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研究

为啥疫情全球爆发不可避免?看这一篇就够了

临床研究

2020-03-08      

2870 0
你好,我是阿何。


今天起来,习惯性又看了下疫情数据。
开心的是国内的情况一直在好转,各地也陆续复工了。

但是看了国外的情况后,我感觉非常的不安,甚至是恐惧。


这是今天早上,我截取的部分国家疫情数据。

目前,疫情已经蔓延到60多个国家。像韩国、意大利、伊朗、法国这些国家,形势非常严峻。

之前我就很担心国外疫情的形势,因为如果病毒在国外肆虐的话,哪怕中国控制下来了,后面也很难“独善其身”。

如果说之前只是担心的话,那么现在这个担心就变成了现实。

可以这么说,新冠肺炎可以说已经是事实上的“全球大爆发”。这场灾难,对人类、对我们带来的影响可能远超我们想象。

往大了说,可能造成全球格局的重新洗牌。往小了说,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受到巨大的冲击。

如果我说,未来全球70亿人,每个人都有概率被新冠病毒感染。最终感染患者可能超过1亿,死亡人数可能几百万甚至达到千万量级,你敢相信吗?

不要觉得我在危言耸听,认真看完下面的分析,相信你会和我一样不寒而栗。

一个特殊人物加入武汉大会战!

