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07
今天一早,在某微信群观看了某网友发布的一个视频。视频里,某对院士夫妇对我国科技现状谈了些肺腑之言,大意(略有修改)是
“在大量的投入下,我国的科技水平比过去确实有进步,但仍距科技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以大型医疗设备为例,这些设备是基于基本物理学原理研制的,我国超过95%的设备都依赖于进口,我国物理学家对此的贡献几乎为零。虽然我们培养了一大批老师,也送出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慢慢地有些人成长起来了,但目前绝大多数人士仍停留在会用设备和管理设备的层次上。这牵涉到一个大问题,原创性几乎全是国外的。”
看完该视频,再联想到其他学科的发展现状,我不禁想问:
确实,在长期“五唯”的误导下,我国绝大多数科研人员陷入了做短平快研究的泥潭,如有的靠高精尖的洋设备利用样品稀缺性发顶刊论文,有的靠追踪热点模仿克隆发权威论文,更多的靠捡漏补遗发一般期刊论文,但唯独鲜见颠覆以前认知的原创论文。由于多发论文,尤其是顶刊和权威论文,会给科研人员带来巨大利益,这必然诱使其逐渐淡忘科研初心而走火入魔,必然严重削弱其好奇心而增强其功利心,使得其原本不高的创造力严重下滑,从而产出了一大批缺乏智慧含量的鸡肋成果。长此以往,导致如下问题积重难返:
1、科研人员的个体价值难以体现,科学精神逐渐丧失,使得“跑圈子”、“拜码头”成为时尚;
2、那些具有强大创造力且“十年磨剑”的科研人员被打入冷宫,而那些多出、快出所谓成果的科研人员名利双收;
3、科技界的整体创新动力日趋枯竭,原创能力日趋衰退;
4、科技界已几乎沦为功利场、名利场,甚至可能走向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局面。
为提升科研人员的创造力,一方面须破除体制性、机制性障碍,近些年国家发布的破“五唯”新政已为之铺平了道路,但愿各科研机构能把其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科研人员要有家国情怀和责任感,学习并珍视老前辈的静心钻研、求实创新、一丝不苟等科学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瞄准真问题做出真学问。是啊,在物质条件极度贫乏的年代,屠呦呦等那一代科研人员尚能取得卓越成就,而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力物力财力都已给力的时代,却不能做出更加卓越的成就,岂不令人汗颜!
当代科研人员需要集体反思: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正途——
百度浏览 来源 : 秦四清科学网博客,科研大匠等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