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医学

1000万中国人大脑里有块“橡皮擦”!只能束手无策?

临床医学

2021-09-22      

1673 0

有种疾病,早在1906年就已为人类认识,但其病因迄今尚未完全阐明。

它的名字,我们并不陌生——阿尔茨海默病。

今年的9月21日是第28个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这个纪念日的设定是为了让人类加强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认识,并对阿尔兹海默病患者投之以关注。

数据显示,每隔3秒,全世界就会多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由于对个人、家庭以及健康护理系统的影响,它已成为全球医疗界最大的挑战之一。

于医学,从病因探寻到药物研制、疾病诊断,这条治愈之路绝非坦途;于公众,我们对疾病的认知仍存在误解。

1

我们远未做好准备

中国发展基金会2020年 6 月的《中国发展报告 2020》指出:预计至 2022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人群将占全国总人口约七分之一,中国步入老龄化社会。与老龄化密切相关的疾病近年于是受到了广泛关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即是当中最典型例子。

与老龄化密切相关的疾病近年受到了广泛关注,阿尔茨海默病即是当中最典型例子。图| IC photo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大脑神经细胞受损导致的慢性疾病,患病时间可持续数年至数十年。发病初期典型表现是记忆力减退,尤其无法回忆近期发生的事件或对话。由于神经细胞损伤将继续加重,记忆力以外认知功能,以及行为、精神都将受到影响,最终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阿尔茨海默病俗称“老年痴呆症”,顾名思义,其发病风险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64 岁人群仅 0.5% 患有阿尔茨海默病,但 95 岁及以上老人近一半都成了患者。

据 2019 年统计数据,我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总数已约一千万人,相当于全球发达国家患者数量总和,是全世界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如果我国老龄化趋势和各类疾病危险因素得不到有效控制,预计 2050 年患者总数将接近三千万。这些患者的医疗、看护成本,以及因劳动力丧失产生的经济损失,必然成为社会的沉重负担。

威胁迫在眉睫,但我们远未做好准备。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ADI)2019年调查了全球包括中国在内的 155 个国家共 7 万名受试者,竟发现每 3 个人中有 2 个人认为阿尔茨海默病不是疾病,而是老龄化的正常结果;即使接受过正规医学教育的医疗工作者,仍有近三分之二抱持类似观点。无法充分认识阿尔茨海默病的严峻挑战,其实同样妨碍着我们的疾病预防、治疗、看护工作。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为此,将刚过去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关注月(World Alzheimer's Month)主题设为“让我们谈谈痴呆”(Let's Talk about Dementia),呼吁全球各界人士共同关注痴呆最主要原因阿尔茨海默病,并积极消除社会大众对“痴呆”状态的错误认知。

【注:痴呆(dementia)是对一系列临床症状、表现的描述,可能由各种病因导致,如额颞叶痴呆、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等。阿尔茨海默病是引起“痴呆”最常见的病因,在我国俗称“老年性痴呆”。】

2

病因探寻绝非坦途

英国媒体《经济学人》曾发表专门文章《痴呆治愈探寻之路非坦途》(The search for a cure for dementia is not going well),深入浅出地梳理、展望了阿尔茨海默病当前最受关注的几个方面。

文章从新冠肺炎疫情对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影响切入主题:

“尽管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已有数十年,但仍未找到其疫苗或治愈方法。有人担忧新冠病毒危机正在(并将继续)挤占用于痴呆研究的经济、科学资源。疫情当下,相关研究无论如何都已遭遇困难,因为临床试验难以顺利进行。”

我们本来对阿尔茨海默病就知之甚少,正常的研究、诊治活动停滞更是雪上加霜。针对特定疾病研究开发治疗药物,通常离不开对其发病机制有一定了解。但隐藏在阿尔茨海默病背后的病因机制,我们几乎一无所知,只有数套尚未证实的假设理论。

依据最充分的理论是“淀粉样蛋白假说”(amyloid hypothesis),认为一种名为“淀粉样蛋白”的蛋白质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罪魁祸首。异常淀粉样蛋白在大脑内生成,相互黏附结合,聚集成体积较大的蛋白质纤维,再无序地交织一团,形成体积更大的蛋白质斑块。其中一些聚集物会干扰神经细胞的正常活动、功能,引发神经系统损伤,最终发生阿尔茨海默病。

