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医学科普

《柳叶刀》报告:病毒传播增加,“热死”人数多4倍…气候变化对中国健康有三大影响!

医学科普

2020-12-09      

2111 0


导读

近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20年全球气候状况临时报告》指出,2020年将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暖年份之一。无论你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注意到,气候变化都正在发生,而且威胁着全球健康

着眼于这一影响,《柳叶刀》也发布了“全球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系列文章,其中,中国报告在《柳叶刀-公共卫生》(The Lancet Public Health)单独发表一篇论文,阐述了作为全球1/5人口的生活家园和二氧化碳高排放量国家,中国面临的健康影响以及对气候变化的干预。作者团队来自中国和国际近20家学术机构,通讯作者为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彭功教授。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从气候变化的影响、应对、缓解措施、公众与政策等多个角度共23个指标的分析,报告指出:中国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正在加快。如果全球温度继续升高,健康风险将大大增加。


具体来看,在中国,气候变化的健康影响主要表现在气温升高、更多极端天气事件和不断变化的传染病情况这三大方面。


1. 气温升高


高温天气持续增多。由于较高的慢性病患病率、药物服用率,以及生理和行为反应障碍,高温通常会对老年人造成致命伤害。在长期高温(heatwave)期间,老年人(> 65岁)的死亡风险将升高10.4%。与1986-2005年相比,2019年老年人人均经历的高温天数增加了13天。其中,在云南、香港和海南,这个增量数字分别是39天、22天和18天。


高温天气地区分布


▲相较于1986-2005年的平均天数,中国65岁以上人群平均经历的高温天气增加天数(图A,2000-2019年),以及各地区差异(2019年,颜色越红高温天越多)。(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1990年到2019年期间,长期高温相关的死亡率上升了4倍,2019年相关死亡人数达到2.68万人。在过去十年中,相当于每1.2年增加1000人死亡。高温导致的过度死亡主要体现在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中。从地域特点来看,中国东部地区和中南部负担最大。


高温死亡率分布

▲中国高温相关死亡率不断增加(图A,1990-2019年),以及各地区差异(2019年,颜色越红死亡率越高)。(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此外,对于户外作业者而言,潜在与高温相关劳动力损失还达到了全国总工时的0.5%,相当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


2. 极端天气


野火会导致直接的热伤害和死亡,以及因烟雾引起的急性和慢性呼吸道症状相关的发病和死亡。与2001-2005相比,在2016-2019年,中国有24个省每年遭受野火影响的总人口天数都有所增加,中国北部和东北部涨幅最大。


热带气旋同样会导致人员伤亡、传染病以及负面的心理健康影响,中国广阔的东部沿海地区尤其受此影响。相较于1980-1999年,2000年-2019年,发生严重和超强台风的情况显著增多,但由于更好地采取了应急响应措施,台风重点登陆的省份(如福建和浙江)因此受到的破坏已大大减少。


3. 对气候敏感的传染病


登革热是一种典型的经媒介传播的气候敏感型传染病,在全球,登革热病毒传播的气候适应性都在提高。自1960年代以来,以一名感染患者每日平均导致的病例数计算,登革热病毒通过埃及伊蚊( Aedes aegypti )和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传播的能力分别增加了37%和14%。与1990年相比,2017年,中国的登革热全年龄段发病率上升5.7倍,达到183.8例/10万人。


此外,随着气温每升高1°C -2°C,中国南部的疟疾传播潜力将增加39%-140%。这些随着气候变化的传染病都对中国人群构成了潜在更大的健康风险。


4. 健康影响的地区差异


报告特别指出,中国每个省都将受到气候影响,而且都有其独特的健康威胁,需要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过去20年来,在气候对健康的6个影响指标中,有19个省在至少3个指标上增长10%。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口稠密和经济水平较高的省份,例如河南、山东和浙江,面临的健康风险更大,增速更快。


各省份气候影响健康不同指标的增长率

▲各省份气候影响健康不同指标的增长率,浅绿:≥65岁以上老人经历高温的天数;绿色:劳动力损失;深绿:高温死亡率;深红:野火暴露;浅蓝:严重和超强台风;深蓝:登革热病毒(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与此同时,报告肯定了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进展,在部分领域,中国已经采取了重要措施来缓解气候变化:比如太阳能发电每年增长率26.5%,这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低碳能源投资是化石燃料投资的9倍(而2008年时还为1:1);严重空气污染也有所减少,2015-2019年期间,城市PM 2.5年平均浓度下降了28%,避免了每年平均9万的PM 2.5相关死亡。


但我们也要看到,差距仍然很大:煤炭仍然占中国主要能源供应总量的59%;仍有42%的中国人口居住在不符合WHO空气质量建议标准的地区,几乎所有城市的PM2.5浓度都超过年平均浓度的建议值……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和解决。媒体对气候变化与健康的报道、相关知识传播、大众参与度都还很低。


地球气候

图片来源:123RF


因此,报告也提出了五项主要建议,以改善中国气候变化的健康威胁:

(1)加强部门间合作与综合应对。

(2)加强气候相关健康威胁的卫生应急准备。

(3)支持研究并提高认识。

(4)加大减缓气候变化相关措施的力度。

(5)在后新冠疫情时代,我们不仅需要从疫情中恢复、保护大众健康,从更长远的健康前景来看,气候变化的威胁也应当被优先考虑。


报告特别强调,如果放任自流,气候变化将对人类健康构成灾难性的风险。同期刊发的《柳叶刀》社论还指出:气候紧急情况和人畜共患疾病COVID-19,都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恶化而引起的。制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也将有助于抑制人畜共患疾病的出现。


参考资料:

[1] Wenjia Cai, et al., (2020). The 2020 China report of the Lancet Countdown on health and climate change. The Lancet Public Health, DOI: https://doi.org/10.1016/S2468-2667(20)30256-5

[2] The Lancet, et al., (2020). Climate and COVID-19: converging crises.  The Lancet, DOI: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2579-4

[3]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WMO) provisional report on the State of the Global Climate 2020. Retrieved December 7, 2020, from https://library.wmo.int/index.php?lvl=notice_display&;id=21804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医微客只用于信息传递分享,并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注:本文旨在介绍医药健康研究进展,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参考诊。




科研资讯(站内): 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病毒传播方式与途径 病毒传播途径有几种 病毒传播的途径有哪几种 病毒传播的游戏 病毒传播的公式 病毒传播问题一元二次方程 病毒传播的三种方式 病毒传播途径 病毒传播三要素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学新观点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病毒传播方式与途径 病毒传播途径有几种 病毒传播的途径有哪几种 病毒传播的游戏 病毒传播的公式 病毒传播问题一元二次方程 病毒传播的三种方式 病毒传播途径 病毒传播三要素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科研公社”暨临床科研培训会..
  • 上万儿科医生的消失,让千万中国..
  • 柳叶刀:25年超过43万人研究:低..
  • 《TIME》:2020年是历史上最糟糕..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