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热点资讯

清华大学毕业生在哪里?\r\n(上) 长居海外校友仅十分之一

热点资讯

2022-02-10      

3206 0
按: 本文颇长,但绝大部分是对数据信息的分析判断,若需从速浏览,可着重看标题和标黑内容,感兴趣或有质疑处再细读。本文所采用信息基本全来自可靠媒体和清华校方自媒体公开信息,但并未专门向清华校方或校友会索取资料数据。新开公众号没有评论功能,如您有意见欲表达或想与作者交流,欢迎关注后在后台私信留言。


清华大学是世界排名最靠前的中国大学,全国人民关心清华是在关心国家。可不知哪年开始,“清华是美国人才培养基地”、“清华拿了国家太多钱对国家贡献却太少”之类流言成了网络主流,无数国民信以为真,从大V到无名网民,从网文到视频到评论,对清华的如是鞭挞层出不穷。

笔者清华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已回国工作多年。我认识的同届出国生超八成已回国,很多校友还是被无端吐槽过清华人光出国不爱国,大家一笑了之。清华人自己素知母校底色向来又红又专,爱国情绪比校外浓。当年小泉“拜鬼”的电视新闻刚刚播报,楼上一帮师兄立马跑到食堂门口的三得利摊位抗议,幼稚却也真诚。前几年返校,看到校园里很多骑车的学生自行车车把上插着小国旗,这般情景我在别家大学校园里从未见过,询问在校生得知这些学生都是自发的。

在校时我一直抱怨母校气氛太过集体主义和专业第一,毕业季甚至想写网文控诉这种氛围对学生自由天性的压抑;十余年后回顾,顶尖工科生为主体的清华却是我从中国到美国再回到中国,在各类学校和工作单位中,所见过的人心最齐、最有担当和凝聚力也相对最少人际纠纷的群体,也是国家荣誉感最强的人群。清华固然有种种问题,但是说清华人整体不爱国,是对清华最离谱的批评。

我看了大量指责清华不爱国的帖子、视频和评论,发现数量惊人的攻击信息翻来覆去仅有几个所谓“证据”:

一个“证据”是很多人引用的一个说法,来自人大金灿荣教授的一段讲座语音,在里面他说光一个美国硅谷就有两万多清华人。不过金灿荣明确承认过他没核实过这个数据、也不知其来源。

很多网民由此脑补清华毕业生大多出国了——他们的逻辑是,小小硅谷都有两万多清华毕业生,美国那么大,怕有十几万清华毕业生吧,清华一年才毕业几千人,岂不是大多数人都出国了?

我甚至看过一些网上帖子和文章异口同声地把清华毕业生出国比例精确到了86%。其实,无论硅谷有两万多清华毕业生,还是清华毕业生多数出国了,都是明确可证伪的假信息。只是谣言铺天盖地,真相却鲜有人认真梳理。

另一个广为引用的“证据”是网上一个《大学校友之“大国工匠”》列表,里面列出了32个近年来我国重大国防、航天、深海和宇宙探索项目的总设计师,其中只有一个中国天眼的南仁东是清华毕业。无数国人以此认定,清华没有培养出多少国家栋梁。但他们完全不想想,偌大的中国,怎么可能重大项目只有32个?重要行业都不止此数。

1950年代初院系院系调整造成的清华大学之改变

清华航天航空学院1952年被拆分出去和其它几个大学的航空航天院系重组,成为北京航天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直到2004年清华航天学院复建之前半个世纪里清华没有航天航空院系,没有培养出现多少现在的航天航空领域领军人物本在情理之中。航天和国防也不是清华的侧重点,航天领域有北航南航等专业院校,有解放初数个大学航空航天相关院系合并而成、如今在读学生人数上千的西工大航空航天学院,还有本科专业就多达十个的哈工大航空航天学院,国防领域更有赫赫有名的兵工七子,这些学校在国防科技研究和实践上的人力财力与成果规模都令清华个别相关院系望尘莫及。

另一方面,近几十年国防和航天领域领军人物并非没有清华毕业生,比如近年来再次受到国人关注的运-10大型喷气式客机的总设计师程不时、2013年到2020年作为董事长兼书记领导航天科工集团的高红卫、2021年成功运送神舟十二号飞船的长征二号F火箭总设计师容易(06届博士)等等。绝大多数老百姓也不知道清华对中国水电、光伏、核能、清洁燃煤、高压供电、空气和水污染治理等领域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不知道中国的芯片产业被清华人创办或孵化的企业占了半壁江山,也不知道他们使用过的多少国内标志性和重大公共建筑都是建筑、土木、暖通等领域清华人呕心沥血的结晶。

九成九的国人,包括恐怕九成以上清华校友,并不了解清华近年到底都给中国做出了哪些重大贡献。由于主流宣传的长期局限,很多人只知道民国清华的文人风骨(比如梅贻琦校长,比如梁思成的建筑系,比如西南联大师生)和建国初期尤其是两弹一星工程中清华人的奉献,对改革开放后清华对国家的贡献认知却接近于零,于是莫名其妙地形成了“清华近年对中国的贡献比建国初期少得多”的错误印象,这委实冤枉了祖国各行各业战线上的十几万清华人。

第三个“证据”是美国这两年把很多中国知名高校列入制裁名单,清华北大却榜上无名,很多人就此认准这是因为清华北大给美国培养人才,美国不会为难自己人。这种想法简单而无知:被美国列入制裁名单的北理工、北邮、电子科大,甚至包括2001年就被美国列入制裁对象的北航,疫情前几年每年毕业生出国比例都在20%左右(其中超过一半人去美国),这些学校毕业生出国和赴美比例都不过比清华低了几个百分点,没有太大差异。同被制裁且被很多清华吐槽者赞颂的哈工大和西工大前几年同样有12%与8%的本科毕业生出国深造。美国并未公开过没把清华北大列入制裁名单的具体原因,不给美国做间谍的中国人更是不可能知道;真相是,起码二十年前起,订购很多国外仪器试剂如果地址写成清华里的地址就不会收到,事实上的制裁早已存在。

第四个“证据“则更是很容易拆穿的谣言:网上很多地方宣称华为不招清华学生,任正非不和清华合作。其实只要在百度、微信、头条等任何信息平台搜一下“华为 清华”,都很容易发现两条信息:第一,从至少2015年以来华为一直是每年清华毕业生就业签约人数最多的用人单位,超过任何互联网巨头企业或央企,仅2015到2019年就有705名清华毕业生赴华为工作;只不过因为清华学生比其它几个顶尖工科大学去向更多元,毕业生规模也赶不上华中科大等名校,3去往华为的毕业生人数没有他们多罢了;第二,华为和清华建立了大量合作研发和联合培养项目,比如华为与国内高校共同设立的第一个研究院就是2019年在清华成立的,2021年11月29日华为又和清华签署了三项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的长期科研合作协议。


至于清华校庆时候街舞社团表演动作服装惹争议、清华美院某次服装秀模特“眯眯眼”等仅涉及审美问题的个别事件甚至“腚姐”事件之类的个人问题,固然我也不欣赏赞同,但以此否定整个学校实在无厘头。

