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这是一位右上肺占位的病友,61y,几十年烟龄的老烟枪。痛风病史。CT见右上肺占位,考虑肺癌。
入院CT示右上肺占位
入院后完善检查,发现这个病人肺功能不佳,首次评估FEV1 1.3,占预计值52%,MVV 占预计值50%,诊断为中-重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
因为是熟人介绍过来的,家属手术意愿也很强烈,而且病友本人在当地经营一家酒店生意,家庭经济也不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希望说能为他们拼一拼,在能手术的情况下尽量争取手术治疗,毕竟基于目前的循证医学证据,这种情况下的肺部恶性结节,手术效果最好。
就开始进行术前准备。
但是,在与病友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巨大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似乎在很多病友心中是普遍存在的——即他们并不认为手术是一件高风险的、甚至会死人的事。在这个病友身上就很显著,他经常会说要请假回去照看酒店的一些琐事,甚至还被我们发现偷偷抽烟的情况。
基于此,我们对其进行了最后通牒,要么全日待在医院全力配合治疗同时彻底戒烟,要么出院。在这样反复沟通的情况下,病友终于意识到手术的风险及重要性,开始全力配合治疗,戒烟、雾化、消炎、改善呼吸道条件……
最终在准备一周的情况下,再次复查肺功能,但是这次肺功能回报的指标比上次更差,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从52%掉到了46%,MVV占预计值仍然是50%,评估为重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
我们犹豫了。
毕竟这种情况,单纯从教科书的角度出发,是不适合手术治疗的。但是,在综合评定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我们仍然认为手术可尝试。
因为我们考虑 患者长年抽烟,COPD诊断明确,此时通气、换气功能确实是受限的,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慢性过程,而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也已经适应了这种相对的乏氧状态,他的身体构造也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进行了相对的适应性的调整:
体征方面是杵状指,这是一个在长期慢性缺氧情况下出现的特殊体征,表现为指端毛细血管增多而指端增大呈杵状,虽然在一部分患者中,也有可能受体内肿瘤旁分泌激素的影响而导致。
在检查方面是一方面心功能尚可(EF>60%,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而同时血气分析检查结果都不错(入院时及调整后术前复测血气氧分压均大于70mmHg,且无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
在症状评估方面,一方面病友并无主诉胸闷气促等异常不适,尽管痛风限制了登楼试验的准确评估,但是他却可以在平地情况下持续步行1km+。
最终,由赵主任组织全科讨论,都认为尽管指标不满意,但是应该可以耐受手术,只是因为长期抽烟、COPD,术后肺炎的发生率很高。
在和家属仔细沟通手术风险,同时积极宣教有效咳嗽排痰的重要性(详参肺癌术后恢复好,什么东西不可少?),在达成共识接受风险的情况下,于2018.8.11在赵健主任和周华平副主任的联合主刀下,在全麻条件下接受了胸腔镜右上肺叶切除及纵隔淋巴结清扫术。
术中胸壁呈板状粘连,难以分离。尽管很难,最终还是顺利完成。
术后为了促进肺复张,防止早期粘连导致肺膨胀不全,在麻醉室复苏的过程中手控低压协助将胸腔残气排除,术后回病房以6cm水柱负压吸引水封瓶。
但是,这个病友术后咳痰不力,尽管反复强调仍然无法有效地排出痰液。病情一度急转直下,术后第二天出现房颤、术后第三天复查胸片提示右下肺不张,急诊CT确诊病情。
8.13床边片提示肺不张
8.13急诊胸部CT
当日紧急和家属沟通病情,告知随后可能发生的一系列并发症,并将其直系亲属召回陪床,替换掉目前陪床的侄子以监督咳嗽(因为侄子陪护时无法实现对有效咳嗽的有效监督,说的多还会被病友骂)。
在沟通清楚的情况下,当日下午3点,在床边行气管镜吸痰,尽管当时心率已经较快,基础心率在120次/分,但是还好一切顺利,吸出了一些褐色浓痰。病友本人自己也感觉,吸完痰舒服多了。更重要的是,吸痰让病友感受到了那种深切咳嗽的感觉,也体会到了有效咳嗽的好处。
于是当天下午,在家属的陪护下,就已经主动地咳嗽排出了多量浓痰,生命体征也日趋稳定。吸痰后第1天,房颤消失;吸痰后第二天,复查胸片提示肺炎情况明显改善。
8.15 胸片
8.17CT
8.19胸片结果
最终在2018.8.21,在术后第十天顺利出院。
其实这个病友的诊疗过程中,更多地体现的是一种基于临床理论基础的前提下,更多地站在临床实际情况来实践诊疗活动的实际经验。
第一,不以指标定输赢,而是综合考虑患者的基本身体情况、心肺功能联合评估、症状等等,方决定是否接受手术治疗;
第二,积极的术前准备很重要。在这个患者中,仅仅术前准备就用了近10天时间,而且从入院开始就进行了积极的术前宣教,包括指导有效咳嗽的帖子宣传《肺癌术后恢复好,什么东西不可少?》、围手术期饮食指导《医生科普 | 肿瘤患者术后饮食指导》、《医生科普 | 什么是“发物”?要不要“忌口”?》,而这个在医疗资源紧张的条件下,考验的更是主管医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第三,手术技巧很重要,这个患者术中探查呈板状粘连,但在赵健主任和周华平副主任的共同努力下,手术十分顺利,甚至术后胸腔引流液也不多、而且没有出现明显漏气的情况;
第四,提高患者自身的重视程度很重要。皇帝不急太监急,很多病友之所以术后恢复不好,甚至不能出院,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主观态度的不重视,消极对待诊疗活动。于这个病友而言也是一样,初入院经常请假甚至偷偷抽烟,但是在发现之后,我们尽快进行了干预和沟通,并下了最后通牒,最终让他意识到了手术的重要性和风险,提高了治疗的配合度。
第五,术后有效咳痰很重要,咳嗽不力的情况下,很多高龄患者往往会出现很多其他方面的表现而让我们误以为“肺没事,这是其他系统的问题”而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这个病友就是如此,术后咳痰不力,没有发烧,而出现了房颤,但在积极的吸痰、最终主动咳痰的情况下,房颤很快就好了。心肺不分家,说得就是这个。
第六,实际工作中,掌握理论知识很重要,但结合实际情况则更加重要。应该说,很多外科医生都是偏执狂,都希望能将每一个肺叶切除术后的复查胸片弄得漂漂亮亮的,肋膈角清清楚楚、胸顶膨得满满当当、肺纹理细细的,并认为这才是一个完美的术后胸片。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临床医生不应该为了追求这种完美而忽略患者的实际情况,在这个患者中,即便出院,胸片上仍有一个小小的液气平,但是我们并没有进行过多的干预。因为我们考虑到,一方面患者没有任何发热及明显异常不不适,一方面血象指标很正常,而且很关键的一点是,这个病友术中探查呈板状粘连,此时肺已经贴紧膨好,处理这个液平除了可以让胸片看起来很漂亮一些之外,没有别的实际的好处,而且穿刺本身并非毫无风险可言。
专家介绍:
百度浏览 来源 : 肿瘤资讯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