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近年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了很多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新药上市,为患者带来了更多治疗选择,但也为临床医师带来了新挑战,包括:(1)疾病诊断与复发时均需明确有无可治疗的突变靶点;(2)多种治疗选择时决定使用哪种药物;(3)需要提高对新药相关常见并发症的认识。DiNardo教授在Blood杂志发文,通过3个病例阐述了AML新药治疗的选择以及相关并发症的管理。
病例1--初治老年女性AML
患者,女性,75岁,女性,6个月前出现呼吸困难和疲劳。白细胞(WBC)26×109/L,原始细胞79%,血红蛋白(Hb)89g/dL,中性粒细胞(NE)0.76×109/L,血小板(PLT)28×109/L,骨髓(BM)原始粒细胞94%,CD34+、CD117+、CD13+和CD33+,13三倍体,RUNX1、ASXL1和SRSF2突变,血清LDH和肌酐轻度升高,ECOG 2。
问题1
患者应接受何种治疗?如7+ 3±gemtuzumab ozogamicin (GO)、CPX-351、小剂量Ara-C(LDAC)±Glasdegib或venetoclax、HMA(去甲基化药物)±venetoclax?
建议治疗
如有可能,所有患者首选临床研究。此外筛查可治疗靶点(如FLT3、IDH1和IDH2),因FLT3抑制剂、ivosidenib或enasidenib均已获FDA批准。一些老年患者受益于强化化疗,但需采用>65岁预后评分系统预估早期死亡率。考虑该患者>75岁,基线肾损害和ECOG 2,早期死亡风险很高,ELN 2017风险分层提示,携带RUNX1和ASXL1的≥75岁患者强化化疗的2年生存率<20%,因此细胞毒治疗如化疗±GO和 CPX-351不予考虑。AML单独LDAC或HMA治疗疗效并不突出,平均3~4个月完全缓解(CR)。
Glasdegib是Hedgehog信号通路中smoothened的抑制剂,最近FDA批准用于老年或状态差AML患者。随机研究显示,与LDAC联合较单独LDAC的生存更优,总的治疗反应率(CR/CRi)分别为27%和5%。应注意,新诊断的不适合强化疗的AML,HMA或LDAC与口服Bcl-2抑制剂venetoclax联合疗效较好,治疗反应率54%~67%,反应出现在治疗1~2周期后,早期死亡率3%~6%。RUNX1或SRSF2突变者的CR/CRi率分别为81%和71%。因此,在缺少可靶向治疗突变时,推荐本例患者venetoclax+阿扎胞苷(AZA)治疗,该方案治疗反应率高而快速,早期死亡率较低。
治疗结果
患者WBC>25×109/L、LDH升高及基线肾功损害,肿瘤溶解综合征(TLS)风险较高,先羟基脲(Hu)治疗降低WBC,静脉水化和别嘌醇预防TLS, venetoclax剂量上升阶段生化监测。48小时后WBC<15×109/L,venetoclax 100mg第1天,200mg 第2天,400mg第3~28天,AZA 75mg/m2第1~7天。出现严重BM抑制,第11天PLT 8×109/L,第22天NE 0.00×109/L ,NE<0.5×109/L时泊沙康唑治疗,因泊沙康唑抑制CYP3A4,减少venetoclax剂量。该方案耐受良好,主要并发症是需抗生素治疗的尿路感染。
因治疗诱导严重全血细胞减少,第24天BM增生明显减低,无原始细胞增多。因NE持续<0.5×109/L,中断venotclax治疗,G-CSF治疗6天后NE恢复至1.8×109/L,停用泊沙康唑,venotclax停用2周后PLT≥50×109/L。
第2周期治疗,venetoclax 400 mg/天,每周期28天,第4周时NE<0.5×109/L,再次中断治疗,G-CSF4天后粒细胞恢复,第2周期中4级PLT减少持续26天,所以第3周期将venetoclax治疗改为21天,因同样原因第4周期 venetoclax减至14天,此周期只有短暂4级PLT减少。
最后venetoclax 400 mg/天 第1~14天作为最佳剂量,共治疗12个周期,因疲劳和治疗负担停止治疗。诊断后30个月,血细胞减少,BM证实AML复发,细胞遗传学进展,复杂核型伴17p单体和两个新的TP53突变(TP53G154V和TP53A161T),提示TP53双等位基因异常。
备注
1b/2期研究中,与LDAC和HMA联合,venetoclax最佳耐受剂量是400mg和600mg,高剂量与高频度血细胞计数延迟恢复相关,导致venetoclax使用延迟。最初研究中,TLS罕见,可能与TLS预防策略相关,也可能源于髓系肿瘤venetoclax治疗TLS风险低于淋系肿瘤。我们发现,高白细胞特别是伴venetoclax敏感的NPM1和/或IDH突变时,可导致危及生命TLS,因此应在细胞减灭后再开始治疗。
