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医学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淋巴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学

1970-01-01      

1833 0
作者:关清佩 张婷婷 王先火 张会来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
来源:白血病·淋巴瘤, 2019,28(12) : 709-712.

免疫检查点已成为当今肿瘤治疗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以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1/PD-L1)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在多种实体瘤中取得了显著临床获益。但在淋巴瘤中,仅经典霍奇金淋巴瘤(cHL)和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获得了适应证批准,针对其他淋巴瘤的研究多处于临床试验阶段。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研究者在治疗人群及治疗方案方面不断探索,初步取得不错疗效。现就2019年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ICI在淋巴瘤治疗中的最新进展进行概述。

1 ICI在cHL治疗中的进展

1.1 纳武单抗(nivolumab)联合AVD方案治疗早期难治cHL

Bröckelmann等[1]报道了纳武单抗联合AVD方案治疗早期难治cHL患者的Ⅱ期双臂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09例患者,根据给药方式分为两组,A组纳武单抗、AVD方案同时给药(4×纳武单抗联合AVD方案),B组进行序贯治疗(4×纳武单抗+2×纳武单抗联合AVD方案+2×AVD方案)。治疗结束时A组和B组客观反应率(ORR)分别为100%和98%,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1%和86%,≥3级免疫相关不良反应(irAE)发生率为73%和78%。纳武单抗联合AVD方案在早期难治cHL的一线治疗中显示出了较高的CR率及可控的安全性,为早期难治cHL患者带来新的治疗选择。

1.2 纳武单抗联合IC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cHL

Herrera等[2]报道了纳武单抗单药或联合ICE方案治疗复发难治cHL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共纳入39例患者,所有患者先接受6个周期纳武单抗单药治疗,获得CR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未获得CR患者接受纳武单抗+ICE方案2个周期化疗。37例可评估患者中,ORR为89%,CR率为86%。≥3级irAE发生率为7.6%,在接受纳武单抗+ICE方案治疗的7例患者中,最常见的irAE是恶心、呕吐、贫血、疲劳、高血压、低钠,1例患者出现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纳武单抗联合ICE方案对于复发难治cHL的首次挽救治疗CR率高及药物耐受良好。

1.3 纳武单抗联合本妥昔单抗(BV)治疗复发难治cHL

Herrera等[3]报道纳武单抗联合BV治疗复发难治cHL患者的研究结果。该研究共纳入91例患者,ORR为85%,CR率为67%,74%(67/91)的患者在治疗后接受ASCT。中位随访22.6个月,2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8%,2年总生存(OS)率为93%,其中接受ASCT患者2年PFS率为91%。研究显示纳武单抗联合BV治疗CR率较高,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为复发难治cHL患者挽救治疗提供了新方案。尽管cHL对PD-1/PD-L1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ORR较高,但单药治疗患者CR率较低,因此最新的临床试验转向PD-1/PD-L1抑制剂联合不同化疗或靶向治疗以提高CR率,并进一步提高远期疗效。初步结果显示,联合治疗可使患者获得更高的CR率,且不良反应可控,为复发难治cHL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

2 ICI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治疗中的进展

2.1 阿特珠单抗(atezolizumab)联合抗CD20单抗治疗复发难治B-NHL

Palomba1等[4]报道了阿特珠单抗联合奥滨尤妥珠单抗(obinutuzumab)治疗复发难治B-NHL的ⅠB期临床试验。该研究共纳入2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及26例滤泡淋巴瘤(FL)患者。在42例可评价的患者中,FL患者ORR为57%,DLBCL患者ORR仅为16%。大部分治疗后获得缓解的患者都可以检测到CD8+ T细胞比例升高。阿特珠单抗联合奥滨尤妥珠单抗治疗B-NHL患者显示出良好的耐受性,且在FL患者中疗效似乎更佳。

2.2 派姆单抗(pembrolizumab)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B-NHL

2019年国际恶性淋巴瘤会议(ICML)上,Smith等[5]报道了派姆单抗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DLBCL及3b级FL患者的安全性与疗效。该研究共纳入30例患者,包括27例DLBCL患者,3例3b级FL患者。3级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患者ORR为93%,CR率为79%,部分缓解(PR)率为14%。18个月PFS率为82%,OS率为97%。该研究表明派姆单抗联合R-CHOP方案治疗初治DLBCL患者可较R-CHOP方案获得更高的CR率。此外,2018年ASH年会报道了PD-L1抑制剂阿特珠单抗联合R-CHOP方案治疗DLBCL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显示不良反应可控,联合治疗可达到较好的深度缓解,使患者获益更多[6]

