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热点资讯

假如“张文宏”不敢说话了,我们将失去什么?

热点资讯

2021-08-17      

1778 0

在抗击新冠过程中意外走红一年半之后,张文宏医生陷入一场突如其来的互联网风波。先是“与病毒共存论”引起争议,持续发酵,后是被控“论文抄袭”, 网友们自发分成“挺张”“倒张”两派,隔空论战、唇枪舌剑。

拨开争论的喧嚣,我们有一系列的疑问:我们真的知道张文宏医生是谁,并清楚他的事迹吗?引发争议的“与病毒共存论”究竟说了些什么?举报张文宏,“推倒专家”的人们,背后的目的究竟何在?面对众说纷纭的互联网,我们该如何“听取”与“判断”?

张文宏

(来源:网络)

7月29日在微博发出争议巨大的“与病毒共存”长文后,张文宏医生再没有说话,也没有出现在任何公共场合。

但,赶走了医生,患者就不药自愈了吗?

“网红”张文宏:意外走红之后

张文宏的走红,完全是个意外。2020年1月31日,新冠疫情形势严峻。面对新华社的采访,张文宏表示,“党员要先上,不要让群众冲在前头”,“入党的时候每个人都宣誓了,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滚烫的言论,让当时惶惶的人心得到抚慰,一时间,张文宏圈粉无数。

医生张文宏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出生于1969年,浙江瑞安人,主任医生,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生物医学研究员,长期从事感染病与肝病专业的临床研究。现为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上海市传染病与生物安全应急响应重点实验室主任。

张文宏

(来源:网络)

张文宏领导的华山医院感染科,在国内同科室排名第一。若有兴趣翻看张文宏的履历,就更能明白为什么他是上海人眼中的“定海神针”——2013年,上海许多人患上不明肺炎,张文宏冒着危险,主动与十余病例接触,终于鉴定出禽流感,制定方案控制传染源,将一场巨祸消弭于无形,被评为“国家防控H7N9先进个人”;次年,非洲埃博拉病毒肆虐,张文宏第一时间报名参加救援队,赴非支援。

当新冠疫情初来,面对严峻的抗疫形势,亟欲获取更多信息的民众,一位懂学术、有经验、能说敢说的专家,价值万金。张文宏“你在家里不是在隔离,你是在战斗啊”、“你觉得很闷,病毒都被你闷死了”、“企业老板可以不捐物资,但必须对员工好一点。你不用给我们捐东西,让员工在家里办公,隔离观察,还给人家发工资,这就是对国家作贡献了”的金句一时间广为流传。

2020年2月,“张文宏18分钟公开课,讲述人类如何抵抗传染病入侵”在互联网热播。医生张文宏“抗疫专家”的形象算是在大多网民心中彻底认准了。


张文宏

(来源:网络)

面对突如其来的流量,张文宏医生并没有抗拒,频繁地接受采访,或在微博上发声。一些理性的声音,开始为张文宏担忧:

“张文宏说得太多了,这是他的机遇,也是极大的危险。”

“在疫情这样敏感的时刻,先不要说你是否一定、一直正确,你在说话而且有影响力,本来就是危险的。”

“他一定知道,自己完全是如履薄冰。”

一位公共卫生领域的从业者知叶(化名)认为:“互联网将张文宏医生‘网红化’,把他的只言片语拿来当做标准,讨论公共卫生,不仅不妥,也可能对张医生产生负面影响。”

知叶表示:公共卫生不是临床医学,着眼的不是个体诊治。医学专家可能在具体治疗上给出建议,但制定防疫政策是公共卫生专家的事情,要考虑的不仅是个体,还有人口、环境、资源、经济、基础设施及流行病学,远远超过了医学专家的讨论范畴。

“做网红,就要在很多话题上额外去涉足。你必须主动或者被动,去讨论一些和专业不相干的事,”知叶说,“专业性的有效半径很小。再厉害的专家、学者,出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发言权可能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张文宏作为传染科医生,过度涉足防疫政策领域的话题,很可能给自己带来风险。”

2021年7月29日,张文宏医生在微博发文,分析南京疫情。他说:“现在世界上大多数病毒学家都认可这是一个常驻病毒,世界要学会与这个病毒共存。”

张文宏微博

(来源:网络)

部分网民对张文宏医生的这篇文章反应激烈。继“早餐能不能喝粥”“中医能不能治疗新冠”之后,张文宏又一次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只是或许他未曾想到,这一次的风波,来得如此猛烈。

搞倒“要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张文宏

讨论南京疫情的长文,被片面浓缩为“要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一句话,谣言之下谩骂四起,曾备受尊敬的张文宏医生,突然就成为“狗腿子”“张网红”。极端网民认为,张文宏医生是在“向病毒投降,呼吁学习西方国家放任不管的防疫模式”。

