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针对癌症患者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化疗、靶向药以及免疫治疗。对于早期癌症患者来说,手术可以比较好地将肿瘤病灶“一锅端”——手术也被认为是早期“根除癌症”的方法之一。
但在癌症早期确诊的患者并不多,由于癌症筛查和检测技术等限制,很多癌症患者往往在中晚期才会被确诊,这时候仅依靠手术很可能无法扼制癌症的发展。
我们一般将癌症分为4期,1期是早期癌症患者,4期为晚期癌症患者,其中2、3期的癌症患者则是我们经常说的中晚期癌症患者,也是在术后会比较纠结需不需要手术的癌症人群。
对于2期癌症患者来说,在手术后接受辅助化疗是否可以延长患者的的生存期存在一定的争议——并非所有的患者都可以从辅助化疗中受益。
那么,哪些患者可以从辅助化疗中受益呢?
近期发表在国际顶级期刊《NEJM》杂志上的研究就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研究进展。
想要做出精准的判断,我们就需要一个标志物来帮助我们对患者进行分类,这个生物标志物就是循环肿瘤DNA(ct DNA)。简单来说,手术后,由于肿瘤组织被破坏,癌细胞也会在免疫细胞的追杀下被消灭,而死去的癌细胞DNA就会被释放到血液中,因此被称为ct DNA。
一般来说,如果手术中癌症组织被彻底清除,那么患者的在随后的血液检测中就比较难检测到ct DNA。
目前的研究显示:如果手术后ct DNA阳性的话,那么患者可能会面临复发的风险;如果ct DNA检测阴性的话,则预示着患者的复发风险低。在这种情况下,是否可以将ct DNA作为一个标志物来对患者进行分层,从而来提高辅助化疗后的效果呢?
在这样的思路下,研究人员设计了对应的临床试验,将2期的结直肠癌患者以2:1的比例进行随机分配,根据ct DNA的检测结果进行分组,对于ct DNA检测阳性的患者安排在手术后接受基于奥沙利铂或氟嘧啶的辅助化疗;ct DNA阴性的患者则不接受对应的治疗,并根据患者最终的2年无复发的生存期对治疗方案进行评估。
最终一共有455名患者入组,这些患者被随机分配到ct DNA指导管理组(302名患者)和标准管理组(153名患者),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37个月。
和标准管理治疗组相比,根据ct DNA对患者进行分组后,患者群体中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的比例更低(ct DNA阴性的患者则不接受辅助化疗)。在进行2年无复发生存率比较的时候,根据ct DNA进行指导的管理组的2年生存率为93.5%;而标准管理组为92.4%。
另外ct DNA更具有指导价值的数据是以下这一组:
这项研究结果显示,ct DNA作为一个指标可以帮助判断哪些2期结直肠癌患者在手术后是否需要接受辅助化疗;
同时,建议ct DNA阳性患者在手术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接受辅助治疗,而对于ct DNA阴性患者来说,减少辅助化疗的使用也不会影响无复发生存率。
很多癌症患者不仅需要考虑癌症治疗带来的生存率提升,还需要考虑到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以及“经济毒性”,让患者接受合适的治疗,不仅可以降低患者的负担,同时也可以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
相信随着生物标志物更精准地应用,患者将接受更加“定制化”的医疗服务。
文章作者:CellPlus
参考文献:
[1] Jeanne Tie, Joshua D. Cohen, M.Phil,et al.Circulating Tumor DNA Analysis Guiding Adjuvant Therapy in Stage II Colon Cancer.N Engl J Med 2022; 386:2261-2272
DOI: 10.1056/NEJMoa2200075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