抗CD20单抗与PD-1/PD-L1抑制剂存在潜在的协同作用,抗CD20单抗杀灭肿瘤细胞,促进肿瘤抗原释放;PD-1/PD-L1抑制剂激活免疫反应,恢复细胞毒性T细胞功能,联合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但同时需要考虑免疫微环境的影响,FL存在丰富的免疫微环境[7],故阿特珠单抗联合奥滨尤妥珠单抗治疗FL,患者获得显著临床获益。而DLBCL作为一种侵袭性淋巴瘤,经过多线高强度化疗后,微环境远不如FL丰富,因此阿特珠单抗联合奥滨尤妥珠单抗治疗复发难治DLBCL患者的临床获益不如FL患者显著。而对于初治DLBCL患者,免疫状态相对更健全,PD-1/PD-L1抑制剂治疗可能会获益更多,未来是否可以成为一线治疗,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派姆单抗联合双靶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治疗复发难治DLBCL

Ardeshna等[8]报道了CD19/CD22双靶点CAR-T(AUTO3)联合派姆单抗治疗复发难治DLBCL的双臂临床研究。该研究共纳入24例患者,截止数据公布前共有11例患者接受了AUTO3治疗,其中低剂量组4例患者输注50×106AUTO3;高剂量组7例患者输注150×106 AUTO3,并序贯派姆单抗治疗。≥3级irAE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低剂量组患者ORR为57%,CR率为29%;高剂量组患者ORR及CR率均为50%。目前入组例数较少,仍需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结果。靶向CD19的CAR-T在复发难治DLBCL患者中效果显著,并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然而长期随访数据显示,治疗后复发成为CAR-T治疗面临的重要问题。临床前研究表明,阻断PD-1/PD-L1通路可能改善CAR-T的效力,保持CAR-T疗效的持久性。在JCAR017研究中[9],德瓦鲁单抗(durvalumab)联合抗CD19 CAR-T治疗侵袭性B-NHL可显著提高患者ORR及CR率,且优于CAR-T单独治疗组。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证实联合治疗的疗效,以期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2.4 CD47抑制剂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NHL

近年来,新型ICI也展露头角。本届ASH年会上,Kim等[10]报道了新一代CD47抑制剂ALX148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复发难治NHL的Ⅰ期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共纳入29例NHL患者,其中14例DLBCL,5例套细胞淋巴瘤(MCL),7例FL,3例边缘区淋巴瘤(MZL)。没有出现剂量限制性不良反应,最常见的irAE为皮疹(17%),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均<10%。所有患者ORR为42.9%,惰性NHL(FL+MZL)患者ORR为57.1%,侵袭性NHL(DLBCL+ MCL)患者ORR为35.7%。ALX148是新一代抗CD47抗体,经过Fc区域改造,失去与Fcγ受体结合的能力,降低了靶向红细胞的不良反应。临床结果也显示ALX148引起的贫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其他抗CD47抗体低。ALX148的治疗有效性与Hu5F9相近,但长期有效性仍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3 ICI在T细胞淋巴瘤治疗中的进展

3.1 信迪利单抗治疗复发难治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

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上,Tao等[11]报道了信迪利单抗治疗复发难治ENKTL患者的多中心单臂Ⅱ期临床试验结果。研究显示,在入组的28例患者中,ORR为68%,CR率为7%,疾病控制率为85.7%,1年OS率为82.1%,中位OS未达到,无治疗相关严重不良反应发生。信迪利单抗在复发难治ENKTL患者中初步取得不错的疗效且耐受性良好。

3.2 CS1001单药治疗复发难治ENKTL

CS1001是我国苏州基石药业研发的一款PD-L1抑制剂,本届ASH年会更新了CS1001-201研究结果[12]。截至2019年10月8日,共入组32例患者。中位随访6.54个月(0.72~15.64个月),在30例可评估的患者中,ORR为43.3%,其中10例(33.3%)患者达到CR且目前仍维持缓解;3例(10.0%)患者达到PR,还有1例患者在假性进展后达到PR。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尚未达到,最长时间为10.9个月,1年OS率为72.4%。CS1001在复发难治ENKTL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以及持久的缓解和生存获益。