网友评论

(来源:网络)

有人搬出原卫生部长高强在《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发表的文章,认为高强此文“直指张文宏在跟国家唱反调”,“我们不能学习英美等国‘与病毒共存’政策,要全面防疫”。

高强

(来源:网络)

针对张文宏医生的行为,也从公共卫生领域,进入学术层面。

有人举报,张文宏医生博士论文涉嫌抄袭——齐鲁理工学院的黄海南教授于1998年在《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发表的《KatG基因的分子生物学与结核分枝杆菌异烟肼耐药》一文,以接近95%的重复率,出现在张文宏医生2000年撰写的博士毕业论文《结核分支杆菌katG基因突变与其耐异烟肼机制的系列研究》的综述中,而并没有出现“引用、标注、说明”。

8月15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在官网发布《关于对我校张文宏博士学位论文问题举报的回应》,表示收到举报,已启动调查核实,结果将及时公布。

复旦大学回复

(来源:网络)

那么张文宏医生的博士论文,是否涉嫌抄袭呢?通过将两篇论文录入word,使用“比较”功能进行对照,我们发现,张文宏医生在其博士论文的“综述”中,“katG基因的结构”至“katG基因中与INH耐药密切相关的密码子”的四处小标题内容,共计3300字左右,与前述黄海南教授论文重复。

也就是说,张文宏医生的博士论文,综述部分约10000字左右,博士论文共计70000字左右,与黄海南教授论文雷同处约3300字,占综述的1/3左右,占总论文的4.7%左右。

大学教授海明(化名)表示,“真正该关注的,是‘举报张文宏’的背后,有些人究竟想做什么”。

“张作为主流学者,专业性不受舆论影响,也不靠众人裁定,而是由同业的专家圈子认证”,海明表示,粉丝的鼓吹不增加张医生的专业性,黑子们的诋毁也削弱不了张医生的专业性。“但是论文抄袭,则是从学术专业角度,对张文宏医生提出了质疑。某种程度上,是危及学术‘生命线’的。”

“质疑者们无法在关于新冠疫情的专业性上驳倒张文宏医生,就尝试偷换角度,用‘论文抄袭’来削弱张医生的权威性”,海明说。而这一切的起因,仅仅是张文宏医生关于南京疫情思考的长文,被浓缩成“要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所引发的风波。

那么回到“要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的长文,笔者认为:张医生所表达的,是希望受众认知到“新冠病毒将长期在地球存在”的客观情况,积极做好疫情常态化的防控,修补防线薄弱点。

而高强《“与病毒共存”绝不可行》一文所批判的,并非张文宏医生,而是借口德尔塔病毒太强,而对疫情防控倦怠、放任不管的人。

张文宏医生与高强的观点并不冲突,反而互为补充,他们强调的是:新冠病毒很可能长期存在,中国取得了卓越的抗疫成绩,但并不能自满或掉以轻心。我们既不能想着速胜,也不能学欧美那样既然无法消除就放弃抵抗,我们要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速胜论”和“投降论”,都不可取。二者的观点结合起来,不正是我们该对抗疫采取的合理措施么?

那些对张文宏医生群起而攻之的网民,有多少是既没有看过张医生完整的微博,也没有读过高强完整的文章,更遑论使用哪怕日常的word软件对论文查一查重。

说来好笑,张文宏医生曾因为“少喝粥,多吃牛奶鸡蛋”被举报崇洋媚外,因为中国典型的早餐是喝粥,所以提倡喝牛奶就是“张文宏不太爱国”。

张文宏

(来源:网络)

张文宏医生近期的风波,遭遇部分网民非议的真正原因,究竟是“要学会与病毒长期共存”的长文,还是“学术抄袭”?又或者另有他因?

我们当然都明白,专业性不能和正确性划等号。医生张文宏、专家张文宏,观点与言论一定并非绝对正确。但是,一篇发于2000年的博士论文,在涉嫌抄袭后,是否就影响到这个人20年所积累的,对公共服务的评价,以及公信力?

