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美国和波兰的联合研究发现,在喹那普利的治疗中加用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具有抗凝作用,而相反顺序的治疗则没有这样的作用。 研究人员说,其结果可能解释了经他汀和/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和卒中危险降低的原因,而在早期他汀治疗中加用ACE抑制剂则没有这样的益处。
发表在《血栓形成和止血杂志》(Journal of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上的这项报告入选了26例CAD男性患者,受试者被随机分配接受阿托伐他汀每天40 mg或喹那普利每天10 mg治疗28天。随后他们再接受喹那普利10 mg或阿托伐他汀治疗28天。
在单药治疗阶段,喹那普利和阿托伐他汀均降低凝血酶B链和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的形成率,降低因子V活性,并减少纤维蛋白原耗竭。两种药物间惟一的差异是它们对因子Va失活的影响,阿托伐他汀加速因子Va失活,而喹那普利不改变因子Va的失活。 然而,有意思的是,在喹那普利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阶段这些效应得到增强,但是,阿托伐他汀加用喹那普利治疗阶段的结果不变。
A Undas(波兰Jagellonian大学)及其合作者以前的研究结果已显示,辛伐他汀具有抗凝特性。他们说,这是第一次有研究显示ACE抑制剂体内具有抗凝作用。研究者提示说:“喹那普利的抗凝作用可能来自于药物诱导的组织因子表达下降。这些数据可能为它们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疗效提供了进一步的解释。”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