为复杂决定于你谈话的对象。当射电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找到6到8个原子的分子时,他们把它叫做复杂分子,因为没有人会想到在险恶的宇宙空间可以找到这种东西。但是生化学家可能会把这种分子称为很简单的分子。  什么叫元素?   在整个宇宙,只有92种自然产生的元素。唯一的决定这种特定的元素是这种元素而不是其它的元素的是在原子核里的质子数量。例如,在宇宙中每个原子核里有一个质子的原子是氢,每个核里有两个质子的原子是氦而不会是其他。碳原子有6个质子,氧原子有8个质子等等。一直到核里有92个质子的铀。原子核里有相同质子和电子数的元素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为了简便,科学家们按照质子数目把元素进行了分组,这就是元素周期表。世界上每个化学实验室里或课堂上通常会有这么一张。这是世界的蓝本,因为就92个基本的元素构成了我们的世界。Armand Deutsch许多年前写过精彩的科学小说。一组未来的考古学家在开凿古火星人的文明遗迹,发现了一所大学。他们正为无法破解火星语言而感到困惑的时候来到一个化学实验室,在实验室的墙上发现了元素周期表---一个马上被他们识别的东西。因为它代表了通用的,超越文化甚至是种族的东西。所以,元素周期表成了破解火星语言的敲门砖。核中具有少量质子的元素有时被称为轻元素或简单元素;有大量原子的就叫重元素或复杂元素。  物质有多少种状态?   物质典型存在于三种态。我们知道三态分别是:固态,液态和气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地点物质处于什么态取决于物质的化学本质,环境的温度和压强。在地球上,我们找一个事物为例,我们能看到它的三个态。它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低于华氏32度时我们称之为冰,当温度在华氏32度到212度之间时我们称之为水,高于华氏212度时,我们称之为水蒸气。(在非常高的温度下,氢和氧原子之间的键被打破,它的本质就不再是水蒸气,就是氢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   反物质   反物质是物质的镜像。物质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电子带...通常物质中没有发现过反物质,即使在实验条件下,反质子也一瞬即逝。  当你照镜子时,看一看在镜子中的那个你,如果那个镜子里的家伙真的存在,并出现在你的面前,会怎么样呢?  科学家们已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他们把镜子中的那个你叫做“反你”。他们甚至想象很远的地方有一个和我们现在的世界很象的世界,或者说是我们的世界在镜子里的像。它将是一个由反恒星、反房子、反食物等所有的反物质构成的反世界。但是反物质是什么,这一切又可能是真实的吗?  对于“反物质是什么”这个问题,并没有恶作剧的意味。反物质正如你所想象的样子——是一般物质的对立面,而一般物质就是构成宇宙的主要部分。直到最近,宇宙中反物质的存在还被认为是理论上的。在1928年,英国物理学家PaulA.M.Dirac修改了爱因斯坦著名的质能方程(E=mc2)。Dirac说爱因斯坦在质能方程中并没有考虑“m”——质量——除了正的属性外还有负属性。Dirac的方程(E=+或者-mc2)允许宇宙中存在反粒子。而且科学家们也已经证明了几种反粒子的存在。这些反粒子,顾名思义,是一般物质的镜像。每种反粒子和与它相应的粒子有相同的质量,但是电荷相反。以下是20世纪发现的一些反粒子。  正电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带有一个正电荷的电子。由CarlAnderson在1932年发现,正电子是反物质存在的第一个证据。反核子——带有一个负电荷而不是通常带有一个正电荷的核子。由研究者们在1955年的伯克利质子加速器上产生了一个反质子。  反原子——正电子和反质子组合在一起,由CERN的科学家制造出第一个反质子(CERN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简称)。共制造了九个反氢原子,每一个的生命只有40纳秒。到1998年CERN的研究者把反氢原子的产量增加到了每小时2000个。当反物质和物质相遇的时候,这些等价但是相反的粒子碰撞产生爆炸,放射出纯的射线,这些射线以光速穿过爆炸点。这些产生爆炸的粒子被完全消灭,只留下其它亚原子粒子。物质和反物质相遇所产生的爆炸把两种粒子的质量转换成能量。科学家们相信这种方法产生的能量比任何其它推进方法产生的能量强的多。所以,为什么我们不能建一个物质——反物质反应机呢?建造反物质推进机的困难之处在于宇宙中反物质的缺乏。如果宇宙中存在相等数量的物质和反物质,我们将可能看到围绕我们的这些反应。既然我们的周围并不存在反物质,我们也不会看到物质和反物质碰撞所产生的光。  在大爆炸产生时粒子数超过反粒子数是可能的。如上所述,粒子和反粒子的碰撞把两者都破坏掉了。并且因为开始的时候有更多的粒子存在,所以现在的粒子是所有留下来的那些。今天在我们的宇宙中可能已经没有留下任何天然的反粒子。但是,在1977年科学家们发现在银河系中心附近有一个可能的反物质源。如果那个地方真的存在,也意味着存在天然的反物质,所以我们将不再需要制造反物质。  但是目前,我们将不得不创造我们自己的反物质。幸运的是,通过使用高能粒子对撞机(也叫做离子加速器)这种技术制造反物质是可行的。离子加速器,象CERN,是沿很强的环绕的超磁场排列的一些巨大的隧道,超磁场可以使原子以接近光速的速度推进。当原子通过加速器出来时,它轰击目标,创造出粒子。这些粒子中的一些就是用磁场分离的反粒子。这些高能离子加速器每年只能产生几个毫微克的反核子。一毫微克是一克的十亿分之一。所有一年之内在CERN产生的反核子只够一个100瓦的电灯泡亮3秒钟。如果要用反核子进行星际旅行将需要消耗几吨才能实现。   暗物质     什么是暗物质?暗物质(包括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约5%左右)。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科学家曾对暗物质的特性提出了多种假设,但直到目前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证明。    几十年前,暗物质(dark matter)刚被提出来时仅仅是理论的产物,但是现在我们知道暗物质已经成为了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暗物质的总质量是普通物质的6.3倍,在宇宙能量密度中占了1/4,同时更重要的是,暗物质主导了宇宙结构的形成。暗物质的本质现在还是个谜,但是如果假设它是一种弱相互作用亚原子粒子的话,那么由此形成的宇宙大尺度结构与观测相一致。不过,最近对星系以及亚星系结构的分析显示,这一假设和观测结果之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时为多种可能的暗物质理论提供了用武之地。通过对小尺度结构密度、分布、演化以及其环境的研究可以区分这些潜在的暗物质模型,为暗物质本性的研究带来新的曙光。    大约65年前,第一次发现了暗物质存在的证据。当时,弗里兹·扎维奇发现,大型星系团中的星系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除非星系团的质量是根据其中恒星数量计算所得到的值的100倍以上,否则星系团根本无法束缚住这些星系。之后几十年的观测分析证实了这一点。尽管对暗物质的性质仍然一无所知,但是到了80年代,占宇宙能量密度大约20%的暗物质以被广为接受了。    在引入宇宙膨胀理论之后,许多宇宙学家相信我们的宇宙是平直的,而且宇宙总能量密度必定是等于临界值的(这一临界值用于区分宇宙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与此同时,宇宙学家们也倾向于一个简单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质的形式出现,包括4%的普通物质和96%的暗物质。但事实上,观测从来就没有与此相符合过。虽然在总物质密度的估计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差,但是这一误差还没有大到使物质的总量达到临界值,而且这一观测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不一致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尖锐。    当意识到没有足够的物质能来解释宇宙的结构及其特性时,暗能量出现了。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唯一共同点是它们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从微观上讲,它们的组成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像普通的物质一样,暗物质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与普通物质成团并形成星系。