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2022年7-12月癌症治疗进展

NO.5

2023-01-18   来源 : 英勇向前 ,作者徐应永

1269 0

FDA为代表的监管部门对抗肿瘤药物开发的诸多“新”要求,包括日益趋严的加速批准、探索推荐治疗剂量伴随诊断的开发等,势必革新未来新药的开发模式。对以抗肿瘤药物开发为主的制药企业,特别是小型生物技术公司,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务必未雨绸缪。

监管“新”要求

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时间长、风险高、费用大。新药从进入临床研究研究,直至获批大约需要5-10年,而成功率只有约5-6%,单个新药的研发成本可以超过20亿美元。

为了提高研发生产率,有学者提出Chorus模型如下,即通过早期研究尽可能多地获得有效信息,避免低成功率的、昂贵的临床II/III期研究,节约的成本再投资早期研发,直到确认较高的成功性(PTS)后才进入后期开发。

在此模型直接或间接指导下,过去10年里,抗肿瘤新药的开发已经很少用到传统临床开发路径,转而通过合并的临床I/II期研究同步探索推荐的II期剂量(RP2D)、联合治疗、甚至获得监管部门的加速批准,与此同时进行临床三期确证性研究。

从包括监管在内的社会层面来说,具有高度医学需求的晚期肿瘤患者亟需有效的治疗手段,因此对于新药的需求是非常迫切的。基于此,FDA根据法律制定加速审批路径,包括快速通道、突破性疗法、加速批准和优先审评。这一措施大大加快了肿瘤患者获得新药的速度,为患者提供了新的希望,对整个社会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FDA的加速批准(AA)始于1992年,基于可预测临床获益的替代研究终点,针对严重或致命性疾病,给予提前批准。通常申办方将被要求进行三期确证性临床研究。

最初的AA用于治疗HIV药物的批准,血清mRNA水平作为替代终点预测HIV进展或死亡(临床获益)。过去10年里,85%AA172个适应症)为抗肿瘤药物,其中50%在确证性研究中被证明其临床获益,12%被撤回,38%仍在确证性研究中。中位至确证临床获益(常规批准)的时间为3.1年(0.5-17.6),中位至撤回时间为3.8年(1.3-12.5)。

抗肿瘤药物最常用的替代终点是持久的ORR,反应肿瘤体积缩小的状态,可以明确反应药物确实在发挥直接抗肿瘤作用。另一方面,ORR并不能完全等同于OS或生存质量的提高,这在PI3Ki的多个案例中均有报道。总体来讲,ORR只是体现了药物治疗疾病,而OS才是药物对患者的作用。

既要允许快速上市路径,又要避免不恰当的审批。特别是AA获批后到确证性研究的这段时间,假设确证性研究失败,这段时间越长则患者和社会付出的代价越大。基于此,FDA官员和学者在NEJM发表数篇短文,从如何批(on ramp)和如何撤(off ramp)这两方面。

On ramp仅通过单臂研究想获得AA在将来可能会比较困难。无论如何分析,都很难把ORR等同于临床获益,而单臂研究又很难评估生存数据。

因此,FDA官员在文章中提出两种建议:

1)直接开展三期确证性研究,增加以ORRDOR为终点的中期分析,该结果支持FDAAA批准,而正式批准将基于最终结果。

2)同时开展上述两项研究(单臂和RCT),而RCT的中期ORR分析支持单臂研究的AA批准。该要求增加FDA批准的信心,同时缩短“无效上市”(从AA到因确证研究失败最终撤市)的时间。

Off ramp撤回的关键问题在时间和方式。当确证性研究失败后,FDA建议后如果申办方不主动撤回,则需要通过听证会形式处理。唯一的案例是Avastin治疗转移性乳腺癌,这一听证过程费时16个月。

因此,为减少潜在风险,有学者建议规定申办方需要承诺在获得AA5年之内完成确证性研究,或者在预计确证性研究完成后1年仍未完成该研究的,加速批准将自动失效,除非FDA认为确实为特例。

加速批准需要从三期确证性研究中获得早期数据以支持FDA的决策,因此关于三期研究设计,申办方应考虑如何在双盲设计时取得中期数据又不破坏研究完整性,同时也应考虑是否有足够资源,及时开展研究。

