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研究

同治帝可能死于该病,目前我们身边仍有大量病人,夫妻同病者很多,每年新发50万!

临床研究

2022-11-01      

1109 0

1840年,鸦片战争来了。

那次战争让中国人饱受折磨,而英国人则尝到甜头,于是仅仅16年之后,也就是1856年英法两国再次发动了对我们祖辈的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同年,1856年,咸丰帝(1831-1861年)的长子出生了,取名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5年),咸丰帝命不长,只活了31年,驾崩后由长子载淳继位,年号同治,是为同治帝。

谁也没想到,同治帝竟然这么命短,19岁就撒手人寰。清王朝一共12个皇帝,同治帝是最短命的皇帝,比他父亲咸丰帝还短命(咸丰30岁去世)。

同治帝怎么会如此短命呢?死亡原因是什么?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们今天的文章并不是探讨什么宫廷秘密,而是借同治帝的死亡这件事引出一个疾病,这个病,到目前仍潜伏在我们的身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最近几年我们每年仍有50万左右的新发病例。

14731667172115043

它就是,梅毒。

正史记录同治帝死于天花,但不少野史都说同治帝死于梅毒,而且言之凿凿,真假是非我们现在搞不清楚了,但不管如何,梅毒这个病,算是火了一把,即便不是那么体面。

有人要问了,梅毒不就是一性病么?怎么就置人于死地了?同治帝贵为皇帝,太医这么多,传统医学难道一点治疗办法都没有?(假如同治帝真死于梅毒的话)。

要解答上述疑问,我们先来看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传统医学到底认不认识梅毒,怎么治疗梅毒。

1.传统医学对梅毒的认识

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梅毒这个病有些特殊,怎么特殊法呢,首先它是个性病,性传播疾病,跟我们之前讲的其他内外科疾病不大一样。第二个特殊点,梅毒的历史并没有那么长。

在中国传统医学里面,很多疾病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比如上一篇文章我们讲肺结核他亲友间有12人死于该病,一个让中国人谈之色变的疾病: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肺结核的历史很长,2000年前我们传统医学称之为痨症、痨病、痨瘵、瘵疾、肺痨,很多古籍都有记录,19世纪西方医学传入之后,才统一名字称之为肺结核。几千年来,我们对肺结核的认识也是由浅入深、渐成体系的(包括其传染性、杀虫等认识)。但我们对梅毒的记载明显短了很多很多。

可以这么说,根据祖国传统医学书籍的记载,梅毒在我国也就几百年的历史。

最早能追溯到证据确凿的梅毒记录是在明朝。更早之前的唐宋,或者秦汉,虽然也有只言片语的记录,但据后代学者考究,认为站不住脚,所以目前中国医学史上承认的我国最早有关梅毒记录是在明朝。

但我要强调的是,虽然历史只有几百年,但我们对梅毒的认识是相当深厚的了。

能查到的最早关于梅毒记录的古籍是明代医学家俞弁(bian)(1488-1547年,江苏人)写的《续医说》(1522年),其里面提到:“弘治末年(1505年),民间患恶疮,自广东人始,吴人不识,呼为广疮。”

哎呀,我广东当时就出名了啊,虽然不是什么体面的事。为什么这个恶疮会从广东开始播散呢?原因难讲,有说可能是当时葡萄牙商人开始在广东地带出入,可能带来梅毒。咱们今天也不深入讨论梅毒的起源,只是告诉大家,我们最早记录梅毒的文字大概就是那时候开始的。

同时期有个杰出的医学家,薛己(1487-1559),薛己老爸是太医,可以说是医学世家,加上他天资聪颖刻苦勤奋,所以他在医学上的造诣很高,精通内外妇儿,他是第一个最详细描述梅毒症状的医生,他有本书《外科心法》(1525年),里面有一节专门讲杨梅疮。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知道了,当时的梅毒不叫梅毒,叫杨梅疮。为什么叫杨梅疮,因为患这个病的病人出的皮损(疮)类似广东的一种水果-----杨梅,病是从广东来的,杨梅也是广东的,所以时人成为广东疮,或者杨梅疮、霉疮,也就是现在的梅毒。

