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11
日前,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在病房组织了一场秋日的温暖约会——脑卒中患者患教会。
此次活动由神经内科组织,神经内科主治医师王成华主讲脑卒中减残康复知识,邀请了科室脑卒中患者及家属或陪护参加,旨在对患友和家属讲解脑卒中康复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提高家属对于患者的照护能力,改善患者的预后。
在这堂干货满满的“课程”结束后,还设置了问答环节,患友们纷纷举手抢答,积极参与,共同把“患教会”培训氛围推向高潮。
患者及家属们表示,通过这次活动,对于脑卒中的康复有了正确的认识,避免照护过程中缺乏理论知识造成失误,同时学到了实用技巧。
脑卒中康复,莫错过“黄金期”
脑卒中也是我们常说的脑血管意外,包括脑梗死、脑出血。一旦卒中事件发生,幸存者70%-80%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以使多数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和生活自理能力。
目前认为,脑卒中患者发病前三个月是康复的关键时期,也是复发的高峰期,坚持前三个月的治疗非常重要,前三个月恢复也最快。
王成华介绍,建议早期康复,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临床症状不再进展后48小时就可以开始进行康复锻炼。可以先被动运动,后主动运动进行康复。
脑卒中减残康复治疗包括哪些方法?康复治疗方法包括:
医疗措施(如药物等)、物理治疗、言语训练、康复相关护理和心理治疗等。
王成华介绍,“长期规范药物治疗,远离卒中复发风险。每日服药,坚持终身(部分药物),这样才有助于大脑慢慢调节,恢复丧失的功能,尤其在恢复期前三个月坚持改善脑血循环药物治疗,能够最大程度地促进血管新生,保证缺血部位充足的血液供应,促进部分功能恢复。3个月仍可改善部分后遗症。”
卧床患者要注意良肢位的摆放
脑卒中后常常出现身体一侧的偏瘫,在早期,患者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床上度过的。
而长期卧床,特别是老年人,容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压疮、坠积性肺炎等问题,因此采取什么体位?脑卒中的早期康复——良肢位的摆放,就显得格外重要。
良肢位:又称抗痉挛体位。是指防止或对抗痉挛模式的出现、保护肩关节以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
王成华介绍,早期良肢位的摆放可有效减少坠积性肺炎、压疮等并发症,同事可以抑制痉挛及异常模式,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加快肢体功能恢复的速度。
良肢位主要有健侧卧位、患侧卧位、仰卧位、半卧位(如图所示)一般每两小时转换一次体位,鼓励患侧卧位,可以与健侧卧位交替进行,应尽量避免半卧位或仰卧位。
为患者摆放良肢位时绝对不能拖、拉、拽患侧肢体,尤其是肩关节。当患者能够在床上翻身或主动移动时,可适当改变间隔时间。
早期站立、步行康复训练对卧床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也尤为重要。
当患者病情稳定后(生命体征平稳,且48h内病情无进展)早期离床训练,进行早期的坐位训练、起坐训练、站立训练(可借助器械)是安全可行的,能够提高患者3个月后的步行能力。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病率高危害大
脑卒中发生后,约2/3的患者会出现认知障碍。认知功能障碍是一种悄悄发生、逐渐加重的认知功能损害的疾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的进一步进展。 但如果不及时接受正确的诊疗,病情发展到重度后,患者将完全丧失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这对患者和家属来说都是备受痛苦的,严重的会因褥疮、骨折、肺炎等并发症导致死亡。
王成华介绍,脑卒中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多是血管性地对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不能只依靠药物,认知功能康复训练也非常重要。这就需要医护工作者、家人及患者的积极配合,对患者的记忆力和智力进行训练,从而减缓疾病的进展速度。
王成华还提醒,治疗脑卒中和预防复发是一个长期作战的过程,医生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和预防病情恶化,因此要坚持定期定点复诊。出院后一般每两周或每月复查1次,具体请遵医嘱。尽量保持在同一位医师处就诊,主诊医生对病情更为了解,会给出更合适的治疗建议。要检查神经系统、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根据恢复情况进行CT、核磁共振等查看病灶情况,依据身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百度浏览 来源 : 福建三博福能脑科医院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