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奥密克戎一触即发,是时候转变防疫策略了

超热文章

2022-11-29   来源 : 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 ,作者Y博的科普园

1116 0


1. 一触即发


中国离奥密克戎暴发已经非常近了,两个重要的证据,一是境内新增已经超过上海疫情4月时的高峰:



二是全国多个区域新增感染都在高位或在上升区间:



无论你对中国目前的防疫策略持何种看法,应该会承认:目前防疫策略的维持不能允许任何一个主要城市破防。一损俱损,只要内地有主要城市被奥密克戎击穿,形成像年初香港般的状况,任何关于当下防疫策略的争论都将失去意义:彼时,不是你想不想与病毒共存,而是病毒会和你共存。


之前说过点在看过300更新疫情暴发时的应急措施分析,这篇就聊聊奥密克戎暴发时应该采用什么防疫策略。


2. 不要有幻想


奥密克戎在中国境内的暴发或一触即发,到这份上更应认清现实,而不是心存不切实际的幻想。最大的一种幻想是觉得中国的奥密克戎疫情会和当下国外奥密克戎疫情同步。


比如看新加坡[1]:



或者香港:



以及美国:



很多人幻想说这些地方经历奥密克戎BA.5,XBB,BQ.1,都比较平稳,不算严重,中国现在遇到的突变株也是这些,所以问题不大。这种幻想忽略了当下国内外巨大的人群免疫基础鸿沟。美国等地如今奥密克戎疫情的相对稳定,是由于大量疫苗接种加上一年来多次过往奥密克戎自然感染带来的极高免疫基础,限制了后续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影响。


中国的第一次奥密克戎暴发,必须参考这些国家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的状况。甚至由于中国整体免疫基础是建立在有效性较低的灭活疫苗之上,不少人接种上一针也过去较久,感染激增的幅度,只会比这些地方有过之而无不及。


新加坡、台湾、香港在第一波奥密克戎疫情出现时,2-3个月时间内通报的感染病例数基本在人口的16-20%之间。而美国根据一项血清调查,从2021年12月到2022年2月,新冠过往感染比例从33.5%增加到57.7%。即四分之一的人口在3个月内被感染[2]。


最近后台老有人指责说新加坡、香港是城市,中国疆域广阔,不足参考。从新加坡香港这种城市级别,到台湾省级疆域,再到美国同样为幅员辽阔的国家,第一次奥密克戎暴发都是造成两三个月20%左右人口感染,有什么证据说中国大陆会例外?对于这些充满辩论精神的朋友,我只能祝你在奥密克戎来临后,能赢得和病毒的辩论赛。


同样的,未接种疫苗的老年人病死率非常高,如香港[3]:



中国目前80岁以上老人两针接种率65.7%,三针接种率40%,比香港当初疫情暴发时好,但远不如新加坡第一次遇到奥密克戎时的状况(老人全程接种率超过95%)。加之采用的疫苗有效性更低一些(香港不同疫苗的感染病死率就有明显差异),出现大量死亡不可避免。不要想着新加坡病死率低于流感,那和中国无关。


3. 当下防疫措施将不现实


没有哪个国家可以永远把奥密克戎拦在外面。既然暴发可能迫在眉睫,需考虑的是如何针对疫情暴发期做准备。


而最重要的一条准备就是认识到这一点:当下的防疫措施在奥密克戎暴发阶段不具备任何可操作性,必须改变!


中国目前的防疫措施说到底是两条:

1.通过大规模核酸检测筛查,找出全部或者尽可能多的感染者;2.将感染者集中隔离防止扩散,密接者也执行严格隔离监测,以尽快切断病毒传播。


在疫情上升阶段,如当下,该方案有可持续性问题:感染病例不断增加,集中隔离的人数越来越多,管控范围越来越大,占用资源之多让很多地方捉襟见肘,次生灾害也越来越多。


但到奥密克戎暴发,当下方案不是可不可持续的问题,而是根本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


先看检测,大规模核酸检测是通过混样检测才得以实现。感染者不是那么多时,样本10混1甚至20混1都没问题,毕竟阳性在人群里是少数,混样阳性也是少数。大量的混样检测可以迅速排查掉绝大部分人(阴性),剩下的单管重测一遍即可找到真正的阳性感染者。可奥密克戎暴发,人群里的阳性检出率上升到10%乃至更高都有可能,此时混样没有任何意义,所有人都会需要单管检测,检测量必然飙升,远超检测能力。检测通量无法满足大量感染者的排查,当下的防疫目标自然不可能继续。


再看隔离封控,当两三个月内全国5个人里有1个感染时,可能有足够的集中隔离资源吗?广州打算建总计容量达25万的方舱,但广州常住人口1881万,25万如今看来恐怖,暴发时连个零头都不够。更何况此时几乎人人都能算密接,难道人人严格居家,足不出户?