薛己记载杨梅疮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局部症状主要就是生殖器的变化,比如肿溃、溃烂、化脓等,还有马鞍鼻等。薛己对杨梅疮的症状描述虽然很比较详细,但相对现在来说还是比较粗糙的,而且薛己对杨梅疮的病因观察不够透彻,认为杨梅疮是一种天行时毒,或通过传染而患之,或禀赋不足所得,尚不能明确提出杨梅疮是通过不洁性行为感染的,也不知道小儿先天性杨梅疮是通过母婴传播的,尽管如此,薛己在杨梅疮的诊治上还是做出了贡献。

到了1569年,有医者写了本《疮疡经验全书》,里面提到:男子与生疳疮之妇人交感熏其毒而生。这差不多是我能查到的较早提出梅毒是不洁性行为传播发病的古籍了。但这本书也有局限,只说男人与患病女人性交会得病,未指出女人与患病男子性交一样会得病。

1577年龚信写的《古今医鉴》第一次提出使用含砷成分的药物治疗梅毒,比如生砒,砒霜大家都听说过了,后来研究才知道它成分是三氧化二砷,这是毒药,毒性太猛,很难掌握用法用量,搞不好就出人命了。

紧接着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写的《本草纲目》(1590年)里面有记载:”杨梅疮古方不载,亦无病者,近时起于岭表.....互相传染,自南而北,遍及海宇。”李时珍当时也是认为,自古以来我们中国没有杨梅疮这个病,只是最近才有的,而且是来源于广东,还能互相传染。

如果说当时传统医学对梅毒的认识和描述都还比较浅显,那到了17世纪早期,也就是明朝末年时,医学家们对梅毒的认知有了质的飞跃,因为当时出了一本非常牛逼的专门介绍梅毒的医学专著,叫《霉疮秘录》。

《霉疮秘录》的作者叫陈司成(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是当时非常厉害的梅毒专家,大概是明崇祯五年(1623年,迄今约400年)写成了这本书,这本书非常系统的介绍了梅毒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还附带了几十个病例报道,病例我都看了,作者的确牛逼,400年前的认识已经很了不起。

可以这么说,《霉疮秘录》这本书是传统医学中第一部叙述梅毒最完善的专著,也是世界医籍中最早的专著之一,陈司成是实实在在的大专家。从他的书籍记录来看,他对梅毒的传染、发病、治疗都有很可贵的见解和经验。

48791667172115277

陈司成祖祖辈辈行医,到他这一辈就是第八辈了,医学世家说的就是他。他见过很多梅毒患者,无不形损骨枯、口鼻俱废,而且还传染给妻子,很多孩子出生也有梅毒,特别惨。正因为见过这么多梅毒患者,知道病人的可怜,苦于当时他也没有很好的治疗办法,于是拜访了很多其他医生,其他人治疗方法也不多,他也研究了很多古医书,可惜记录的案例也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记载。后来他自己也搞清楚了,这个病也是最近才兴起来的,从广东传入,于是他通过自己的钻研,加以总结,记录心得,便得此书。

在梅毒传染方面,他肯定了性交传染于非性交传染(现代医学认为梅毒主要是性传播为主,极少数可能是频繁接触或其他渠道传播)及梅毒的遗传性。《霉疮秘录》记载:迩来世薄人妄,沉溺花柳者,众忽于避忌,一犯有毒之妓.......初不知觉,或传于妻妾,或传于姣童。

陈司成明确指出了梅毒由娼妓传染是重要来源。但他也说,人患病后,除了可以传给妻妾(性传播),还能传播给姣童。这句话让我大为不解!