淀粉样蛋白假说和在研药物。来源:Nature

自上世纪 80 年代提出淀粉样蛋白假说,至今积累了大量科学观察、试验数据。以动物实验、遗传倾向为主的有力证据,帮助该理论脱颖而出,成为阿尔茨海默病当前的主流机制假说。然而它尚不完善,学术界因此存在不同声音;其他如“tau 蛋白假说”“神经炎症假说”“感染假说”等,各有拥趸。

另一方面,大脑所属的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最神秘的领域。它与人体其他系统之间,有一道坚实的物理屏障(称为“血脑屏障”),将两侧隔绝开来——中枢神经系统的绝大多数物质无法进入人体其他系统,反之,人体其他系统的绝大多数物质也无法进入中枢神经系统,难以找到高效的中枢神经系统研究途径。

机制不明确,发病部位不易深入,都注定阿尔茨海默病治愈方法的探寻之路不会平坦。

3

敢问药在何方?

本世纪以来的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究开发史,不啻是一部制药业血泪史。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所属 Lou Ruvo 脑健康中心位于拉斯维加斯。该中心 Jeff Cummings 医生 2014 年曾在论文里统计了 2002 年至 2012 年间所有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临床试验,结论是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研究失败率高达 99.6%。”

全球市场现有四款阿尔茨海默病药物,均是所谓“对症疗法”——它们可以短期内控制或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却无法影响病因,无力延缓疾病本身进展。患者服用这类药物,病情只能在一段时间内好转,但由于疾病本身仍在加重,进展至一定程度临床表现终将恶化。

 数据显示,每隔3秒,全世界就会多一位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图|图虫创意

相对“对症疗法”,科学家提出“疾病修饰疗法”(disease modifying treatment)概念。这类药物能够直接干预疾病本身进展:或延缓、或暂停,理想状态下甚至逆转。以淀粉样蛋白假说为基础研制的药物,被认为作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属于疾病修饰疗法范畴,是近年新药研究无可争议的热点。

无奈的是,从本世纪初的淀粉样蛋白疫苗开始,无论小分子化学药物或大分子生物药物,无论针对淀粉样蛋白假说上下游的哪个关键环节,所有药物研究均以失败告终。无数跨国制药巨头心灰意冷,宣布退出;还有一些坚持不懈,终于看到一缕隐约的曙光。

2019 年 3 月,美国制药企业渤健(Biogen)与日本制药企业卫材(Eisai)宣布,终止两项轻度认知功能受损(MCI)或早期阿尔茨海默病人群的临床试验。这两项试验正在研究的药物是 aducanumab,即另一种抗淀粉样蛋白药物。但到了2019年 10 月,渤健经过重新分析试验数据,发现药物对部分病例有效——“患者……通过诸如记忆、定向、语言等认知和功能评估,观察到显著获益。”该公司目前已向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递交了药物上市申请。

如果 aducanumab 成功获得批准上市,将成为阿尔茨海默病第一款疾病修饰治疗用药。

2019年底,我国批准了一款名为“甘露特钠胶囊”的新药上市,治疗轻至中度阿尔茨海默病。其主要成分提取自海藻,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绿谷制药历经二十余年联合研制成功,是国内首款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阿尔茨海默病原创新药,同时成为全球 17 年来获批上市的第一款阿尔茨海默病新药。

然而,甘露特钠胶囊最主要的临床试验,其设计无法确实反映医学界当前对阿尔茨海默病的理解,国内外都有质疑声。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因此作出仅批准其“有条件”上市的决定,要求企业接下来几年继续收集更严谨的试验数据,进一步证明甘露特钠胶囊的有效性、安全性。此外,绿谷制药正在紧锣密鼓准备国际临床试验,争取让中国新药尽早走出国门。

4

寻找诊断标志物

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亦非易事。

老年人出现认知功能损伤,其实未必阿尔茨海默病一种原因,还有额颞叶痴呆、路易体痴呆等多种可能性。单纯评估患者认知功能,无法准确鉴别这些疾病,需要联合与疾病过程密切相关的客观指标(或“标志物”)才能诊断。目前,世界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志物,就是测定大脑内两种疾病相关蛋白质的浓度:淀粉样蛋白和 tau 蛋白。