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并且在宇宙中几乎均匀的分布。所以,在统计星系的能量时会遗漏暗能量。因此,暗能量可以解释观测到的物质密度和由暴涨理论预言的临界密度之间70-80%的差异。之后,两个独立的天文学家小组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由此,暗能量占主导的宇宙模型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宇宙模型。最近威尔金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探测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e Probe,WMAP)的观测也独立的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并且使它成为了标准模型的一部分。    暗能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暗物质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一个仅含有物质的宇宙中,物质密度决定了宇宙的几何,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加上暗能量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首先,总能量密度(物质能量密度与暗能量密度之和)决定着宇宙的几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经从物质占主导的时期过渡到了暗能量占主导的时期。大约在“大爆炸”之后的几十亿年中暗物质占了总能量密度的主导地位,但是这已成为了过去。现在我们宇宙的未来将由暗能量的特性所决定,它目前正时宇宙加速膨胀,而且除非暗能量会随时间衰减或者改变状态,否则这种加速膨胀态势将持续下去。    不过,我们忽略了极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正是暗物质促成了宇宙结构的形成,如果没有暗物质就不会形成星系、恒星和行星,也就更谈不上今天的人类了。宇宙尽管在极大的尺度上表现出均匀和各向同性,但是在小一些的尺度上则存在着恒星、星系、星系团、巨洞以及星系长城。而在大尺度上能过促使物质运动的力就只有引力了。但是均匀分布的物质不会产生引力,因此今天所有的宇宙结构必然源自于宇宙极早期物质分布的微小涨落,而这些涨落会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中留下痕迹。然而普通物质不可能通过其自身的涨落形成实质上的结构而又不在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留下痕迹,因为那时普通物质还没有从辐射中脱耦出来。    另一方面,不与辐射耦合的暗物质,其微小的涨落在普通物质脱耦之前就放大了许多倍。在普通物质脱耦之后,已经成团的暗物质就开始吸引普通物质,进而形成了我们现在观测到的结构。因此这需要一个初始的涨落,但是它的振幅非常非常的小。这里需要的物质就是冷暗物质,由于它是无热运动的非相对论性粒子因此得名。    在开始阐述这一模型的有效性之前,必须先交待一下其中最后一件重要的事情。对于先前提到的小扰动(涨落),为了预言其在不同波长上的引力效应,小扰动谱必须具有特殊的形态。为此,最初的密度涨落应该是标度无关的。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能量分布分解成一系列不同波长的正弦波之和,那么所有正弦波的振幅都应该是相同的。暴涨理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提供了很好的动力学出发机制来形成这样一个标度无关的小扰动谱(其谱指数n=1)。WMAP的观测结果证实了这一预言,其观测到的结果为n=0.99±0.04。    但是如果我们不了解暗物质的性质,就不能说我们已经了解了宇宙。现在已经知道了两种暗物质--中微子和黑洞。但是它们对暗物质总量的贡献是非常微小的,暗物质中的绝大部分现在还不清楚。这里我们将讨论暗物质可能的候选者,由其导致的结构形成,以及我们如何综合粒子探测器和天文观测来揭示暗物质的性质。   最被看好的暗物质候选者     长久以来,最被看好的暗物质仅仅是假说中的基本暗性粒子,它具有寿命长、温度低、无碰撞的特殊特性。寿命长意味着它的寿命必须与现今宇宙年龄相当,甚至更长。温度低意味着在脱耦时它们是非相对论性粒子,只有这样它们才能在引力作用下迅速成团。无碰撞指的是暗物质粒子(与暗物质和普通物质)的相互作用截面在暗物质晕中小的可以忽略不计。这些粒子仅仅依靠引力来束缚住对方,并且在暗物质晕中以一个较宽的轨道偏心律谱无阻碍的作轨道运动。    低温无碰撞暗物质(CCDM)被看好有几方面的原因。第一,CCDM的结构形成数值模拟结果与观测相一致。第二,作为一个特殊的亚类,弱相互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可以很好的解释其在宇宙中的丰度。如果粒子间相互作用很弱,那么在宇宙最初的万亿分之一秒它们是处于热平衡的。之后,由于湮灭它们开始脱离平衡。根据其相互作用截面估计,这些物质的能量密度大约占了宇宙总能量密度的20-30%。这与观测相符。CCDM被看好的第三个原因是,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预言了一些非常有吸引力的候选粒子。    其中一个候选者就是中性子(neutralino),一种超对称模型中提出的粒子。超对称理论是超引力和超弦理论的基础,它要求每一个已知的费米子都要有一个伴随的玻色子(尚未观测到),同时每一个玻色子也要有一个伴随的费米子。如果超对称依然保持到今天,伴随粒子将都具有相同质量。但是由于在宇宙的早期超对称出现了自发的破缺,于是今天伴随粒子的质量也出现了变化。而且,大部分超对称伴随粒子是不稳定的,在超对称出现破缺之后不久就发生了衰变。但是,有一种最轻的伴随粒子(质量在100GeV的数量级)由于其自身的对称性避免了衰变的发生。在最简单模型中,这些粒子是呈电中性且弱相互作用的--是WIMP的理想候选者。如果暗物质是由中性子组成的,那么当地球穿过太阳附近的暗物质时,地下的探测器就能探测到这些粒子。另外有一点必须注意,这一探测并不能说明暗物质主要就是由WIMP构成的。现在的实验还无法确定WIMP究竟是占了暗物质的大部分还是仅仅只占一小部分。    另一个候选者是轴子(axion),一种非常轻的中性粒子(其质量在1μeV的数量级上),它在大统一理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轴子间通过极微小的力相互作用,由此它无法处于热平衡状态,因此不能很好的解释它在宇宙中的丰度。在宇宙中,轴子处于低温玻色子凝聚状态,现在已经建造了轴子探测器,探测工作也正在进行。  暗物质和暗能量是世纪谜题     21世纪初科学最大的谜是暗物质和暗能量。它们的存在,向全世界年轻的科学家提出了挑战。暗物质存在于人类已知的物质之外,人们目前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是什么,它的构成也和人类已知的物质不同。在宇宙中,暗物质的能量是人类已知物质的能量的5倍以上。    暗能量更是奇怪,以人类已知的核反应为例,反应前后的物质有少量的质量差,这个差异转化成了巨大的能量。暗能量却可以使物质的质量全部消失,完全转化为能量。宇宙中的暗能量是已知物质能量的14倍以上。    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宇宙     围绕暗物质和暗能量,李政道阐述了他最近发表文章探讨的观点。他提出“天外有天”,指出“因为暗能量,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有很多的宇宙”,“我们的宇宙在加速地膨胀”且“核能也许可以和宇宙中的暗能量相变相连”。    暗物质是谁最先发现的呢?    1915年,爱因斯坦根据他的相对论得出推论:宇宙的形状取决于宇宙质量的多少。他认为,宇宙是有限封闭的。如果是这样,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必须达到每立方厘米5×10的负30次方克。但是,迄今可观测到的宇宙的密度,却比这个值小100倍。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大多数物质“失踪”了,科学家将这种“失踪”的物质叫“暗物质”。    一些星体演化到一定阶段,温度降得很低,已经不能再输出任何可以观测的电磁信号,不可能被直接观测到,这样的星体就会表现为暗物质。这类暗物质可以称为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还有另一类暗物质,它的构成成分是一些带中性的有静止质量的稳定粒子。这类粒子组成的星体或星际物质,不会放出或吸收电磁信号。这类暗物质可以称为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    Abell 2390星系团(上半图)和MS2137.3-2353星系团(下半图),距离我们约有20亿光年远。