接下来学习第二个问题。

对抗肿瘤药物推荐II期剂量(RP2D)的探索,其基本逻辑仍在化疗时代。即,剂量越高、毒性越大、疗效越好,找到最大可耐受剂量(MTD)可以确定RP2D,也就是可以耐受的疗效最好的剂量水平。

化疗药物循此逻辑发明了自体干细胞移植,然而在小分子、抗体类、甚至细胞治疗广泛开发的今天,该逻辑存在很多现实问题。

首先,大分子抗体在临床一期方法学下,无论rulemodel based,都很少达到MTD,指导MTDDLT的定义也存在变异性。抗体类药物的PK相对复杂,抗体自身的代谢、晚期肿瘤患者情况、肿瘤负荷、抗药抗体(ADA)对药物剂量-效应关系均存在影响。并且临床前研究数据很难推导至人体研究,治疗窗和脱靶相应都不是很清楚。

小分子靶向药也可以细分为:高度选择性(sotorasib)、单激酶家族(erdafitinib)、多激酶抑制剂(lenvatinib),不同类型靶向药的治疗窗、脱靶效应均不尽相同。

其次,DLT的随访时间有限,大多在21-42天,过长的观察时间在临床上很难执行。然而,超过50%的严重毒性反应发生在DLT观察期以外。

无论是按照3+3rolling six、快速滴定法,还是BIONmTPI等统计的方法学,剂量爬坡的逻辑是至关重要的。以MTD的方式寻找唯一的RP2D可能会导致后续一系列问题。例如下表格中列出的已进行过正式剂量调整的药物。

20215月,FDA加速批准Sotorasib治疗NSCLC的剂量为960mg每天(一次口服8片药物),但也是第一次FDA要求Amgen探索240mg剂量组,给出的5点理由可以参考,1. 稳态状态下的给药剂量(180-960mg)与药物暴露无相关性,2. 缺少明确的量效关系,3. 低级别剂量可能降低胃肠道反应,4. 临床前数据认为最小有效剂量为30-240mg5. 说明书要求患者每次口服8片药物。

因此,FDA2021年推出“Optimus 项目”,旨在研究更好的肿瘤产品剂量优化策略。

尽管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但确定剂量是的全面考虑是必要的,包括:1. 在确定最佳剂量时考虑所有信息;2. 尽早充分表征暴露/反应关系;3. 考虑超出剂量限度的毒性和首个治疗周期之后的信息;4. 在初始剂量递增后进行多剂量扩展队列 或随机。

近来,FDA针对新产品的开发,已纳入Optimus 项目进行指导,详细的方法学可能要根据具体案例来定。介绍一篇ESMO下属的MDICT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尽管并非官方意见,但非常值得仔细阅读和学习。

总结几点:

1.对一期研究的常用名称进行调整,例如:RP2D改为RDrecommend dosage)、MTD改为RDRrecommended dosage range)、DLT改为TLTtreatment limiting toxicity)。MTD与“Optimus 项目”不再相符,而RDR表示某个剂量区间,更为合理;RP2D并非只是II期剂量,改为RD更合理。

2.对于剂量探索的建议如下。简单来说:剂量确定要科学、方案设计要灵活。

本文给出了5种剂量探索的研究设计。

1, 研究分为剂量递增部分(dose escalation)和剂量区间研究(dosage ranging study)。递增不可以只看MTD确定单一RP2D,而是应综合考虑耐受性、MTD、疗效、PD/PK等数据综合决定,选择至少2个剂量进入区间研究,通过设计良好的随机对照研究,选择最佳给药方式(recommended dosageRD)。

2, 基本逻辑时相似,相比第一种模式,可以在剂量递增阶段增加患者人数,更多患者数据将增加对推荐剂量区间(RDR)选择的准确性。

例如,当进入DL3同时,因观察到DL2伴肿瘤缩小,因此可额外增加DL2患者数,待DL6确定为MTD时,选择DL2DL4进入剂量随机研究。

3, 把随机直接纳入剂量递增阶段,提高研究效率。例如,观察到DL2有疗效,则直接随机DL3DL2,同理,DL4DL2继续随机,最终确定DL2DL4RDR剂量。

随机后可以增加研究的科学性,进一步提高RDR选择的准确性。

4, 剂量递增阶段观察疗效,有疗效的剂量组进入剂量扩增阶段,以随机形式选出最终的RD

5, 提供更为灵活的模板,在每个剂量组完成后评估,患者可以接受下一个DL治疗,或者进行随机。

上述5种方法的一些共性特征:

