫描以下二维码,备注“血液肿瘤”,添加肿瘤资讯小助手-娜小编微信!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