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抗血管生成治疗是实体肿瘤治疗的重要方式,尤其在晚期NSCLC患者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今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抗血管生成新药安罗替尼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2017年ASCO会议上,安罗替尼NSCLC III期重磅临床研究ALTER0303结果的公布,为抗血管生成药物用于晚期NSCLC三线治疗增加新证据。【肿瘤资讯】特邀国内肺癌领域的名家,共同探讨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NSCLC中的地位及安罗替尼的应用前景,详见下文。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晚期NSCLC治疗中扮演重要角色,不可或缺
宋霞教授:血管生成是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基础,肿瘤长大到一定的体积,如大于两个立方毫米的时候,要继续生长,就需要血管供应足够的养分以及生长因子的刺激,以便肿瘤瘤体继续增大。抗血管生成作为肺癌治疗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靶点,已经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晚期一线治疗的ECOG 4599研究证明,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可以使患者获得更长的PFS及OS,使得贝伐珠单抗在欧美上市,获得了肺癌一线治疗适应症。在中国,由周彩存教授牵头的Beyond研究,可以说把ECOG 4599的试验结果在中国人群中进行了验证,我们得到的数据无论从PFS还是OS,都获得了一个更好的结果。这也使得我们看到了抗血管生成治疗在中国肺癌患者中的应用前景。目前,对于无明确驱动基因的野生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已成为标准的治疗方案。此外,在EGFR突变的人群中,采用一线靶向治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研究,也取得了比较长的PFS,达到16.9个月。此外,抗血管生成在脑转移或合并胸腔积液的晚期患者中,也取得比较好的结果,可以说抗血管生成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值得一提的是,既往曾开展过多项抗血管生成小分子TKI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在晚期NSCLC三线治疗的研究,虽然看到PFS的延长,但OS无显著获益。今年,在晚期NSCLC三线治疗上,抗血管生成药物有了新证据。今年ASCO公布的ALTER0303研究,改变了这一局面。安罗替尼对比安慰剂治疗,显著延长患者的OS(9.6个月 vs. 6.3个月)和PFS(5.4个月 vs. 1.4个月),且药物的安全性好,患者可以长期耐受。
宋启斌教授:目前,关于晚期肺癌的治疗,一方面是针对肿瘤细胞本身,如使用细胞毒药物,或针对驱动基因阳性患者的靶向治疗。另一方面,是针对肿瘤细胞的微环境。我们知道,肿瘤会分泌VEGF,促进血管生长,我们可靶向作用于VEGF抑制肿瘤的生长。如目前临床上应用的贝伐珠单抗,从最开始的ECOG 4599研究,到BEYOND研究,我们看到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治疗,可以起到1+1大于2的作用,疗效得到显著的提高。此外,我们国内还有自主研发的内皮抑素恩度。但这些抗血管生成药物,都需要跟化疗联合。总体而言,抗血管生成治疗是肿瘤治疗里面的非常重要的策略。
王秀问教授:在晚期NSCLC患者中,已经有多个临床试验证实了抗血管生成治疗的疗效。
1. 驱动基因野生型的患者,一线化疗已经达到了瓶颈,而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用于治疗晚期非鳞NSCLC,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BEYOND研究显示,贝伐珠单抗联合卡铂紫杉醇较单纯化疗PFS延长2.7月,目前,化疗联合抗血管生成已经获批用于晚期非鳞NSCLC一线标准治疗方案。
2. 在晚期NSCLC二线治疗上,既往也进行了多个III期研究。REVEL研究证实,Ramucirumab联合多西他赛对比多西他赛用于晚期NSCLC二线治疗,可以延长患者的OS,分别为10.5m vs 9.1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UME-Lung1研究显示,Nintedanib联合多西他赛对比多西他赛,可以显著延长PFS,分别为3.4m vs 2.7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我们从疗效数据来看,虽然两组患者有统计学差异,但如何看待统计学意义的疗效获益与临床实际的获益值得思考。
3. 在晚期NSCLC三线治疗上,既往也进行了许多血管靶向TKI的研究,如索拉非尼、舒尼替尼等,虽然看到PFS的延长,但OS无显著获益。今年公布的ALTER0303研究,改变了既往的研究情况。安罗替尼对比安慰剂治疗,显著延长患者的PFS和OS,且药物的安全性好,患者可耐受。
抗血管生成治疗,小分子TKI的安全性值得肯定
宋启斌教授:以贝伐珠单抗为代表的大分子单抗类药物,大分子药物半衰期较长,如果长期使用,相应的副作用也较大。如厄洛替尼联合贝伐珠单抗的II期研究JO25567,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高,患者的耐受性相对较差,其中3度或以上的高血压发生率高达60%。
王秀问教授:小分子多靶点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相关研究数据显示,其不良反应主要有手足综合征、高血压、蛋白尿等。在ALTER 0303试验中,安罗替尼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为乏力、高血压、皮肤毒性等,但多为1-2级AE,SAE发生率较低(15.3%)。
宋霞教授:在临床上,抗血管生成小分子TKI的毒副反应还是大家比较重视的。
可喜的是,正在研究的安罗替尼,从目前I期到III期的临床研究数据来看,出现三级以上的毒副反应的患者比较少,药物的安全性较好。安罗替尼的用药方案是服用两周停一周,这样的给药方式既保证了有效的血药浓度,同时也使得患者的不良反应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常见的不良反应多为一级,如高血压,皮肤反应,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的异常,还有血脂的改变等,这些都属于血管生成药物的常见的副反应,而且大多数都可以通过对症治疗或减量得到缓解。
后续还需要进行大样本的数据研究来评价安罗替尼的安全性,并探索如何更好的避免毒副反应,让药物使用更安全,大家应用的更得心应手。
转化研究推动安罗替尼的更精准治疗
宋霞教授:最近几年,随着靶向药物的发展,患者的总生存得到极大的提高,使得晚期NSCLC三线治疗成为新的热门话题。目前晚期NSCLC三线治疗没有标准治疗方案。安罗替尼在NSCLC中进行的研究,以三线治疗为切入点, 主要研究终点是OS,次要研究终点是PFS。从结果来看,无论是患者的OS还是PFS,相比安慰剂都有了大大的提高,因此,在不久的将来,安罗替尼有望获批成为三线标准治疗药物。
宋启斌教授:目前,肿瘤的治疗已经进入精准医学的时代,我们可以通过对一些分子标志物进行筛选,为每位患者选用合适的药物。如针对驱动基因突变的靶向治疗。对于抗血管治疗,最佳的优势人群在哪里?贝伐珠单抗已上市多年,也进行了很多探索性研究,如评估VEGF或VEGFR的表达水平,或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但最后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这可能因为肿瘤血管的发生发展过程比较复杂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安罗替尼目前已经完成了III期临床研究,确实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并非百分百的患者都有效。因此,如何筛选有效的生物标志物,提高药物的有效率,是未来需要探索的方向。目前检测技术进展日新月异,我们也期望临床研究者能够和基础研究工作者,相互合作,在血管靶向药物的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上有所突破。
王秀问教授:寻找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预测因子,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既往一些研究提示,患者接受抗血管生成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可以预测疗效。在今年的WCLC会议上,ALTER0303的研究者,也报告了接受安罗替尼治疗后的一些不良反应与疗效的关系。结果发现,TSH水平的升高、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手足综合征、LDL水平增高是PFS的独立保护因素,预示着患者接受安罗替尼治疗的PFS更长。临床上,我们医生可以根据这些不良反应来粗略的预测患者的疗效,但不够精准。今后,仍需要进行更多的生物标志物的探索,以期进一步寻找安罗替尼治疗的优势人群。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