Venetoclax联合HMA或LDAC可引起严重BM抑制,需中断、延迟、减量治疗,同时支持治疗。建议第1周期第21~28天之间BM评估,如原始细胞<5%,可暂停venetoclax以助血细胞恢复,如有严重NE减少,G-CSF治疗几天后即可恢复。如采用 CYP3A4抑制剂预防性治疗,venetoclax应调整剂量。出现治疗反应时,如有延迟恢复的4级NE和PLT减少,需中断venetoclax治疗,后续周期时减量,HMA也可同时减量,以更好的耐受。
尽管从未对各种减少剂量的治疗进行比较,但我们发现,venetoclax持续时间减少至每周期14~21天,对防止持续血细胞减少很有必要。虽然venetoclax联合治疗可能诱导持久治疗反应,但本病例突显了克隆进化与临床进展间的关系,复发时可见到新的或水平增加的激酶突变(如FLT3-ITD),因此治疗失败时,重复分子评估有助于确定潜在靶点。
NPM1和/或IDH突变可能与持久治疗反应相关。单独AZA治疗老年NPM1突变AML的治疗反应率36%,中位OS与野生型NPM1患者无显著差异。NPM1突变患者采用venetoclax+LDAC/HMA治疗的CR/CRi率为93%,部分病例无复发生存>4年,根据NPM1测量的无残留疾病>2年。因此NPM1突变老年AML患者,建议采用含venetoclax治疗作为首选治疗。
病例2--年轻的FLT3-ITD突变AML复发
患者,男性,36岁,因牙龈肿胀、低热和瘀斑就诊, WBC 44×109/L,Hb68 g/L,PLT22×109/L。BM为AML,原始细胞72%,单核表型,ECOG 0。诱导方案为柔红霉素60mg/m2 第1~3天,阿糖胞苷200mg/m2 第1~7天。正常二倍体核型,伴NPM1突变、DNMT3A R882突变、FLT3-ITD (突变野生比例0.6)。Midostaurin 50mg 2次/日第8~21天,耐受良好 ,第28天BM原始细胞<5%,血细胞恢复,CR。巩固治疗为阿糖胞苷3g/m2 2次/日,第1、3、5天,联合midostaurin 50mg 2次/日第8~21天。计划首次CR时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但因发生斑疹伤寒和全结肠炎,延迟了治疗,导致WBC增至35×109/L,原始细胞48%,重复分子检测证实NPM1、FLT3-ITD和DNMT3A突变。
问题2
该患应接受强化挽救化疗还是gilteritinib治疗?
建议治疗
建议使用gilteritinib,120mg,每日1次,每周两次血细胞计数监测分化综合征(DS)。前2周外周血原始细胞减少,第2周期NE和PLT恢复,第2周期第28天BM显示12%原始细胞,部分缓解,第3周期结束时CR,BM原始细胞<5% ,重新考虑HSCT。第4周期结束时,NPM1和FLT3-ITD均不能检测到,DNMT3A持续存在。
患者CR2时接受无关供者HSCT,预处理方案前7天停用gilteritinib,因其半衰期长且对移植相关肝损伤有协同作用,移植后45天证明成功植入且NE>0.5×109/L,PLT>50×109/L,无GVHD时,重新开始gilteritinib治疗。3周后,AST和ALT>4×ULN(2级),停用gilteritinib。肝脏活检示非特异性药物损伤,无GVHD、病毒包涵体或其他病理改变。AST/ALT 10天内恢复至1级,gilteritinib以80 mg/天剂量重新开始。现HSCT后8个月,患者仍CR。
FLT3-ITD AML的初始治疗
NPM1和FLT3-ITD是AML中最常见的二个突变,分子筛查必不可少,因FLT3-ITD是可靶向改变,FLT3抑制剂 midostaurin+强化化疗可改善新诊断FLT3突变AML患者总生存(OS)(RATIFY研究)。FLT3-ITD变异等位基因频率(VAF)和NPM1突变状态用于AML风险分层,但FLT3-ITD VAF并未标准化,应结合其他风险因素综合考虑。本例患者为三阳性,与NPM1突变/FLT3-ITD相比,预后更差,因此计划首次CR时移植。
与本例患者不相关但医生应注意,FLT3突变也可能存在于低风险核型患者中,如CBF AML或APL。APL时,FLT3-ITD似乎对砷+维甲酸治疗患者的预后无影响。RATIFY研究只招募了29例伴FLT3突变CBF AML患者,因此不清楚FLT3抑制剂在FLT3突变CBF AML中是否获益。。
FLT3-ITD AML的挽救治疗
FLT3-ITD AML的特点是复发风险增加,FLT3突变可在复发时获得或丢失,尤其是晚期复发或移植后复发,因此二线靶向治疗时应重复FLT3检测。两项随机研究表明,复发/难治(R/R)FLT3突变AML如采用二代FLT3抑制剂单药治疗,较标准化疗明显改善治疗反应率和OS,其他获益包括更高的CR/CRi,HSCT可能性增加。二项研究中的FLT3抑制剂是quizartinib与gilteritinib,gilteritinib>80mg时对FLT3-ITD和/或FLT3-D835突变均有活性。ADMIRAL研究显示,gilteritinib 120mg/天治疗首次复发和原发耐药FLT3突变AML,CR率更高,并转化为OS获益,有血液学反应者还出现分子反应,VAF<10-2。
