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当自己的孩子发烧至38.7℃,这位儿科医生依旧坚守岗位,她有别的选择吗?
Ting
近日,有一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的工作人员发了一条朋友圈:“妈妈忙工作的娃早当家。毛姗姗主任忙着为小病人看病,没来得及多关心自己的儿子。没想到,她下班回家发现了儿子做的服药提醒。我猜她应该是又欣慰,又心酸吧。”(来源:都市快报)
据了解,毛姗姗是浙大儿院神经内科的主任医师,近一个月以来,全国都被流感侵袭,各地的儿科更是人满为患,毛主任也和别的儿科医师一样,开始了长时间的门诊加班。
毛主任有一个9岁多的儿子,小名叫“一一”, 一一在去年11月底,得了过敏性紫癜,平时需要同时吃6种药,荤菜也要忌口,除了猪肉,鱼虾蛋奶全部戒掉。最近小儿流感高发,一一也得了流感,此前一度发烧至38.7℃,但是毛主任因为要在医院值班,只能在电话中叮嘱外婆让孩子吃美林。
因为需要吃的药太多,懂事的一一怕自己忘掉,他就自己在便签纸上写了自己的服药提醒,于是就有了上面那张照片。
感人的故事背后是什么?
一一比较内向,当问到他生病时妈妈不在身边,他难不难过时,他说了一句比较长的话:“不会难过,她工作也是为我好,为这个家好,更是为大家好,因为妈妈是在治病救人。”
年纪那么小却格外懂事的孩子,孩子生病却依然坚守岗位加班连轴转的儿科医生妈妈。在流感季节高发,大家看到这个新闻后,都认为这是个感人的故事。但是反过来想,儿科医生为什么一定需要如此牺牲?
我国儿童总数2.26亿,每千名儿童有0.53名儿科医师,而发达国家的这个数据是0.85-1.3。我国儿科医师日均承担门诊人次数约17人次,是其他科室医师工作量的2.4倍;年均承担的出院人次数近200人次,是其他医师的2.6倍。
为什么儿科医生尤其少?
儿科医生职业风险高,因为儿童相对成人来说,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症状,加大了医生的判断难度;
儿科医生薪酬待遇低,因为儿科药品多是老药廉价药,因此儿科通常不仅不能给医院带来收益,反而由于药品价格低,药品耗材检查用量小的缘故,导致科室和医生收入很低;
儿科医患矛盾多,一人生病全家出动是孩子生病时候的状态。每个儿科医生、护士都时刻做好了稍有不慎就被家长打骂的准备……
儿科医生工作时间长、负荷重。在7月~8月和11月~次年1月的儿童疾病的高峰季,儿童由于免疫力比较差,经常是“抱团生病”,一人生病全班中招是常有的事……在全面实行两孩政策后,儿科的需求会更加迫切。
由于以上种种的原因,选择儿科专业的医学生越来越少,已经成为儿科医生的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公立医院。
2017年6月,中华医学会发布的《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数据)》显示,全国儿科医生总量为13.5万名,“全面二孩”放开后,预计中国儿科医生的缺口会达到8.6万名。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句话:金眼科、银外科,一钱不值小儿科”……虽然国家、各地政府已经发布过不少政策希望能够缓解儿科医生荒,但是情况不容乐观,儿科医生的结构性不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
作为大众能做什么?
除了需要依靠政策缓解儿科困境,我们能做的有哪些?
1. 患儿家长选择科学就医是一种减轻儿科需求的方式。普通疾病可以到基层或社区就诊,非急症患儿不要选择急诊通道而可以选择至普通儿科门诊就诊。
2. 有序就诊,保持心态平稳。知道家长们急,谁家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宝贝,前文提到的医生,她自己儿子生病发烧在家,作为医生都无法陪伴治疗,难道她就不想赶紧多看几个患者,好让自己早点回家吗?家长越急,越闹越影响看诊秩序,一旦出现严重的医闹事件,更会使得整个科室工作停摆。
大家习惯了医院24小时有医生值守,习惯了医生日夜颠倒“白加黑”连轴转的工作,习惯了半夜灯火通明人头攒动的儿科,甚至于习惯了哪里哪里又有家长打骂儿科医生的新闻……每每有人站出来感谢医生赞扬医生的时候,却总有这样的声音:
在大多数人过周末的时候,在大多数人计划着大包小包回家过年的时候,医生们护士们新年收到的,是一张值班表。他们是为了谁?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大家。
快过年了,对坚守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说一句:你们辛苦了。
欢迎转载,注明来源与作者即可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学库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