“(测定这两种蛋白质)需要进行腰椎穿刺(在脊柱较低位置插入一根穿刺针),或影像学检查,通常是一次磁共振成像(MRI)扫描,测量大脑体积,外加一次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扫描,测定淀粉样蛋白的沉积情况。”

腰椎穿刺虽是临床常见操作,但对患者造成创伤及潜在并发症,接受度往往不如影像学检查。国内也尚未批准相应的标准化检验方法上市,诊断可信度大打折扣。

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PET)技术通过接受放射性信号生成图像,历史较短,却因为独特机制广泛用于观察机体功能状况。但这类设备价格昂贵,在我国主要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且单次扫描价格远较腰椎穿刺检验昂贵。

PET 检查需要患者事先注射放射性物质(称为“示踪剂”),与脑内淀粉样蛋白或 tau 蛋白结合后,检查设备才能捕捉到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与腰椎穿刺检验方法相似,国际上已批准的三种淀粉样蛋白和一种 tau 蛋白示踪剂,国内无一上市。国内部分医院持有示踪剂生产资质,质量标准却难以统一,不同医院诊断结果可能截然不同。

国内开展淀粉样蛋白 PET 检测工作的先行者,当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锦明教授、贾建军教授团队,2005 至 2018 年间,该团队完成超过 1500 例患者扫描,积累了大量临床应用经验,并建立起示踪剂制备、PET 成像、结果解读的标准化流程。相信国内其他有志于阿尔茨海默病诊治的 PET 中心可从中借鉴不少经验。

现有手段的种种不足,促使我们继续寻找更简便、廉价的诊断标志物。

临床常见的血液化验,同为有创检查,却采集方便,对医疗人员、设施要求较低,结果易于解读,是阿尔茨海默病诊断标志物最理想的探索方向。2020年 6 月的阿尔茨海默病联盟年度会议上,与会者对一种检验方法寄予希望,或许能够区分阿尔茨海默病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并在症状出现前数年识别高风险个体。这种检验方法测定某种 tau 蛋白 p-tau217,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准确率达到 96%。

这方面国内医学研究者同样正不懈努力。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2020年 8 月发表论文,提出检测血液多种蛋白质浓度,有望在认知受损出现前 5—7 年预测阿尔茨海默病,准确率近 90%。探索标志物的经历,其实也是从不同角度观察疾病发病机制或过程的尝试,可以帮助我们加深疾病认识、理解。

5

新角度带来新方向

血液、影像学等都是医学的传统标志物,得益于数字技术突飞猛进,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近年方兴未艾。这为我们观察疾病带来全新角度,以及全新的研究方向:与疾病状况相关的“数字化标志物”

 阿尔茨海默病是可以预防或延缓发生的。图|图虫创意

数据研究应该可以探索更广泛的联系,不同身体状况、行为与晚年痴呆发病的联系。即使没有人工智能(AI)技术,科学家也可以从个人用词找出痴呆痕迹。爱尔兰小说家艾丽丝·默多克(Iris Murdoch)写最后一本小说的时候,阿尔茨海默病愈加严重,结果那本小说相比之前作品,词汇更有限,语言更简单。医生还分析了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的公开演讲,发现他 1994 年被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前数年,说话方式里已经出现了疾病征象。

《经济学人》提到的另一个例子,是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导航应用。感知空间能力和方向感受损,是阿尔茨海默病较常见的早期表现。追踪用户如何操作导航应用,可能有助于早期识别认知受损情况。国内许多互联网企业都对医疗事业兴趣浓厚,或许不久的将来会找到一些其他线索。当然,广泛收集用户数据,尤其疾病敏感数据同时,如何保护用户隐私,是这些企业不得不面对的伦理难题。

苹果公司也是疾病数字化标志物的积极开拓者。它与美国制药企业合作,收集、分析了 113 名受试者使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如手表)3 个月的大量数据,证实这些数据确实可能有助于早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瑞士制药企业罗氏则建立了数字化标志物平台“Floodlight”,用于监测神经系统疾病多发性硬化,加深疾病了解同时,最终目标仍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6

只能束手无策?