梅毒还能传给孩子(更正:姣童即娈童,男子发生性关系的儿童?是不是陈司成搞错了?在这之前,我对梅毒传播的途径只知道两个途径:一是性传播,二是胎传(先天性)。从来没听说过可以直接传给身边的孩子的(非胎传方式)。

但陈司成的确是这么说的,我翻阅了他这本书,里面记载:是证也,不独交媾相传,禀薄之人,或入室登圊(通假字,通青,厕所的意思),或与患者接谈,偶中毒气,不拘老幼,或即病,或不即病,而惨痛周身,或不做痛,而或传于内室,或内室无恙,而移患于子女甥孙者。

85421667172115363

我赶紧翻开我读书时候的《皮肤与性病学》这本书,看看是不是我记错了,梅毒除了性传播、胎传(垂直传播)以外还有第三个传播方式么?

没想到,真是我记漏了。

67691667172115470

400年前陈司成写的没错,梅毒的确除了性传播外,还有可能通过接吻、握手、哺乳或接触污染衣物、用具而感染,虽然这样的例子很少见,但毕竟存在,教科书也点明了。

在《杨国亮皮肤病学》里面还进一步说:随着卫生医疗条件的改善,输血、外伤、衣物等途径传染梅毒的病例很少。

但在陈司成那个年代,明朝末年,一般人的卫生观念一定很差的,那么患有梅毒的男子,就完全有通过与自己的孩子亲密接触(比如拥抱、衣服用具的接触等)而传播梅毒,这也正是陈司成观察到的。所以当时他建议:昔人患此疮者,亲戚不同居,饮食不同器,置身静室以俟愈,故传染亦少。这是他说的隔离措施,但这些措施对现在来说有些过度了,因为现在认为这些普通接触几乎不可能传播梅毒了。

总的来说,陈司成老师的观察是很细微、总结是很到位的。

另外,在发病学方面,他除了指出了梅毒在人体传播的广泛性及多样性,对先天梅毒的症状也有很详细的描写。而在梅毒治疗方面,他记载了用10种化毒丸治疗,其中生生乳(含有砷,是将云母等经过炼制减毒而成,陈司成说它是最为奏效的圣药)、雄黄(也含有砷)、穿山甲、朱砂(含汞制剂)、白癣皮、乳香、土茯苓等组成的方药,取到了良好的效果(术中附有29个病例记录)。

当然,汞制剂是有毒的,生砒是有害的,在陈司成以前很多医学家,比如上述提到的薛己,他就否定汞剂的使用,特别强调汞剂的毒害作用,但又不能不承认其有效的事实,陈司成在书中也如实记录了,但也强调了不彻底治疗梅毒的危害性,所以如何把握剂量也是很重要的,剂量轻了不能起效或治愈,剂量重了可能丧命。

我国著名皮肤病学家、皮肤病学奠基人之一的杨国亮教授(1899-2005年)于建国后不久(1957年)在《中华皮肤科杂志》上撰文《我国17世纪梅毒学家陈司成的贡献》,当中写到:陈司成在梅毒上有特殊的贡献:

(1)肯定我国梅毒,是从广东开始向全国传播的;

(2)肯定梅毒的性交传染和非性交传染;

(3)认识梅毒在人体传播的复杂性、广泛性、多样性;

(4)肯定梅毒的遗传性,并叙述早期先天性梅毒的症状;

(5)观察到隔离在预防上的意义;

(6)采用砷剂和汞剂来治疗,砷剂有雄黄、金鼎砒等,汞剂有轻粉、朱砂、汞等,主要是将砷与汞剂同时合并制成丸剂或丹药内服;

(7)指出治疗不彻底的危害性。

由于上述各点,杨国亮教授认为《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梅毒学专著,陈司成是我国第一位梅毒学专家,从历史发展来看,他对于梅毒学是有卓越贡献的。

