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在这种模式下,患者往往被看作一个疾病的载体,情感、心理、尊严、社会需求等往往被忽视。这种模式下的医患关系类似工程师维修故障设备一般,高度机械化、统一化、僵硬化。随着医学进步发展、人文意识的提高,现代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形成。医者不仅仅要医“病”,更要关注“心”,解决躯体问题为基础,同时解决还有精神层面的高级需求。事实上,这恰恰是支持/姑息治疗医护人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也是对医学人文理念的实践和开拓。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姑息治疗中心医师。2016年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硕士学位,目前主要从事肿瘤姑息治疗。曾多次参与国内会议,发表国内核心期刊文章,参与翻译《尊严疗法》书稿等。
肿瘤内科专业,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姑息治疗中心主治医师。
曾多次参与国内外会议,于2017年在European society for medical oncology(ESMO, 欧洲临床肿瘤协会)进行Poster Discuccion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等会议进行壁报展示。
支持/姑息治疗,心灵温暖心灵
“我爱人最近这几天说话越来越少,做事情心不在焉,经常一个人沉思。刘主任,我通过身边医生朋友的介绍,了解到支持/姑息治疗是以“病人”为中心,我想咨询能否安排爱人前来住院?谢谢您”姑息治疗中心门诊患者杨先生爱人焦急的问着。原来杨先生是一名肺癌术后患者,在放化疗期间因不良反应而带来身心折磨,杨先生饮食逐渐受到影响,疼痛也越来越厉害,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刘巍主任与杨先生详细沟通后,了解到作为单位领导,她具备缜密的思维能力、良好的领导能力和执行能力。2017年杨先生体检发现得了肺癌,这对杨先生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不但职业的规划出现了变化,就连退休后计划外出游玩的心思也消失了。此后,起初的抗肿瘤治疗中,杨先生信心十足,堪称患者中的“楷模”。但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进食受限、恶心、呕吐、乏力、疼痛等不适症状令他心力交瘁,使他对治疗也产生了困惑,变的少言寡语。
刘巍主任耐心的倾听并用易懂的语言解答了他们的疑惑,还不时的举出小例子来讲解专业的医学知识,医患之间建立了良好的信任。杨先生的内心重新燃起了治疗的希望。
随后,杨先生“放心”地住进了病房,在进行全面评估的同时,针对疼痛、营养、睡眠、情绪等方面,制定了多学科为主的诊疗计划,杨先生的不适症状明显缓解,并完成了预先设定的放疗计划,保证了抗肿瘤治疗的疗效。
“在姑息治疗中心住院的这段时间,我感到非常幸福、快乐,从在门诊就诊刘主任的那一刻起,我收到的就是满满的“爱”。刘主任和其他医师时刻的关怀、耐心的讲解,护士们无微不至的照护,每时每刻、每点每滴都让我感动,让我能更坚强的面对疾病,面对家人,面对未来。”这是杨先生对于姑息中心住院的评价。这个评价无疑是对我们最大的肯定和赞扬,让我们有个更多的动力和勇气。
正如吴孟超院士曾说“医学是心灵温暖心灵的科学”,支持/姑息治疗十分强调医护人员的“大爱”观念,就像我国著名的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描述的那样,“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支持/姑息治疗团队要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给予患者及照料者“身心社灵”全方位的管理。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