清华不可能十全十美,实事求是的批评有助于清华和清华人进步;但罔顾事实的造谣传谣不应被纵容,否则轻则让清华师生承受不白之冤,重则损害国民对国家的认同和信心。奈何纵然清华校方和校友总会官网和他们在微信、微博和头条上的账号年复一年地发布校友去向报告和清华人事迹介绍,但信息零散、影响太小,难以撼动铺天盖地的谣言。

我发现,网上几乎没有文章系统讲清清华毕业生到底都在哪里工作和清华人这些年对中国做出了哪些主要贡献这两个大问题,信口开河的抹黑得以流行,也是利用了客观事实正面宣传的缺失。清华二校门内日晷上的铭文“行胜于言”是百余年来清华人的行为准则,大多数清华人不屑于也不善于宣传和辩解。

在清华同学里一向特立独行的我就干脆再特立独行一回,花了几个月空闲时间收集整理了网上可以搜到的相关信息,写成两篇文章,帮助关心清华的人了解清华,让事实打败谣言。这篇详细介绍一下清华毕业生的国内外分布情况,下一篇系统讲讲清华人近年的重要为国贡献。限于篇幅,这次先发第一篇文章上半部分,清华校友的海外分布,下一次发下半部分,清华校友的国内分布。

一、清华校友知多少?


(一)清华大学百余年来累计本硕博校友接近26万人,现有校友约22万人,其中中国人约21万人,1982年后毕业的约19万人

要讨论清华学生的分布问题,首先要对从成立至今清华大学毕业了多少本硕博学生有个整体概念。清华大学初创头十五年叫清华学堂,学生主要是中等生也就是中学生;1955年之后清华大学长期招收夜校生,到新世纪之后成为继续教育学院,还办过大专和业余大学班、业余大专班,过去二十多年更是有大量技术人员培训和总裁班、干部进修班之类的培训项目,固然这些项目的毕业生都可以算广义的清华校友,但是实在难以统计,非学位培训项目对人的塑造深度也和学位教育不可比,所以在此姑且还是只考虑本硕博学位教育的毕业生(和肄业生),按校方公布的本硕博招生人数作为统计清华校友的依据。

图片: 1930年代的清华军乐队

据清华大学校史馆网站《民国时期清华招生制度沿革初探(1912-1948)》,1910年到1925年间的清华学堂招生大多数为11到13岁入学的中等科学生,相当于大学部的高等科在1910年到1921年间仅招生共448人,1922到1924年间招生人数大概也不过二位数。1925年到1937年间变为大学的清华招生人数为2712人;1938到1948年清华招生7955人(包括西南联大时期),也就是说清华大学民国年间招生中约七成是抗战和内战期间招收的,民国年间清华大学部共招生大概在1.1万人到1.2万人之间。

1950年代的清华军乐队


1950年代清华学生规模迅速扩张。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清华学生总数2300余人,1952年院系调整后增至5078人,到1955年招生人数已经达到2050人:1960年学生人数超过12000人。由于1953年清华本科改为五年制(直到1998年),所以大概1955到1966年每年清华本科招生都是两千余人,这样1949到1966年清华本科招生总人数大概是三万人左右,研究生人数少,基本可忽略。文革期间清华工农兵学员总招生人数按校友会各年级情况介绍数据总计约1.6万人。这样,建国后文革前和文革期间清华共招生约4.6万人,这些人除极少数科研人员外基本都已退休,基本都在国内,定居海外者顶多千人。


1960年代清华军乐队在人民大会堂演出

从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开始,到今年清华毕业了40届学生。这过去40年毕业的清华校友里出现了成规模留学和旅居海外的现象;现在处于工作岗位上的主要是1980级以后的清华毕业生。

1970年代末的清华军乐队

根据清华校友会各年级情况介绍里的数据,自1977级在1982年毕业以来,清华共计毕业和肄业本科生11万余人、学历教育硕士生约9.5万人、学历教育博士生约2.6万人(包括北京本部和深圳的研究生院,后者迄今累积毕业硕博一万多人),这些人数加和是23万多;但过去接近二十年里约一半的清华本科生毕业就读本校研究生,大半读硕小半直博,因此硕博获得者里有三万多人被重复计算了,减掉这部分重复后,大致从1982年往后清华学历教育本硕博毕业和肄业学生共计约20万人左右。若加上民国的1.1万余人和1949年后1977年前入学的4.6万余人,百余年来清华总计招生本硕博学生约25.5-26万人。


清华2011年春百年校庆之时宣布已培养毕业生17万人,包括9千余名博士和五万余名硕士,而过去11年清华毕业了约8.2万余名本硕博学生(3.5万名本科生、4万名硕士生和2.5万名博士生,重复计算的保研生约1.8万人),这样算来总计学历教育毕业生累积已有约25万人略多,和上面估计的本硕博招生总数约25.5-26万人差几千人,差值大概就是肄业生的规模。由于我没有全部年份招生和毕业的精确数据,尤其硕博生里多少是清华本科无从得知,只能做大致估计,不过从结果看,清华百年来毕业和肄业本硕博学生人数在25.5万到26万人之间应是没错。

时至今日,民国校友已很少,1949-1966年入学的校友大概也走了大半,文革前入学的校友今天估计不到万人。文革期间入学的1.6万校友里现在健在的估计1.3万人左右,1982年以来40年里毕业的20余万校友也会有几千人的减员。今天生活在国内外各地的清华校友总人数大概在22万人左右,其中1982年后毕业的20万人左右。

关于清华校友人数问题,还有几个问题需澄清。第一,近二十多年来清华有大量的非全日制硕士项目毕业生,比如清华经管学院截至去年已毕业了超11000名MBA和超8000名EMBA。这些学员虽然是非全日制学习,但接受的是学位教育,计入学校硕士生招生和毕业统计,和其它校友一视同仁问题不大。一些在职工程硕博项目毕业生也是一样。而且这些非全日制硕士基本都是在国内工作比较稳定的人,毕业后出国比例很小。

第二,清华美院在1999年以前是独立的中央工艺美院,从1956年成立到1999年招生都和清华没有关系,但这些毕业生现在也算做清华校友。不过这三十多年里中央工艺美院招生总人数不到两千人,不到清华毕业生总数的1%,对校友统计的影响在误差范围内。

第三,截至2020年底,清华已累计招收13000余名博士后,在校博士后3000余人,也就是说已出站博士后一万人左右,这是不小的数字。博士后是不计入本硕博招生和毕业统计的,本来博士后就不是学位教育而是工作,按说不该计入清华毕业生范畴;但是有些地方清华博士后校友也算成清华校友,国内一些省市的清华校友会还有博士后分会;而哪些校友会包括博士后校友,哪些不包括,一万出站博士后校友中有多少人加入了工作所在地的清华校友会,难以系统调查。总得来讲,首先,清华出站博士后应该基本在国内,要出国的人一般博后就会出国做乃至博士就在国外读,何况清华的博士出国比例就很低,因此对海外清华校友人数影响很小;其次,博士后大多数出站后会继续做科研,在社会上混圈子的需求整体上比较小,我猜大多数人没有去注册所在地清华校友会。因此,清华出站的约一万名博后基本不影响海外清华校友人数,加入国内各校友会的人数我估计也顶多两三千人,对校友分布的判断影响有限。

最后有个更大的问题:清华校友里还有很多外国人留学生,他们主要是过去20年在清华就读。清华四十年前变成了全球留学输出地,约二十年前又开始了晋升为全球留学目的地的进程。清华1999年留学生仅300余人,2002年倍增到600余人,2005年在清华学习的留学生达到1440人,到2019年清华在校学位留学生已超3000人。2020-2021学年清华在校留学生更已达4240人,超过来自中国任何一个省市的学生人数,去年毕业的留学生人数也已接近千人,眼看每年到清华留学的学生人数要超过清华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人数了。从清华毕业的学位教育留学生累积有多少人呢?