ENKTL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研究发现,EBV-LMP1可通过NF-κB信号通路促进PD-L1高表达[13]。因此,探索PD-1/PD-L1抑制剂在ENKTL患者中的疗效成为热点。初步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单药治疗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尤其在CS1001-201研究中,取得较高的CR率,且未发生严重irAE,为复发难治ENKTL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3.3 纳武单抗单药治疗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PTCL)

Bennani等[14]报道了纳武单抗单药治疗复发难治PTCL患者Ⅱ期临床研究的中期结果。该研究共纳入12例患者,包括6例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3例非特指型(NOS)、1例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其中6例患者既往接受过ASCT。患者ORR为33%,CR率为17%,DOR为3.6个月,中位PFS时间为1.9个月,中位OS时间为7.9个月,4例患者出现超进展,≥3级irAE发生率为67%。尽管该研究达到中期分析的疗效标准,但由于DOR短,较多患者出现超进展,研究提前终止。

PTCL是一组异质性很强的疾病,各种亚型的病理学特征和临床表现方面具有很大的不同。这类肿瘤细胞本身也是T细胞,均可表达PD-1和PD-L1,使得免疫治疗更为复杂。PD-1/PD-L1抑制剂单药治疗在ENKTL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可能与NK/T细胞淋巴瘤具有独特的发病机制有关,但对于其他亚型尚未取得突破。未来ICI治疗或许应转向联合,此外探索有效的生物标志物以寻求最佳的治疗人群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4 免疫治疗相关不良反应的管理

ICI在促进T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也会引起自身免疫损伤。根据分级原则,irAE分为4个等级:1级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2级需暂停使用免疫抑制剂,直至症状或不良反应级别降为1级或更低;3级要停用免疫抑制剂,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4级永久停用免疫抑制剂。2级irAE患者需口服激素甚至全身静脉激素治疗,3级和4级irAE要在口服的基础上,静脉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15]。快速识别irAE并迅速启动局部或全身免疫抑制是irAE管理的关键。筛选出易发irAE患者特征或易感基因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5 总结及展望

以PD-1/PD-L1为代表的ICI是免疫治疗时代里程碑式的药物,但ICI仍面临诸多挑战。在淋巴瘤中以PD-L1表达水平预测患者疗效并不理想,急需发现更多更准确的生物标志物筛选优势人群,以使患者获益更多。此外,随着PD-1/PD-L1抑制剂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患者对免疫治疗发生耐药,对耐药机制的探索将进一步扩大免疫治疗获益人群。联合治疗是未来的研究趋势,或许能部分克服耐药,但与哪些药物联合、怎样联合仍须进一步探索。同时,irAE也不容忽视。此外,随着越来越多免疫分子新通路和肿瘤免疫逃逸新机制被发现,是否存在其他新的有潜力的免疫检查点分子超越PD-1/PD-L1,期待进一步的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淋巴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J] . 白血病·淋巴瘤,2019,28( 12 ): 709-712. DOI: 10.3760/cma.j.issn.1009-9921.2019.12.002




科研资讯(站内): 癌症, 肿瘤, 药物, 医学, 医生, 肿瘤资讯, 肿瘤医生, 肿瘤资讯, 医生工具, 肿瘤文献, 肺癌, 乳腺癌, 肝癌, 患者, 良医汇, 肿瘤诊疗, 肿瘤会诊, 患者招募, 临床试验招募, cancer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癌症, 肿瘤, 药物, 医学, 医生, 肿瘤资讯, 肿瘤医生, 肿瘤资讯, 医生工具, 肿瘤文献, 肺癌, 乳腺癌, 肝癌, 患者, 良医汇, 肿瘤诊疗, 肿瘤会诊, 患者招募, 临床试验招募, cancer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免疫治疗面面观之胃癌
  • 阿来替尼的研发探索与突破..
  • 【JCO】双特异性T细胞衔接蛋白AM..
  • 体检查出脂肪肝,拼命减肥还加重..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