1. MTD为主要衡量标准的方法学将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综合多项指标(安全性、疗效、PDPK),在剂量递增阶段选出2个及以上的备选剂量,再通过随机选择最终的给药剂量。

2. 方案设计要有充分的弹性、高效的团队配合,以确保患者入组、治疗、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和决策,有能力在短时间内完成。

3. 目前的剂量爬坡方法学包括rulemodel-based,其原则包括:在有限的样本量下尽可能准确找到MTD、控制在MTD以下(无效)和以上(毒性)患者的数量。因此,这些以MTD为核心的方法学也需要进行相应调整,以适应新的剂量探索的要求。但无论如何,传统3+3rolling six是比较稳健的。

回顾监管“新”要求,对RP2D的要求以及支持AA的证据级别,对以抗肿瘤药物开发为主的企业可能会产生较大影响。对RP2D的要求势必增加研究设计和执行的难度,以及需要更长的研究时间和配套资源,但长期来说一定是有积极作用的。

更重要的是关于加速批准的要求,如果三期确证性研究中的早期数据需要作为AA的支持证据,对于企业的资源要求则更高。特别是资源(人才、资金、经验、系统等)缺乏的创业型生物技术公司,恐怕要未雨绸缪,早做准备。

第三,FDA近期提到关于伴随诊断(CDx)的开发

通常来讲,一药一伴随。

CDx的开发有三种模式:1. 与抗肿瘤药物同步开发。其优势是通过个别研究,同时证明检测技术的可靠性(支持CDx的注册),以及该技术筛选出的患者对新治疗的获益(支持研究的开展和新药的获批)。2. 采用临床试验分析方法进行病例的生物标记物分析,后续再进行CDx的开发,例如早期研究中。3. 选择已经上市的CDx产品作为该药物的伴随诊断试剂。这种情况需要桥接研究,以证明该产品确实可以准确检出在临床研究中获益的患者群体。

无论哪种类型,基本都是一药一伴随。以KRAS为例,FDA获批的CDx产品检测包括FoundationOne CDxFoundation Medicine)、Cobas Kras Mutation TestRoche Molecular Systems)、Therascreen KRAS RGQ PCR kitQiagen)。显然,这会导致检测结果无法在不同产品之间认可,也增加了或许可以降低的开发成本。

因此,2022年底,Richard PazdurFriends of Cancer Research年会上表示,美国FDA正在启动一项试点项目,推出检测“最低性能标准”(minimal performance criteria)的概念。

这一概念意味着,医生们可以使用任何满足这一标准的检测,而不需要使用与药物绑定的特定伴随检测。这一概念的落地势在必行也带来更多的便利性,但同时也存在诸多困难。例如,如何保证minimal performance criteria在全球不同研究中心得以统一,谁来监管,特别是抗体相关的检测方法?

第四,FDA提出的第四个问题是关于动物研究2022929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法案,目前是取消对新药和仿制药进行动物实验的强制要求,旨在未来几年里大幅减少动物实验的使用。这标志着8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监管要求将发生了重大调整。

一直以来,FDA要求新药在进入临床研究前,需要在一种啮齿类(小鼠)和非啮齿类动物(猴子、狗)中进行毒性测试。然而,由于超过90%的新药将最终以失败告终,动物实验预测人类研究的价值有限。与此同时,伴随非动物方法的快速发展,包括计算机建模、器官芯片的开发等,让该法案落地有了科学的保证。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动物实验,但至少在非动物研究方法上开辟了新的道路。

科学、技术与创新

突破性创新的原动力来源于科学和技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已经涌现出一批突破性创新药物,例如T细胞衔接器(TCE)、双抗、KRAS抑制剂、ADCmRNA、蛋白降解、细胞基因治疗、人工智能。