按本硕博分,从网上可查数据可知,2005年清华本科留学生仅515人,估计2004年之前清华每年本科留学生招生不到百人,之前累积毕业本科留学生估计大概也就几百人。2008年清华录取留学生突破300人,之后十几年基本一直保持这个规模,这就意味着过去十年在清华就读本科已毕业(绝大多数)或肄业的外国人校友超3000人。

清华的研究生留学生录取总数在2008年是450人,到2010年单单硕士留学生录取人数已达到569人,之后2013到2016年都可以查到硕士留学生录取人数在515到580人之间;博士留学生录取人数则从2010年的52人上升到2013-2016年间的92到123人之间。估计清华已毕业或肄业的硕士留学生校友有七千人左右,已毕业或肄业的博士留学生估计七百人左右。

综上,累计曾就读清华的外国校友人数大概一万出头。 


清华大学2021年年度学生
医学院研究生伊瓦娜,来自波黑

这些外国校友大多数应已离开中国,少部分还在中国工作生活,二者具体比例未知,估计校方也很难统计毕业留学生情况,很多人或已失联。留在中国的外国校友大多数恐怕没有参加当地的清华校友会,我看了全国各地上百个城市清华校友会的活动相片,印象里没有看到过任何清晰可识别的外国人。

本文中我们暂且完全关注中国人校友的去向,忽略外国人校友的去向——虽然在未来清华更有国际影响力的时候这会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就像任何美国顶尖名校的校友去向若不包括国际学生将毫无意义。希望母校以后多公布和宣传外籍校友的去向和故事,一视同仁,也希望在全球各地的外国校友更多地加入当地校友会。

于是,刨去一万多外国人校友,全球中国人清华校友约21万人,1982年后的40年里毕业的中国人校友约19万人。

他们分布在哪里?

(二)从历年毕业生的出国回国比例粗略估算海内外校友人数

先做个大胆估算。1977年到1995年间入学(也就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毕业)的清华校友约4万人(1983年前的六年清华本科招生都不到2000人,之后直到1999年招生都不到3000人,研究生人数很少)里,出国长居人数相对较多,部分出国热门院系可能在1/3水平(看到几个不同院系当年就读的校友的回忆文章里都提到约三分之一的同学出国了,不过当年也有一些院系出国比例没那么高),估计那四万人里有一万人左右长居海外,应该不到1.3万人。

这里选择用“长居”而不用“定居”这个词,因为海外华人在海外工作到四五十岁带着专业知识、技术、资本甚至团队回国做贡献的大有人在,不同人对要不要回国、什么时机回国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判断,一个人在海外工作二三十年也未必是定居,杨振宁先生在美国工作到七十多岁退休然后回国,不是又通过筹办和主持清华高等研究院为中国物理学发展做了二十多年巨大贡献吗?

2000年后毕业的约16万本硕博毕业生中,本科出国比例从未超过三成,硕博生出国比例没超过两成(近几年清华硕士毕业生出国率不到10%,博士毕业生出国率在15%左右——博士出国很多也就是获得几年博后经验,多数也还是会回国发展)。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2020年前五年年均出国留学毕业生人数也不过1052人(每年毕业生超过7000人),而早些年2001年之后几年由于911影响,毕业生去美国这个首要留学大国是个低谷,比例要低得多(当年也没有近些年这样多自费出国读硕士的学生,基本都是出去读对方国家提供全额奖学金的博士项目),加上当年每年毕业本硕博只有四五千人,当年毕业出国人数远小于前几年。本世纪二十年里毕业即出国的校友应该不到两万人,历届毕业后过了几年才出国的毕业生(包括国内校外读研后出国的和工作后再申请出国的)会更少,二十年加起来应不到一万人。

这也就是说过去20年清华毕业生出国深造总人数应该不到三万人,深造已毕业的应该不到2.6万人(去掉约四千还在海外就读的校友)。而由于过去十余年中国的高速发展和一线城市高端岗位机会已经不逊于欧美,2000-2015年毕业后出国留学的清华学生大多数已经回国了(我认识的大部分都回国了,无论读硕还是读博的),这个比例我感觉超过2/3;这就意味着过去二十年里出国读书毕业后留在海外长期居住的校友总数应该不到9千人,清华过去40年毕业校友里留居海外的人数总计应该顶多2.2万人,这里面还包括一些正考虑回国发展和计划过几年回国的校友。

这样粗略估计,过去40年里毕业的19万中国人清华校友里,长居海外的不过两万人上下,尚在海外留学和积累工作经验的约四五千人,而国内定居的校友约16万多人;加上文革中和文革前入学的约两万校友,现在国内定居的校友应有18万余人。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接下来来看看清华校友的国内外实际分布情况。

二、海外清华校友分布


(二)美国硅谷现有多少北京清华的校友?很可能不到四千人

光在美国硅谷就有两万多清华毕业生这两年几乎成了家喻户晓的“常识”,并且在网络上被不断脑补添油加醋。其实,“硅谷有两万清华毕业生”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个有问题的含混表达,原因在于中国有两所货真价实的清华大学。

1949年当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去了台湾,由于美国当年和大陆没有外交关系,美国继续返还的庚子赔款都打到了台湾,梅校长用这笔钱于1956年创办了台湾新竹清华大学(台湾叫法是国立清华大学),和另一所也在新竹的大陆南迁大学台湾交通大学一起成了台湾理工科大学的佼佼者——阴差阳错地和1952年后北京清华大学的定位类似,1970年代新竹清华和交大孵化了新竹科技园区、北京清华和北大以及中科院孵化了中关村,这两个著名的东亚“硅谷”。

新竹清华大学里的北京清华二校门模型

直到今日,两个清华校训完全一样,都以紫色作为校色,都对梅贻琦老校长推崇备至,两岸清华都讲“一笔写不出两个清华”。北美各地的清华校友会也是北京清华和新竹清华校友合办的,对于两校毕业生一视同仁不分彼此;虽然近年台湾清华大学在北美校友也创办了聚焦于新竹清华校友的校友组织,但北美各清华校友会里依然有大量新竹清华校友,尤其是在2010年代前留在美国的校友。

两岸清华的校徽

今天的大陆人很难想象一个事实:在1950年到1990年之间,人口不过从不到一千万增长到两千万的台湾,在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里赴美留学人数长期第二、偶尔第一(1950年代初仅次于加拿大,1960年代仅次于印度,1970年代仅次于伊朗,1984年后全球第一,直到1989年和1990年被大陆和日本留美人数超过)。我没查到过去几十年来新竹清华留美和定居美国的毕业生情况介绍或人数统计,但料想作为台湾最好的理工科大学之一,新竹清华60余年来留在美国的校友累积数目必然可观。