本例患者miodasturin治疗后复发,gilteritinib二线治疗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确认。新诊断FLT3-ITD突变AML中,正在进行传统化疗+二代FLT3抑制剂治疗的研究,包括crenolanib、gilteritinib和quizartinib,CR/CRi>84%。有待证实FLT3抑制剂+化疗在挽救治疗中同样有效。
初步数据表明,gilteritinib+AZA对R/R AML具有潜在作用,本例患者对gilteritinib单药治疗有反应,但联合治疗对耐药FLT3突变AML极具吸引力,尤其HSCT后。QuANTUM-R和ADMIRAL研究中,持续FLT3抑制剂维持治疗患者的结果最好,BMT CTN1506研究将进一步确认gilteritinib在HSCT后的有效性。建议HSCT后30天内,一旦植入且无GVHD、感染或其他毒性时,重新FLT3抑制剂治疗。临床前研究表明,FLT3抑制剂索拉非尼在移植后可诱导FLT3-ITD细胞产生IL-15,增强效应T细胞移植物抗白血病活性,一项II期研究证实了该结果。
病例3--老年女性IDH1突变AML复发
患者,女性,78岁,血细胞减少2年,WBC 2.3×109/L,12%原始细胞,Hb8.6g/dL,NE0.3×109/L,PLT114×109/L。BM证实AML,28%原始髓系细胞,三体8。未进行分子检测,AZA作为初始治疗,3个周期后血液学改善,5个周期后BM证实CR,9个周期后进行性血细胞减少,BM证实AML复发,37%原始细胞,三体8。AML NGS鉴定DNMT3A-R882(VAF40%)和IDH1-R132C(VAF35%)突变。
问题3
该患是接受化疗还是ivosidenib作为挽救治疗?
建议治疗
建议该患ivosidenib治疗,每日口服500mg,治疗前心电图QTc为450ms,治疗2周后QTc增加到475ms,预防性氟喹诺酮变为头孢菌素,QTc恢复至基线。治疗4周后,WBC增至8×109/L,NE45%,晚幼粒细胞10%,单核细胞7%,原始细胞5%,治疗6周,WBC增至27×109/L,分化程度相似。患者呼吸困难,下肢水肿,CXR示双肺浸润,氧饱合度94%,体温38.8°C。给予Hu、广谱抗菌素、速尿治疗,地塞米松处理可疑DS,继续ivosidenib治疗,症状迅速改善,微生物检测阴性,心脏彩超排除心包积液和射血分数下降,激素逐渐减量,WBC<20×109/L时停用Hu。治疗3个月,血细胞正常,复查BM原始细胞3%,CR,仍可检测到IDH1突变,6个月NGS检测阴性但数字PCR仍阳性。目前ivosidenib治疗12个月,仍处于缓解状态。
备注
HMA失败后AML的治疗很具挑战性,中位OS<5个月,强化化疗治疗反应率32%,中位OS 6.2个月,原发HMA耐药的新发AML治疗结果与之相似,因此迫切需要新的治疗。HMA失败老年患者重新分子筛查很重要,可鉴定有意义的靶点,尤其是IDH突变在>60岁患者中高频发生,IDH1突变9%~13%, IDH2突变15%~16%,IDH突变AML中,PLT相对正常。
Ivosidenib和enasidenib是口服IDH1和IDH2突变小分子抑制剂,R/R患者总的治疗反应率29%~34%,CR占20%~22% ,OS约9个月。只接受过一线治疗的ivosidenib治疗患者有更高的CR+CRh,R/R疾病有治疗反应者,18个月时仍有50%存活,21%获得IDH1深度清除。目前推荐IDH抑制剂单药治疗,一些临床研究正在探索IDH抑制剂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如化疗、AZA和 venetoclax,并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优选治疗。
治疗IDH抑制剂并发症
Ivosidenib和enasidenib耐受良好,但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毒性特征。对于ivosidenib,25%患者发生QTc延长(>450ms),10%为≥3级事件(>500ms)。值得注意的是,并不禁止联合QTc延长剂,如止吐剂、抗生素或抗真菌药,停用QTc延长剂和补充电解质足以缓解决QTc延长。Enasidenib经UGT1A1代谢,约35%患者出现间接胆红素升高,多数自限,不需干预,明显黄疸时可中断治疗。
IDH抑制剂通过恢复髓系分化发挥作用,可导致IDH-DS,与APL-DS相似。IDH-DS中位发生时间29天,表现不特异,必需高度警惕。IDH-DS发生率15%,可与白细胞增多症同时发生,如怀疑IDH-DS,应立即地塞米松10mg,每天2次,至少3天或直至好转,伴高白细胞血时需使用Hu,并监测TLS。IDH抑制剂半衰期>4天,治疗中断不能使症状迅速缓解,但患者有缺氧、DIC、肾功衰竭等急症,停药是正确选择。
DiNardo CD, Wei AH. How I treat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the era of new drugs.Blood. 2019; doi: 10.1182/blood.2019001239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