这是当代皮肤权威对400年前我国医生的肯定,而且是由衷的肯定。当然了,局限于历史、技术原因,陈司成他们不可能知道梅毒是由一种微小生物引起的(梅毒螺旋体),只知道是感染了毒气,并且要杀毒。我还是认为,思路是对的,局限于技术。

6511667172115858

为什么我列举的是1957年的文献资料?因为刚建国那时我国梅毒异常猖獗,城市地区尤为夸张(1950年北京市1303名妓女中,梅毒患者1107人,患病率84.9%),新中国展开浩浩荡荡除梅毒运动,刚建国不久北京城就查封了所有妓院、暗娼,杜绝了梅毒传播的重点渠道,所以后来梅毒近乎完全控制,但最近几十年梅毒又开始风靡了,文章一开头我就列举了数据,最近这些年,每年平均新增几十万梅毒患者。

好,回到明朝陈司成老师这里来。

从陈司成以后,我国传统医学治疗梅毒的关键药物就是汞剂和砷剂了。而且也开创了世界梅毒史上最早使用砷剂治疗的先例。(也有说法,13世纪中国宋朝时已经有梅毒了,并且有人开始用汞剂、砷剂开始治疗了,但由于医书失散了,没保存下来,所以这种说法并未得到一直认同)。

砷剂在梅毒的治疗中有很重要的地位,中药雄黄含砷70%-90%,砒霜(信石)含砷30%-50%。

为什么我要反复提到“砷剂”在治疗梅毒史上有重要意义呢?因为这个东西把传统医学、西方医学联系起来了,我们后面再展开讲。这里我再跟大家讲一个小细节:医学生、医生都学习过《皮肤性病学》,也知道梅毒,更加知道一期梅毒的典型表现叫做“硬下疳”。到到底什么叫硬下疳呢?

课本说,梅毒螺旋体侵入外生殖器后,会在局部形成红斑,红斑迅速变为无痛性丘疹,数天后丘疹扩大变为硬结,后来硬结表面发生坏死而形成溃疡,这叫硬下疳。

为何叫硬下疳呢?我估计就没几个人知道了,给我们上课的老师也未必知道,我也是后来翻看了古籍才搞清楚。

之所以称之为“下疳”,是因为这个名字来源于传统医学。

1525年薛己医生主编的《外科心法》讲到:男子下部生疳、诸药不效、延及遍身,突肿状似番花。这是第我国第一个描述由下疳发展为杨梅疮的病例。下疳,就是阴部生疳,古代说辞较为隐晦,“下”字意味着生殖器。下疳指的就是生殖器部位的疮疡。

好,我们再次回到明朝陈司成老师这边来。

根据陈司成《霉疮秘录》记载:毒未传变,一脏见证者,半月愈;三脏见证者,一月愈;五脏俱受病者,五十日全愈。此皆独得之法,已经印证海内名公。

也就是说,陈司成治疗了那么多梅毒病人,他已经很有信心了,基本上梅毒都能手到擒来,病情轻微的,十天半个月治好,严重的就一两个月治好。很少有人因为梅毒而死去。

明朝亡了,清朝来了。

那时候妓院很多,花柳病不少,所谓花柳病指的就是性传播疾病,当然包括梅毒。传说同治帝死于梅毒,我们也不去考究真假如何了,只想说明,当时传统医学是有能力治疗梅毒的,当然,不管汞剂还是砷剂都有毒性,只要医生掌握好剂量,不至于治死人。但是,虽然清代也有不少关于梅毒的书籍,但据我查阅资料表明,清代书籍多数是抄录或整理前人的,没有什么代表性发明,比如1760年清代医学家顾世澄写的《疡医大全》,对性病的描述也没有超出前人的范围。

清朝亡了,民国来了,后面又解放了。

解放初期,我国梅毒流行较为严重,我这段时间看的《林巧稚传》、《吴阶平传》里面都有提到,刚解放时北京城就下令封锁了所有妓院、暗娼场所,那个时代的人都是能真切感受到这些变化的。

