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医学科普

警惕“蘑力诱惑”,剧毒!别乱采摘

医学科普

2022-07-14      

983 0

盛夏时节,进山纳凉是最佳的选择。漫步清幽的丛林,山泉淙淙,林中惊鸟,山花烂漫,野草芳香,禁不住要童心大发,哼唱着“采蘑菇的小姑娘……”重拾一番野趣。

不过,临床医生提醒,夏季是蘑菇的多产季节,很多野蘑菇有剧毒,就在我们身边,而且和平时可以食用的蘑菇非常相似,难以辨识,一旦食用有致命的危险。

因此,对于不认识、没吃过的蘑菇千万不要尝试食用! 

致命的诱惑

毒蘑菇中毒临床诊断名词称“毒蕈中毒”,毒蘑菇种类多达100多种,外观上与食用蘑菇非常相似。

野生毒蘑菇大多生长在山区,颜色和形状很美,人们往往经不住自然界这些美丽的“诱惑”,采集而食之发生中毒,毒素损害心、肝、肾及神经系统,中毒后没有特效解毒药,死亡率极高。因此希望大家高度重视。

认清有毒蘑菇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 毒蘑菇当然不只童谣中的这一种,实际上,我国野生蘑菇种类众多,毒蘑菇、含剧毒的蘑菇也很多.

常见的有毒蘑菇集中在鹅膏菌科、红菇科、白磨科、牛肝菌科、丝膜菌科、蘑菇科等。

毒蘑菇往往有以下特点:

生长地带:有毒的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而鹅膏、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可能生长在松林等干净的地方。

颜色:有毒蘑菇颜色鲜艳,有红、绿、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但是仅凭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

灰花纹鹅膏(剧毒)

形状:毒蘑菇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盖厚实,菌柄上有菌轮,柄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柄,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后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有不少毒蘑菇“受伤”后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

需要注意的是,因蘑菇种类繁多,民间有各种毒蘑菇的鉴别方法,但这些方法不可靠、不可信。最有效的鉴别毒蘑菇的方法是形态学鉴定,但这种鉴定方法难以掌握。

所以,预防毒蘑菇中毒最有效的方法是不要自行采摘、购买和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蘑菇。

蘑菇中毒潜伏期长短不一,少数人中毒后症状容易迅速恶化,一旦进食可疑有毒蘑菇或出现症状要及时到医院诊治。

毒蘑菇有剧毒

毒蘑菇常见毒素有毒蕈碱(产生毒蕈碱样症状,出现出汗、气道分泌物增多、肺部湿罗音等)、毒蕈肽、胍啶、蘑菇酸、光盖伞毒、蟾蜍毒等。一种毒蕈可含有多种毒素;而一种毒素也可以存在于多种毒蕈之中。

中毒后会出现幻觉

毒蘑菇中毒可有上吐下泻、皮炎、出现幻觉、肾功能衰竭,甚至突然昏死等症状。 

胃肠炎型:潜伏期短,食用后十分钟到数小时内发病,出现剧烈呕吐、腹泻并伴有腹痛,腹痛呈阵发绞痛性质,可解水样便;严重者可吐血、脱水、昏迷。但很少出现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和死亡。该症状较为普遍,病程短,恢复快,预后相对好。多见毒蕈碱毒素中毒。

神经精神型:神志不清、手舞足蹈、痉挛、流口水、突然发笑、进入兴奋状态,手指颤抖、幻听幻视,严重的会发生抽搐、谵妄、昏迷等。光盖伞毒、蟾蜍毒所致,很少发生死亡。

溶血型:潜伏期长,可达6小时或数天。先有胃肠道症状,后发生急性贫血、黄疸、腰痛、血红蛋白尿、肝肾肿大甚至尿毒症等。严重患者伴神经系统抑制症状,对症治疗后5至10天可恢复。

中毒性肝炎型:潜伏期较长,一般6小时以上,急性恶心呕吐,1至2天后假愈,后病情突然变化,出血黄疸、肝肿大、转氨酶升高、心率快等急性肝炎或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也可合并神经精神症状。严重者会突然昏迷死亡,病死率可达50%至90%。

呼吸循环衰竭型:主要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呼吸麻痹、中毒性心肌炎,病死率较高。

光过敏性皮炎型:潜伏期1至2天,表现为日光过敏,阳光照射部位出现皮炎,如嘴唇肿胀外翻、面部和手臂红肿、针刺样疼痛、灼烧样疼痛,可持续数天。

误食毒蘑菇,学会自救

呼叫120:立即呼叫120,并保留毒蘑菇样品或图片供救治参考。

催吐: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将手指伸进咽部催吐,可反复多次,减少毒素的吸收。

补水:催吐后在等待救护车期间,为防止脱水,可饮用加入少量食盐和食用糖的“糖盐水”。

防止窒息:对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应取侧卧位或仰卧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暖:如在冬天,要为患者加盖厚衣物保温,以防着凉。

心理安抚:患者及家属应沉着、冷静,家属不要惊慌失措和责怪患者,应多关心、体贴、安抚患者。

临床上常常采取建立静脉通路,补液、利尿等方法促进毒物代谢;洗胃;给解毒药;血液净化治疗: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等治疗方法。

珍爱生命,远离毒蘑菇

不能单从外形特征上识别蘑菇是否有毒,有时候食用或存储方式不当也可引起中毒,无毒蘑菇某些成分可能与酒精发生化学反应引起中毒。

食用野生蘑菇有三个最基本的原则:

没有吃过的尽量不要吃;

不认识的尽量不要吃;

没有把握的尽量不要吃。

切记,一定要对它们敬而远之,做到不采摘、不购买、不加工售卖、不食用野生蘑菇,谨防中毒。

 策划 | 党办 来源 | 急诊内科 医务处 云南疾控 编辑 | 宋乐乐 颖言 辛芮 审核 | 党办 杨侠 刘小晋 出品 | 西安报业融媒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陕西省人民医院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耐药了,为什么还让我继续吃靶向..
  • 肾肿瘤消融技术
  • 扑捉“萤火虫”,一妇婴王育教授..
  • 腰痛不重视,不到一个月就瘫痪,..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