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28
一线人物
翟长平
安徽省荣军医院
忙碌的一天又开始了,手机铃声不断,全是陌生人打来的。电话里我无需做自我介绍,对方也无需自报家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共同开始一场情真意切的陪伴之旅。
这一切均源于我是一名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二级心理咨询师。适逢这个举国维艰的特殊时期,新冠病毒疫情严峻,一级响应纷纷启动,而我主动请缨,成为了一名心理援助热线志愿者。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之初,对于我这个汶川地震时就曾报名担任心理志愿者的精神科医师来说,职业敏感使然,第一时间就想到,如此重大的突发性公共事件下,民众肯定会恐慌。这场时间性和空间性都不确定的病毒灾难,会产生两个疫区,一个在社会上,一个在心理上。看不见摸不到的致病源新冠病毒,又会演变为导致心理恐慌的“病毒”,严重地损害我们的心身健康,影响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甚至影响国家制定的每一阶段防疫措施的落实!应该说,在经历过数次公共危机事件的洗礼后,国内外心理界同道响应非常迅捷,大年初二(1月26日,武汉封城第三日),我们就在安徽省心理健康服务分会李晓驷会长的号召下,做好了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想准备。我当晚浏览网页,发现不少心理机构、心理平台、精神卫生中心已经展开行动!但我没有急于去报名。记得汶川地震那年,我从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报名成功,成为志愿者,但没有第一批被派往汶川,之后再也未能成行。这不是因为受灾群众不需要心理干预,而是因为不规范的心理干预给当地已经很苦难的人民凭空添乱,导致受灾群众产生了“防火防盗防心理”的顾虑!回过头来我暗自庆幸,当时没有只凭一腔热血做事,学艺不精就匆忙上阵。如今的我,在拥有二十五年专业实践与继续教育储备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在强大的专业组织的指导下,接受疫情心理干预的系统化培训、同行支持、上级督导,这样才能实实在在地为这场抗疫战斗助力。这样能保证我们在进行志愿活动时不盲目,更科学,虽助人但不发生自我耗竭。
27日晨,我报名通过了美籍华人张道龙医师组织的华祐美利华抗疫心理热线的选拔,29日又通过安徽省心理健康服务协会成功报名,成为在李晓驷院长督导下支援武汉的危机干预志愿者。这些组织的架构完整,设备先进,有上级督导和朋辈支援。我有一种并肩作战的感觉。我所在的单位需要将原有的心理热线升级为蚌埠地区的24小时救援热线,但热线人员紧缺,我也积极地参与谋划。原本我只在医院里负责科教,并不涉及这部分工作,但看到从领导到一线医护都那么忙碌劳累,良知让我无法“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更不愿意只是把我的担忧、恐惧、愤怒展现在朋友圈里!我想做事,不但是因为本身有心理学相关的工作经验,而更重要的是我愿意在国难当头时和身边的同胞一样做一个善良勇敢有担当的中国人!
那一段时间,的确吃不好,睡不好,脑海中总在思考如何才能在有限的人力和精力条件下随时接听热线,担心无法应对来电者解决实际困难的需求。本单位的接线员过度疲惫时从何处补充新的接线员?如何不影响本职工作和热线工作?怎么把愿意做志愿者的社会有资质人员在这种特殊情况下整合起来,统一培训?想着想着,后来索性不想了,先做起来再说吧!争取领导支持,调度本院兼职工作人员资源,呼叫转移加固定电话,两个号码全天候接听热线。采取各种途径招募心理志愿者,组建蚌埠地区网络心理救援交流组,吸纳包括教师、学生、医护人员等具有相关理论基础及工作经验的人群,共同接受培训,讨论心理救援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展开朋辈督导,以情境模拟方式学习心理救援实操技巧,撰写疫情相关科普文章、录制相关音频,并启动腾讯会议云视频工具。线上培训内容虽然一阶段一阶段稳步推进,大家的热情也一直高涨,但光有激情是不够的,我想,热线的管理及服务流程如果不能做到规范,服务伦理原则如果无法人人知晓并遵循,接听热线前的考核如果不能通过,纵使大家再有热血,再愿意匿名奉献,也不能以质换量,我们自己先顶起来再说!就这样,我们的热线在坚守着!期待后备人才快点培育成熟,早一刻来替我们分担点重担!