T细胞衔接器(T-cell engager, TCE

TCE是一类以CD3作为靶点的双抗类药物,在血液肿瘤中已经取得初步成功,在研热门靶点包括CD20BCMAGPRC5D

Mosunetuzumab靶向CD20*CD3EMAFDA分别于20226月和12月批准其用于难治复发滤泡淋巴瘤患者。支持批准疗效数据来自90FL患者,ORR80%70-88%),60%CR,中位随访14.9个月,DOR22. 8个月。

CRS和神经毒性是较常见AE,发生率均为39%(其中2CRS15%3级占2%4级占0.5%),严重感染占17%,其他主要为血象的下降。

Teclistamab靶向GPRC5D*CD3EMAFDA分别为20228月和10月批准其用于难治复发骨髓瘤(RRMM)患者。支持批准疗效数据来自110RRMM患者,ORR61.8%52.1-70.9%),CRS和神经毒性是较常见AECRS发生率为72%3级占0.6%),神经毒性57%342.4%),ICANS6%,其他主要为血象的下降。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

1TCE治疗部分血液肿瘤是有效的原因是TCE的一端定位肿瘤细胞,另一端召集了T细胞进行攻击,发挥抗肿瘤效应;

2CRS和神经毒性是较常见的特征性毒性这在CAR-T中也见过,T细胞在聚集、活化、和发挥抗肿瘤效应过程中,释放细胞因子,导致CRS和神经毒性的发生。通过逐步递增给药、增加预处理激素使用、及时给与IL-6拮抗剂等可以大大降低严重事件的发生。

理论假设和临床观察到的情况基本一致,但缺乏直接的证据。

目前仍然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例如:这些治疗反应是怎么发生的?一个肿瘤细胞需要几个抗体结合?假设抗体结合后周围缺乏足够T细胞怎么办?如果只有抗体结合肿瘤细胞会有生物学效应么?

什么类型和状态的T细胞才是需要的?治疗后B细胞清除(CD20*CD3)会引起CD4+T细胞的衰竭么?循环中的T细胞为什么没有吸干抗体?肿瘤组织可形成间质压力阻碍大分子进入,而这些TCE是怎么进去的?免疫逃逸肿瘤微环境又如何允许TCE发挥作用?

KRASG12C抑制剂

20221212日,FDA加速批准adagrasib用于接受过至少一次系统性治疗后KRAS G12C突变的NSCLC患者。AdagrasibSotorasibNSCLC中分别获批,标志着KRAS中的G12C位点的成药性。

Sotorasib的确证性三期研究CodeBreaK2002022ESMO公布数据,11入组345NSCLC患者接受sotorasib960mg)和多西他赛治疗,中位随访17.7个月,研究的主要终点mPFS分别为5.6个月和4.3个月(HR0.66),即sotorasib可以降低34%PFS事件的风险,1PFS率分别为24.8%10.1%ORR分别为28.1%13.2%,中位OS分别为10.6个月和11.3个月。

CodeBreaK200结果差强人意,尽管主要终点PFS提高了1.3个月,可惜未观察到生存获益。尽管由于方案允许交叉,34%的多西他赛组患者最终接受了sotorasib的治疗,方案设计是合理的。

G12C作为已经获批的靶点,究竟对二线肺癌患者的生存有多大帮助,仍然需要观察,FDA就此已经做出新的要求。

除二线肺癌外,KRAS抑制剂的主要竞争还是在于一线肺癌适应症的开发。KRAS突变型肺癌具有高突变率、PD-L1高表达等特点,因此方案设计时可能要考虑:联合方案的选择(PD-1或化疗)、联合治疗的给药剂量、耐受性(特别是肝毒性)、以及对照组的选择(PD-1单药还是PD-1联合化疗)。

KRAS G12C突变约占肺腺癌的10-14%,在大肠癌、胰腺癌中也可检出2-3%的患者存在G12C突变。首先是sotorasib单药治疗胰腺癌的临床I/II期数据,38例患者接受治疗,8例患者获得确认的ORR21%),24例患者为SD,中位PFS4个月,中位OS6.9个月。

从数字上来看,21%ORR高于大肠癌单药10%左右的ORR率。

例如adagrasib公布的大肠癌的早期数据。研究入组44例患者接受adagrasib单药治疗,32例接受联合西妥昔联合治疗。中位随访20.1个月和17.5个月,ORR分别为19%(单药)和46%(联合组),中位PFS分别为5.6个月和6.9个月。