上图右半方的影像,是哈勃太空望远镜所拍摄的假色照片,而相对应的左半方影像,是由钱卓拉X射线观测站所拍摄的X射线影像。虽然哈勃望远镜的影像中,可以看到数量众多的星系,但在X射线影像里,这些星系的踪影却无处可寻,只见到一团温度有数百万度,而且会辐射出X射线的炽热星系团云气。除了表面上的差异外,这些观测其实还含有更重大的谜团呢。因为右方影像中星系的总质量加上左方云气的质量,它们所产生的重力,并不足以让这团炽热云气乖乖地留在星系团之内。事实上再怎么细算,这些质量只有“必要质量”的百分之十三而已!在右方哈伯望远镜的深场影像里,重力透镜效应影像也指出造成这些幻像所需要的质量,大于哈勃望远镜和钱卓拉观测站所直接看到的。天文学家认为,星系团内大部分的物质,是连这些灵敏的太空望远镜也看不到的“ 暗物质”。    1930年初,瑞士天文学家兹威基发表了一个惊人结果:在星系团中,看得见的星系只占总质量的1/300以下,而99%以上的质量是看不见的。不过,兹威基的结果许多人并不相信。直到1978年才出现第一个令人信服的证据,这就是测量物体围绕星系转动的速度。我们知道,根据人造卫星运行的速度和高度,就可以测出地球的总质量。根据地球绕太阳运行的速度和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就可以测出太阳的总质量。同理,根据物体(星体或气团)围绕星系运行的速度和该物体距星系中心的距离,就可以估算出星系范围内的总质量。这样计算的结果发现,星系的总质量远大于星系中可见星体的质量总和。结论似乎只能是:星系里必有看不见的暗物质。那么,暗物质有多少呢?根据推算,暗物质占宇宙物质总量的20—30%才合适。    天文学的观测表明,宇宙中有大量的暗物质,特别是存在大量的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据天文学观测估计,宇宙的总质量中,重子物质约占2%,也就是说,宇宙中可观测到的各种星际物质、星体、恒星、星团、星云、类星体、星系等的总和只占宇宙总质量的2%,98%的物质还没有被直接观测到。在宇宙中非重子物质的暗物质当中,冷暗物质约占70%,热暗物质约占30%。   标准模型给出的62种粒子中,能够稳定地独立存在的粒子只有12种,它们是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光子、3种中微子、3种反中微子和引力子。这12种稳定粒子中,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是带电的,不能是暗物质粒子,光子和引力子的静止质量是零,也不能是暗物质粒子。因此,在标准模型给出的62种粒子中,有可能是暗物质粒子的只有3种中微子和3种反中微子。    20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天文学家艾伦森发现,距我们30万光年的天龙座矮星系中,许多碳星(巨大的红星)周围存在着稳定的暗物质,即这些暗物质受到严格的束缚。高能热粒子和能量适中的暖粒子是难以束缚住的,它们会到处乱窜,只有运行很慢的“冷粒子”才能束缚住。物理学家认为那是“轴子”,它是一种非常稳定的冷“微子,质量只有电子质量的数百万分之一。这就是暗物质的轴子模型。    轴子模型是否成立,最终得由实验裁决。最近,还有人提出,暗物质可能是一种称做“宇宙弦”的弦状物质,它产生于大爆炸后的一秒期间内,直径为1万亿亿亿分之一厘米,质量密度大得惊人,每寸长约1亿亿吨。这种理论是否成立,同样有待科学家进一步研究。    为探索暗物质的秘密,世界各国的粒子物理学家正在这个领域努力工作,相信揭开暗物质神秘面纱的那一天不会太遥远了。    在引入宇宙暴涨理论之后,许多宇宙学家相信我们的宇宙是平直的,而且宇宙总能量密度必定是等于临界值的(这一临界值用于区分宇宙是封闭的还是开放的)。与此同时,宇宙学家们也倾向于一个简单的宇宙,其中能量密度都以物质的形式出现,包括4%的普通物质和96%的暗物质。但事实上,观测从来就没有与此相符合过。虽然在总物质密度的估计上存在着比较大的误差,但是这一误差还没有大到使物质的总量达到临界值,而且这一观测和理论模型之间的不一致也随着时间变得越来越尖锐。    当意识到没有足够的物质能来解释宇宙的结构及其特性时,暗能量出现了。暗能量和暗物质的唯一共同点是它们既不发光也不吸收光。从微观上讲,它们的组成是完全不同的。更重要的是,像普通的物质一样,暗物质是引力自吸引的,而且与普通物质成团并形成星系。而暗能量是引力自相斥的,并且在宇宙中几乎均匀的分布。所以,在统计星系的能量时会遗漏暗能量。因此,暗能量可以解释观测到的物质密度和由暴涨理论预言的临界密度之间70-80%的差异。之后,两个独立的天文学家小组通过对超新星的观测发现,宇宙正在加速膨胀。由此,暗能量占主导的宇宙模型成为了一个和谐的宇宙模型。最近威尔金森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各向异性探测器(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e Probe,WMAP)的观测也独立的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并且使它成为了标准模型的一部分。    暗能量同时也改变了我们对暗物质在宇宙中所起作用的认识。按照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在一个仅含有物质的宇宙中,物质密度决定了宇宙的几何,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加上暗能量的话,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首先,总能量密度(物质能量密度与暗能量密度之和)决定着宇宙的几何特性。其次,宇宙已经从物质占主导的时期过渡到了暗能量占主导的时期。大约在“大爆炸”之后的几十亿年中暗物质占了总能量密度的主导地位,但是这已成为了过去。现在我们宇宙的未来将由暗能量的特性所决定,它目前正时宇宙加速膨胀,而且除非暗能量会随时间衰减或者改变状态,否则这种加速膨胀态势将持续下去。    暗物质的踪迹     暗物质是相对可见物质来说的。所谓可见物质,除发射可见光的物质外,还包括辐射红外线等其他电磁波的物质。虽然宇宙中的可见物质大部分不能用肉眼直接看到,但探测它们发出的各种电磁波就可以知道它们的存在。暗物质不辐射电磁波,但有质量。    科学家为什么会提出“暗物质”这个概念?宇宙中有没有暗物质?      在物理学中,把状态变化的“转折点”成为“临界点”,比如水变成冰,温度临界值(或者说“临界点”)为0℃。宇宙学的研究认为,宇宙中物质的平均密度,与决定宇宙是膨胀还是收缩的临界值,相差不会超过百万分之一。可是,宇宙中发可见光的恒星和星系的物质总量不到临界值的1%,加上辐射其他电磁波的天体,如行星、白矮星和黑洞等,最多也只有临界值的10%。    现已知道,宇宙的大结构呈泡沫状,星系聚集成“星系长城”,即泡沫的连接纤维,而纤维之间是巨大的“宇宙空洞”,即大泡泡,直径达1~3亿光年。如果没有一种看不见的暗物质的附加引力“帮忙”,这么大的空洞是不能维持的,就像屋顶和桥梁的跨度过大不能支持一样。    我们的宇宙尽管在膨胀,但高速运动中的个星系并不散开,如果仅有可见物质,它们的引力是不足以把各星系维持在一起的。    我们知道,太阳系的质量,99.86%集中在太阳系的中心即太阳上,因此,离太阳近的行星受到太阳的引力,比离太阳远的行星大,因此,离太阳近的行星绕太阳运行的速度,比离太阳远的行星快,以便产生更大的离心加速度(离心力)来平衡较大的太阳引力。但在星系中心,虽然也集中了更多的恒星,还有质量巨大的黑洞,可是,离星系中心近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并不比离得远的恒星的运动速度快。这说明星系的质量并不集中在星系中心,在星系的外围区域一定有大量暗物质存在。    天体的亮度反应天体的质量。所以天文学家常常用星系的亮度来推算星系的质量,也可通过引力来推算星系的质量。可是,从引力推算出的银河系的质量,是从亮度推算的银河系质量的十倍以上,在外围区域甚至达五千倍。因而,在那里必然有大量暗物质存在。    那么,暗物质是些什么物质呢?    宇宙学研究发现,在宇宙大爆炸初期产生的各种基本粒子中,有一种叫做中微子的粒子不参与形成物质的核反应,也不与任何物质作用,它们一直散布在太空中,是暗物质的主要“嫌疑人”。    但中微子在1931年被提出来以后,一直被认为质量为零。这样,即使太空是中微子的海洋,也不会形成质量和引力。曾有人设想存在一种“类中微子”,它的性质与中微子类似,但有质量。可是一直没有发现“类中微子”的存在。    极小的中微子运动速度极高,可自由穿透任何物质,甚至整个地球,很难被捕找到。但中微子与物质原子和亚原子粒子碰撞时,会使他们撕裂而发出闪光。探测到这种效应就是探到了中微子。但为了避免地面上的各种因素的干扰,必须把探测装置(如带测量仪器并装有数千吨水的水箱)放在很深(如1000米)的地下。    1981年,一名苏联科学家在试验中发现中微子可能有质量。近几年,日、美科学家进一步证实中微子有质量。如果这个结论能得到最后确认,则中微子就是人们寻找的暗物质。    寻找暗物质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如中微子确有质量,则宇宙中的物质密度将超过临界值,宇宙将终有一天转而收缩。关于宇宙是继续膨胀还是转而收缩的长久争论将尘埃落定。