阿尔茨海默病缺乏有效治疗手段,不意味着我们只能放任疾病肆意妄为——阿尔茨海默病是可以预防或延缓发生的。

2020年 6 月的阿尔茨海默病联盟会议,发表了另一项研究结果,估计大约 40% 的痴呆病例,可能通过控制 12 项危险因素预防或延缓发生。其中 9 项危险因素早已明确,包括吸烟、高血压、肥胖、耳聋、低教育水平、糖尿病等;另 3 项为本研究新发现,为过量饮酒、中年时头部外伤,以及老年时接触空气污染。

2020年再早些时候,上海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刊物《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精神病学杂志》发表论文,回顾分析了近 400 项临床试验数据,总结出 19 条阿尔茨海默病预防建议。这是迄今为止,在现代医学最佳临床证据指导临床决策理念下,最大规模的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临床试验数据汇总研究,意义重大。

这 19 条预防建议分为生活方式、基础疾病、其他三类,不少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健康生活方式”:

l 生活方式

65 岁以下成人应通过合理均衡体育锻炼、饮食摄入等方法维持体重或减重,体重指数(BMI,体重除以身高平方)目标为 18.5 至 24.9 公斤每平方米。

65 岁以上成人不宜过于消瘦。

65 岁以上成人如果出现体重降低趋势,应严密监测认知功能状况。

所有人,尤其 65 岁及以上人群,均应长期规律体育锻炼。

应鼓励参与有益认知的活动,如阅读、棋类运动。

不抽烟,或远离抽烟环境;抽烟者应接受行为管理或专门戒烟项目戒烟,根据实际需求也可合并临床咨询、尼古丁替代或其他药物治疗。

确保充足高质量睡眠;如果有睡眠障碍,应咨询医生或接受治疗。

l 基础疾病

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糖尿病患者应严密监测认知功能状况。

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脑血管功能;必要时可服用药物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脑供血不足,及其他脑血管疾病;卒中(尤其脑微出血)患者应留意认知功能改变,根据实际需求采取其它措施保护认知功能。

避免头部外伤。

晚年仍应保持健康和强壮;身体日益虚弱患者应特别注意认知功能。

65 岁以下人群应采取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病。

直立性低血压患者应严密监测认知功能。

维护精神卫生,出现抑郁症状患者应密切留意认知功能状况。

维护心血管健康状态,使用药物治疗心房颤动。

放松心情,减少日常压力。

l 其他

年轻时尽可能接受教育。

定期测定血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高半胱氨酸血症患者应服用维生素 B 或叶酸治疗,并重点随访认知功能。

通过饮食或保健品摄入维生素 C 可能有助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逐渐遗忘他们的经历、性格、与周围人的牵绊,最终变得不再是原来的他们,这为患者家庭带来巨大痛楚。在阿尔茨海默病不容忽视的今天,尽管缺少有效治疗方法,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采取健康生活方式,积极管理自身基础疾病,是我们抵御阿尔茨海默病最有力的手段。

参考资料:

1.《报告:中国将在2022年左右进入老龄社会 应科学应对》| 第一财经.2020.06.19

2.世界卫生组织(WHO)《中国老龄化与健康国家评估报告》

3.《5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他们失去的都是人生》| 新京报.2019.11.18

4. The search for a cure for dementia is not going well | The Economist.2020.08.27

5.World Alzheimer Report 2019: Attitudes to dementia |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6.Evidation, Apple and Eli Lilly's digital Alzheimer's biomarkers|Conor Hale.2019.10.21



科研资讯(站内):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早期会有哪些症状 阿尔茨海默症读音 阿尔茨海默症症状表现 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方法 阿尔茨海默症早期怎么治疗 阿尔茨海默症吃什么药效果好吃 阿尔茨海默症能活多长时间 阿尔茨海默症能治愈吗 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

百度浏览   来源 : 瞭望智库 Klaith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阿尔茨海默症 阿尔茨海默症早期会有哪些症状 阿尔茨海默症读音 阿尔茨海默症症状表现 阿尔茨海默症治疗方法 阿尔茨海默症早期怎么治疗 阿尔茨海默症吃什么药效果好吃 阿尔茨海默症能活多长时间 阿尔茨海默症能治愈吗 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NEJM权威综述:咖啡和健康..
  • 这样跑步伤膝又粗腿!
  • 中科院杰青教授被撤稿17篇SCI论..
  • 医学五大系统之最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