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肉瘤是一类罕见的,异质性大的恶性肿瘤,目前主要治疗手段仍停留在化疗,患者的预后较差。既往进行过大量研究,探寻肉瘤潜在的分子治疗靶点,但因为这类疾病异质性大,并没有发现特别有临床意义的治疗靶点。免疫治疗可能给这类患者治疗带来新希望,近日,《Lancet Oncology》杂志发表了一项II期研究,探索Nivolumab ± ipilimumab用于既往经治的晚期肉瘤的疗效和安全性。
背景
肉瘤一类罕见的,起源于间质的恶性肿瘤,异质性大,可分为100多种不同的亚型,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对于新诊断的转移性肉瘤,目前获批的治疗方案为多柔比星单药或吉西他滨联合多西他赛方案,两个方案的疗效相当,ORR约为18%,PFS约为5个月,OS约为16个月。一线治疗后的患者,目前美国FDA已经批准了一些系统性治疗方案,包括帕唑帕尼、曲贝替定和艾日布林用于特定亚型的肉瘤患者。以上方案用于二线或以上治疗,相比安慰剂可以给患者带来一定的PFS或OS获益。然而,总体人群的ORR率较低,小于10%,中位PFS约为4个月,中位OS短于14个月。在近期公布的一项II期研究中,接受多柔比星联合olaratumab治疗的转移性软组织肉瘤患者,相比于多柔比星单药治疗,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OS,中位OS分别为26.5个月和14.7个月,HR 0.46;95%CI 0.30-0.71;P=0.0003。基于这一研究结果,多柔比星联合olaratumab获批用于软组织肉瘤治疗。但该研究仅为一项II期研究,需要更大样本量但随机III期临床研究的证实,目前III期研究已经结束入组。尽管目前FDA已经批准了这一治疗方案,但对于转移性肉瘤患者而言,仍有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期待更多高效低毒的治疗方案,以期延长患者的总生存。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引领了众多肿瘤治疗的变革,在多个瘤种中,相比于其他系统性治疗,免疫治疗显示出长久的疗效,显著改善患者的总生存。在一些肉瘤患者中,也检测到PD-L1表达,表达率为12%-65%不等,不同组织学类型的肉瘤,取材的时间不一,检测的方法等,都影响PD-L1的表达。因此,很难采用PD-L1表达作为一个预测标志物。此外,一些研究数据提示,无论患者PD-L1的表达状态,均可以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中获益。目前,免疫治疗用于肉瘤患者的疗效数据较少。在一项小型的II期研究中,滑膜肉瘤患者接受ipilimumab 3mg/kg,q3w治疗,没有患者观察到客观缓解。另一项II期研究,入组了80例骨和软组织肉瘤的患者接受Pembrolizumab单药治疗,结果显示软组织肉瘤患者中18%取得了客观缓解,所有取得疗效的患者均为未分化的多形性肉瘤或脂肪肉瘤。40例骨肉瘤患者,仅2例取得客观缓解,1例为骨肉瘤,另一例为低分化的软骨肉瘤。这一研究提示,在大多数亚型的肉瘤患者中,Pembrolizumab的疗效降低,这提示Pembrolizumab单药并不能完全激活受抑制的效应T细胞。未分化的多形性肉瘤是一类严重性肿瘤,肿瘤组织中有大量的浸润淋巴细胞,因此,这类患者可以从Pembrolizumab治疗中获益。而其余大多数亚型的肉瘤患者,肿瘤组织中并没有浸润性免疫细胞,因此可能需要采用免疫联合治疗的模式。在小鼠黑色素瘤模型中,抗CTLA-4单抗和抗PD-1单抗的联合显示出协同效应,此外,这一联合方案对比化疗。已经在多个瘤种中显示出较好的临床疗效。基于此,我们进行了这项研究,探索nivolumab单药和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治疗转移性肉瘤患者的疗效。
方法
这是一项多中心,开放,非比较的随机II期临床研究,在全美15个研究中心招募,称为Alliance A091401研究。入组18岁或以上的组织学确诊的骨或软组织肉瘤患者,患者临床分期为局部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肉瘤。至少有1个可测量病灶,ECOG PS评分0-1分,预计生存时间超过3个月,且至少接受过一些系统性治疗。患者随机分配至接受:1. nivolumab 3mg/kg,q2w直至疾病进展,最长用药时间为2年;2. nivolumab 3mg/kg,ipilimumab 1mg/kg,q3w,连续使用4个周期后,给予nivolumab 3mg/kg,q2w维持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最长用药时间为2年。主要研究终点为确认的ORR,定义为经过连续2次评价确认的CR或PR。次要研究终点包括疗效持续时间,临床获益率,PFS和OS。
结果
研究共入组85例患者,其中43例患者接受nivolumab单药治疗,42例患者接受接受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治疗。其中1例分配至接受nivolumab单药治疗的患者要求出组,因此不纳入安全性和疗效分析。另1例分配至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治疗组的患者因无可评估病灶,不纳入主要研究终点分析。最终,两组各有42例患者纳入安全性分析;其他疗效终点指标分析,nivolumab单药42例,联合治疗组41例。本次数据分析,两组各纳入了前38例可以进行疗效评估的患者,研究入组流程图见下图1.