说到我们精神科医师开启的热线心理援助工作,听起来似乎跟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援助大相径庭,但我觉得相当重要,也相当必要!一说到这里,我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们的工作对象无处不在,又无法靠科学技术手段明确排查出来。新冠肺炎患者和他们的密切接触者就不必说了,像抗疫战斗的组织协调者、医护人员、警察、解放军战士、社区工作人员、超市药店的服务人员,他们心理健康状态也需要关注。而在此特殊形势下如何关注?心理救援热线就是必备途径。在不必谋面,不必留下个人信息的情况下,热线那头的您来了,不论言语形式、内容语气,不论是说着睡不好还是说着宅不住,是说着孩子不听话还是说着夫妻常争吵,是说着周围有人感染还是说着自己家人就在前线,我做的就是抛开手边心头一切事物,捧出我的一颗心,最大限度地动用我所有的感受器官。虽然电话那头传过来的只是您的声音,可您语气中流露出的丝丝焦灼、痛苦、恐惧、悲伤,甚至那些无法言喻的无助和绝望,我都试着全力去捕捉。我耐心倾听,安静陪伴,似乎感同身受,但又保持着自己的理性,脑中根据学习过的心理学知识,快速地分析着这种情况下的您:您的想法局限在哪里?您的情绪状态如何?您目前最困扰的是什么问题?您还有哪些自身的或身边的可用资源?我可以为您做到哪些,哪些又是您在情绪平复后自己可以做到的?我如何寻找切入点引导,才能让你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调动起你与生俱来的积极力量!
接过的热线里,来自武汉的一个年轻母亲让我印象很深(她同意让我隐去个人信息,简单说说她的故事)。她因疑似新冠肺炎,剖宫产手术后被单独隔离在宾馆。在热线里她告诉我:吃不好,睡不好,住得冷,担心家人;即使天气冷也不愿让他们来送保暖用具,怕他们被感染;跟家人视频聊天也只是那几句话,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来宾馆三天了,越想睡越睡不着。我接纳了她的担忧焦虑,也给她分析了她肺炎病情的严重程度,她意识到自己有过度担心的成分,这种担心放大了暂时睡不好觉给自身免疫力带来的影响。她的情绪平复了一些,愿意学习在睡前做些冥想放松来促眠,也表示要自己主动照顾好自己,早点度过隔离期,以最好的状态与家人团聚。最后她问,下次我还能找到您吗?听了这话,我心中一热。之前我的督导师曾告诉我,心理救援是一次性的,一般只能给一位来电者一次机会,而且我值班的时间段有四位老师同时在线,我跟她再相遇的机会是微乎其微了!但就是这样一次性的陪伴,对我和她来说,依然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她疫情以来不曾这么跟家人畅快自在地宣泄过,却和电话那端的不曾相识但又心有灵犀的我共赴了一段心路历程,继而愿意面对困难继续前行!我在半个小时的热线中全身心地陪伴扶持,“看”着一个似乎孤立无援的武汉妈妈,拨开了眼前迷雾,把忧虑可以暂时放下,唤醒了内心的力量。而我陪伴了这样英雄的母亲一程,又是多么荣幸!电话挂断前我跟她说,你不仅已经直面过那么困难的境地,而且还找到了自己帮助自己的办法,尽管我提供了建议,但您才是有能力去实施的那个人!以后您可能不会再需要我了,因为您自己已经明白应该怎么做了,我想,今后的路就算再曲折,你也有能力走下去!虽然我看不见你,但是往后你每前行一步,请记得,我都以热切的目光为你壮行!不只是你,包括所有的武汉人民,我们都在默默为你们祈福!鼓足勇气!苦难的日子总会过去!