我们现在都知道青霉素是最好的治疗梅毒药,但刚解放、清朝、明朝时都还没有青霉素呢,在那种条件下,很多学者应用中药三仙丹(化学名氧化汞,汞剂)、小升丹(也是粗制氧化汞,汞剂)来治疗梅毒,效果也好。但是,毒副反应肯定有,只不过由于年代久远,我们无法查阅那些资料了。50年代有学者曾经采用三种不同的治疗方法来治疗梅毒:砷剂、单纯青霉素、中药汞剂,经过研究对比之后,青霉素最是效优毒小,结果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上。

2.西方医学怎么看待梅毒?

西方对梅毒的认识也是缓慢的。

现在的研究表明,梅毒很可能是美洲那边先有,大航海时代传入了欧洲,然后葡萄牙人传来广东。

关于梅毒的起源和传播还有很多说法和争执,我们这里也不管这些,但我可以查到的资料,是1495年梅毒在那不勒斯(意大利一个城市)爆发流行,哪一年法国统治者查理八世为了收复那不勒斯王国,发动的入侵意大利战争,那不勒斯被围困,城内妓女和妇女被赶出城,遭到法国士兵强奸,法国士兵迅速感染并传播了梅毒,那不勒斯也成为梅毒流行的场所,所以当时有人把梅毒称之为“法国人病”。当然,法国人也称之为意大利病或者那不勒斯病。

毕竟不是什么体面的疾病,发病又难看,治疗还困难,梅毒就像足球一样被踢来踢去。

所以有人说,梅毒的传播跟战争关系很大。就说近的,解放前日本士兵(1945年赶出去了)和美国士兵(1948年赶出去了)都曾经在我们国土横行无忌,那段时间也是梅毒最为猖狂时期。那是血泪史。

我们说回西方。

那西方人一开始怎么治疗梅毒的呢?

最开始也是用汞剂。汞,液态时就是水银了,是有毒的,很久以前就被用来治疗一些皮肤病,比如麻风病,所以当时就有人尝试用来治疗梅毒,因为二期梅毒的重点症状就是皮肤黏膜的损害,出现梅毒疹。这意味着梅毒入血了,波及全身了。

梅毒疹好发于躯干或者四肢,基本上全身都可以出现,看起来就像中了毒一样,本着以毒攻毒的想法,水银就被用来当做治疗药物了。涂抹皮肤、吸入、熏蒸等等,还有很多其他野蛮的办法,最野蛮的莫过于当时西方认为处女/处男可以治愈一切中毒,所以很多处女因此而被迫跟患梅毒的男子发生性关系,当然,我们现在知道这是很荒唐的,病人除了把梅毒传染给无辜的人之外,得不到任何治疗用处。

有记载可查的是1496年,维罗那人乔治·索马里瓦(Giorgio Sommariva)开始用汞剂治疗梅毒,这个时间跟中国传统医学的医生们开始用汞剂给杨梅疮病人治疗的时间是差不多的,可能是相互影响(这个可能性不大,毕竟那时候交流很小),也可能是分别摸索总结出来。

58561667172116050

(1498年,医生使用水银治疗梅毒患者)

76331667172116167

(还有熏蒸治疗梅毒)

西方用汞剂治疗梅毒延续了3个世纪,在16、17世纪时汞剂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那时候我们传统医学已经开始用砷剂治疗了,砷剂相对更好一些。

直至19世纪40年代之前(差不多是鸦片战争时期),西方人仍然是用汞剂治疗梅毒,效果不总是理想,而且副作用很大。

不久,西方有了第一次小突破,时间差不多是1840年左右,那就是碘化钾的到来。1831年Lugol用碘剂治疗晚期梅毒获得效果,1836年Wallace发表碘剂治疗梅毒的论文,其后碘剂被广泛使用。多用5%-10%碘化钾溶液,碘化钾不能治愈梅毒,但是对于三期梅毒(晚期梅毒)树胶肿有一定帮助,能消散肉芽肿,所以可以作为晚期梅毒的治疗。