更为关键的是,无论检测还是隔离封控,都要大量的人力。当奥密克戎在短时间内造成大量感染时,维持如今防疫措施的人员投入,特别是在全国范围内维持,纯属天方夜谭。


4. 改换策略刻不容缓


不能拿着不具备可操作性的方案应对奥密克戎暴发,因此改换防疫策略刻不容缓。奥密克戎暴发时期防疫应该综合考虑两点:一是维持社会运作,二是保护高危人群


关于维持社会运作,参考2021年底欧美遇到的困难,如航空公司人员短缺:



这还是美国缩短感染者隔离时间至5天后。两三个月全社会五分之一的人生病,即使是感冒,也很难不影响到社会整体运转。因此需要考虑两件事,一是让民众有合理的预期,二是尽可能保证各行各业都能随时随刻有足够的人手


关于合理的预期,不能让民众指望奥密克戎感染都是无症状,从多项研究来看,三分之一到一半人无症状是天花板了[4]。需要让公众有基本的判断疾病危险程度意识,比如一个老年人感染后,即便是轻症,也应该考虑之后转为重症的风险比较高,需要寻求医疗关注;而一个健康年轻人感染后,即使有发烧等症状,也不应该过度恐惧,没必要跑到急诊室凑热闹。


也要破除感染者居家自愈就是放弃防疫、破罐破摔,或者感染者被抛弃了的荒谬想法。流感、感冒等诸多呼吸道疾病绝大部分人都是自愈,没有依赖特殊的医疗资源。对于很多轻症甚至无症状的新冠感染者,这应该是很自然的选择。此外,自愈不是硬抗,应建立在保障居民获得退烧药、止痛药等常用药物的基础上。


保障人手方面,显然不能将大量人员关在方舱或用于维持方舱。防疫需要用尽量少的人力来完成,感染者应采用居家隔离。而隔离也需要更加针对有真实传播风险的人,密接者不仅应采用居家隔离,还要考虑通过抗原检测确认传染性,没有传染性(抗原阴性)即可正常生活。


看任何一个经历过奥密克戎疫情的国家、地区,都会发现高危人群,特别是高龄老人是受威胁最大的人群。因此,针对高危人群的防护措施在奥密克戎暴发后异常关键。


5. 采用具备可行性的策略


国内当下的防疫策略求的是全,无论是大规模的反复核酸检测,还是严格的隔离措施,目标是不留任何漏洞。即便不论次生灾害,在奥密克戎暴发后如前文所言,该方案不会再有可行性。因此,如今要把防疫措施的思考角度从严密性转移到可行性,而且是在资源、时间有限的前提下的可行性

从检测来说,应以抗原自测为主。核酸比抗原灵敏度高,无症状、症状前(潜伏期)都能测出来,要找出所有感染者非它不可。但当阳性病例大增时,核酸更长的周转时间会让民众处于“不知阴阳”的尴尬状态。还需要大量人力做采样、检测乃至秩序维持,感染激增时再如此分配资源得不偿失。因此,需要转以民众可以自测的抗原为主,趁现在奥密克戎还未完全暴发,可以把足够的抗原检测试剂发给民众。疫情中通过自测来解决大部分病例发现问题。同时将医疗资源分配的第一步交给民众个人——根据自己的风险状况(年龄、基础疾病)以及检测结果来决定是否需要就医。

隔离毫无疑问必须以居家为主,而且要在控制传染风险的前提下进一步提供缩短隔离时间的可能。对于感染者来说,除非是高危人群,就应该在家自愈。考虑到大量感染带来的人力冲击,应参考欧美,在感染5天后以抗原检测判断是否具有传染性,抗原阴性对应了基本没有传染风险,加入连续两次或三次阴性(每隔24小时测一次)来排除假阴性问题,此时就可以让人解除隔离。

密接者不仅要采用居家隔离,还要考虑“以测代隔”。仍是利用抗原对应传染性的原理,在抗原试剂充裕的情况下(全球检测量的下降,供应端应该不会是问题),允许密接者以每日检测的形式确认自己无论是否感染,至少还不具备传染性,阴性就可以正常生活工作。

如果说过去防疫方案以不漏一个为目标,奥密克戎暴发后必须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传播之外,维持尽量多的人可以参与社会生活。因为以奥密克戎的传染力,第一次疫情暴发时对人力资源的冲击是最严重的挑战之一。一方面靠抗原检测来减少一些传染,另一方面也要尽量不把可用之人隔离于社会运作之外。对于医疗等关键行业更是如此。用居家隔离替代集中隔离,除集中隔离资源不可能满足感染者人数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将必然因感染受损的人力资源浪费于此。

