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研究

起底SCI论文:那些年的困惑、跟风和创新

临床研究

2021-08-19      

2181 0

2020年2月20日教育部、科技部发布《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l至上]提出明确要求,要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净化高校学术风气。在规范SCl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时规定,不把SCI论文相关指标作为职称(职务)评聘和人员聘用的依据和条件,并扭转对个人和院系考核奖励的功利化倾向。

SCl 论文是被SCl(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发表SCI论文的多少和论文被引用率的高低,是国际上通用的评价基础研究成果水平的标准。是招聘、提升、考核、评奖的重要指标。在世界著名刊物如Nature和Science 上发表一篇重要文章,对于某一学科而言,其意义不亚于在国际体育比赛中取得一块金牌。

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人员,你要想晋升职称,看你SCl;你要想提高工资待遇,看你SCI;你要想得到名誉地位,看你SCl。雨管SCI实际效果怎么样,拥有他(或她),不敢说使你发红,最起码让您在科研圈内有点底气,SCl事实上成了科研江湖的指挥棒,那些骂SCI是搅屎棍的,不是没有从中得到好处,就是发不出文章,人家牢骚几句还不行吗?但撼动SCI的地位,可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通知一出引起众多科研人员的热议,事关[饭碗]和营生,当然值得细查。

论文有错吗?不发表论文如何表达思想、传递知识?错在舍本逐末,不关注论文的内容和作用,却把注意力放在论文篇数、字数和影响因子上,形成围绕论文做算术的歪风。

实际上,SCI数据库里面的论文,质量也是参差不齐,与中文、俄文、日文、法文、德文等期刊的论文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如果某一中文期刊,在国内和国际都得到学界认可,此刊改为英文期刊,一年半载的就成为SCI收录期刊了。

但我们不能对期刊说[你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了],因为刊物的风格未变,编辑和投稿人群体也相对固定,只是刊物语言由中文变成英文而已。SCl在国内通吃,被奉为白天鹅,是中国人给惯出来的,如果一个人喜欢仰视,就是看不到白天鹅,也容易产生幻听——耳边总有清脆的鹅叫,鹅声伴我去战斗。

SCl的论文之惑

1980年代,南京大学发起SCl论文评价标准,进入90年代有意或无意地被推广到大江南北,30年后的今天SCI论文相关指标,几乎要贴到长城内外的墙砖上了。

进入新世纪,我国SCI论文数量高歌猛进,从2000年发表3万余篇,到2019年高达52万多篇,总数猛增17倍多,占世界SCI论文比重从3%上升到22%,而且总数已达排名第一的美国论文数量的80%。照此势头发展下去,SCI论文数量超越美国只是时间问题。这只能说明我们是科研大国,距离科研强国远着呢,在类似光刻机、芯片等卡脖子的关键技术领域没有实质性突破之前,发表多少论文也证明不了我们是科研强国。再不对SCI降温,可能会让人贻笑大方。咱们还是看看发论文的原本目的是什么。发表论文的目的是为了交流,但科研的目的不是交流,而是运用,用在生活和生产的技术方面,许多专业技术成果甚至不需要交流,直接被应用。交流仅仅是科研的一个中间产物,SCI论文只是科研成果用于交流的一部分,科研成果的核心技术不一定拿出来交流发表,至于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等,其价值要远远超过发表论文本身。

与SCl论文并列的还有中文期刊论文,尽管其影响力有限,但谁能否定中文期刊论文对国计民生的贡献?创新程度高的、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SCI论文总会得到认可和尊重,如果SCI论文水分太多,谈不上学理价值和应用贡献,当然就是可有可无了。实际上,论文就是一段科研工作的总结,把论文当成科研的目的,显然是本未倒置了。

