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新辅助化疗的病理完全缓解(pCR)率与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长期良好预后相关[1]。近期有研究表明,在紫杉醇(T)中加入卡铂(Cb),序贯阿霉素+环磷酰胺(AC)的治疗方案(CbT→AC)较T→AC方案,能提高TNBC的pCR率[2]。然而,该治疗方案增加了TNBC的毒性反应,长期获益情况尚不明确[3]。每三周的卡铂+多西他赛方案(CbD)的pCR率达55%,且达pCR的患者3年的疗效良好[4,5]。最近来自堪萨斯大学癌症中心的Prateek Sharma教授等学者的一项比较CbD与CbT→AC方案在Ⅰ-Ⅲ 期TNBC中疗效的随机II期NeoSTOP研究(NCT02413320)在2019年ASCO年会上公布了研究结果(Abs No. 516)。
研究方法
将符合条件的Ⅰ~Ⅲ期TNBC患者随机分配(1:1),分别给予不同新辅助治疗方案(图1):
A组采用CbT→AC方案:紫杉醇80 mg/m2, 每周×12 +卡铂(AUC 6),每3周×4,序贯阿霉素60 mg/m2 +环磷酰胺600mg/m2 ,每2周×4。
B组采用CbD方案:卡铂(AUC 6)+多西他赛(75mg /m2),每21天×6。
主要终点指标:pCR,即没有乳房和腋窝侵袭性肿瘤的证据[6]。
次要终点指标:包括残余肿瘤负荷(RCB)、治疗完成情况和毒性差异评估。
a TNBC根据ASCO/CAP指南定义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gR)以及免疫组化(IHC)染色≤10%, HER2阴性。
主要结果
自2015—2018年间随机共纳入100例Ⅰ~Ⅲ期TNBC患者,其中A组48例,B组52例,两组基线人口统计学和肿瘤特征平衡。
两组患者pCR和RCB 0+1相似
A组患者pCR率为55%(95%CI:41%-59%),B组为52%(95%CI:39%-65%),P = 0.84。 两臂的RCB 0 + 1率均为67%。BRCA1/2基因突变携带者和BRCA1/2野生型患者的pCR率分别为75%(12/16)和50%(33/66)(P = 0.10)。
*A组中有两位患者因未接受手术(1例因患者决定,1例因术前查出远处转移)而无RCB指数,被登记为未达pCR
采用CbD方案的患者3-4级不良反应事件显著更低
与B组(CbD方案)相比,A组(CbT→AC方案)3/4级不良事件更为常见(73% vs. 21%,P<0.0001),其中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组=60%,B组=8%,P=0.0001)、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A组=19%,B组=0%,P=0.0001)和3/4级贫血(A组=46%,B组=4%,P=0.0001)的发生率两组间差异显著 (表1) 。
表1. 两组患者发生治疗相关性3/4级不良反应事件比较
采用CbD方案的患者治疗完成情况更好
A组和B组分别有31%(15/48)和92%(48/52)的患者完成了本组所有方案的治疗(P=0.0001)。各组患者各方案完成情况如图3所示。
讨论与总结
TNBC患者更容易发生早期转移,其临床预后及生存结局通常较差。目前尚缺乏针对TNBC的治疗指南,其治疗多参照非TNBC的治疗[7]。需要注意的是,TNBC对内分泌治疗及靶向治疗不敏感。卡铂+多西他赛(CbD)方案与CbT→AC的四药方案相比,具有相似的pCR及RCB,但具有更低的毒性反应和更高的治疗完成率。蒽环类和环磷酰胺虽对TNBC治疗有一定疗效,然而其安全性(如继发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心肌病等)不可忽视。而CbD方案可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可提高治疗的安全性。未来可以此为方向进一步探讨优化针对TNBC的(新)辅助化疗方案。
专家点评
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二科主任
CSCO乳腺癌专委会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 青年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 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会乳腺病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主任委员
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评委
广东省医学高级职称评委
2015年第一届羊城好医生获得者
2015年世界乳腺癌大会获得KBCF Scholarship
2017年第一届中国好医生获得者