2015年新竹清华本科生和研究生各有6000余名,可以判断其规模虽略小于北京清华,过去60余年来每年新竹清华毕业起码上千人是有的,大量留美的风气应该也从没断过(毕竟台湾岛内没有世界顶级理工科院校,尖子走出台湾深造是必然)——台湾傲视全球的芯片产业恰恰是新竹清华、交大和台大为首的台湾理工科院校毕业生大量留美、学成后带着知识与技术返回台湾所成就的。硅谷自1970年代兴起就吸引了大量台湾清华毕业生就业,到1970年代中期回到台湾的硅谷人才在新竹清华旁边搞出了著名的新竹科技园区,大名鼎鼎的台积电就坐落在那里。而大陆人到硅谷发展比台湾人晚了十几年,台湾科技产业有很多七八十岁的从美国回去的老爷子,而大陆科技界这边较早留美的前辈也就是饶毅、陈章良甚至张朝阳那个年纪的人,现在不过五六十岁。

1980年5月3日,旧金山清华同学会会长胡公明在校庆聚会上向赵元任老学长赠送纪念品

硅谷所在的美国加州有三个上千人的清华校友会,硅谷清华联网校友会、北加州清华校友会和南加州清华校友会,前两个覆盖旧金山湾区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硅谷地区,第三个覆盖大洛杉矶地区;另外还有圣迭戈校友会和萨克拉门托校友会,人数前者几百后者几十而已。北加州和南加州校友会明确写明其由北京清华和台湾清华校友共同构成运营,2015年前后的南加州校友会会长是台湾清华校友黄崇飞(新竹79级电机系)。硅谷校友会是北京清华校友发起的,但是从其活动介绍看,起码其游泳队有不少台湾清华校友参加。

2019年清华计算机系旧金山校友日活动,在旧金山的系友120余人出席

根据清华校友总会网,截至2016年春,北加州校友会2016年联系校友接近3000人,硅谷清华联网校友会有近5000名注册会员,南加州校友会超过1000名会员。这三者肯定包括一些重复注册,尤其是北加州和硅谷校友会,因此覆盖的硅谷清华校友应显著低于8000人,覆盖的加州校友总人数应低于9000人;当然也会有一些人选择不加入,游离于组织之外,不过清华人比较抱团,应该是大多数人会加入“组织”。

2018年南加州清华校友会108周年校庆大会

这些校友会不可能跟踪会员动态,注册校友离开硅谷、离开美国也一般不会被除名,网上就有清华校友写文章谈到自己曾注册过加州的清华校友会,但是回国多年后该组织还在往他的邮箱里发邮件;考虑到过去十几年的留美中国人尤其是硅谷人回国大潮,2016年在硅谷和加州的清华校友不但不太会高于这些校友会的覆盖人数,反而可能比覆盖人数要低两三千人,估计五年前在硅谷工作居住和求学的两个清华毕业生总数可能有五六千人,整个加州的校友人数再加一千多人,七八千人。而这其中恐怕有上千新竹清华毕业生,剩下的北京清华毕业生在硅谷顶多四五千,在加州顶多六千。

有趣的是,2011年清华百年校庆前夕,《中国日报》4月24日的报道《海外清华校友坚信明天会更好》中,“清华校友组织者于江涛表示,约有2万名清校友身在海外,大部分在北美,其中约有1万人在硅谷”。有可能“两万清华毕业生在硅谷”的说法源头在这里,本来人家说的是两万清华毕业生在海外,一万在硅谷,之后就传走样了。

该文还介绍当时硅谷清华联网拥有3500多名会员,北加州清华校友会成员有近2000名(当然也难免包括一些已经离开硅谷和回国的校友)。看样子在2011年到2016年间大概有近两千名清华校友流入硅谷工作读书;那些年国内互联网行业产业规模、薪资待遇和技术水平还远逊美国,国内企业也偏好在美国有过工作经验的海归,所以大多数清华学生在美国深造毕业后尽可能留在美国多工作几年很正常。而过去五年情况就变了,国内大企业远没有以前在乎海外工作履历,更多的留学生毕业既回国,而且前几年出现过一两波大规模回国潮。因此估计过去五年毕业留在美国尤其是硅谷工作的清华学生很可能变少了,而2016年之前几年在美毕业到硅谷工作的清华学生很多应该已经回国,再早些年本已定居硅谷的清华校友也会有一定比例回国,现在在硅谷和加州的清华校友恐怕不会比2016年多多少,甚至可能减少。

由于过去10年北京清华每年赴美毕业生人数不过约700人,毕业后大部分回国、余下相当一部分学成进入北美加州以外的学界、金融界、企业界,就算过去五年每年有两百名北京清华毕业生进入硅谷工作,再有少数国内工作的北京清华毕业生跑到硅谷就业,2016年后去到硅谷工作迄今留在那里的北京清华毕业生顶多两千人,而同期也有大量硅谷中国人回国工作、创业,尤其是国内大众创业和互联网行业火热的那几年,从加州回国的北京清华校友人数有可能超过新到加州的北京清华校友人数,也就是说现在留在硅谷的北京清华校友人数可能比2016年的少,估计现在硅谷的北京清华校友可能只有四千多人。

知乎上2020年7月底有人发帖说领英上注册在硅谷的清华毕业生有6400余人,考虑到在硅谷工作的人几乎人人会注册领英,这个数字很可能比较接近过去十几年曾在硅谷工作的清华校友的总人数(可能略低,有些人可能离开硅谷后改掉了地址),而到今年仍在硅谷的清华校友人数肯定大幅低于6400人,实际人数最可能在四千人左右。

另有一个可以辅助判断的信息,2009年清华98年校庆的硅谷校友会聚会和2010年顾秉林校长率团在百年校庆前夕访问硅谷的大型欢迎晚宴,参与校友人数都是五百多人,一般这种海外重大校友活动可以吸引参与的同城校友人数起码在1/10以上,也就是说当年硅谷的北京清华毕业生很可能并不到6000人,而近年的清华硅谷校友活动规模似乎更小,网上可以搜到的近年规模最大的北京清华硅谷校友聚会是2019年4月27日的母校108年校庆烧烤聚会,有300多位校友及家属参与,也就是说参与校友人数也就两百多人甚至不到两百人,这可能从侧面体现了在硅谷的北京清华校友可能已大幅减少——疫情之后只会更少。有意思的是2018年和2019年北大的年度硅谷校友烧烤聚会都有超过300名校友参加,很可能在硅谷的北大毕业生比北京清华毕业生要多。