评估一种病毒的危害性,我们主要考虑下面几个因素:

1、病毒的传染力
2、病毒的危害性
3、人类应对病毒的能力


1和2,主要是病毒自身的特点。

病毒传染力弱大家都不会担心,哪怕致死率高反正也扩散不出去。病毒危害性弱也不用担心,感染了就感染了呗。

最怕的就是感染力强,危害性又高。

3指的是人类自身应对能力的问题,有些烈性病毒比如天花,尽管传染性和危害性都很强,但人类已经有了疫苗,也基本不足为惧怕。

可惜的是,面对新冠病毒,这三个要素我们都处在非常不利的局面。

先来看此次新冠肺炎的传染力。

这里要科普一下:在传染病学里面,我们通常用一个指数R0(基本传染数)来评估一种疾病的传染力。这个指标的意思是,一个得病的人平均会传染几个人。

R0值越大,说明疾病的传染性越强。

这次新冠病毒的R0,平均测算下来是3.7。只看数字大家没什么感觉,对比其他病毒之后才会明白这个数值的恐怖之处。

就拿我们最熟悉的季节性流感来说吧。流感说是“感冒”,其实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和感冒可以说完全是两种疾病。

每年我们几乎都会遭遇季节性流感,粗略估计,一次季节性流感在全球范围大概能感染2-3亿人。幸运的是季节性流感的重症率和致死率相对都比较低。

季节性流感的R0是多少呢?大概是1.3左右

一种RO值只有1.3的传染病,每年都可以感染亿人规模,那么RO值为3.7的新冠病毒感染同样规模人群只会容易得多!

要知道,病毒的传播往往是指数量级爬升的。也就是说,R0值每大一点点,传播扩散速度都会大很多。

再来看另一个对比案例,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全球肆虐,在一年多时间里最少感染了10亿人,并且造成了5000万-1亿左右的死亡人数,造成的损失超过世界大战。


那么西班牙大流感的R0值是多少呢?也就2-3左右。

新冠病毒高达3.7的R0值,意味着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比如邮轮这样的密闭空间),其传染率甚至有机会达到100%,只要有接触就会得病。

我们再看一下多种烈性传染病的R0值:


可以看到,除了曾经令全人类都畏惧的麻疹、天花之外,传染力最强的疾病就是现在我们面临的新冠肺炎了。

和它相比,非典、西班牙流感等都只是弟弟。

以上只是理论分析,但实际发生的几个案例恰好论证了理论。

一个是钻石公众号邮轮,尽管也采取了一些隔离措施,但是患者还是从最开始的零星几个飙升到后面的600多个。

一个是韩国,只是因为一个大妈感染了新冠病毒,几次聚会后就导致上千名邪教徒感染。有段时间,韩国确诊患者中甚至有超过70%都是邪教徒。

新冠病毒的传染力,就是如此恐怖。

所以我才说,如果不及时控制,新冠肺炎感染过亿人口并非不可能。而下面也会说,这种情况发生的概率并不低。



再来看看新冠肺炎对人体的危害性。

有段时间,网络上声称新冠肺炎只不过是一次“大号流感”,国外也有不少类似的说法。

不得不说,这种误导性说法真的害死人了。

网上之所以有这种论调,是因为很多人都看到,除了湖北武汉地区之外,新冠肺炎在其他地区的致死率并不“高”。

我们来看截止到今天的国内数据:


可以看到,新冠肺炎在湖北的致死率是4.2%,武汉是4.6%(这两个地区一度超过10%,后面持续回落),而在广东是0.51%,浙江是0.08%,黑龙江是2.7%。

也就是说,除了湖北武汉之外,哪怕是比较严重的黑龙江也只有2.7%,很多地区致死率都不到1%。

这些数据的误导性在于:它没有考虑到医疗资源对致死率的影响。

病毒首先是在武汉爆发的,而其他地区大多数都属于零散的输入性感染。

武汉人口高达1500万,在全国支援之前床位、口罩、消毒药、药物、医务人员的资源都严重不足,所以致死率非常高。

而其他省市,因为患者数目小,相关资源极其充沛,所以致死率才那么低。

中国是人口大国、制造业大国、地理大国、经济大国,各方面物资充沛,并且可以采取多个地区支持一地的做法。这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其特殊的,根本不能作为其他国家地区的参照。

哪怕这样,目前国内新冠肺炎的整体致死率都在2.3%左右。而作为对比,西班牙大流感的致死率是2.5%

从致死率来看,此次新冠病毒和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是同一个量级的。而从传播力来看,此次病毒的传播力则远超西班牙大流感。

再次提醒大家一下,当年的西班牙大流感,造成了全球超过5000万人死亡!

