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 | 充值

首页-> 学术资讯 -> 临床医学

脑的应用解剖

临床医学

2022-09-02      

2767 0

颅部位于后上方,由颅顶、颅腔和颅底三部分组成,颅腔内容纳脑、脑膜和脑血管等。头部分为颅部和面部两部分。颅部以脑颅骨围成颅腔,内有脑及与其相连的脑神经,并有包被脑的被膜和供应脑的血管。脑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大、小脑表面形成皮质,脑内有灰质形成的神经核和神经纤维形成的髓质,在脑组织内存在有脑室等腔隙。脑的被膜自外向内分为硬脑膜、蛛网膜和软脑膜,分别形成硬膜外隙、硬膜下隙和蛛网膜下隙,蛛网膜下隙在某些部位扩大形成脑池。颅骨、脑脊液、被膜等有缓冲和防震等保护作用,颅内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和出血等可导致颅压升高,形成脑疝而危及生命。面部以面颅骨作为支架,围成眶、鼻腔和口腔等。面部的浅层有表情肌和丰富的神经、血管,深层结构复杂,有较多的结缔组织间隙和通道,感染时炎症等易于相互蔓延。

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脑桥、延髓和小脑等六部分,通常将中脑、脑桥和延髓合称为脑干。

端脑外形

端脑( telencephalon)由左、右侧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之间为大脑纵裂,裂底借胼胝体相连。大脑半球分为上外侧面、内侧面和底面,上外侧面与内侧面交界处为上缘,与底面交界处为下缘。大脑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脑沟与脑沟之间隆起的部分是脑回。在CT、MRI图像上,正常脑沟的宽度不超过5 mm。

在大脑半球的上外侧面(图-1),外侧沟(lateral sulcus)自大脑半球底面经上外侧面斜向后上方,可分为垂直部和水平部。中央沟( central sulcus)超自大脑半球上缘中点稍后方,经上外侧面斜向前下方。顶枕沟( parietooccipital sulcus)位于大脑半球内侧面的后部,并转至上外侧面。以上三条沟将大脑半球分为五叶,额叶( frontal lobe)为外侧沟上方和中央沟前方的部分,额叶的前端为额极,额叶有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和额上、中、下回;额下回被外侧沟的前支和升支自前向后分为眶部、三角部和岛盖部,三角部的后份和岛盖部合称为Broca区,是运动性语言中枢。顶叶( parietal Iobe)为外侧沟上方、中央沟后方与顶枕沟以前的部分,顶叶上有中央后沟、中央后回、顶内沟和顶上、下小叶;顶下小叶包括环绕外侧沟末端的缘上回、颞上沟末端的角回。颞叶( temporallobe)为外侧沟以下的部分,颞叶的前端为颞极;颞叶上有颞上沟、颞下沟和颞上、中、下回,颞上回转入外侧沟下壁的短横回为颞横回。枕叶( occipital lohe)为顶枕沟和枕前切迹以后的部分,其后端为枕极,通常以顶枕沟与枕前切迹(枕极前方约4 cm处)的连线作为枕叶前界,自此线中点至外侧沟末端的连线是顶叶与颞叶的分界线。岛叶( insula)位于外侧沟的深面(图-2),呈三角形,以岛环状沟与额叶、顶叶、颞叶相分界,此三叶掩盖岛叶的部分称为岛盖( operculum)。岛盖分为额盖、顶盖

和颞盖。

52091662074719257

  图-1  大脑半球上外侧面

56671662074719383

图-2岛叶

在大脑半球的内侧面(图-3),胼胝体沟环绕于胼胝体的背面,扣带沟位于胼胝体沟上方并与之相平行,二者之间为扣带回( cingulate gyrus)。在相当于胼胝体沟中点处,扣带沟向上发出中央旁沟,后端转向后上形成缘支,中央旁沟与缘支之间为中央旁小叶( paracentral lobule)。胼胝体后方有弓形自前向后到达枕叶后端的距状沟(calcarine sulcus),因其中部与顶枕沟相连接而被分为前、后部。顶枕沟与扣带沟边缘支之间为楔前叶( precuneus),楔前叶向后下变窄,其与前方的扣带回之间为顶下沟。扣带回向后延伸,位于距状沟前部前方的缩窄部分称为扣带回峡( isthmus of cingulate gyrus)。楔叶(cuneus)位于顶枕沟与距状沟后部之间,舌回( lingual  gyrus)位于距状沟的下方,其前部属于颞叶,后部为枕叶的一部分。胼胝体和侧脑室下角底壁的外周,即隔区(胼胝体下区和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和齿状回等共同构成边缘叶( limbic  lobe)。

88541662074719494

  图-3大脑半球内侧面

在大脑半球的底面上,额叶眶面的内侧有嗅束沟(olfactory sulcus)(图1-4),嗅球和嗅束紧贴于沟内。嗅束沟的内侧为直回,外侧被H形沟分为前、后和内、外侧眶回。嗅三角由内侧嗅纹、外侧嗅纹和嗅结节围成,与视束之间为前穿质。颞叶下面有三条前后方向的沟,自外侧向内侧为枕颞沟、侧副沟和海马沟,依次分隔枕颞外侧回、枕颞内侧回、海马旁回和海马;海马旁回( parahippocampal  gyrus)的前端膨大,并绕海马沟弯曲而形成钩( uncus)。