“我们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试图摧毁张文宏的公共形象”,海明说。

我们该如何“听取”与“判断”

最早提出“与病毒长期共存论”的,并非张文宏医生。2020年2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提出“新冠病毒可能像流感一样长期存在”;2021年3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高福表示,新冠病毒走到今天,没有证据表明它将消失,“很可能将会和人类共存”;5月,钟南山院士受访时也说,如果新冠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慢慢降低,它与人类的长期共存将成为可能。

那么为何是张文宏医生被推上风口浪尖?无法不把目光投以他身上的“网红”光环。网红当然意味着关注、流量,以及所附着的利益;但网红也意味着要被360°围观,“上溯三代”地挖黑料,这或许是张文宏医生,在最初积极拥抱互联网时所始料未及的。

张文宏

(来源:网络)

而这股反噬张文宏医生的浪潮,背后其实是“公共事件”与“公共讨论基础”、“专家”与“正确”,在作为看客的我们自己,心目中的矛盾。

面对公共事件,全社会都会投入讨论。但是,因为个体认知的差异,面对一个仍在发展中、存在不确定性的公共事件,社会各界,在认知基调、知识结构、观点及价值上,充满差异与未决的分歧。

而大多时候,面对超出自身认知能力的事物,人们秉承的是患者心态——迫切期望专家、权威的出现,一槌定音,药到病除。

于是重大公共事件,就一定会有人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某一段时间的“意见领袖”。人们热衷于从这个“意见领袖”口中,得到更多的“信息”。显然,张文宏医生,就成为了某种程度上,面对新冠疫情的“意见领袖”。

而进一步要被放大的是:这个意见领袖,在所处的议题上,是否专业?以及专业性,是否能等同于正确性?“患者心态”带给身为看客的我们,一面是仰赖和依仗“意见领袖”的建议,一面却又是极其地不信任,在谣言到来时忙不迭地跟从、扩散,要去推倒那些曾经塑造的“意见领袖”。

这里头作祟的,依然是“患者心态”。面对超出自身认知能力的事物,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倾向:相信那些与自身知识与价值体系相近的专家与观点,反对那些相悖的。亦即:我们喜欢为自己情绪和观点背书的专家,反对与自己看法相悖的专家。

说白了,专家是我们捍卫自己的工具。

所以部分网民对于“屁股”的关注,远超过了“脑袋”。他们热衷于臆测他人的发言动机,热衷于捍卫自己的“倾向”。所有与自己相悖的人,就要试图批倒批臭。

于是在缺少社会共识的情况下,公众人物说的话越多,引出的话题越多,后续讨论暴露出的分歧越多,那么“被推倒”的潜在危机就越大。尤其容易被片面截取言论,拿来进一步做文章。

早在张文宏医生进入微博的第一天,就有人提醒他:“以后您可能会看见很多莫名其妙的恶意。”

网友评论

(来源:网络)

或许,学会“听取”与“判断”,才是身为网民、越发参与到每一个公共事件里的我们,所急需的。

面对诸多的争议,我们理应去克服自身的局限性,去对信息、知识、事实进行提取、总结、概括,而非成为简单的情绪助燃剂。

在现实中,当我们遇见疑难杂症,都知道多换几家医院,将医生的诊断情况对比着看,交叉、判断、佐证,查询资料,听取意见。可是到了网上,为什么我们都犯懒了?

说到底,简单地用键盘敲几个字,比做如上工作轻松多了。亦即,吃瓜,当然比开垦、耕种、形成环境,容易多了。

赶走了医生,患者就不药自愈了吗?

大家是否还记得面对新冠最初的惶恐和茫然?在那个时候,张文宏医生的出现是令人欣慰的,他积累了资历,而时机也将他送到一个更高的知名层面。他的发言接地气而不失深度,不打官腔、平铺直叙,在非常的时刻,让人更愿聆听。这样的医生,愿意摘下口罩走到镜头前与我们交流,是我们的幸运。

假如张文宏不再说话,我们会失去什么?

我们会失去表达的空间,以及进一步模糊表达的尺度。

专家们在公开讨论时越发谨小慎微,一再自我审查,不小心就落入风口浪尖,于是他们变得更加谨慎、胆小甚至选择退场;而喷子们则无所顾忌,恶语相向、信口开河,风险指数却几乎没有;比这更令人难过的是,在网络上,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听取、去理性判断,而是用情绪去取代理智。

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连张文宏这样的人都沉默了,今后当面对重大的公共卫生事件时,还有多少人敢站出来说话呢?

赶走了医生,患者就不药自愈了吗?



科研资讯(站内): 张文宏 张文宏博士论文 张文宏怎么了 张文宏退网 张文宏博士论文 复旦回应 张文宏论文抄袭 张文宏简介 张文宏凌晨发文:关于防疫,我们该换思路了 张文宏论文 张文宏实验室

百度浏览   来源 : 腾讯医典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张文宏 张文宏博士论文 张文宏怎么了 张文宏退网 张文宏博士论文 复旦回应 张文宏论文抄袭 张文宏简介 张文宏凌晨发文:关于防疫,我们该换思路了 张文宏论文 张文宏实验室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2021年已获批上市的14个创新医疗..
  • 新冠特效药来了?全球首个口服抗..
  • 科学家首次揭示全生命周期代谢规..
  • 揪心!美籍华裔医生讲述:全世界..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