遗憾的是,目前发表论文已成为一般科教人员可以依靠自己的辛苦劳动去得到发挥空间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最公平的成长平台,就像一般家庭的考生看待高考一样,尽管诟病多多,但对平民子女来说,高考是最公正的选拔考试。发表论文成为教学、科研人员内心的种子,等待外部阳光普照,土壤和温度适宜,种子就要发芽,期待成为一捧新绿。如此这般,今天的科研氛围容易误导年轻的研究生和大学生,使他们为论文而论文,以为搞科研就是以论文为标准,做科研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表论文,科研成果就是发论文。这样,我们在不断进步的SCl和ESI排名中心满意足,好像收获颇丰。可沿此路走下去,长此以往,卡脖子技术没法攻破,工程难题无限期搁浅,国家的科技实力难以有效提升。现在回头看看,18世纪以来,沉淀下来的经典论文,大都是出于大学者之手,论文是他们科学直觉和感悟的率性表达,少有为评审、为稻粮而写论文的。我国正在进入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发展时期,希望少些挠痒痒的轻喜剧似的论文,而多些原创的震撼心灵的上乘精品。

有人讲:[论文就是鸦片,不发难受,发了也就一时半刻的兴奋,过后是空虚],能感到空虚,证明他的良知还在。不管SCl作为得利者的红颜,还是失意者的祸水,其实SCI最终影响的是国家科技进步。SCl论文在有些领域容易发表,但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的确有难度,某些领域的SCI论文代表着本专业研究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所以,对SCI 论文要辩证地看,根据具体情况逐步完善提高,建立更加客观、公正的论文评价制度。

教育部、科技部为SCI专门发文了,就管用吗?这还真不好说。2019年我们提出了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好像作用没有原初预计的那样大,因为四唯的巨大惯性在哪里。在没有找到可靠的代替SCI评价之前,奢望SCl的影子早日飘去,有点不大现实。

举个例子,老张先生这些年就按SCI标准设计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官方如今要淡化SCl的作用,老张肯定不爽;不曾发一文的隔壁老王倒是心花怒放,等着看老张的笑话,想趁机获利。但邻居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就是不用SCI标准,也不能便宜了隔壁老王,他是什么人,大家都知道啊,怎么也不能成全不做事的人吧。

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的《意见》,对破除论文SCI崇拜提出基本要求:规范各类评价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取消直接依据SCI论文相关指标对个人和院系的奖励,不得将SCI论文作为人员聘用的前置条件,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其实《意见》直击院校滥用SCI论文相关指标的要害,就看基层能否执行到位。

SCl的跟风之害

SCl崇拜的危害之一就是搞跟风研究,拼命抢发论文。既然SCl能呼风唤雨,谁还想干别的?脱离SCI中心,另辟蹊径肯定是事半功倍,还要冒一定风险,那是死胡同,只有SCI才是康庄大道。于是如何快发SCI、多发SCl成为科研圈子的热点。

如果宽泛地看,跟风是科研的常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就包括跟风的意思。了解巨人曾经尝试过的方法、遇到的困惑以及至今巨人未解的难题,在巨人研究的基础上,争取获得突破,这是积极的跟风,能产生原创成果、取得突破性进展。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跟风光导纤维,尝试将光导纤维损耗降低之后可以用于通信,取得成功。高锟的跟风是依托巨人的肩膀,又超越巨人,解决了巨人没有弄明白、没能解决的重大问题。让人心寒的是,由于SCl至上的论文导向,使国内很多研究人员在重复、模仿巨人的工作,做短平快的包装式研究,达到快发、多发论文的目的,这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明显是站在巨人的脚面上。最让人担心的是,中国式的跟风是跟屁股,不是跟巨人的屁股,而是跟SCI的屁股;不是冲到SCl热点的前面做研究,而是为发论文讨SCl之好。如果SCI的热点方向对了,跟风还好说,但是如果SCI本身的探索方向热闹一阵后,向左转或向右转了,你也跟着转了。SCl至上导致的跟风,其贻害就在于使研究人员丧失了坚定的探索方向,跟在国外的屁股后面转。