44871662074719585

图-4端脑底面

内部结构

大脑半球表面被灰质覆盖,深面有大量的白质(髓质),在端脑底部的白质中荭藏有基底核。

(1)基底核:位于大脑半球基底部的髓质中,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仁体(图-5)。

尾状核( caudate nucleus)呈弓形棒状的灰质团块,分为尾状核头、体、尾三部分。尾状核头膨大并突入侧脑室,形成侧脑室前角的外侧壁;尾状核头向后逐渐变细移行为尾状核体、尾,尾状核尾沿背侧丘脑的外侧缘向后,再弯向下,沿侧脑室下角的顶壁向前终于杏仁体。

豆状核(lentiform nucleus)位于背侧丘脑的外侧,近似呈双凸透镜状。横断面上呈尖伸向内侧的楔形(参见图-7),内、外侧髓板将其分为三层,最外侧呈赤褐色的部分称为壳( putamen);壳与尾状核头之间有条纹状室后角灰质相连;内侧两层的颜色较浅称为苍白球(globus pallidus),被内侧髓板分为内、外侧苍白球。尾状核和豆状核合称为纹状体(corpus striatum),其中苍白球称为旧纹状体,尾状核和壳称为新纹状体。

36341662074719715

图-5基底核区结构示意图

屏状核( claustrum)位于豆状核的外侧,其内侧面平坦,与豆状核之间的髓质称为外囊( external capsule);屏状核外侧面有波纹状的突起,与岛叶皮质之间的髓质称为最外囊(extreme capsule)。

杏仁体(amygdaloid body)与尾状核尾相连,位于颞叶的背内侧和侧脑室下角尖端的前方,其表面有海马旁回钩的皮质覆盖。

(2)大脑髓质: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可分为联络纤维、连合纤维和投射纤维三类。

联络纤维(association fibers)是联系同侧大脑半球内各部分皮质的纤维。弓状纤维为短纤维,联系相邻脑回;长纤维包括钩束、上纵束、下纵束和扣带等,联系同侧大脑半球的脑叶。

连合纤维(comnussural fibers]是连接左、右侧大脑半球皮质的长纤维,包括胼胝体、前连合和穹窿连合(图-6)。①胼胝体(corpus callosum)位于大脑纵裂底部,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弓形宽厚的白质带,自前向后分为胼胝体嘴、膝、干和压部,胼胝体嘴向下连于终板。胼胝体纤维呈辐射状向前、后及两侧,分别形成额(前)钳、枕(后)钳和半卵圆中心的主要纤维,联系左、右侧大脑半球的额叶、枕叶、顶叶和颞叶。②前连合( anterior  commissure)位于穹窿柱前方的终板内,呈X形,构成第三脑室前壁的一部分。在正中矢状面上呈卵圆形,其向两侧分为前、后束,前束较小,进入前穿质和嗅束;后束较大,进入颞叶前部。③穹窿( fornix)是自海马至乳头体的弓状纤维束,分为穹窿脚、体和柱三部分;两侧穹窿经胼胝体的下方行向前并相互靠近,其中一部分纤维越边至对侧,连接两侧穹窿,呈三角形薄白质板称为穹窿连合( fomical commissure)

53351662074719774

图-6连合纤维

投射纤维(projection fibers)是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的上、下行纤维,其中大部分纤维呈辐射状投射至大脑皮质,此部分纤维称为辐射冠(corona radiata]。投射纤维通过尾状核、背侧丘脑与豆状核之间聚集成宽阔致密的白质带,称为内囊( internal  capsule),横断面上的两侧内囊呈尖伸向内侧的“><”形。内囊自前向后分为内囊前肢、膝和后肢三部分,各部分均有重要的投射纤维通过(图-7)。内囊后肢的血管栓塞或出血可导致对侧躯体感觉丧失(损伤丘脑中央辐射)、对侧偏瘫(损伤皮质脊髓束)和对侧视野同向性偏盲(损伤视辐射),即“三偏”综合征。

41791662074719879

  图-7内囊模式图

半卵圆中心( centrum  semiovale)为横断面上大脑半球内呈半卵圆形的白质区,主要由胼胝体的辐射纤维和经内囊的投射纤维等组成,因横断面上呈半卵圆形而得名。因半卵圆中心的纤维主要是有髓纤维,故CT图像上呈低密度区,MRI T,加权像上呈高信号区。

大脑半球的髓质除在其中央部形成集中区域外,还向外周延伸出一些条索状的突起结构称为髓突(medullary process),髓突指向皮质,其根部相连,似菜花样。各特定脑回在大脑表面可有数个突起,但髓突的根部常仅有1个,可依据髓突根部来辨认脑回。