对高危人群的防护也应有强化。如今的防疫是将高危人群与普通人群同等对待——人群里没有病毒传播,谁都不用担心。可到奥密克戎暴发,如何让高危人群少面对病毒,或面对病毒时降低高危程度,就需要专门的措施。

最理想的状况自然是高危人群里达到疫苗接种的高覆盖率。接种疫苗后可以大幅降低重症死亡风险,高危人群更是如此。但从现实角度看,这方面短期内恐难提升。

以最高危的80岁以上老人为例,3月17日,完全接种率是50.7%,加强针接种率19.7%;7月22日,完全接种率61%,加强针38.4%;11月11日,完全接种65.7%,加强针40%。中国80岁以上老人3500万人,以上的接种率意味着从3月17日到7月22日的127天里,增加了360万完全接种,654万加强接种,速度分别为一天2万8与5万2;而从7月22日到11月11日这112天,仅增加了165万完全接种与56万加强接种,速度分别为一天1万3与一天4400

可中国还有1200万80岁以上老人未完成基础免疫——即前两针疫苗,还有900万人打了两针没打到第三针。按一天1万出头与一天5千不到的速度,是打算再耗个三年五载不成?问题是奥密克戎别说三年五载,能给个三五个礼拜都是大发慈悲。

我们应该质疑为什么7月底后疫苗接种缓慢到近乎躺平——毕竟上海付出惨重代价的原因是希望给老年人的疫苗接种争取时间,但事已至此也只能往前看。我们还是要鼓励每一个还没接种或没接种完全程——包括加强针的高龄老人赶紧接种。从个人角度,接种了就是面对奥密克戎获得保护最好的方式,没有太晚一说。可从全局角度看,已经不能指望接种速度能赶上疫情暴发的脚步,必须要更有针对性。从香港的经验来看在养老院等常住机构的人奥密克戎病死风险更高[3]:


因此在奥密克戎随时可能暴发之际,推广疫苗的努力需向养老院等特殊场所倾斜。如今疫苗接种方案也过于僵化,第三针与第二针间隔6个月以上,7月22日80岁以上老人两针接种率61%,意味着到明年1月22日,该年龄段才有61%的人符合三针接种的标准。等于人为压低了天花板,参考国外经验,应该把高危人群的三针检测拉近,尽可能在疫情暴发前,让他(她)们有机会接种。


此外,由于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不可能理想,储备并保障及时分配抗病毒药物就变得异常关键。中国已经批准paxlovid用于治疗新冠,但这类抗病毒药必须用在感染早期。一旦奥密克戎暴发,常规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因其人力要求、时间周转等缺陷,必然无法再作为主要的检测方式,需要为高危人群建立能尽早通过抗原检测确诊,再根据抗原结果及时提供药物的机制。


通过非药物措施延缓病毒传播,特别是在特殊场所(养老院、医院)阻断传播也是必须考虑的。参考最近发表的美国一项学校中口罩使用与奥密克戎感染变化的研究,学校这样一个人群聚集的场所,强制戴口罩可以让15周内感染病例减少约30%[5]:



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绝对阻断奥密克戎的传播,但15周内减少30%的感染,意味着大幅削弱了峰值的曲线,也就是公卫上经常提到的压平曲线。在学校,减少30%感染可能意味着可以正常教学与无法开门的区别;在医院,可能是能完成基本医疗服务与彻底瘫痪的差异。


全国多个地区处于感染高位之际,奥密克戎留给中国准备的时间不多了。而我们不仅高危人群疫苗接种差强人意,延续耗费大量人力资源在奥密克戎暴发后根本不具备可行性的防疫方式,更为关键的是不少民众对新冠仍缺乏必要的科学认识。疫苗乃至口罩导致肺结节的虚假信息仍能找到大量信徒,年轻人感染后惶恐万分甚至酿成悲剧。


我们迫切需要重新审视防疫方式,争取在奥密克戎暴发前主动求变,而不是到时被迫转向。在一个1800万人口的城市里建设25万人方舱,将大量人力资源投入到反复的核酸检测与封控管理中,是不会在奥密克戎到来后起作用的。



如果觉得此文还算靠谱,那么订阅一下这个公众号,转发分享


参考资料

1.https://www.moh.gov.sg/covid-19/statistics

2.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1/wr/pdfs/mm7117e3-H.pdf

3.https://www.covidvaccine.gov.hk/pdf/death_analysis.pdf

4.https://www.mdpi.com/2076-393X/10/7/1049/htm

5.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2211029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Clin Oncol:转移性、激素敏感性..
  • 柳叶刀:将雄激素剥夺治疗和盆腔..
  • JAMA Oncol:树突细胞免疫疗法、..
  • 柳叶刀:腹部伤口闭合时常规更换..
  • PD-1专题

    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全面的肿瘤资讯、医疗政策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