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成功的第一步是学医,第二步是弃医

医学科普

2023-07-31   来源 : 丁酉霜降

992 0


众所周知:成功的第一步是学医,第二步是弃医,如此下去,第三步方为成功。
这是群里一位老哥的老师教他的话。
在这里,我还是诚心的向广大高中生推荐都来学医,一定要坚定自己对医学的信仰。
都来学医。主要有三个原因:事少,钱多,有人求你;以下是理想状态!!
首先,医生一个星期只需要上两三天班;

每个班事情少,不怎么跟病人接触,也不用写病历,因为大部分工作都由“职业助理医师”完成了;

医院会要求每一个大夫严格恪守8小时工作制,到点就下班,患者也不会在非工作日和非工作时间生病;
好多医生天天下了班就去钓鱼;

其他时间要么在外地度假,要么就是在打高尔夫,骑马什么的,培养自己的业余爱好;

一般在国内旅游,偶尔去去国外马尔代夫、冰岛或者毛里求斯;
其次,医生住院或者看病都不要钱,还能给家属安排床位;

研究生在校期间就月入过万,毕业以后更是不敢想,工资根本花不完;

而且一般做到fellow级别的医生就很挣钱了,大房子成套的买;

如果是chief级别的医生,那都直接住独栋别墅;

最后,学医以后,别人都有求于你;

比如你熬夜做实验倒在实验室,老板在ICU求你别死;

本期不会劝你学医,也不会学医劝退,且当做是一个医学生,对你讲述的一些感受和感悟吧。也许这才是最真实的感受!!
我的粉丝群里,学医的同学基本上都说过:后悔学医;本科5年无时无刻不在后悔中度过。


超专业化导致的人生道路狭隘:


众所周知,包括医学生在内的大学生,都过早的进行了专业化的道路,这种做法在工业社会里用来提高工厂的生产效率是很有帮助的,公司也可以通过统一的筛选标准从社会上精准的获取岗位所需要的人才;
但是对于学生个人而言,却意味着自己缺少了“了解自己”的环节,专业过早的定型,使人过早的“工具化”。
现在报考医学专业的高中生,都是奔着8年11年以后成为医生的目标在进行志愿填报。
医学生在大学校园先被圈养起来,进行读书、刷题、考试的循环,他们早就习惯了这种“被人设定目标”再“努力达到”的生活状态;而院校也都希望自己的学生尽可能的开展更多本专业的课程,对医学知识越精通越好。
过早、过度的专业化,其后果则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变得狭隘和偏激;
因为赢在起跑线上,是刻在学生骨子里的学习本能。
我的评论区里,就经常充斥着这样的“专业人士”,一方面认为自己是自己专业里的权威,唯一的声音,另一方面又到处出警,抨击和消灭其他的声音,一切都以为我准,盲目的自信。
日趋严重的专业化造成的结果是“永不交集的平行沟渠”。
每个人都在埋头挖自己的沟,越挖越深,但是很少有挖沟者站上来看看旁边的沟,即使能解决自己问题的人就在旁边。
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太可能接触到本专业以外的领域,随着学生在该专业累积的时间越长,沉没成本逐渐升高,如果要转行,学生要失去的也会越多;
医学作为一个起步就要学8年才够资格在医院求职的专业,“超专业化”会让学生丢失职业道路的灵活性,而“过高的沉没成本”更是进一步加重了医学生与专业的绑定程度。
骗子都知道,只要受骗者开始投入精力或金钱,他就会继续投入,而不是离开这些沉没成本;
受骗者投入的越多,损失的越多,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时间就越长;
学医8年的医学生,就像进了宫的太监,无论你是否继续在皇宫待下去,你都彻底绝了后路;


高标准、高需求医疗下的代价转移:


另外一方面,对于医生而言,高度专业化的团队自然是可以提高医疗的效率,并减少并发症等医疗意外的发生
但是医疗不单纯是治疗疾病本身那么简单,而是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使患者趋近健康状态;
可现在太多的患者对医疗充满了不切实际的期待,而媒体的捧杀把医务人员拷在道德的十字架上鞭打,所以除了治疗疾病之外,还需要不断的打压患者的预期,让他对医院,医生,现代医疗的预设接近现实,
医生再也不能过度的追求在医学方面的专业化,因为受制于医疗和经济水平,在单一生物纬度上的医疗终究是有他的局限,并且无法满足患者的全部医疗需求
医生还需要把精力和眼光放在治疗疾病之外,更加全局的去观察患者的心理社会状态,
也就是还得把患者伺候开心了。
生物-心理-社会三方面的疗愈是当下医生的业务要求,但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患者是否付得起这种医疗模式的价格?
一味的给医务人员制定高要求的另外一面,就是要有人能够承担的起这种高要求的医疗;
如果患者不能承受,那就只能让医生自己承受。所以医生的压力其实是来自于医疗模式的代价转移。
成本永远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如果患者获得了高效廉价的医疗,一定是有谁在为患者们负重前行。


规培制度与科研晋升---被统治者的互相剥削游戏


第三,每个医学生都逃不掉的规培阶段;


我会在屏幕上打出医学生的求学经历:

每个医学生都逃不掉规培和科研,就像美国人逃不掉纳税,韩国人躲不过三星;
而规培与科研的本质,实际上是作为被统治者的我们,进行的一种“互相剥削的游戏”,具体情况,推荐大家去看这位UP主的视频。