间脑、小脑和脑干

间脑

间脑( diencephalon)位于大脑半球与中脑之间,外侧邻内囊,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可分为背侧丘脑、下丘脑、底丘脑、上丘脑和后丘脑。

1.背侧丘脑(dorsal thalamus)呈卵圆形的灰质团块,其外侧面被大脑半球所覆盖,且与内囊相邻;内侧面形成第三脑室侧壁,上(背侧)、后面各有一部分暴露于侧脑室底。其前端凸入侧脑室内形成前结节,下方借下丘脑沟与下丘脑相分界;后端膨大形成枕。在枕的下外侧有隆起的内、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借下丘臂与下丘相连,外侧膝状体借上丘臂与上丘相连,内、外侧膝状体共同组成后丘脑( metathalamus)。两侧背侧丘脑通过其内侧面的丘脑间黏合相连;灰质内部自外上斜向内下的Y形内髓板,将背侧丘脑分为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三部分,外侧核又分为腹、背层,腹层自前向后分为腹前核、腹中间核和腹后核。

2.下丘脑(hypothalamus)位于背侧丘脑的腹侧,下丘脑沟以下,为第三脑室的底;内侧面为笫三脑室侧壁的下份,外侧与底丘脑相邻。下丘脑由视交叉、灰结节和乳头体三部分组成,灰结节的中央部向下延续为漏斗,与垂体相连。

3.上丘脑( epithalamus)  包括位于背侧丘脑背面与内侧面交界处的髓纹、缰三角和松果体等(图-8)。松果体(pineal body)位于胼胝体压部的下方,以柄附着于第三脑室后部;可分为圆形、椭圆形和窄条形三种类型,前者的长径与宽径近似相等,后两者的长径均大于宽径,而窄条形的长径为宽径2.5倍以上。一般认为松果体偏离正中线是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信号。

86851662074719994

图-8间脑的背面

小脑

小脑( cerebeljum)位于颅后窝内,由中间的蚓部和两侧的小脑半球组成,借小脑上、中、下脚与中脑背面、脑桥和延髓后外侧面相连。小脑的上面平坦,下面的两侧小脑半球之间形成深窝称为小脑谷( cerebellar vallecula),谷底为小脑蚓,两侧的隆起称为小脑扁桃体(tonsil of cerebellum)。小脑表面被许多平行的沟分隔成许多小脑叶片,若干叶片形成小叶,若干小叶再组成脑叶,小脑可分为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三部分。

小脑表面有一层灰质称为小脑皮质( cerebellar cortex),皮质的深面为水脑髓质,包括小脑固有纤维和外连纤维,外连纤维即小脑三对脚(图-9)。髓质内埋藏有四对小脑核,包括最大的齿状核(dentate nucleus)及其内侧的栓状核、球状核,顶核位于第四脑室顶的上方。

42651662074720082

图-9脑干和小脑脚

脑干

1.中脑( midbrain)  介于间脑与脑桥之间,由背侧的顶盖和腹侧的大脑脚组成。顶盖包括一对上丘和一对下丘,又合称为四叠体( corpora  quadrigemina)。中脑的内腔为中脑水管。腹侧的大脑脚之间为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穿出;背侧的下丘下方有滑车神经穿出。

2.脑桥( pons)  由背侧的被盖部和腹侧的基底部组成,基底部内含有大量的纵、横行纤维,横行纤维向两侧伸展,汇聚形成小脑中脚( middle cerebeUar peduncle)。脑桥与延髓之间为脑桥延髓沟,沟内自内侧向外侧分别有展神经、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出入。

3.延髓( medulla oblongata)  上端连接脑桥,下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脊髓相延续。延髓可分为上、下段,下段与脊髓相似称为闭合部,其内腔为中央管;上段称为开放部,中央管向后敞开形成第四脑室。在延髓的锥体与橄榄之间有舌下神经根穿出,橄榄外侧自上而下有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和副神经相连。





科研资讯(站内):

百度浏览   来源 : LittleAxe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科研搜索(百度):医学科研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

没有更多评论了哦~

科研资讯 更多>>
  • 肿瘤电场治疗Optune Lua获批治疗..
  • 成本更低的实体瘤抗癌新星:CAR-..
  • 文献速递-子宫内膜癌中的卵黄囊..
  • Nature|MSCs首次用于人体跟腱病..
  • 推荐阅读 更多>>
  • 3岁男童面部肿大大大大,竟是罕..
  • 文献速递丨布洛芬注射液用于治疗..
  • 罕见!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为6个月..
  • 孕中期遇到子宫破裂!生命奇迹再..
    • 相关阅读
    • 热门专题
    • 推荐期刊
    • 学院课程
    • 医药卫生
      期刊级别:国家级期刊
      发行周期:暂无数据
      出版地区:其他
      影响因子:暂无数据
    • 中华肿瘤
      期刊级别:北大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月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1.90
    • 中华医学
      期刊级别:CSCD核心期刊
      发行周期:周刊
      出版地区:北京
      影响因子: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