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基于临床试验的优秀数据,新型BTK抑制剂Zanubrutinib在近年来获得了一系列殊荣。2018年7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授予Zanubrutinib快速通道资格用于华氏巨球蛋白血症(WM)治疗。随后在2019年1月15日,Zanubrutinib更是被美国FDA正式授予用于治疗先前至少接受过一种治疗的套细胞淋巴瘤成人患者的“突破性疗法认定”。那么,Zanubrutinib是基于怎样的作用机制才“铸造”出如此卓越的疗效?与既往的BTK抑制剂在作用机制上有何差异?欲知详情,小编带您一探究竟!
Bruton酪氨酸激酶(BTK):重要发病机制,B细胞淋巴瘤的特异性标靶
BTK是Src相关的BTK/Tec家族中一种非受体类、细胞质中的酪氨酸蛋白激酶,参与TLR、BAFF-R、BCR以及CXCR4/5信号的转导,参与调控B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及迁移。目前,基础研究已证实:在正常B细胞中,BTK可通过介导NF-kB、MAPK和PI3k/Akt等信号通路,从而促进细胞激活和增殖。而在恶性B细胞中,BTK所介导的上述信号通路可导致恶性细胞激活、增殖及恶化。 换言之,BTK在恶性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BTK亦是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图1: BTK是B细胞激活及增殖的重要环节
BTK抑制剂:理论指导治疗,针对发病机制的特异性疗法
如上所述,BTK在B细胞淋巴瘤的发病及疾病进展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BTK抑制剂无疑成为B细胞淋巴瘤治疗的有效手段。多项基础研究及临床前期研究均有力的表明:BTK抑制剂可以与其活性位点Cys-481结合,抑制Tyr(酪氨酸)-223自身磷酸化,使BTK不能完全活化,从而诱导恶性B细胞的死亡,并阻止细胞迁移。在此前提下,诸如Zanubrutinib、ibrutinib及acalabrutinib等多种BTK抑制剂应运而生,并在临床试验中明确证实了其对于恶性B细胞淋巴瘤具有超越传统化疗的非凡疗效。
新型BTK抑制剂Zanubrutinib: 同而存异,作用机制更为优化!
近年来,在多项全球注册临床试验中均显示,BTK抑制剂在复发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及滤泡淋巴瘤等疾病中具有极其突出的疗效。然而,需要指出的是:BTK抑制剂的疗效及安全性仍需要进一步优化。例如,BTK脱靶带来的毒副作用、BTK抑制率需进一步提升等。
百济神州从靶点选择性、药物吸收度、BTK抑制率等方面着手,自主研发出了Zanubrutinib这个新型BTK抑制剂。在作用机制方面而言,Zanubrutinib与既往的BTK抑制剂比较而言可谓同而存异。“同”即是指Zanubrutinib也是通过抑制BTK活性,进而介导B细胞的激活、增殖、迁徙及凋亡等生物学行为,从而发挥治疗B细胞淋巴瘤的作用。“异”则是指Zanubrutinib在既往的BTK抑制剂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了作用机制,主要表现为以下:
1、Zanubrutinib在既往BTK抑制剂的基础上进行了化学结构的优化,通过打开结构中的一个嘧啶环,减少与其他靶点(如EGFR、ITK或JAK等)的结合,从而带来更高的靶点选择性。此外,重新构环,其结构更为立体,这可能与更佳的药代动力学相关(详见图2)。
图2: Zanubrutinib结构的优化带来更佳的靶点选择及药代动力学
2、Zanubrutinib对于BTK靶点的选择性及专一性更高。2014年ASH上的研究[1]显示,Zanubrutinib对于BTK靶点的IC50普遍更小,而对于EGFR、ITK、JAK等其他靶点的IC50则明显高于更高(详见图3),这有力的说明了Zanubrutinib对于BTK靶点的高选择性,脱靶风险更低。从而可更为有效的避免因“脱靶”而带来的毒副反应,例如腹泻、皮疹、血小板减少等。
图3:Zanubrutinib具有更高的靶标选择性
3、Zanubrutinib对于BTK的靶标作用更为完全及持续,2016年ASH会议上Tam教授以及Byrd教授等在NEJM杂志上的研究分别显示: 在淋巴结、外周血淋巴细胞(PMBCL)中,Zanubrutinib对BTK的抑制率几乎将近100%,这无疑为更为卓越的疗效打下了基础(详见图4)。
图4:Zanubrutinib对BTK的靶标作用更为完全及持续
4、Zanubrutinib的生物吸收度更佳,体内的药物暴露量也更高。此外药效动力学(PD)及药代动力学(PK)更佳。2017年ASH上的相关研究[2]表明,40mg的Zanubrutinib实现的游离血药浓度等同于560mg的其他BTK抑制剂,而80mg的Zanubrutinib实现的Cmax和AUC等同于560mg的其他BTK抑制剂。此外,Zanubrutinib在PD方面也具有显著优势(详见图5)。
图5:Zanubrutinib具有更佳的PD及PK
回归临床:优化的作用机制实现卓越的疗效及安全性
截至目前,在多项临床试验中(AU-003、BGB-3111-206研究等)均佐证了Zanubrutinib更佳优化的作用机制带来了实际的临床获益。 无论在总体反应率(ORR)、完全缓解率(CR)、无进展生存(PFS)等疗效指标上,还是在不良反应(AEs)发生率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或改善。
结语
BTK抑制剂在恶性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价值毋庸置疑,而新型BTK抑制剂Zanubrutinib在研发过程中通过不断提高BTK靶点选择性及专一性、实现BTK的完全抑制率、改善药效及药代动力学等举措,已然实现了作用机制的更优化、疗效及安全性的显著提升!
[1]. N LI,Z SUN,Y LIU,et al. BGB-3111 is a novel and highly selective Bruton’s tyrosine kinase (BTK) inhibitor. 2017 ASH. abstract 2597
[2]. Constantine S Tam,David simpson,Stephen Opat,et al. aSafety and Activity of the Highly Specific BTK Inhibitor Zanubrutinib (BGB-3111) in Patients with Indolent and Aggressive Non-Hodgkin lymphoma. 2017 ASH
ntine S. Tam1, David Simpson2, Stephen Opat3, W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