说碘化钾是个小突破,因为它没有了汞剂的毒性。而且以前对于晚期梅毒西方人是没办法的,直至碘化钾的出现才有些效果。

1840年是个很特殊的年份,中国人都知道这是苦难的鸦片战争,但在西方国家来说,那时候他们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医药方面进展也很大,人体解剖学(16世纪有了)做得很好了,外科发展也不错了,17世纪列文虎克发明了显微镜可以观察微小生物了,1846年他们可以用乙醚麻醉来做手术了,1867年他们知道要洗手消毒才能降低外科手术病人感染及死亡率了,1882年德国人罗伯特·科赫首次在显微镜下找到了结核杆菌,那时候西方的细菌学、感染学进入了黄金时代。

直至1905年,德国微生物学家弗里茨·肖丁(Fritz schaudinn 1871-1906年)和皮肤科医生埃里希·霍夫曼(Erich Hoffmann )在梅毒患者下疳(生殖器溃疡)分泌物中发现了一种从没见过的微生物,这是一种螺旋体,跟普通细菌不一样,固定时它呈密集罗旋转,于是命名为:梅毒螺旋体。

困扰了人们几百年的梅毒,一早中国传统医学的医生们就知道梅毒可以传染,并且是跟有毒的妇人(或男人)交媾而得病,也可通过亲密接触传给小孩,人们知道这是一种传染病,但限制于当时的技术,没办法找到这背后原来是有一种微小的病原体导致的。现在,我们终于知道了,幕后凶手就是一种微生物。

发现了梅毒螺旋体,那么接下来就是研究能杀灭这个微生物的药物了。

这时候登上历史舞台的有两个人(据说还有第三个人:贝尔脱海姆),一个是德国免疫学家,叫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年)。埃尔利希曾经在科赫(发现结核杆菌的那个人)的传染病研究所工作,他们都是搞微生物、免疫学的大咖。另一个是日本人,秦佐八郎。

秦佐八郎也是搞细菌学的,1909年他假如了埃尔利希的团队,秦佐八郎发明了一种梅毒螺旋体感染兔子的方法,在埃尔利希的指导下,他用新的动物模型,重新测试了埃尔利希实验室在过去3年间合成的一系列砷化合物的作用。(说到这里我们停一下,用砷剂治疗梅毒,中国人在明朝时就开始了,陈司成《霉疮秘录》已有详细记载)。

35501667172116312

(埃尔利希和秦佐八郎,来源维基医学百科)

他们一直检测到第605个化合物,都没有效果,直到他们将第606个砷化合物注入患有阴囊梅毒的兔子的耳静脉内,第二天,他们惊讶的发现,兔子体内梅毒螺旋体全部被杀死了,阴囊部位的溃疡也开始愈合。

这是重磅发现!

这个606号砷化合物被取名为砷凡纳明。后续的临床试验也表明,606是历史上第一种能有效治疗梅毒而毒副作用又较小的化学药物。

我们不得不说,606这种化合物的毒副作用要比中国传统医学所用雄黄、砒霜的毒性小得多,用雄黄、砒霜治疗梅毒,就好像给敌人扔炸弹,能炸死他,但稍不注意也可能把自己炸死炸伤,而606这种化合物就好像手枪一样,直接给敌人致命一击,而不至于伤到自己,大致可以这么理解。

606(砷凡纳明)跟德国化学工业公司赫希斯特合作,以商品名“洒尔佛散(Salarsan)”推向市场,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13201667172116388

(606,砷凡纳明,图为1936年样本,图片来源网络)