综上,现在在硅谷的清华校友大概是4000人或不到,整个加州的清华校友人数大概率共有五千多人。

(三)美国共有多少北京清华毕业生长居?大概率一万七千人左右

2018年大纽约地区清华校友迎新及中秋聚会,参会校友近200人,包括新到纽约校友约100人

接下来清华人集中的地区自然是美国金融中心大纽约地区。清华校友总会网站2016年3月公布的纽约校友会当时有校友逾5000位。该会是在1960年代末到1970年代初形成规模,包括台湾新竹清华和北京清华两校校友,由于纽约是美国上百年的经济中心,新竹清华人聚集于此远早于硅谷,比北京清华毕业生在纽约大规模开枝散叶早三十多年,在纽约校友会里台湾校友比例也只会比硅谷的更大,估计2016年纽约校友会北京清华校友也就三四千人,而过去五年新到人数很可能赶不上回国人数。纽约疫情前几年的校庆聚会每次参会人数都是200余名校友,和硅谷的校庆聚会参加人数差不多,校友人数规模大概也和硅谷的差不太多,疫情后人数肯定有所减少,现在估计也就三千多人。

2019年清华计算机系西雅图校友日,当地接近120名校友参加

硅谷外美国另一个吸引大量清华毕业生从事信息产业的地方是西雅图, 微软和亚马逊的总部所在地。疫情前几年在西雅图的校庆大会和其它大型校友活动一般出席人数都在200多人,综合一些信息来判断当地的清华校友人数大概在2000人左右,当然依然会包括几百名台湾清华校友,北京清华校友大概率不到2000人。


波士顿清华校友会2018年校友大会

波士顿地区清华校友会2008年在清华校友总会网站公布有校友1500余人,2016年更新的消息上显示波士顿地区当时约有2000名清华校友,近年每次校庆活动都有200余名校友参加;该会是1976年由北京清华(必然是民国毕业生)和台湾清华校友共同创办的,现在看上去已经以北京清华校友为主,估计台湾清华校友有几百人。现长居波士顿的北京清华校友人数应该不到两千人。

2018年6月波士顿清华校友龙舟队
波士顿查尔斯河龙舟赛

今年4月23-25日在波士顿举办了2021校友年会,四场活动吸引了美国东部地区校友700余人次。有趣的是,四场论坛里参与人数最多的是回国发展专场,200多名校友参加;其次是学术专场,190多位观众参加;接下来是创投专场,160多位观众,嘉宾讲的内容起码一半还是在中国进行科技创投的情况;最后是职业发展专场,140多位观众,里面貌似最受欢迎的话题是李治中校友关于国内儿童癌症科普、治疗和研究的情况介绍,以及他发起的“向日葵儿童”公益项目。可见在波士顿的校友们现在对国内情况有多关心,多少人在考虑回国发展。

2016年大华府清华校友会校庆大会

在美国清华校友规模在千人水平的州还有首都华盛顿和附近弗吉尼亚、马里兰州组成的大华府地区、北卡罗来纳州、德克萨斯州和伊利诺伊州。大华府校友会共有清华校友1000多人, 2016年北卡州校友会报告州内生活着1000-1500名清华校友;在2016年德州的达拉斯校友会核实当地常驻400多人(2018年),大休斯顿地区校友会有400余人,奥斯汀校友会则表示当地居住200左右(包括在读学生);芝加哥及其所在的伊利诺伊州内和附近数州有校友近千人(实际常驻人数大概远低于此)。由于这些数字里依然包括台湾清华校友和就读学生,近年回国的校友也大概率多过近年新到校友,这几个州现有长居北京清华校友人数估计共三千人左右。

2017年密歇根州清华校友会大会

根据2016-2019年清华校友网上公布信息,美国其它清华人有较多分布的地区情况如下:密歇根州校友会注册人数超过400人,乔治亚州校友会注册人数350余人,费城校友会注册了费城和附近300余人,威斯康辛有校友约200人,明尼苏达清华校友会有200余人,匹兹堡地区200多人,,俄勒冈校友会150多人,康涅狄格校友会100多人在册,俄亥俄州大辛辛那提地区100人左右,佛罗里达校友会有约100人,圣路易斯近100人,田纳西州纳什维尔30余人、犹他州20人左右。其它州没有清华校友会,清华校友只有零星居住。同样去掉少量台湾清华校友、就读学生和过去几年回国与新到校友的差值,这些州现有长居清华校友人数合计应显著低于两千人。



这样算下来,现在在美国各地长居的北京清华校友大概率在一万六七千人左右。


(四)中国科大美国校友分布情况的对照


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在改开后的三十多年里是中国大学里毕业生出国风气最浓、出国比例最高的高校。2014年4月,中科大新创公益基金会发布了基于各种数据估算和根据实地数据进行偏移调整得出的中国科大美国校友分布图。该基金会分析认为,中科大1977级到2010级共毕业本科生45739人,估计最终出国率为45%,截止2014年海外校友约20600人,其中在美国的约占72%,即到2014年科大美国校友约为14800人,若加上非科大本科出国者(约3000人)和文革前入学在美校友(约1000人)减去2014年前海外回国校友(约2000人),则科大2014年在美校友约为17000人。


中国科大波士顿校友庆祝母校60周年华诞


该调研数据显示中科大校友在美国五大都市圈分布为大纽约地区约3000人,旧金山湾区约3000人,大波士顿地区约1200人,洛杉矶约1000人,芝加哥和休斯顿各约800人,华府约640人,费城和西雅图各约600人,圣迭戈约500人,底特律和亚特兰大各约400人,达拉斯和匹兹堡各约300人。


2014年中科大纽约校友峰会
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近300人出席

由于这个估算里中科大截止2014年的在美校友人数和今年的清华校友长居美国人数都是17000人左右(虽然清华过去40年毕业生人数是中科大1982-2014年毕业生人数的约4.5倍),那么各地分布人数也就有一定可比性。可以看到,大多数主要城市的两校校友人数相当接近,只是硅谷和西雅图的中科大校友可能少一些,大概是因为中科大校友在美国各地大学任教的人数大概高于清华校友,分布更分散,而清华校友从事信息产业的人数大概高于中科大校友,更集中于美国几个高科技产业中心。

(五)各个其它发达国家有多少清华毕业生工作居住?

中美以外,清华校友最多的国家大概是加拿大。根据温哥华清华校友会网站今年信息,大温哥华地区有1500余名两岸清华校友。最早的温哥华清华校友会由民国时代校友创办、后为台湾清华毕业生维持,上世纪末大陆留学生曾另办过温哥华校友会,1997年两会合并; 民国和台湾清华校友在温哥华扎根历史长达七八十年,而1949年后北京清华毕业生进入温哥华定居不过三十多年,估计在温哥华的北京清华校友在千人左右或不到千人。

2019年温哥华清华校友会第四届职场论坛

同样,加拿大另一个人口聚集区,多伦多所在的南安省的清华校友会2020年6月信息显示当地校友超过一千人,也是两岸清华一起,北京清华校友肯定不到一千人。另外渥太华的清华校友2016年有一百多人,阿尔伯塔省的埃德蒙顿校友会2016年有会员约100人,大蒙特利尔地区2016年在清华总会网上汇报当地约有清华校友100多名;卡尔加里校友会2004年成立时在册47人,近年没有人员信息公布,仅能查到2017年卡尔加里清华北大校友新春聚餐清华校友和家属88人出席(估计校友60人左右,北大人去了40多名),估计现在当地清华校友也是一百多人。由此估计,加拿大的北京清华毕业生总人数约比两千略多。加上美国,在北美定居的北京清华校友人数大概率在1.9万左右。