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是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治疗标准。早期确定对新辅助化疗敏感的患者,对于乳腺癌(尤其是主要依靠化疗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而言至关重要。新辅助化疗添加铂类可以提高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理完全缓解率,但在应用于临床实践仍然存在争议。如在BrighTNess研究中,铂类的加入增加了BRCA突变患者的pCR率(紫杉醇+卡铂+veliparib组 57%,紫杉醇+卡铂组50%,紫杉醇单用组41%),但是该研究没有显示出在添加卡铂(含或不含veliparib)的情况下达到pCR的显著差异。另一项新辅助治疗Geparsixto研究(这里仅指三阴性乳腺癌人群组),随机分配患者接受紫杉醇+脂质体阿霉素+贝伐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卡铂治疗。结果显示加用卡铂可以提高pCR率(53% vs. 37%, P=0.005)。在这项研究中,在有BRCA1或BRCA2未突变以及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水平增加的患者中,卡铂带来的缓解率更高。在II期CALGB 40603研究中,Ⅱ/Ⅲ期TNBC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紫杉醇治疗(含或不含卡铂)和独立治疗(含或不含贝伐珠单抗),接着进行第二阶段阿霉素和环磷酰胺治疗。与GeparSixto研究结果相似,接受卡铂治疗组病人的pCR率显著高于对照组(54% vs. 41%,P = 0.003)。
2019ASCO年会公布的II期NeoSTOP研究(Abs No. 516)在肯定含铂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基础上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思路,新辅助联合双药(CbD)对比序贯四药(CbT→ddAC),联合双药方案在疗效(pCR与RCB0+1)上与四药无显著差异,3~4级血液学毒性显著降低,达到“高效低毒”的效果。本中心开展的一项CbD vs EC-D针对三阴性乳腺癌的新辅助II期临床研究(NCT03154749)设计与上个研究有异曲同工之处,以联合含铂双药对比临床最常用的序贯三药化疗,探讨何种方案更适合作为中国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新辅助化疗方案,结果即将出炉。希望未来越来越多这样的研究针对不同类型的乳腺癌,不断推进乳腺癌的分型分类治疗。
1. Cortazar P, Zhang L, Untch M,et al. 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 and long-term clinical benefit in breast cancer: the CTNeoBC pooled analysis.[J] .Lancet, 2014, 384: 164-72.
2. Loibl S,O'Shaughnessy J,Untch M et al. Addition of the PARP inhibitor veliparib plus carboplatin or carboplatin alone to standard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BrighTNess): a randomised, phase 3 trial.[J] .Lancet Oncol., 2018, 19: 497-509.
3. von Minckwitz G, Schneeweiss A, Loibl S, et al. Neoadjuvant carboplatin in patients with triple-negative and HER2-positive early breast cancer (GeparSixto; GBG 66): a randomised phase 2 trial.[J] .Lancet Oncol., 2014, 15: 747-56.
4. Sharma P, López-Tarruella S, García-Saenz JA, et al. Efficacy of Neoadjuvant Carboplatin plus Docetaxel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Combined Analysis of Two Cohorts.[J] .Clin. Cancer Res., 2017, 23: 649-657.
5. Sharma P, López-Tarruella S, García-Saenz JA, et al. Pathological Response and Survival in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Following Neoadjuvant Carboplatin plus Docetaxel.[J] .Clin. Cancer Res., 2018, 24: 5820-5829.
6. Symmans WF, Wei C, Gould R, et al. Long-Term Prognostic Risk After 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Associated With Residual Cancer Burden and Breast Cancer Subtype.[J] .J. Clin. Oncol., 2017, 35: 1049-1060.
7.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1. 2019 Breast Cancer.
审批号:SACN.DOC.19.05.5793b
有效期至2020年12月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