当然,很快这个606号药物也传入了中国,那已经是民国时候的事情了。我们之前发的关于肺结核的文章,提到肺结核病人陈果夫(国民党的高官,管党务的),陈果夫1951年病死,生前受尽肺结核折磨,因为那时候肺结核还没有特效药,陈果夫生前曾说过:治疗梅毒已经有606,治疗疟疾也有奎宁,独肺结核尚未特效药,我希望科学的进步能赶上我疾病的速度。

陈果夫命不好,没等到异烟肼、利福平等药物的出来就去世了。但他说的那句话还是有足够代表意义的:治疗梅毒已经有特效药606,指的就是从西方传进来的砷凡纳明。

西方科学家研发出的这个砷凡纳明,关键成分也是砷,这跟我们传统医学里面的认知是类似的,陈司成早在200多年前就提出用砷化物来治疗梅毒了,而且据他说效果不错。西方人是否有借鉴我们,或许已经不是那么重要了。但这件事足以说明,东方、西方都在探索,人类都在进步,西方幸运的是较早进行了工业革命,有了技术的提高,才有科学的进步,才会有现代医学的进步。而我们扼腕叹息的是,我们失落了那200年。

当然,即便606在民国时期传入了中国,但中国那时候时局动荡,我们相信很多地方治疗梅毒还用不上这个药,更多的还是传统医学里面的药丸、膏剂等等,关键成分也是雄黄、砒霜等含有砷的物质,或者是含汞制剂。可以这么说,传统医学关于砷的处方,得由经验丰富的医生才能掌握好药物种类和剂量,而606是固定了剂量和处方,即便是刚入门的医生也能轻松运用,这不得不说是个很大的进步,而且也很工业化。

历史的脚步不会停止。

3.真正的破局是青霉素的到来

从最初我们用汞剂,碘剂,后来用砷剂为主,再到后来西方科学家们研发出砷凡纳明-----史上第一个治疗梅毒的化学药物,这意味着治疗梅毒药物的精细化。

但这还不够,一切得从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 Fleming,1881-1955年)说起。

弗莱明于1928年无意间发现了青霉素,这点世人皆知了。我们这里不详细讲。

大家好奇的是,青霉素的发现,跟梅毒的治疗有什么关系呢?

关系大了。

虽然1928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这种能抑制细菌生长的物质,被称为抗生素,弗莱明兴奋地发布了自己的发现,但当时人们似乎并不感兴趣弗莱明的研究,也不见得弗莱明的这个研究能改变什么。一个是因为当时的青霉素纯度并不高,二是不能量产。

直到1939年后,世界第二次大战开始了(1939-1945年),战争会死人、伤人,无数士兵会被环境中的细菌感染,随时可能发生败血症而死亡,就好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很多士兵都是轻伤,都由于后续的感染问题都丢了性命。别的不说,就说肺炎,在没有青霉素之前,肺炎也是经常要人命的。不像现在,谁谁谁患了肺炎住院了只不过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已。

二战期间,医学家、细菌学家、化学家、商人等等对青霉素的研究突然燥热起来了,大概是1942年前后,青霉素已经可以大规模生产了,取名为盘尼西林(Penniclin)。

27561667172116482

(感谢盘尼西林.....他可以回家了,不用战死沙场)

二战期间的青霉素(盘尼西林)比黄金还贵,这不足为奇。因为青霉素的确能杀很多细菌,而且效果很好,以前得了细菌感染败血症往往意味着死亡,现在不是了,起码当时不是了。

我还记得有部老电影,讲的就是青霉素,讲我们抗战期间是如何费尽周折弄到一盒子青霉素的。

青霉素杀菌效果那么好,除了治疗普通外伤感染,那对于梅毒螺旋体的感染有效果么?

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因为二战期间军营里面,不少士兵都被传播了梅毒,军医当然知道这个问题。

很快就有人做了这个研究。那是1943年,Mahoney发现青霉素能杀灭梅毒螺旋体,并使早期梅毒损害愈合。随后,Stokes、Moore、Wise等人相继发表了用青霉素治疗各种梅毒,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实在是太振奋人心了!