北京清华校友第三多的国家是英国。英国是清华毕业生的第二大留学目的地,过去若干年每年北京清华有约90名毕业生留学英国,不过留英校友留英留在当地长期发展的比例低于留学北美校友。全英清华校友会是在欧洲成立的第一个清华校友会(欧洲的清华校友会都是本世纪才成立的,貌似都基本限于北京清华毕业生),其2020年10月26日信息显示在英国的清华校友约2000人;考虑到其中可能包括一些当时已经离开英国和回国的校友和过去一年里离开英国和回国的朋友,以及当时尚在求学的校友两百余人,估计现在长居英国的校友总人数不会超过1500人。


首届全欧清华校友大会,2018年
伦敦英国皇家学院

接下来是新加坡。根据新加坡校友会2017年报道,加上清华经管学院的新加坡分会和东南亚分会,在新加坡的几个校友会注册校友人数有一千多人。疫情前的一次新加坡校友大会出席了200多人,由于新加坡面积很小,根据清华校友全球集会情况经验看校友大会参加的校友应该会超过当地校友总人数的十分之一、很可能接近五分之一,也侧面印证在新加坡的校友总数也就千余人、不到两千人。

新加坡清华校友会成立十周年大会,2017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友大会堂,近200名校友参加

澳大利亚清华校友会和北美各校友会一样包括台湾清华校友,而且还包括西南联大、中央工艺美院和协和医科大校友。其2016年公布的在澳清华人人数为300多人;不过基于近年集会参与人数,有可能实际定居澳洲校友人数更多,包括一些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2016年澳大利亚清华校友会成立三十周年及母校105周年庆典有300余位校友和家属参加,估计参会校友接近200人;2018年107年校庆有120余位校友携100余位家属参加;2019年108周年校庆有180余位校友和家属参加,从校友合影判断其中校友约120余人。澳洲主要城市聚集在东南角一小块土地上,清华人估计又尤以悉尼为多,大概大多数人参加聚会比较方便,纵使这样,年年校庆集会有超过三分之一甚至超过一半的该国校友参加是全球任何其它地方达不到的高比例,虽然有可能有澳洲校友格外热情和悠闲的原因,还是更可能长居澳洲清华校友比三百多人多一两百人,达到五百人水平。



2019年澳洲清华校友大会

澳洲旁边的新西兰校友会据现任会长去年介绍有校友成员150余人,除了两三位台湾清华校友基本是北京清华校友,加上少量没参加校友会的校友,估计新西兰校友不到两百人。

德国是欧洲大陆上清华毕业生最多的国家。1935年开始清华就和德国远东协会及中国文化基金会约定互派研究生,现在也有一些清华校友在德国任教和创业成绩斐然。2007年德国清华校友会的小册子上记载了当年已经联络到在德校友140余名。疫情前几年清华毕业生去德国留学比例大约占总人数的0.4%, 一年30多人,早些年人数有可能更多一点。2016年德国校友会公布已经联络校友超500人,这些人里肯定当年就有一些已经离开了德国,而过去五年由于德国的薪资水平和优势行业对于中国高端人才已经失去了吸引力,长居德国的人数估计比2016年要少。

2017年德国清华校友会年会,哥廷根大学

从校友大会情况看,2016年德国清华校友会第13次年会在柏林举行,有60多名校友参加;2017年德国校友年会第十四次会议在哥廷根举行,有校友及家属130余人参加,哥廷根大学校长也参加并讲话;2018年在法兰克福举行的第十五次年会有校友和家属160余人参加;2019年在慕尼黑举办的德国清华校友会年会有120余名校友和家属出席,估计其中校友有八九十人;同在2019年校庆时节在亚琛举办的校庆聚会,参加的中德校友有70多人(看照片里面不少金发碧眼的德国人)。看样子德国的校友聚会每次都吸引了德国各地包括周边丹麦等小国的校友(有一次校友大会发言的还有土耳其的清华留学生),而欧洲国家工作压力比较小,假期多注重家庭生活,而高学历华人又远比昂撒国家少、大家更抱团,估计聚会城市周边的校友很多都尽可能参加,从历次大聚会的人数规模看,也比较支持疫情前德国清华校友总人数在三四百人水平。到现在经过两年的疫情,有可能在德清华校友人数略有减少,在德国长居清华校友大概在300人左右。

德国清华校友会北威州校友分会
成立暨庆祝母校106周年华诞,2017年

长居法国的清华校友人数更少。过去几年里留法人数大概占毕业生总数的0.3%,每年二十多人。法国高科技具有领先优势的领域少于德国,大城市又近年治安恶化,法国对于国内名校毕业生的就业定居吸引力已大幅减弱。2009年清华大学法国校友会在巴黎成立的新闻上称当年法国各地清华校友有160余人,其中130余人是2000年后的十年间到法国;清华校友会网站2016年消息称法国校友会服务过的校友超过400人,不过里面肯定相当多是留学和交换的“过路客”。近几年的法国迎新聚会和校友聚会根据网上报道也一般只有20余校友参加,校庆聚会也只有三十多校友参加,达不到德国同类活动参与校友人数的1/3,甚至不如瑞士校友会的活动规模,估计现在定居法国的清华毕业生不过百余人。我问了一个住在法国、热心参与校友联谊的清华校友,他自己感觉法国清华校友大概一两百人,和我的估计差不多。


瑞士校友会是欧洲第四个清华校友会(英法德之后),毕竟瑞士有几个全球顶尖高校,也有全球顶尖的医药、机械等行业企业,对清华人的吸引力是其它小国比不了的,近年甚至德国的部分人才也在流向瑞士。2016年瑞士清华校友会成立仪式上有42名清华校友出席,其注册会员人数当年也是42人,到2020年6月已达到252人——里面大概依然有几十名在瑞士读书然后离开的清华校友,不过在瑞士的清华校友人数可能仍有一两百人。近几年瑞士校友会的徒步、参观等校友活动参与的校友和家属人数一般都在三四十人,2019年年会有50名余校友参加;大型聚会活动基本都在苏黎世,估计大多数清华校友也分布在苏黎世和附近。估计现在在瑞士的清华校友超过200人不到300人。


2021年瑞士清华校友会徒步活动

2018年10月意大利清华校友会成立,当时注册校友59人,其中在意大利读书的44位,在意大利工作的15位——其中还有3位是意大利籍,可见长居意大利的中国人清华校友就算有没有联系到的,总计也顶多20多人。同样在2018年10月成立的还有西班牙清华校友会和奥地利清华校友会,西班牙校友会当年注册校友62人,其中常住西班牙境内的校友30余人,而奥地利校友会的2018年校庆聚会和2019年春节聚会照片上校友加家属只有13人和不到十人。其它欧洲国家长居的清华校友人数恐怕不是零就是个位数了。综上,欧洲大陆常住的清华校友大概有八九百人。