这再次说明,如果这次疫情失去控制,我们极有可能面临全球千万量级的死亡人数。

再来看季节性流感,其实大多数季节性流感的致死率都在0.1%~0.2%左右,远远低于这次的新冠病毒。

尽管致死率如此低,传播率远不如新冠病毒,但每年全球死于季节性流感的人数都高达几十万,重症患者达到几百万。

反向看,这次疫情又会怎样呢?

我实在是找不到任何理由去乐观。



很多人都会说,西班牙大流感之所以这么恐怖,是因为那都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了,人类还很落后。

如今人类科技取得了那么大的进步,难道还拿一个新冠肺炎没有办法吗?

这就不得不提到前面说到的第三个因素:人类应对病毒的能力。

真相可能难以让人相信:直到目前为止,人类其实对病毒性传染病并没有太多方法,目前最有效的方法也就两种:一种是隔离,另一种是疫苗。

疫苗的研发周期很长,动辄以“年”为单位,远水救不了近火,暂且不提。

也就是说,100年过去了,人类对付病毒的方法其实并没有进步,还是原来的那一套:通过隔离防止病毒传播。

我们看到这么多治愈的案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医院给了病人良好的观察条件、护理条件,然后让病人身体达到最佳状态,然后依靠自身免疫力战胜了病毒。


也就是说,能否提供充沛的医疗资源,以及是否采取大规模严格的隔离措施,是决定病毒是否继续扩散的关键。

很可惜的是,除了中国之外,这个世界大多数其他国家想要做到这两点都非常非常难。

疫情在伊朗爆发,之前在网上看到一张图片,哪怕是确诊病人,医院能够提供的看护条件也非常简陋,医生很可能连自身安全都难以保证。


落后国家如此,哪怕发达国家,情况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比如日本,人口一个多亿,但整个国家能够提供的传染病隔离病床数只有可怜的1000多张。

哪怕你医学技术再先进,治愈率再高,可是如果倾举国之力也只能为1000多人提供医疗条件。面对有可能感染几十上百万人的超强传染病,也约等于零。

可以这么说,如果疫情真的彻底爆发,地球上还没有哪个国家有能力提供充足的医疗资源,这已经不是现有的科技条件、经济条件能做到的事情了。

至此,想要让疫情停止扩散只剩下华山一条路:隔离政策。


再次想说一句可惜,就是很多国家已经错过了采取严厉隔离措施的最佳时期。

这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但有两点至关重要:

1、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歧视和看低
2、中国抗疫取得的成果“误导”了他们


因为外媒的长期误导,其实国外对中国的认知是存在非常大偏差的。

在很多老外眼中,中国依然是那个贫穷、落后、肮脏、混乱的国家,对中国人的歧视、对中国体制的歧视从未消失。

疫情在中国爆发后,中国政府经历了短期的混乱,后面迅速采取了各种有力措施,控制住了疫情。这其实是在以举国之力、巨大代价,为世界争取了宝贵的2-3周时间。

可惜的是,很多老外非但不感激中国,反而将精力放在嘲讽中国上。

如果你上一下Youtube,会发现疫情相关的视频下,很多老外的评论都是在批评中国的体制、rq,嘲笑中国当初的混乱,说谁叫中国人吃蝙蝠……

此外,中国因为应对得当,有力控制住了病毒的致死率,也“误导”了老外,这才产生“此次新冠肺炎不过就是大号流感”,“中国政府应对过激”之类的说法。

关于这一点,世界卫生组织的专家有一段话有深刻的阐释:


其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这里高度表扬了中国政府的应对措施。


说明了其他国家目前的实际状况。

其中专家还有段话是这么说的:

我很担忧中国的数字可能会让人们有虚假的安全感,我们应到认识到病症的危险,同时谨慎看到中国的数字……


通俗一点,这位专家的意思是,“各位,中国的致死率是2.3%,不代表你们国家的致死率也能降低到2.3%。中国能控制住疫情,不代表你们也能控制住疫情啊。”

之所以特意说了这段话,是因为外国过去一段时间一直存在种迷之自信,“既然中国这么落后的国家都轻松控制住疫情了,我们发达国家当然不在话下”。

正是这种偏见和傲慢,让很多国家错失防空疫情的宝贵时期,而当疫情真正爆发起来后,就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的问题了。



这次疫情,我们看到中国政府只是一声号令,然后就全国动员、百姓蹲家,再然后就是疫情慢慢被控制住了。

我们忽略了一个前提——中国在全世界都是极其特殊的一个国家。我们能做到的事情,不代表其他国家也能做到。

中国的特殊,在于下面几点:

1、一群足够“听话”的老百姓

听话在这里是褒义词,指的是愿意遵循必要的规则和做法。

中国的老百姓,确实时不时也会给些小批评,发些小牢骚。但是一出大事,“跟着国家走”是二话不说的。

国家不让出门,大多数人就真的蹲家里了。国家让带口罩,所有人的口罩就安排上了。主要大家意识到这是对的,全国上下都是一条心乖乖执行的。


这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在国外却没那么容易,在“皿主”名义下,老外们早已经习惯了我行我素,将政府的建议当屁话。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在韩国哪怕政府三令五申,邪教还是照样聚会;在日本,哪怕世界卫生组织给了建议,民众还是不带口罩去跑马拉松;在美国,专家建议别出去多买口罩,老百姓却开始囤枪支弹药……