图1.研究入组流程图
入组患者均为经治患者,85例患者中,52例(61%)既往接受过至少3线化疗。两治疗组最常见的肉瘤类型为骨肉瘤(9例,11%),平滑肌肉瘤(29例,34%),脂肪肉瘤(5例,6%),梭形细胞肉瘤(11例,13%),未分化的多形性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1例,13%).
•数据截止日期为2017年4月24日,在nivolumab单药组中,可评估疗效的42例患者中,15例(32%)患者仍存活,中位随访时间为13.6个月,中位治疗时间为2.3个月。27例患者死亡,其中25例死于疾病进展,2例死亡原因未知。38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2例患者确认PR,1例为腺泡状软组织肉瘤,另1例为非子宫平滑肌肉瘤。因此,nivolumab单药治疗组中,确认的ORR为5%(95%CI:1-16)。另1例肉瘤(NOS)患者,取得非确定的PR,见下图2A。在nivolumab+ipililumab联合治疗组中,至数据截止,41例可评价患者中,20例(49%)患者仍然存活,中位随访时间为14.2个月,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3.7个月。21例患者死亡,其中16例死于疾病进展,4例原因未知,1例死于败血症。38例可评价疗效的患者中,6例确认取得疗效缓解。因此,联合治疗组中,确认的ORR为16%(95%CI:7-30)。确认缓解的患者中,1例为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为非子宫平滑肌肉瘤,1例为黏液纤维肉瘤,2例为未分化的多形性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为血管肉瘤。另有1例未分化的多形性肉瘤或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为非确认的疗效缓解,见下图2B。
图2. 患者的疗效瀑布图。A.nivolumab单药组;Bnivolumab+ ipilimumab联合治疗组
在nivolumab单药治疗组,2个确认疾病患者的患者分别出现在用药1.2个月和1.3个月,疗效持续时间分别为3.2个月和11.6个月,见下图3A。联合治疗组,6个确认疾病患者的患者分别出现在用药1.3-4.4个月之后,中位疗效持续时间为6.2个月,见下图3B。
在单药治疗组,4例(10%)患者取得6个月的临床获益,1例(2%)患者取得12个月的临床获益。在42例可评估疗效的患者中,37例(88%)患者最佳疗效为PD。在联合治疗组,6例(12%)患者取得6个月的临床获益;5例(12%)患者取得12个月的临床获益。
图3. 患者的疗效持续时间。A.nivolumab单药组;Bnivolumab+ ipilimumab联合治疗组
Nivolumab单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的中位PFS分别为1.7个月和4.1个月;两组的中位OS分别为10.7个月和14.3个月,分别见下图4A和4B。
图4. 患者的PFS和OS数据。A.nivolumab单药组;Bnivolumab+ ipilimumab联合治疗组
所有接受治疗的84例患者中,均出现不同级别的不良事件(AE)。在单药治疗组,最常见的3度或以上的AE为贫血(10%),淋巴细胞数目减少(7%),脱水,脂肪酶增高,疼痛,胸腔积液,呼吸衰竭,第二原发良性肿瘤和尿路阻塞(发生率均为5%)。任意级别的治疗相关的AE发生率两组相似。在单药治疗组中,最常见的治疗相关的AE为乏力(29%),疼痛(21%),贫血(14%)和瘙痒(14%)。联合治疗组,常见的治疗相关的AE包括乏力(33%),皮疹(19%),肾上腺功能不足(6%),甲状腺功能减低(6%),疼痛(6%)和贫血(6%)。3-4度的治疗相关的AE,联合治疗组(14%)高于单药组(7%)。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单药治疗组发生率为19%,包括贫血,厌食,脱水,血小板计数减低,腹泻,发热,肌酸酐升高和胸腔积液,发生率均为2%;联合治疗组发生率为26%,包括肾上腺功能不足(7%),ALT升高(7%),低钠血症(5%),贫血(2%),AST升高(2%),乏力(2%),疼痛(2%)和瘙痒(2%)。两组均未观察到治疗相关死亡。
结论和讨论
研究显示,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用于未加选择的,既往经过多线治疗后的晚期肉瘤患者,取得了16%的客观缓解率,这与标准化疗的疗效相当。相比于Nivolumab单药组,Nivolumab联合ipilimumab方案达到了既定的研究终点,因此支持后续进一步的研究。后续,应根据这一II期研究结果,选择特定亚型的肉瘤患者,且肿瘤组织中可以检测到浸润淋巴细胞的患者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此外,可以在患者疾病更早期接受免疫治疗。
Nivolumab with or without ipilimumab treatment for metastatic sarcoma (Alliance A091401): two open-label, non-comparative,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s. Lancet Oncol 2018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19, 2018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