3-4级治疗相关AE分别为34%16%,没有5AE报告。数据发表在12月份的NEJM杂志。

值得一提的几个方面:

1. 20221221日,adagrasib联合EGFR治疗大肠癌被FDA授予突破性疗法(BTD);

2. 机制上解释,以往KRAS突变(EGFR-RAS-RAF-ERK通路下游)的消化道肿瘤是无法用EGFR治疗的,而同时抑制上下游从机制到临床上都得到验证;

3. 既然在CRC上得到验证,那么是否可以推广到胰腺癌等肿瘤上,使用KRAS抑制剂联合EGFR治疗?如果能攻克G12D等位点,则胰腺癌的治疗势必会出现显著进展。

Adagrasib联合西妥昔单抗治疗晚期CRC的国际多中心三期研究(Krystal-10)正在进行中,国内有多个研究中心参与,可以推荐入组。

mRNA

mRNA新冠疫苗的巨大成功唤起了人们对于使用mRNA表达治疗性蛋白质的兴趣。除新冠疫苗外,使用mRNA表达VEGF来治疗心力衰竭,以及基于CRISPR-Cas9 mRNA治疗罕见遗传病的mRNA已经开始了一系列临床研究。

mRNA疫苗不同,mRNA疗法的开发面临更多的挑战。疫苗仅需要产生少量蛋白质,随后人体免疫系统放大免疫信号,而治疗性mRNA则需要1000倍以上的蛋白质水平才能达到治疗阈值。并且,mRNA疗法需要作用于特定的通路、细胞、组织或器官。

因此需要重视靶细胞对mRNA的吸收,这取决于mRNA表达的持续时间和水平。脂质载体递送到组织中的生物利用度、循环半衰期和递送效率等。差异请参考下图。

mRNA在治疗癌症的方向上快速发展。202212月,ModernaMerck在宣布了一项临床2bKEYNOTE-942的阳性结果。

研究评估mRNA-4157(编码34种新抗原的单一合成mRNA,新抗原是根据每位患者DNA序列突变特征演算得出)和K药联合,对比K药单药,作为肿瘤完全切除后的III/IV期黑色素瘤患者的辅助治疗。

研究入组157例患者,主要终点无复发生存,治疗组降低复发或死亡风险44%HR 0.56p=0.0266)。这是首次随机研究证明mRNA对于癌症的治疗效应,接下来将进入三期临床。

mRNA相比其他产品,具有耐受性好、无整合进入基因组风险、无病毒(作为载体)传染的风险、容易降解从而降低安全性风险、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将激活和维持抗肿瘤疗效、生产迅速且费用低等优点。因此,社会对mRNA作为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用于抗肿瘤领域充满期待。

简述mRNA的作用机制:1. 成药的mRNAAPC细胞呈递,MHC I类分子激活CD8+ 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功能,2. 交叉活化CD4+ T细胞,活化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因此,该步骤可以理解为:找到特异性癌症抗原,制成mRNA药物,激活患者自身特异性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发挥抗肿瘤效应。

细胞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三要素包括核酸、载体和靶细胞。受到对疗效持久性和长期安全性风险的担忧,监管部门对基因治疗产品的要求相对特殊。

RoctavianBioMarin公司开发的一款治疗血友病甲的基因治疗产品,这是一款通过使用AAV5病毒载体递送表达凝血因子VIII的转基因的基因疗法其优势在于患者可能只需要接受一次治疗肝细胞就可以持续表达凝血因子VIII从而不再需要长期接受预防性凝血因子。

2022824日,欧盟批准该基因疗法有条件上市,成为首个治疗血友病甲的基因疗法。近日,BioMarin公司近期宣布了随访超过3年的三期临床数据,在接受Roctavian治疗3年和4年的患者中,其凝血因子VIII的活性平均值分别为18.815.2,中位数值为8.47.4。两组的平均年出血事件率分别为1.00.8,而中位值都为0.0

与基线值相比,在治疗的第三年后,患者的平均年出血事件率减少了80%,而凝血因子VIII的使用减少了94%。在第3年时,92%的患者仍然不需要预防性治疗。预计FDA可能会很快批准。

