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与那些接受普通肝素的患者相比,接受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看来有较好的血管造影和临床结果。
Marc Sabatine(美国Brigham和妇女医院)及其同事指出:“低分子量肝素有优于普通肝素的药理学和临床优势。” “对于接受溶栓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还需研究这些优势是否能够转化为较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以及较低的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 为进一步研究这一问题,该研究组分析了氯吡格雷作为辅助再灌注治疗-心肌梗死溶栓(CLARITY- TIMI)试验的数据,比较了2 860例接受低分子量肝素(n=1429)或普通肝素治疗(n=1431)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结果。 患者也接受标准的溶栓治疗方案,包括由医生选择的溶栓药物和阿司匹林,他们同时被随机分配接受氯吡格雷或安慰剂治疗。 对所有受试者至少随访30天,在入组后的第2天和第8天进行了血管造影。
Sabatine等在《Circulation》杂志上报告说,与接受普通肝素的患者相比,给予低分子量肝素的患者发生梗死相关动脉闭塞、再发性心肌梗死或血管造影前死亡的危险明显较低,两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3.5%和22.5%(比值比OR=0.76)。 血管造影分析显示,接受低分子量肝素的患者出现TIMI血流3级的比例明显高于给予普通肝素的患者,两组分别为69.9%和59.8%(OR=1.33)。另外,接受低分子量肝素的患者发生冠脉内血栓的危险明显低于经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23.4% vs 30.0%,OR=0.83)。 研究人员发现,低分子量肝素治疗患者的30天心血管病发病率或再发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经普通肝素治疗的患者,两组的发生率分别为6.9%和11.5%(OR=0.68)。 低分子量肝素和普通肝素组人群的出血发生率相似。 令人感兴趣的是,接受氯吡格雷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发生不良心脏事件的危险较低。
作者总结说:“对于经溶栓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与应用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量肝素治疗的后期血管再通率较高,心血管死亡或再发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 “另外,对于接受包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内的双重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以及进行PCI的患者,观察到应用低分子量肝素的疗效与安全性较高。”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