还有一个来电,也是很特殊,夫妻俩争夺手机跟我控诉对方:妻子抱怨丈夫下楼倒垃圾后没有洗足三遍手等等细节,丈夫崩溃地大叫,专家,你说说,我们住九楼,开门出去漏了个门缝2分钟,她怎么就认定气溶胶飘了进来哪?我忍她太久了……我那时想到的是,这种情况得快点妥当处置,要不然下一步就要麻烦警察同志了!因为关注着各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警察来送病人住院我也会抽空跟他们交谈,发现他们不仅因抗疫任务重、风险高而备感压力,更多时候会因疲于处理一些平时不常见的家庭纠纷而气愤无奈——国家都这样了,人民自身安全都难以保障了,你们还在这样添乱!这一对小夫妻的电话让我感觉,他们的家庭战争一触即发!我先是稳定了他们的情绪,又分别和双方进行沟通,帮助他们思考夫妻相处模式和沟通的有效性,危机暂时得以解除。放下电话,我感慨颇多。对每一个普通人来说,天灾人祸时,如果你的身边只剩下你的亲人与你共同面对,可以说危机中还蕴藏着一丝机遇,我们可以借这个机会培养我们经营好亲密关系的能力,待在家中时亲人间合作分工、包容接纳、相互守望,自然也会多些能量抵挡住外面的风雨,缓解些许的惶恐不安。如果缺乏这种能力,一旦外界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诱惑,怕是一毒未消除,一毒又发作!疫情过后,可以预见的是很多亲密关系有可能修复,也有的可能会解体。新冠病毒带给了我们另一个议题:学习并掌握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是多么重要啊!
在提供公益服务的过程中,我也做了一次被疗愈者。那是2月7日的早上,等待了半夜,没能等到我们全心期待的奇迹,李文亮医生走了,多少国人为之流泪,同为凡人的我难以压抑自己的悲愤,在我们的心理援助交流群里做了一个过度的表达,然后一群心理人浮出水面,共情我,引导我表达各种情绪,而后思考自己悲愤的源头,发掘自身的积极因子,探索对我有效的帮助方式……那时的我其实以一种情景模拟的形式给大家展现了一次危机干预的过程。结束后,群里的老师才回过味来,然后对这个过程纷纷进行了理论分析。看起来是心理救援技术再一次获得了深入探讨,但我最想传达给大家的是,我们也是普通人,也可以无助,也会有七情六欲,体验感受且承认自己的各种负性情绪,真实地面对自己,让自己被关照到,才有能力帮助别人。那一天的最后,我们心理援助群里的所有人一起为李文亮医生默哀了数分钟,好好地跟这位普通的英雄做了一个告别,完成了一次集体哀悼。我们助人者不是神,我们每天也在接受爆炸的信息,积压很多负面情绪,我们更应该及时自我察觉、消化,尽量做一个身心和谐的助人者!而我觉得最大的支持是李晓驷院长、郑诚主任还有各位专家每周一次给我和我的同伴们做网络案例督导,不只是答疑解惑,在小小的电脑屏幕上看到各位战友的头像,听到他们的声音,更有一个团队共同奋战,相互支持的温暖感!
疫情之下,作为一名普通的精神科医师,我和很多的心理人一道,尽自己微薄之力做着心理救援工作。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心在,人在,行动在!当然,我们也同时在做疫情的防控,患者的收治,还有相关的科研工作,累也是很累了,但我们的心愿是期待奋斗在一线的同行们可以稍事休息,期待病毒早日消散,期待勇敢的武汉人民满血回归!期待这一场大疫之后,有些东西真的会有所改变!
百度浏览 来源 : 翟长平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