2018年西班牙清华校友会成立仪式
现场图片里看不到几个中国人

清华很多五零后六零后教授有留日经历,但是近年来清华毕业生留学日本的并不多,长居的就更少了;日本长期经济低迷、科研实力衰退,博士生招生人数越来越少。截止2016年日本清华校友会联系校友约300多人(比法国校友会联系校友人数还少),而在日本的校友似乎近年在变少,2010年日本清华校友忘年会(按日本习俗年末举办的聚会)参加者尚有80余人,到2019年新年会和忘年会照片上参加者仅有36人和39人(其中可能还有日本人嘉宾),看来很可能留日求学的清华毕业生大幅减少,原来在日本工作的一些清华校友回国了。估计长居日本的清华校友也就一百多人。

清华大学日本校友会2019年忘年会与会者合影
东京大学

韩国的清华校友会倒是截至2019年底已联络校友700多人,不过恐怕大多数是韩国人,中国人清华毕业生去韩国留学的未曾听闻,除了工作派驻,长居韩国的恐怕极少或没有。

综上可见,长居海外发达国家的北京清华大学毕业生的分布大概是:北美1.9万人左右,英国和新加坡各一千多人,其它国家加起来也就千人左右;或者说美国有1.6-1.7万人,美国之外有约五千多人。也就是说在海外长期生活的北京清华毕业生总计大概率不过2.2万余人。这和前面根据各年级出国回国比例做出的估算是相符的,由于长居海外的校友里2000年前的毕业生顶多有1.3万,2000年后的毕业生顶多九千人,加和正是2.2万人。

当然清华还有一些毕业生,或长年累月在海外一带一路项目上忙碌,或代表着华为这样的民族企业常年在海外开辟市场带队研发。这种因公被迫长居海外的清华校友我就认识好几个,我自己班上班长从毕业后到现在十几年里一直在海外工地上苦干,常年在一带一路项目上的清华各系校友总计应有数千人。他们没有被计入在内。

(六)领英平台数据的辅证

有意思的是2019年5月4日全球最大的职场社交平台领英发布了其上注册的清华北大毕业生的去向统计,由于领英是基本实名社交,在欧美国家职场人士里流行度很高,尤其是换工作几乎必备,而北京清华在欧美的毕业生绝大多数没到退休年纪,因此其数据反映的清华校友在这些国家的分布情况有效性相对较高。

在领英网站上注册的清华校友(应该是仅限北京清华毕业生,领英上可以区分两个清华)人数有12.8万,其中在美国的22709人(其中旧金山湾区也就是硅谷5925人,大纽约地区3152人,大波士顿地区1623 人),英国1809人,德国1382,法国1024,新加坡1594人,大陆加香港87867人。

这里全美和硅谷的人数比我上面的估计多了约1/4,大纽约地区的三千人出头和大波士顿地区的1600余人、英国1800余人和新加坡接近1600人都和我上面估计很接近或稍多,稍多的大概就是因为有较多清华校友以前在那里求学或就业、之后离开但没改领英地址。国内的人数少很多,因为国内职场人士使用领英并不普遍,很正常。德国和法国的清华校友人数都超过一千则明显偏高,比如法国,我的估算和在法国校友的估算都是一两百人,实际情况也不可能有上千人,那样校庆聚会就不会每次只有二三十人参加了。我的判断是,德法的清华毕业生领英用户里一部分是德法当地人(德国和法国都是清华前几位的留学生来源国),另一部分可能是疫情前的赴德法留学生和历年的交换生,可能不少学生交换期间注册了领英回国后没改地址;另外在国内德法外企工作的清华人也可能有一些由于种种原因把自己的地址注册成了德法,比如外派到德法时候注册。

因为上面已经分析过清华校友长居海外的从过去40年毕业人数分析顶多2.2万余人,不可能超过很多,所以我还是坚持上面的判断,领英上各地稍微的超出视作人员流动造成的噪音。

现在事实已经很清晰,不是硅谷有两万(北京)清华毕业生定居,而是所有长居海外发达国家的(北京)清华毕业生加起来不过两万出头!

三、累计多少清华毕业留学生已归国?估计一万四千人左右


1980年代和1990年代的清华毕业生约有一万多人出国留学,回国比例较低,大概仅三四千人,大多数人已在所在国生儿育女、孩子长大,不是轻易就能回国发展的。

2000年代清华学生毕业出国留学大约五六千人,国内校外深造后出国和工作后出国的也会有小几千人(这部分难以统计,不过从我认识的清华校友情况看,人数远少于毕业出国人数),都已大半回国,估计归国人数在五千人左右。

2010-2021年年均清华学生毕业出国留学人数约千人,国内校外深造后出国和工作后出国的每年几百人,11年里总出国人数共1.5万人上下,其中已经深造毕业的当有万人左右,估计其中5-7千人已归国 。如是清华海归校友总计大概在1.3万-1.5万人范围,大致上2000年前出国的清华校友长居海外的多于回国的(2000年代初中期中国高科技产业开始崛起、科研开始跟上国际先进水平的时代他们大多数已经在海外安家生子搬迁不易了),而2000年后出国的清华校友回国的远多于长居海外的。

这些清华海归绝大部分应该是落户在了北上深和广成杭。由于海归清华校友大多数是从美国归来,很大比例从事信息产业,而北京的信息产业无论大型企业、研发还是高薪岗位或创业资源都在国内首屈一指,加上北京的顶级科研院所和金融机构也最为密集,我大胆猜测一下,可能海归校友里四分之一左右也就是四千人左右落户北京,接下来可能各有两三千落户上海、深圳,广州、杭州可能各有千余清华海归校友,其它城市总计可能有一两千清华海归。

四、留在海外的两万多北京清华毕业生,是不是对国家不利呢?

 对于两万余长居海外的清华毕业生,不应一味贬低。首先,上世纪八九十年年代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科研水平都相当落后,年轻人向往发达国家的生活和工作、科研环境是人之常情,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出国,就像十几年前全国青年挤着到北上广深立足一样,当年学历低的人很多偷渡到发达国家,而读了大学的人则通过留学出国深造立足。三十多年里,越好的学校出国风气越盛、出国比例越高,京沪名校尤甚。

清华其实出国比例长期赶不上北大、人大、北外、外经贸这些北京学校,也赶不上上海的复旦、上交大,其原因个人感觉主要有两点:一来清华理工科学生长期普遍英语不好(近年来可能好了不少,清华在2000年代中期开始通过英语夏令营等活动强化学生英语,网络也让学生学英语变得更容易、更有动力),大多数学生没兴趣努力学英语,因此到了大三更多的人会考虑保研或者工作而非出国;二来清华大多数专业是工科,尤其是出国最热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科在国内就业和结合国情做科研都相对容易,不像理科和社会科学的很多基础学科当年要跟上学科前沿只有出国一条路。

1980年代的清华食堂,简陋到用浴缸盛米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头十年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都知道,那三十年里毕业生去美国比例最高的是合肥的中科大,美国很多排名五十开外的大学里清北毕业生很少了,中科大毕业生依然容易见到。这就是因为中科大主要是理科,理科的前沿研究当年国内和美国差距太大,国内理科科研经费也太捉襟见肘没法养培养和供养太多优秀人才,逼得中科大学生们或主动或跟风地出国(北大学生当年出国比例更高也有类似原因,社会学和生物学都是出名的出国大系)。

