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2
卒中是导致人类致残和致死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卒中已经跃居为我国居民死亡和成人致残的首位病因,其中
为提升我国医疗机构诊疗AIS的质量,改善患者结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将“提升急性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关键指标与目标值
推荐1:发病4.5 h内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率基础目标值为不低于50%,进阶目标值为不低于70%。
推荐2:针对静脉溶栓患者的到院到给药时间,推荐基础目标值为<60 min的比例超过50%,进阶目标值为<45 min的比例超过50%。
推荐3: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
推荐4:静脉溶栓治疗患者90d神经功能良好预后(mRS 0~1分)比例的目标值为不低于50%。
推荐5:具备AIS血管内治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对于发病6h内有血管内治疗指征的AIS患者,血管内治疗率推荐的基础目标值为不低于50%,进阶目标值为不低于90%。
推荐6:对于血管内治疗患者的入院到穿刺时间,推荐基础目标值为<90min,进阶目标值为<60min。
推荐7:对于血管内治疗患者的穿刺到血管再通时间,推荐基础目标值为<60min,进阶目标值为<30min。
推荐8: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术后90d死亡率,推荐目标值为低于15%。
推荐9:接受血管内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90d神经功能独立预后(mRS 0~2分)的比例目标值应不低于45%。
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改进核心建议
1. 静脉溶栓治疗质量改进核心建议
➤建立120/999院前急救团队预先通知医院的良好的区域急救协同机制。若120/999急救团队现场确认患者为可疑卒中,应尽早提前告知接收医院。若患者可疑为大血管闭塞,应提前通知血管内治疗团队。鼓励使用院前急救和院内接诊信息互通的信息系统或应用程序。
➤制订并使用卒中急救绿色通道工作手册,包括急诊绿色通道快速分诊方案、临床路径表和流程图、关键检查和检验、路径中各岗位及其职责、N
➤快速分诊并及时通知再灌注治疗急救团队。医院在接到120/999提前通知后应做好急诊分诊方案。对发病4.5h内的患者,在其到达急诊后即刻启动卒中小组,并尽快在急诊科或CT室进行快速神经功能评估;对发病时间超过4.5h的患者,若其NIHSS≥6分,应即刻启动血管内治疗团队。
➤建立一键启动绿色通道的呼叫系统。
➤设立卒中绿色通道引导员岗位。
➤快速转移到CT室。
➤建立卒中患者优先制,快速完成脑影像学检查。建议在患者到院后25min内开始CT扫描。
➤快速实验室检测。
➤就近设立溶栓治疗室。
➤快速获得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
➤快速给予静脉溶栓药物。
➤桥接治疗的及时评估。建议急诊接诊医师或卒中小组人员在接诊所有NIHSS≥6分的卒中患者后第一时间通知血管内治疗团队,明确是否需进一步桥接评估。若医疗机构无桥接治疗条件,可在静脉溶栓启动的同时将患者转往就近有条件开展血管内治疗的医疗机构并提前通知该机构。
2. 血管内治疗质量改进核心建议
➤CT/MRI血管成像的快速检查。建议对NIHSS≥6分的卒中患者,考虑急性大血管闭塞时,完成平扫CT(或特殊情况下的MRI)扫描后进行CTA/MRA检查。有条件的中心建议开展一站式多模式CT(
➤血管内治疗团队的预通知和快速启动。
➤建立血管内治疗团队高效响应机制。
➤转诊患者直接运送到导管室。
➤首诊患者可直接从影像中心转移到导管室。
➤导管室处于时刻待命状态。
➤制订紧密合作的团队工作方案。
➤制订标准化麻醉流程与方案。
3. 静脉溶栓与血管内治疗通用的质量改进核心建议
➤建立完备的时间记录系统。所有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均应通过标准化临床路径表等明确记录关键时间点,建议医院内,特别是急诊、CT室、溶栓治疗室、导管室等部门有随处可获得的中心化时间或通用时间,鼓励使用智能手环、腕带等唯一识别装置及时、准确地记录患者进入不同部门的时间,分析院内不同时间节点的现状并针对性干预。
➤建立阶段性反馈的数据登记系统。
➤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控制例会制度。
参考文献:王春娟,霍晓川,冀瑞俊,李晓青,刘慧慧,李淑娟,赵性泉,缪中荣,李子孝.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医疗质量评价与改进专家建议[J].中国卒中杂志,2021,16(07):705-715.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脉通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