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一项小型前瞻性观察研究显示,使用代谢示踪剂18F-氟化钠(18F-NaF)的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PET)显像能识别患者近期破裂或有破裂风险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第一作者NiKhil V Joshi博士(Edinburgh大学)介绍,冠状动脉内对示踪剂的局灶摄取“提供钙化活动信息,而钙化活动是斑块强烈炎性修复反应”,90%近期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罪犯血管中及超过1/3稳定性冠心病患者的血管中可见钙化活动,本研究11月10日在线发表于柳叶刀。
研究入选40例ST段抬高或非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4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患者接受冠状动脉CT和PET检查。后者使用2种代谢示踪剂,即18F-NaF和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还接受IVUS检查。
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平均6天后接受PET检查,罪犯病变18F-NaF摄取率比冠状动脉其他位置最大值高34%(P<0.0001)。而18F-FDG摄取率通常被心肌摄取所掩盖,罪犯和非罪犯斑块之间未见差异。18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5%)中,局灶18F-NaF摄取与多数IVUS提示高危破裂风险斑块相关,包括正性重构(P=0.0004)、微钙化(P=0.002)和坏死核(P=0.001)。
研究者提出,该技术“可能能识别伴1个或多个有高危或无症状破裂斑块的高危患者,从而提供治疗和改变危险因素的机会,预防未来不良心血管事件。”目前还需前瞻性研究证实钙化评分和斑块易损性之间的关系。
柳叶刀 2013
百度浏览 来源 : 国际循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