1980年代的清华校园里
食堂里站着吃饭,食堂外蹲着吃饭很正常

这两年网上很多人骂清华专为美国培养人才同时说中科大、哈工大和西工大最爱国; 夸大清华毕业生出国率和夸小其它几个顶级理工科名校毕业生出国率都是罔顾事实,把毕业生出国比例直接和爱国与否挂钩也未免偏颇。

2019年哈工大硅谷校友聚会
图片来自俞增平的美篇

其实哈工大和西工大毕业生出国的也不少,只是这些学校相对闭塞一点,加上军工相关申请美国签证更难,种种原因下赴美留学比例比清华低几个到十几个百分点很正常。名校毕业生出国留学比例和爱国没有必然联系,早些年很多出国的名校毕业生更是有些属于报国无门(专业在国内难就业),只好曲线救国,虽然相当一部分人出国后就向生活妥协了。

2019年哈工大硅谷校友聚会
图片来自俞增平的美篇

为写作此文我阅读了一些现已在海外成为知名教授的清华校友的访谈和自叙,不少人提过当年出国是因为国内缺乏支持尖端科研的软硬件条件。在1990年代末中国的互联网时代来临前,留在国内甚至对海外过去几年的研究进展都很难了解。这些顶尖学霸留在发达国家成为引领世界学术前沿的知名教授、学术权威,花着所在国的科研经费,使得在中国举国科研投入还不到美欧日的零头的时候就有大量中国人参与前沿科技的探索研发;上千名清华校友在海外名校任教,不少人担任过系主任甚至校领导,有些已是学科权威,他们很多回国讲学甚至任教,帮助中国同行开展研究发表成果,在自己任教的外国大学里大量招收培养中国学生(很多人之后回国成为国家科研和建设的栋梁),同时也培养了所在国和其它国家留学生,他们是中外学术交流极为宝贵的纽带。

2018年北美清华教授协会
首届科技前沿论坛与会代表合影

在海外经商和投资的清华校友,很多帮助中国企业融资,参与协助国内高科技创业企业的孵化。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受到在美国尤其是硅谷的清华校友的巨大贡献,从最早的搜狐到豆瓣、人人网、美团、虎扑,都是留美清华校友创办的,许许多多国内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芯片等新兴产业企业在创业期间得到了在美国的清华校友投资人的宝贵投资。很多在海外企业工作的清华校友也以协助公司开拓中国业务、开拓中国供应商、向国内传递重要行业信息等方式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硅谷(和西雅图)的清华人聚集多也对中国利大于弊。毕竟在过去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崛起之前,硅谷是全球信息革命独一无二的圣地,有报道称1990年代一度硅谷创造的财富就等于整个中国的四分之一。直到2005年我国软件专业毕业生还就业难,我国的软件产业还在仰望印度外包业,还在梦想把大连打造成中国的班加罗尔。在信息革命进入高潮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和2000年代初期,中国人如果仅仅在国内闭门造车,不进入信息革命核心前沿的科研界、工业界乃至投资界沉浸其中,是不可能把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和软件、互联网商业思维学到家的,也不可能让中国人很快在这些领域取得话语权。

我国早期互联网企业里,新浪的前身之一华渊生活资讯网本来就是斯坦福大学台湾留学生在斯坦福大学里创办的网站,搜狐是麻省理工大学张朝阳在该校尼葛洛庞帝教授指引下带着对斯坦福学生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的雅虎网的崇敬模仿创办的,而百度创办者李彦宏1999年回国办百度之前的两年正是在硅谷的搜索引擎企业Infoseek里工作,并且后来拉了一批美国尤其是硅谷的中国人技术大牛回国加入,更不用提红杉资本这种硅谷的投资机构对中国成长型互联网企业的巨大投资。虽然近年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美国资本对中国互联网健康发展存在一些负面作用,但不可否认,当初若没有美国的技术和科技资本流入,中国商业互联网根本不可能在短短的二十年里从零起步发展成全球唯二的强大存在。

1998年四通立方收购硅谷台湾留学生姜丰年等人创办的华渊资讯,更名为日后大名鼎鼎的新浪网

美国信息产业技术与资本向中国流入的主要载体不是金发碧眼或者黑皮肤的美国人,而是进入了美国尤其是硅谷业界商界的中国人。假如中国没有发展出商业和技术上可以和美国抗衡的互联网产业,那中国恐怕就不得不像全球大多数国家那样向美国互联网投降,从日常交流到舆论到文娱到国家安全都受制于美国互联网企业巨头和背后的美国政府。这是个有趣的悖论,数十年里大量我国年轻精英跑到美国硅谷打工,反而形成了我国国内信息产业崛起和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这和积贫积弱的时代我国大量派遣公费留学生去欧美日帝国主义国家学习以图自强,是一个道理,正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

近年来,随着国内高科技产业和科研水平飞速进步,很多在海外居住二三十年事业有成的清华校友回国发展,带着他们积累了几十年的西方先进经验和人脉为国内科教、实业和资本市场的成长助力。国内突飞猛进的很多行业都有大量资深海归清华校友的身影。在美国的各个清华校友会和北美清华教授协会还办了专门的人工智能、智能城市、汽车产业等行业论坛,和清华教授一起交流促进清华和国内在这些领域前沿的发展。对“海外清华人为中国做了什么”感兴趣的读者,不妨到百度、微信或者头条上搜索一下硅谷、波士顿、西雅图、纽约等地历年举办的清华校友论坛,以及清华各院系的北美校友论坛,看看他们有多少人在为中国发展出力出钱和出谋划策。

2018年硅谷举办的北美清华汽车论坛,可以看到校友嘉宾里有中美两国的自动驾驶领军人物

海外清华人里的学界和商界精英在西方社会取得的成就让更多外国人认识了高素质中国人、让他们懂得尊重中国和中国人。同时,他们为中国在发展阶段(尤其是“与国际接轨”那些年)维持和西方国家的关系,以及中国获得西方的科技前沿信息和各种经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如果没有这样大量的人才在海外学界商界占据重要岗位,我们中国人完全依靠纯粹的洋人来帮助中国,难度会大得多,获益会少得多。

当然,更多定居海外的清华毕业生则无非是做了普通工作的普通人,比如定居北美的很多人是在企业或政府部门里做程序员,二十年前国人听上去觉得高大上,其实就是国内的码农,现在国内随便一个一二线城市都有数十万这种岗位。普通人愿意在哪儿工作其实对国家影响不大。固然上个世纪出国的这种普通清华人(以及其它大学的毕业生)如果当初留在中国会让中国有更多高学历的五零后、六零后和七零后,中国的发展可能会更快一些。不过起码到了现在国内并不缺乏高学历人才,也就不必过于计较当年的事了。

如果长居海外清华校友确实只有两万两千人左右,那么抛去海外在读的四五千清华毕业生,国内应该还有至少18万清华已毕业校友。是不是这样呢?下半部分文章将提供每个省市自治区以及细到部分城市的清华校友分布情况,敬请期待。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海隅苍生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2021年全球顶级医疗TOP10出炉:..
  • 最新:2022全球大学学术影响力排..
  • 动真格!职称评定,可不受论文数..
  • 头痛千百种,你的是哪种?一图对..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