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
每日毅讯
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领域的发展,特别是得益于血管预处理技术的进步,药物球囊DCB在外周血管介入和冠脉介入领域均在扩大其适应症。
近日,JACC杂志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比较了DCB与金属裸支架BMS在股腘动脉病变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研究者入组了来自4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的病人水平的数据,包括IN.PACT SFA I/II和IN.PACT SFA 日本随机对照DCB vs BMS临床试验,以及Complete SE和DURABILITY II单臂BMS研究。
患者为需要进行股腘动脉介入治疗Rutherford分级2-4级的患者。研究者采用治疗加权的逆概率法 (IPTW) 在4个临床试验中对比DCB组与BMS组的临床疗效。
临床研究终点是12个月的血管通畅率、36个月的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和累积的36个月主要不良事件 (MAE)。
研究结果显示:研究共纳入771名需要进行股腘动脉介入治疗患者(288名DCB组,483名BMS组)。IPTW调整的人口统计学、基线病变和手术特征在两组间匹配。调整后的平均病灶长度为8.1±4.7cm DCB组和7.9±4.5cm BMS组。IPTW调整的Kaplan-Meier曲线估计的12个月血管通畅率(90.4% DCB组,80.9% BMS组,P=0.007),36个月无临床驱动的靶病变血运重建(85.6% DCB组 vs 73.7% BMS组,P=0.001 ),36个月MAE的累积发生率 (25.3% DCB组, 38.8% BMS组, P<0.001)。在36个月内,全因死亡率、目标肢体的截肢或血栓形成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
毅讯点评
本研究虽然为病人级别的荟萃分析,但为DCB用于下肢血管介入提供了关键证据。目前在冠脉领域,冠脉de novo病变的DCB治疗尚缺乏相关证据。
我们期待陶凌教授牵头的CAGE-FREE研究最终结果的公布,能给予我们一些答案。
参考文献:
https://www.jacc.org/doi/epdf/10.1016/j.jacc.2022.10.016
作者简介
张毅,FACC,FESC,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泛血管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研究员、副教授、博导;CCI执行委员;中华医学会内科学分会青年副主委;上海医学会高血压学组副组长;上海市优秀技术带头人。
百度浏览 来源 : CCI心血管医生创新俱乐部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