就那以后,大量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出,青霉素不仅仅能治疗普通创伤感染疾病,还能治疗史上最让人头痛的性病----梅毒,而且青霉素的疗效好、毒性低(几乎无毒性)、使用方便、费用低(大规模生产后的青霉素价格低廉),这比之前的606(砷凡纳明)又上了好几个台阶,所以青霉素迅速取代了砷剂、碘剂、汞剂等等抗梅毒药,跃上神坛!

青霉素治疗梅毒,划时代的变化!

这是弗莱明想不到的,也是后面很多医学家都没想到的,但事实就是如此科幻、玄幻!从此以往,梅毒的治疗,青霉素就是首选药!

那我们什么时候能自制青霉素呢?

1919年北洋政府在北京成立了中央防疫处,随后30年时间里因为时局动荡,中央防疫处被迫多次搬迁。1939年迁入昆明。当时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关于青霉素提取、纯化和分析的文章了,我们的研究人员在汤飞凡(1987-1958年,沙眼衣原体发现者)带领下,包括樊庆笙(1911-1998年,著名微生物学家)、魏曦、卢锦汉等人,经历了上百次实验,从旧鞋旧衣服,到古董钱币,再到地瓜......终于于1944年春天,团队有了突破,找到了第一株含有青霉素的霉菌!

1950年,上海青霉素实验所成立,并于1953年投产我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针剂,拉开我国青霉素大批量工业化生产序幕。这个时间比欧美国家玩了十年,但考虑到我们动荡的时局、艰难地环境,成功已经来之不易。

也正是如此,建国后进行的消灭梅毒行动才得以更加顺畅开展。当然,在没有青霉素以前,传统医学的药物包括砷剂、汞剂也取得不错的疗效,但所有人都不得不承认:青霉素要好过以往所有抗梅毒药物!

92161667172116540

97491667172116602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出,解放后10年左右时间,梅毒的流行情况大为好转。梅毒患者人数大为下降。这是以往任何一个时候都取不到的成绩。

有一段时间,据说梅毒基本要灭绝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数据,不知是否可靠),后来因为改革开放,经济条件好了,人们的生活观念、性观念改变了,梅毒又趋于流行了。数据显示,我国1998年比1990年病例数增长了20倍。

4.关于梅毒,我们要知道的

现在我们都知道,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一种微生物,不是细菌不是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性生活、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而且本病危害极大,如果不积极治疗,可侵犯全身各组织器官或通过胎盘传播而引起孕妇死产、流产、早产和胎传梅毒。

性接触传染是最关键的,约95%的患者时通过性接触而发生黏膜微小破损传染。未经治疗患者在感染1-2年内具有强传染性,但随着病程延长,传染性越来越小,感染4年以上患者基本无传染性了,虽然不能传人了,但疾病也深入了患者体内,引起了多器官损伤可能。

即便到现在,青霉素依然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除了青霉素,头孢曲松、四环素、大环内酯类等药物也有抗梅毒效果。经过积极治疗,梅毒很少能置人于死地了。但关键是一定要及早、足量、规则治疗,尽可能避免心血管梅毒、神经梅毒及其他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性伴侣也要接受治疗,因为很可能已经被感染,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避免再次感染及引起他人感染。治疗后要定期随访,至少坚持3年的随访。

千万言语,只有一句,要远离梅毒,就要洁身自好。

另外,感谢我们生于目前和平的国家,不再有战乱,也不再受人欺辱。每当我看到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兵驻国内)、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兵驻国内)我国梅毒感染率巨高这样的数字时就很难过,因为那是惨痛的岁月。

感恩,祝福。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听李医生说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同一药品,价差10倍?官方出手了..
  • 中成药集采来袭!区域集采与国采..
  • “残疾人研究大讲堂”第四期开讲..
  • 悟道-天易智慧的信心和底气..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