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4
骨质疏松症治疗可大大降低椎骨、髋骨和非椎骨骨折的风险,但患者往往因为现有的治疗手法伴有的多种副作用而不愿意接受相关治疗,因而更具疗效和安全性的新的干预措施愈发重要。研究表明,骨密度(BMD)值越小,骨折风险越大。本研究旨在确定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评估的与治疗相关的BMD变化与骨折结局之间的关联。
Ÿ 研究设计
此项研究排除重大伤害或外伤等原因造成的骨折,最终从153460例患者中筛选并纳入67 853例患者(来自18项研究),进行为期24个月的BMD多元荟萃回顾性分析。
Ÿ 研究结果
‒ 骨密度与骨折发生情况相关性
此项荟萃回归分析显示,在所有骨密度的测量部位,24个月内骨密度变化与椎体、髋部和非椎体骨折的减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即:骨密度的增加越多,骨折发生的可能性越小(图1,表1)。
单个试验用圆圈表示,其面积大致与试验中的骨折数目成比例;同类药物用相同颜色的符号表示。
*骨研究(伊班膦酸盐)的危害比为2.08。
(表1)24个月内骨密度变化(有效组-安慰剂组)与骨折风险降低的荟萃回归结果
r²是特定于试验的骨折风险降低的总体方差的比例,可以通过治疗对24个月BMD百分比变化的影响进行解释。
BMD =骨矿物质密度
‒ 从BMD看骨折发生率
对全髋关节BMD替代阈值效应的分析表明,后续试验中降低骨折风险所需的最小BMD差异分别为:椎骨骨折1.42%,髋部骨折3.18%,非椎骨骨折2.13%(图2)。
上图显示估计的骨折风险降低率,预测间隔为95%。
每个部位BMD和骨折类型组合的单次分析中包含的数字都不相同。椎骨骨折(12个月BMD变化)的全髋BMD 治疗效果比例说明(PTE)为59%(95%CI 50-69),髋部骨折(24个月BMD变化)的PTE为48%(95%CI 21-76),而非椎骨骨折PTE为63%(95%CI 38–88) (表2)。
(表2)通过BMD的变化解释与治疗相关的抗骨折作用的比例,用PTE进行表示(95%CI)
※:用于事件发生时间未知以及回归分析以来,椎骨骨折的12个月BMD变化;':24个月的BMD变化。
Ÿ 研究讨论及结论
‒ 治疗引起的骨密度变化与椎骨、髋部和非椎骨骨折的减少之间有强烈而显著的相关性:治疗后骨密度的大幅增加与骨折风险的大幅下降有关。
‒ 此项回顾分析提示未来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可以在足够大的骨密度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从而更大幅度提高药物功效以及患者依从性。
*本文为医微客(ID:ewitkey)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微客原创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