CD47MDS

CD47是过去几年比较热门的靶点之一,特别是Forty-seven公司公布MagrolimabAMLMDS中的良好的临床数据(CR率相比AZA单药有2-3倍的提高)并且被Gilead收购。随着这两年数据的陆续公布,对三期确证性ENHANCE研究的结果充满担忧,HR-MDS中的CR能否转换为OS

最近一篇值得学习的文章,讨论MDS中各种新药研究的陷阱和推荐。新药的临床研究,特别是大规模确证性研究,在开始之前,深刻了解疾病的特点、分类、医学需求、终点等非常重要。

MDS为例,这是个异质性非常大的恶性肿瘤,或者说前白血病。白血病的表现形式相对简单,但作为前白血病则表现差异性巨大。

MDS低危型的治疗目标是改善造血、延缓疾病进展,而对于高危型的治疗目标则更接近常规恶性肿瘤。然而,以往区分AMLMDS的原始细胞比例为20%(现已稍微调整),因此MDS通常的原始细胞比例都不高,CR代表检测水平下肿瘤的消失但在MDS中的意义是不同的(MDS主要表现在细胞遗传学水平的异常前白血病)。二期数据中的CR能否转化为OS获益呢?

文章对MDS的临床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1)小型研究一般难以成功统计的力量;

2)根据以往经验,CR不应该作为批准新药的主要终点;

3)研究应该是盲态的,因此被分配到对照组可能会导致终止治疗,影响研究结果;

4)重新考虑对MDS的分类应纳入可靠的遗传学信息例如TP53等,至少作为分层因素加以处理。

希望此类文章更多些。

癌症数据报告以及行业进展

Cancer Statistics, 2023公布了美国癌症统计报告。2023年,预计美国发生195万癌症新发患者、60万死亡。据统计,美国的癌症死亡率从1991年来总体下降了33%,呈逐年下降趋势。

诸多因素包括生活方式的变化(减少吸烟)、癌症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疫苗等普及。所有癌症的5年生存率从70年代的49%到近期的68%,其中存活率最高的癌症包括甲状腺癌(98%)、前列腺癌(97%)、睾丸癌(95%)、黑色素瘤(94%),而存活率最低的癌种包括胰腺癌(12%)、肝癌和食道癌(21%)。肺癌领域的治疗进展最为迅速。

2022FDA批准37个新药,21个为小分子产品,1siRNA,其他15个新药为蛋白类产品(单抗6个,双抗4个,ADC1个,融合蛋白1个)。

从创新上来看,20款产品为first-in-class疗法,占比54.1%20/37),为近十年来比例最高。审批程序上,12款获得Fast Track13款为Breakthrough Designation12款获Priority Review6Accelerated Approval97%的产品(36/37)在PDUFA内批准,68%的产品为美国首批。

2022年批准10个抗肿瘤新药(27%),例如,1adagrasib,治疗KRAS G12C突变的NSCLC2mosuntuzumab,治疗难治复发滤泡淋巴瘤;3olutasidenib,治疗IDH1突变的难治复发AML患者;4futibatinib,治疗FGFR2基因融合的肝内胆管癌;5teclistamab,治疗RRMM患者。

商业预测,Nature Review Drug Discovery杂志预测2023年销量最高的10个产品,其中Pembrolizumab排名第一,预计销量238亿美元,Nivolumab排名第6销量为110亿美元。

回顾过去10年里(2011-2020年)获批的168个新药,36个(21%)的新药年销量超过10亿美元(blockbuster),其他高销量(5-10亿美元)、中销量(1-5亿美元)和低销量(1亿以下)分别为31个(18%)、5130%)和50个(30%)。

按照疾病领域区分,肿瘤/血液占比最高达37%、其次为感染(13%)、代谢、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等。拥有最多Blockbuster药企是Gilead6),其次为BMS和罗氏均为5个产品,而Merck凭借单产品获得超额销量。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免疫药物一天两适应症 (肺癌新辅..
  • 最全!2022年国内外获批抗肿瘤新..
  • 肾与膀胱的淋巴管和淋巴结..
  • 肾筋膜
  • PD-1专题

    我们提供最新鲜最全面的肿瘤资讯、医疗政策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