2、一帮足够团结的中国人

中国人,可以说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团结、最愿意为同胞付出的种族。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湖北武汉一出事,马上就是全国支援。要口罩给口罩,要药物给药物,要人员给人员。国家还没出声,民间已经迅速动员起来了。


而其他国家,各个地区基本都是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给他人添乱就算不错了。

3、一个行动力超强的政府

对抗疫情,是一项超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在最短时间内调动全国资源,需要迅速调整体系分工职责,需要及时通报疫情数据,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行动力强的政府。

而中国政府,正好是世界范围内都最强有力、最高效的政府之一。

所以,我们会看到各省迅速启动一级事件,不尽责的官员被下马,相关工厂迅速开工,全国医疗人员支援武汉,这些都是政府在后面出力。

对比,我们也看到了日本政府的推诿,韩国政府的无能,美国政府的傲慢,以及各个“皿煮“国家在应对政府要求措施时的不屑。

比方说,近日安倍晋三要求全国各地公立中小学自3月2日起停课,但京都市、金泽市等地区纷纷表示将“继续开课”。


你能想象吗?疫情无比紧张,一国首相要求学校停学,各个地区居然纷纷抗命?

任何事情只要挂上“皿煮”的旗号,哪怕是再愚蠢的决定,在这些国家也变得正常了。

在这种情况下,哪怕其他国家已经意识到了疫情的严重性,想要采取得力措施,又怎么可能真正执行下去呢?

4、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制造业大国

中国有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3个省,一方有难可以八方支援。

中国是全球工厂,制造业大国。只要机器发动起来,药物、口罩、消毒液可以源源不断制造出来,驰援灾区。

比方说口罩,据粗略统计,全世界口罩的产能可能至少有30%都在中国。可哪怕是这样的底蕴,有段时间我们都买不到口罩。那么疫情如果在其他国家爆发,他们会面临的情况可想而知……

所以对其他国家来说,应对疫情唯一的时期,就是刚刚爆发数量还不多的时候马上就采取果断措施。可惜因为傲慢和偏见,在这段时期他们偏偏无动于衷。

这种时候我们不应该幸灾乐祸,因为这群“猪队友”在后面很可能会拖累我们。



因为错过了防控的黄金期,或者心有余而力不足,目前越来越多国家开始尝到恶果了。

看下意大利的最新数据:


确诊1713人,治愈83人,死亡41人,致死率2.4%。

事实上,意大利已经算是世界范围内较早停止“危险航班”的国家了。

错就错在以为停止了航班就能隔绝疫情,国内很少采取相关措施,民众也完全不重视,结果疫情一下子就爆发了。

再来看韩国的数据:


累计确诊4212人,治愈30人,死亡22人。

粗看死亡率不高,但我们要知道,韩国的4000多人是在几天时间内爆发起来了。也就是说这些人刚刚得病不久,韩国的死亡高峰还没到来。

从爆发情况来看,韩国可能已经彻底失控。以政府的软弱,接下来的情况真的不堪设想。

再看伊朗的情况:


累计确诊978人,治愈175人,死亡54人,死亡率高达5.5%。

之所以死亡率如此高,是因为伊朗目前的国力根本没法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

从伊朗的数据,我们基本可以推测如果疫情在其他贫穷落后国家爆发,它们会面临的是如何恐怖的局面。

还有像日本、美国等地,之所以数据“看似正常”,完全是因为政府根本不进行大规模检测,反正“不检测就没有确诊患者”。

以前我们是恐惧疫情“全球爆发”,但事实上,现在疫情已经在全球范围爆发!

而根据以上分析,其他国家对抗疫情,要么国力不允许、要么医疗资源跟不上,要么政府根本无法进行这样的大规模动员。

也就是说,地球上大多数国家能做到的,可能也就是稍微看顾一下重症患者了。剩下的,基本只能交给天意。

再想一下新冠肺炎RO值高达3.7的恐怖传播力,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呢?真的令人不寒而栗……

非洲埃博拉病毒够恐怖吧,最后也只死了几千人。03年的SARS够厉害吧,最后死了不到1000人。

其实,最恐怖的病毒并不是致死率最高的病毒,而是像新冠肺炎这样致死率比较高,传播力一流的病毒。

你说它致死吧,又不是人人都会死。你说它不厉害吧,一不小心你就得病了。就是在这种观望中,病毒就扩散出去了,控都控不住,这就是慢刀子杀人、温水煮青蛙。

疫情就像一枚巨大的石子被投到池塘中,激起的涟漪会影响到整个池塘,我们每个人都深陷其中,难以置身事外。



按照传染病学的模型估计,这次全球爆发如果控制不住,甚至到最后会有超过1亿人被感染,数百万甚至过千万人死亡。

这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疫情爆发在贫穷落后、生产力薄弱的国家,病毒的致死率会非常非常高,因为它们根本无法提供哪怕是基础的医疗条件。

无数人会因此死去,当自身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时候,民众会是什么反应?

可以想象,这些国家将会民不聊生、政局动荡,甚至政权都会被颠覆、战乱四起。

面临绝望的一部分人会成为匪徒、极端分子、抢劫犯、强奸犯,整个国家会陷入混乱之中。

如果疫情爆发在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的能力也不足以应对那么多的患者。

这些国家的很多企业会倒闭,无数百姓会因此失业。大部分发达国家的储蓄率都非常低,老百姓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又喜欢超前消费。

带来的后果是,他们会无力偿还房贷、车贷,企业无法偿还企业贷款。飙升的断贷会冲击金融体系,由此带来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

无论什么政党上台,都会迅速遭受非议,政客们会吵成一锅粥,却谁都拿不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我们已经处在全球化分工的时代,任何国家的产业链要么是其他国家的上游,要么就是下游,属于“唇亡齿寒”的关系。因此,这些国家的动荡,势必会波及到所有关联国家,直到所有国家都被拖下水。