本科大一到大三:在校学习理论;

大四:临床见习+理论学习;

大五:临床实习;

研一到研三:规培+科研;

博一到博三:专培+科研;

所以说来说去,很多想学医的人,你再怎么跟他说医学的不好都没用,还是得让他学,让他有了体验以后,才能真正的领悟这些前辈嘴里的“劝人学医”的真正含义,而到了那个时候,再去重新思考自己的目标,自己真正的爱好,想要从事的行业,会有更多的感悟和想法。
鞋子是否合脚,只有自己知道;
但如果不穿上试试,又谈什么知道呢?
只不过,医学生的退出机制很不友好,很多无法适应医疗行业的医学生们,因为“过度专业化”和“高度绑定行业”的原因,很难调整自己的人生轨迹,转向其他行业。


人生超采样与广度学习(临床海王学)


因此,如果你想要学医,或者正在学医,我希望你在提高当下环境竞争力的同时,也要提高当下所学知识的广度;
广度学习就像在八车道的高速公路上开车,而不是在单行道上行驶,他能扩宽自己的能力范围,增加人生辗转腾挪的灵活度。
并不是每个人都坚定的知道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或者清晰的了解自己未来的人生路径;
更多的人还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面对未来。
所以对个人来说,更有利的是通过“广度学习”,去积极的认识你自己。
广度学习,也可以理解为对自己的“通识教育”,“海王教育”。
为了避免自己变得过于狭隘和自大,在专业化之前,我们应该尽可能多的去尝试不同的领域,去体验去实践去犯错;
广泛涉猎的目的,是深入的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到适合自己的行业和平台,再积极投入,持续深耕。
先搜索,再聚焦,搜索的过程并非没有意义,因为广泛的尝试才能更好的聚焦。
想想,“我到底想成为怎样的人?”
面对这个问题,与其盼望获得一个无比权威、不容置疑的先验答案,不如自己当自己的研究者,问自己一些能回答的简单问题
“面对着那么多可能的自我,我应该选择哪个自我开始探索?我怎样才能实现这种探索?去接近可能的自己”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想要早获得一点成就或取得成功,只能不断地大量试错,尽快找出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方向,再去深耕。
当计划无法清晰的时候,那就是该行动起来了。
因为我们的认知已经无法把事情弄得更清楚,我们需要提升认知,所以我们应该立即行动起来,而不是再试图努力在有限的认知里多挤出一些真知灼见。
“当我看到我在做什么时,我才知道自己是谁。”
接触不同事物时你就能知道自己对不同事物的喜好和兴趣程度,在增加知识面的同时其实也是在不断的了解自己;
了解自己,比学习专业知识更加重要,每个人在医学路途上“超专业化” 的同时,都应该要积极维护好自己“广度学习、广泛采样、跨学科思考”的能力。
作为人类,我们最大的优势正好就是广泛融合各类知识的能力(过度专业化的对立面)
与其先设定目标再行动,不如从有希望的环境开始行动。
选择一个匹配的环境,我们更容易展示优秀的品质。
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了解自己是谁,而不是依靠过去;
我们会在实践中了解自己,而不是在理论中了解。
我的护士同学成为了服装陈列师,我的药学同学成为了留学中介,我的骨科、妇科、泌尿外科的同学成为了瑜伽、健身和拳击教练;
他们都尝试过各种不同的活动、社会团体、环境、职位和行业,之后回顾并调整自我认识,然后再重复上述步骤,完成了职业选择。
提高自我的采样率,是了解自己的关键。



哪怕你以后真的学了医,你在未来的每个时刻意识到“医学”与自己的匹配度很低,你也能有一个“愿意放弃”的选项摆在那里可供选择,并且你能够承受的起放弃的代价;
人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就是“愿意放弃”,从而为自己找到更适合的匹配。
如果医学不能给你一个良好的“退出机制”,你就为自己创造一个退出机制;
职业选择和选择人生的另一半是极其相似的,一路坚持你最初的选择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冒险和挑战,因为随着你的成长经历,你的认知、能力和喜好也随之发生变化,当你发现你开始笃定的职业和爱人并非你所需要的或者适合你的时候,你会很纠结,是坚持还是放弃?
如果坚持,你会很痛苦,因为它会阻碍你寻找更好的人生和幸福;而放弃,你还会痛苦,因为你觉得你付出太多,沉默成本太高,损失厌恶的心理也会阻碍你做出断舍离的选择。
“过客心理”和“私定终生”是你需要用一生来平衡的天平两端,为了坚持而坚持,你的坚持就会变成阻碍
想清楚自己什么时候应该退出;退出以后,又有什么渠道和途径重新开始;
最后一个建议:不要走父母为你选择的道路。

无论你的选择如何,我都会为你曾经作为一名医学生而骄傲,并且永远支持你去探索人生的无穷可能,寻找匹配质量最高的人生路途,并祝君,一帆风顺。
转变者,就是成功者。
关注我,就能学到更多知识。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肿瘤药临床试验IIa期与IIb期区别..
  • 深夜发文!基层医疗机构有新任务..
  • 附PDF全文下载 | 肿瘤精准治疗生..
  • 六部门发文:医务人员薪酬不再与..
  • PD-1专题

    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全面的肿瘤资讯、医疗政策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