我们中国从来不缺聪明人,大约十几年前,国内不少高校看到材料和化学学科的SCl论文相对好发,且影响因子很高,所以急忙开设材料化学类专业和学科。尽管这两个学科SCI论文的水分路人皆知,但影响因子和论文数量都不低,而且投稿到发表的周期较短。经过10余年的努力,中国在这两个学科发表的SCI论文,比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而实际材料应用和创新方面,我们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这样搞法已经害人不浅了,这还不算完,近年欧美发达国家对材料和化学学科的经费进行压缩,使我大量留学人员转身回国,这些海归以SCI金身,占用其他学科的资源不知愧疚,还认为是理所当然。不练内功而追求SCl论文,造成专业科研的虚假繁荣,真是此地无人三百两。

国家级学科都围绕SCI论文转悠,下必效焉,活跃的科研个体们就开始琢磨怎样快发SCl的秘籍了,套路肯定是如出一辙,还是跟风。跟风,跟风,跟上SCI的套路,你就能疯,疯快,疯赚。跟风成为时尚,那研究的难度就大幅降低了。例如,老外发现了一种屏蔽程控交换机电磁干扰的方法,咱就用此方法来研究屏蔽变电站、汽车点火系统、显示面板、手机等电磁干扰的方法,反正需要屏蔽电磁的地方数不胜数;别人研究了电缆的电磁屏蔽,咱就研究集成电路的电磁屏蔽。反正有电流的地方都有电磁问题,如此普遍的排列组合下去,还愁没有研究目标?可做的事情多去了。于是精彩的游戏上演了,方法依旧是老外的那个方法,或许稍微做一点文字改变,或许换一种导电材料,就可以堂而皇之写出新的SCl论文。如此炮制,不必有大的变通,逐渐形成SCl产业的流水线。不要追问这种SCl论文的价值,因为SCl导向是集体不要脸。

从投入产出和生命周期上为SCl产业的跟风式研究算总账,肯定是亏本生意。因为购买仪器设备、试验药品,进行试验测试等,都要花钱的,就是发SCI文章,有的也收版面费的。不是孔方兄残忍,而是SCl的追寻者贪婪,花钱、耗精力去证明别人验证过的东西,不是某君有多高尚,或者有多傻,还是奖金、职称、级别等实实在在的东西值得他这样做。要谈对人类知识积累和技术进步的贡献,国内大多数SCI论文就是负贡献,为增加SCl论文数量而开展的研究,不但消耗有形无形的资源,还败坏了社会风气,不如把这部分钱直接用于沙漠绿化,不破坏自然还改造环境,多好!

科学研究的目标是探索自然规律,通过技术研发造福人类,但跟风研究完全偏离了科学研究的初心,放在历史的长波段观察,危害不浅。我国在1950年代有汤非凡的沙眼衣原体成果,60年代有陈中伟的断肢再植,70年代推出了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和屠呦呦的青蒿素,就是在80年代早期还有王振义的全反式维甲酸为我们撑门面。但自从SCl在80年代后期登堂入室以来,有世界意义的重大成果还真数不上来,真打脸啊。

SCI的创新之殇

也许近三、四十年缺乏重大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是世界性的。当下全球流行的功利当头的科研评价体制,在相当程度上扼杀了有重大科技突破可能的薪火,使顶尖的科研人员没有机会做出不可预测的重大发现,没人在意你那点微亮,不担心你成为鬼火就不错了。按照布拉本教授的看法,是1970年代引入对研究建议的审查导致缺乏重大科学发现。他评论说,最激进的想法不太可能获得资助,因为在被证实之前很难打动同行。[大约在1970年之前,科学家们相对自由地随心所欲地做事,但是新的规则几乎使继任者(对于20世纪的伟大科学家)不可能做出发现,来促进21世纪的经济增长和繁荣。」

原来这是世界性的悲催,那SCl至上对我们的影响也就见怪不怪了,但布拉本讲的是划时代的重大科学发现呀!不管SCl至上还是至下,我们与世界先进科技的差距还要正视,自己的日子还要靠自己才能过好。