在最坏的情况下,全球的生产制造格局、经济格局可能都会来一次大洗牌,彻底变一个样貌。

从这个角度看,疫情的影响其实和世界大战类似。每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都会彻底改变。而这次的新冠肺炎,很可能也会带来同样的结果。



可以预见的是,再过一段时间,中国会成为全世界最安全的国家。

这也是为什么,哪怕现在我们依然是全球最大的疫情国,已经有很多国家的老外拼了老命往中国飞。

哪怕政客说的再轻松,键盘侠在网上说的多嚣张,对中国有多嘲讽,一旦要用生命来投票的时候,全世界的人民都是很诚实的。

但是我们也千万别高兴的太早,很快我们就会面临病毒的“反向输入”。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已经在发生了:


只要中国还想搞经济,就避免不了和国外打交道,就不可能彻底封锁国门,杜绝老外来中国。

而随着国外疫情不断爆发,这种“老外来到中国感染中国人”的情况就不可能完全避免,这就是病毒的“反向输入”。

哪怕我们彻底控制住了疫情,也挡住这种反向输入。只有全球疫情都得到控制,才能称得上是彻底安全。

国外疫情的爆发,也会对国内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我有朋友是做跨境电商的,正好货物源头国爆发疫情,结果货物无法出关进入中国,他的生意几乎陷入停滞状态。

我是做国内贸易的,可是合作工厂的很多生产材料都要从韩国进口。现在韩国疫情爆发,工厂也说有可能很多材料无法进口。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很多。简单说就是,外面的东西进不来,国内的东西出不去,不管哪一种带来的都是生意的停滞。

这个世界的大多数国家,早已经在事实上紧紧捆绑。那种眼看他人深陷水火,自己独善其身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

所以今年,国内大多数行业的情况都不会特别乐观,要做好全年寒冬的准备。所谓疫情过后的“报复性消费”,只是痴人说梦而已。

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我只能给下面几个建议:

1、一定要保住你现在的工作

今年大多数企业都会过得非常艰难,裁员、降薪都算是家常便饭,搞不好整个企业都会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普通人千万要保住自己的工作!要知道,企业破产我们抵抗不了,但没事真的别随便辞职随便跳槽了,工作也别划水了。

一旦失去工作,今年你想再找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就真的没那么容易了。

大多数中国人都背负着房贷,一旦失去收入来源,后果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承受的。

2、尽量避免和老外接触,避免去公共场合

估计再过一段时间,国内的疫情会彻底控制住,剩下的感染案例将以国外的反向输入感染为主。

在这种情况下,我建议未来3-6个月我们都应该尽量避免和老外接触。特别是那些刚从国外(特别是疫情爆发国)过来的老外。

既然已经忍了那么久,不妨再忍忍。除非特殊情况,否则也尽量避免去公共场合。

3、多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

说到底,到目前为止人类都拿病毒没太多办法,治愈的患者本质上还是“自愈”。

也就是说,万一不幸感染,决定我们生死的主要还是我们自身的免疫力。

中国人普遍缺乏锻炼,正好现在有了时间,不妨多抽出时间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4、缩减不必要开支,做好过冬准备

现在国内消费主义盛行,大家都习惯了没事就买买买。提前消费、超前消费已经成为常态。

但是超前消费有个前提,就是我们有稳定的、可预期的收入。

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到底会有多大,目前谁都说不清楚。是不是哪天会突然失业,我们也不可预料。

既然如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缩减一切不必要的开支,提前为过冬做好准备。

这样的准备,还需要做多长时间呢?这就要看疫情什么时候才能彻底过去。



那么,到底疫情什么时候才会过去呢?

目前来看,疫情告别我们的方式,很可能是下面几种情况:

1、气候影响

病毒喜寒怕热,当年国内的SARS也是天气变热之后慢慢消失的。

所以此次新冠肺炎也有可能类似。随着气温慢慢提升,病毒可能慢慢进入沉睡状态,疫情就逐渐消失了。

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估计就要等到5,6月份去了。

因为南北半球气温相反,如果疫情进一步扩散,两个半球都有很多国家被感染,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

2、病毒毒性减弱

一般来说,传染病的病毒随着不断传播,其毒性会慢慢减弱。

此次的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种RNA单链病毒,变异速度比一般病毒更快。随着传播的扩散,未来的患者感染的可能已经是二代、三代病毒,其毒性会相对减弱。

当病毒毒性减弱到不再致死,甚至不再重症的时候,其威胁性也就不再存在了,可以认为疫情也算过去了。

但是目前,病毒毒性减弱的情况还没确定,只是说存在这样的可能性。而且哪怕能得到这个时候,人类已经付出惨重代价了。

3、有效疫苗的推出

应对病毒,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还是疫苗。

目前,很多国家都在加快节奏研发新冠病毒的有效疫苗。但是疫苗的研发生产周期一向很长,一般都要1-2年左右。

以病毒的传播能力,等到疫苗出来,人类同样可能已经损失惨重了。

4、世界各国都采取得力手段掐灭病毒

如果全世界所有疫情国都能像中国一样,估计也能很快掐灭病毒。但是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约等于零……

综合来看,1和3已经是我能想象的最好结局了。不同的情况,意味着人类会面临完全不同的命运。

当然,还有第5种可能,就是病毒莫名奇妙就传播力下降了,甚至彻底消失了。

说实话,哪怕完全不抱希望,可这还是我最希望看到的结果。

现在不止是国外,国内盲目乐观的人也很多,而且还越来越多,这让我非常担忧。

花了近10个小时查资料写成本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也让你重新看待本次的疫情。也希望你将本文转给朋友,多提醒一个是一个。

毕竟,我们面对的就是一场战争,希望大家都做好打仗的准备。

作者简介



阿何,清华大学理工男,职场充电宝&唯库创始人,感性理性兼备的写作者,国内知名个人成长研究者,个人公众号:阿何有话说(ID:aheshiwo)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加西视界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万字长文告诉你,为啥疫情全球爆..
  • 我国的学术期刊资助政策体系,本..
  • 重磅文件:破除“七唯”,鼓励原..
  • 疫情后独立影像中心如何走出“中..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