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8
8月18日,国自然放榜,每年都有这样的情况:有人提前知道自己项目的“生死”了;自然也有很多人很诧异,为何早就获悉了结果,哪里的来的渠道。有人言之凿凿,也有人各种听说;但作为申请人,在等待的这段时间内,更应冷静看待相关问题,下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认真的看完:
关于所谓结果获悉,其实很简单,渠道无外乎:
1.评审专家(本单位或友好专家关注)自然能知道一些情况,因为专家名单会在会评结束后公布。
2.非正式人员(往往兼聘人员等)因为有本单位的“任务”,而存在信息交流。
为何要讲这个?
一是因为大部分的朋友都是没有渠道的,所以很多人开始捣鼓出了“代码疑云”、“系统维护点”等等的说法。
二是希望大家保持正确心态。因为有些申请人可能直接亦或者通过某些渠道得到的答复,这些答复有些比较斩钉截铁,而更多的是:“没看到”、“没有消息”(单位)...... 而往往是没看到,没有消息等造成很多申请人的困扰,认为又是“名落孙山”;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表达其中有一部分确实是出于委婉表达(遗憾);但更多的则是实情,申请人要考虑到:1、专家的记忆力有限,因为等待学部专家公示的时候距离实际会评可能已经有几天的间隔;2、虽然在一个学科处,但不在一个分组;3、高强度的评审会(例如医学部两三天时间要搞定大规模的本子,投票速度非常快)节奏快;4、有些专家出于保密亦或者一定的考量,可能看到了也出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角度(毕竟这个来问,那个来问无形中也是浪费专家的时间与口舌;虽然概率很低,但万一有部分变化)进行婉拒;这样没看到或者不清楚这样的答复确实比较好。5、单位在放榜前没有消息很正常,应该说是大部分科管部门均是如此;有消息的上面已经给出了来源;没消息并不能评价单位好与差。【备注:笔者认为衡量单位好坏的依据应是在国自然管理的全流程(请注意,包括申请、立项、、变更、年度报告、结题)中表现。】
所以没见到,没消息不见得一定是坏消息。
但不管出于哪一种情况,这样的答复在申请人看来似乎就是一个答案,那就是失利;为此沮丧亦或者难受;但实际放榜时却仍然有部分人中标;这种情况下无端端的让自己的心情糟糕了好久。
讲这个内容不是让大家去问专家,而是想告诉大家,避免会后询问专家结果与否。一来是专家有专家的条例亦或者自己的原则,在未公开结果前这样并不符合专家的评审承诺/原则;二来有时候可能得不偿失,不能因为一句话没看到、不清楚答复让自己的心情无端变糟糕,一切应以实际放榜后自己申请系统内的结果为准。在国自然激烈竞争下,做申请布局的领先者比早知道结果个把月,实质上看来更有意义。
其实很多人都明白,甚至于一些道理大家都了解,但更多的是缺乏一个口径,能让自己焦虑不安的情绪得以安放。确实在面青地大致17%的平均资助率下,胜利的仅仅是一小部分,落选往往是常态。不管最终结果如何,科研照旧:文章还是照发,实验还是照做;牢记“锦上添花”需要打铁自身硬。所以加紧用好的成果来充实自己,让自己在科研的道路上走的更远一些。
如果本次结果遗憾,一定不能自暴自弃。真正的斗士是明明知道很难,但仍然有勇气去挑战;现实中总有这样的人,顽强奋斗。
确实,在国自然越发内卷的背景下,专家可以否定你的申请项目;但无法否认你坚韧申请的心。所以永不放弃;以正确的姿态面对专家评审意见至关重要。
那么什么是面对专家评议的正确姿态?
请注意,同行专家的意见不是一定对的,虽然国自然的结果无法因学术评价意见是无法申请复议;但仍没有必要奉行“专家一定是对的"这种想法。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面青地好的工作确实会因为个别专家的学术偏好、认知角度而遗憾;但好在国自然基金委在2020年设立原创探索计划,对于强原创的种子型探索研究给予了单独通道;为成为卓越自然基金寻找“种子”。
对于很多有原创力的申请,确实会因为个别同行评议专家的偏见而遗憾;亦如同论文投稿,因编辑的主观倾向而有分歧,这是客观存在,无法避免,正如凡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申请人要学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好的建议要积极响应完善,而负面的意见则作为自己的警醒。
警醒之余,如何切实做到“无则加勉”(请注意,下面内容仅针对的通讯评审意见中有大部分较好意见,但个别负面意见的情况;不包含全负面意见情况)?
不管如何,申请人都不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意见有偏颇,但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教训;要反思如何坚持自己观点的同时,下一次让专家更好的理解?这就是你应该强化的能力;评审很多时候的主观偏差不一定是学术偏差(如有“学术仇见“,请牢记务必在申请系统中使用专家回避功能,这个是国自然条例给予你的正当权利,该回避就回避,专家并不知悉,仅为计算机获取),而往往是理解偏差;申请书高质撰写不单是一个好的科研思路,更需要优质的表达逻辑呈现,让专家更好的理解应该是你无则加勉的重中之重。
官方正式查询:1.官方发布相关通知;2.出现该通知稍晚即可查询及系统中的反馈,自从全文反馈这个功能上线后,相较以往的发邮件更有时间保障优势。
同样今年部分学科进行“RCC”的将会在评审意见反馈中进行评价;这部分的申请人不妨积极的参与到这项工程中,因为这对于提高评审质量非常有用;届时及时查看系统内的相关说明。
百度浏览 来源 : 火行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