平心而论,对中国科研走向世界,SCl是有贡献的,在多数人研究水平较低的时候,用发表SCI论文刺激一下,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提高国家的整体研究水平。而且采用SCl标准,打破了当时的科研特权阶层,并对改变学术歧视现象有积极作用。最起码发表SCI论文能使科研人员得到一定的利益,个人真正从容的选择都是在立身稳定后作出的,在温饱解决后,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搞科研,带着兴趣的科研工作就能持久,就有希望出成果。令人遗憾的是,SCI至上营造了学术特权,对研究机构的繁琐评估和人才帽子的优先待遇,使部分单位和部分人乐此不彼,而且各个单位有过之而无不及,争先恐后地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争利益。根源在哪?我们不能忘了农民文化对庙堂和江湖都有影响,有时候还占主导。当然查三代以前,我们绝大多数是农民出身。更让人不解的是,时过境迁,当年帮助消除中国科研特权的先锋SCl,又摇身一变成为科研特权的护身符,[只看广告不看疗效]了,这又过于幽默了。

本来,科技管理是为科研人员提供基本保障,为他们理顺各种关系,促使他们安心进行科学研究。而我国的社会文化因素对科研管理的支撑有限,科学精神不足、科学积累匮乏,必然限制了科技创新。我国的科技管理实际上还停留在在[管人]阶段,而且是在死乞白赖地要[管住人],远非[管理]服务的品格。原本指望SCI论文标准能发挥一定的科研管理作用,但已经事与愿违,我们不得不先治理SCI之乱。

事实是上,SCI论文导致的科研人员生存压力过大,其创新能力必然下降,SCI每天在用不断增值的利息麻痹科研人员最好的创意。SCl就是展示科研人员的思想和成果的一个窗口,就像农贸集市的个体摊位,你家一只鸡,我家一只鸭地展示,希望得到买主。我的一大家子人指望我卖出东西吃饭呢!我的SCl论文点数,不只是关系到个人考评,还关系的研究室(教研室)、学科、学校的考核和排名,没有SCI点数,心中千万句的[诗与远方]也抵不上我失落的一句[卧槽]。科研创新需要的是[科学家内心对科学发现的期盼和对技术卓越追求」的内在压力,但现实是,来自外部环境的生存压力比内在压力大多了。不合理的科研资助体系导致过度的科研经费竞争,致使科研人员很难静心从业。创新思想来自静心深思,创新灵感也需要宽松环境。创新能力最旺盛的青年学者们被住房、孩子上学、父母养老等现实问题折磨的焦头烂额时,他还能有多少创新潜力?

SCl 论文形成了[跟风」、[模仿]型研究风气,而是否[原创]成为新时代科研的标尺。但使用评价基础科学研究的指标去评价其他如工程技术领域的研究,就阻碍这些领域的发展,比如应用型的工作,很多横向项目就是不需要创新。尤其是企业委托的项目,一般都不需要未经检验的新技术新思想,而是用成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他们强调的是管用、可靠。那么需要就迫切建立客观、公正、科学的分类评价方法。淡化SCI的作用是好事,但让人担心的不是破,而是立,目前需要有一个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价机制。作为人情大国,没有可行的评价机制,就容易走向反面。

不管是怎样看待SCI的论文之惑、跟风之害与创新之殇,现在科研评价中的各种问题实质上都是利益问题,就是不能把科研人员的待遇真正提高到衣食无忧的水平,也要保证解决他们的寒窑和温饱,这才是治本之路。只要不当的考核指标和经济利益脱钩,科研就能回归其本真状态,才会有效培养科研人员的职业情怀,才能有真正的创新。



科研资讯(站内): sci谜案集 sci期刊 sci论文 sci谜案集第五部 sci是什么意思 sci-hub sci谜案集小说未删减版 sci谜案集小说 sci论文是什么级别 science

百度浏览   来源 : 知乎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sci谜案集 sci期刊 sci论文 sci谜案集第五部 sci是什么意思 sci-hub sci谜案集小说未删减版 sci谜案集小说 sci论文是什么级别 science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开启“第二人生”
  • 国自然的这些内容要正确看待..
  • 2021国自然平均资助率16.8%,面..
  • 医微客致全国医务工作者的慰问信..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