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1-06
站在跨年的节点上,是时候告别过去了。
医药慢牛提前启动,乙类乙管意味着防疫对支付面的挤占结束,对消息面的霸屏退场,只剩下国产3CL新冠特效药、国产mRNA疫苗的最后悬念。
社会价值观回归经济增长主题,市场重回内生增长主线,辨识度高的头部公司将成主角。以往躲躲闪闪寻找政策避风港,边角料及三四线药企逆风飞扬的场景不再是主流。
头部公司兼具高确定性、高成长性,行业地位稳固,在估值大面积合理的情况下,没有理由再低声下气。我们看见,因为一起普通事件而被错杀的诺诚健华,已迅速复原,市场真的翻篇了,更看重基本面和长期的创新能力。
截至2022年Q3,全部公募基金重仓持股中,医药股持仓比为8.96%(较Q2,-0.59pp),处于历史配置最低位。其中,CXO更是被抛售的重灾区,以公募基金重仓持股为口径统计,药明康德312亿(较Q2下降242亿),康龙化成76亿(较Q2下降86亿),泰格医药137亿(较Q2下降10亿)。截至2022年12月22日,医药生物(申万)指数PE-TTM仅23.12倍,处于动态PE历史底部。
医药板块出现赚钱效应,将形成正反馈,站在历史的洼地上,基金提升医药仓位,将会优先选择辨识度高的头部公司。
CXO作为创新药械产业链的集大成者,传递着全行业的温度,从这个窗口,我们能看见医药行业历劫重生后的积极变化。
2020年以来成立的主要Biotech,今年下半年融资情况
01 小分子CDMO的蜕变
投融资数据是压制生物医药的一块石头。
据动脉网,2022年11月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累积发生28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额为5.87亿美元,环比上升约232%。据财联社创投通,2022年11月国内医疗健康领域统计口径内共发生140起私募股权投融资事件,环比增加119%,披露融资总额约为51.99亿元,环比增加12%,从投资轮次来看,获投事件数和获投金额TOP1均为A轮系列,占比分别为46%和38%。
单月投融资回暖可能还不具备指向性意义,但拆分具体案例,会发现投融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我们对2022年下半年进行新一轮融资的31家有代表性的次世代Biotech有过深度分析,验证市场调节的伟大作用,2020年以来成立的创新药企,管线和技术方向尽量避免与前辈同质化,已经最大程度走向前沿和差异化,涉及合成致死、CAR-NK及 TCR-T细胞疗法、基因疗法、新一代单抗双抗、下一代蛋白降解药物、新型偶联药物。
12月新鲜融资的次世代Biotech延续探索新分子种类的思路。2021年成立的威斯津生物A轮融资1.5亿元,有4款候选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包括新冠病毒变异株mRNA疫苗、治疗EBV相关肿瘤的mRNA药物、治疗肝癌的mRNA药物以及新型佐剂WGa01。2020年成立的新芽基因A轮融资数千万美元,利用碱基编辑技术进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2022年6月成立的或然生物种子轮融资1500万美元,已建立独有的蛋白翻译调控相关靶点的药物发现平台。
因应生物科技行业的新变化,药明系前瞻性执行“跟随并赢得分子(follow and win the molecule)”战略。
你永远不要怀疑美籍华人李革减持离开的决心,也不要怀疑药明系洞察未来的能力,两者已可以完全切割,创始人行为不再影响公司运营。
今年前三季度,药明康德新分子种类的能力建设贯穿各个业务板块。化学业务,新分子种类相关业务收入同比增长 192.5%,寡核苷酸和多肽药物的D&M服务客户数量达到97个,同比提升98%,服务分子数量达到155个,同比提升101%,服务收入达到11亿元,同比增长406%。2022年7 月,常州基地的又一全新寡核苷酸及多肽生产大楼正式投入运营,进一步提升大规模生产能力,无锡基地无菌脂质纳米颗粒制剂平台投入运营。生物学业务,涉及靶向蛋白降解、核酸类新分子、偶联类新分子、溶瘤病毒、载体平台、创新药递送系统,新分子种类及生物药相关收入同比增长76%,占生物学业务收入比例提升至20.5%。CGT业务,为67个细胞和基因治疗项目提供开发与生产服务,其中包括8个III 期临床试验项目(4 个项目处于上市申请准备阶段)。今年发布的TESSA™ 技术生产的 AAV 是基于质粒方法生产的10倍以上,已有38个相关项目正在客户评估中。
药明康德DDSU(国内新药研发)业务是观察国内创新药风向的重要窗口,今年前三季度收入同比下降27.9%,体现出同质化产能出清的阵痛。积极变化是公司正在为客户开展 15个新分子种类临床前项目,包括多肽/多肽偶联药物(PDC)、
蛋白降解剂和寡核苷酸,其中多个项目将于2022年底或2023年初递交IND申请。
小分子CDMO在演进,不再是你理解的静止概念。凯莱英、博腾股份也在拓展新分子种类业务,在增量空间中寻找新动力,也可视为CDMO避免产能过剩的一种努力。
凯莱英今年前三季度新兴业务收入6.71亿元,同比增长154%,在手订单15亿元左右。今年底建成专属于化学大分子的12000平方米研发中心和 9500平方米GMP车间。合成生物技术研发中心及生产车间也将在今年底完成建设并陆续
启用。生物大分子产能即将进入释放期,2022H1已经完成2x2000L一次性生物反应器抗体原液产能建设;100L ADC 偶联原液中试车间已经投入使用,2x500L ADC 商业化偶联原液产能于9 月底投入使用;苏州质粒、mRNA 业务中试产能
已经投产使用,具备IND 及临床样品制备的服务能力。
博腾股份相对保守,市场定价永远是对的,但新兴业务已有实质性突破,12月21日,博腾生物CDMO产业化基地正式启动,拥有总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的基因与细胞治疗工艺开发和生产车间、10条GMP病毒载体生产线、12条GMP细胞治疗生产线(含2个阳性生产车间)以及上百个洁净车间,CGT疗法将逐步实现规模化商业生产。
02 头部公司的步伐
投融资、产能过剩、地缘风险是压制CXO的三大乌云。
投融资量的拐点还有待确认,但质的拐点已然发生,CXO主动适应生物科技原发性、差异化创新的趋势,也将延缓自身产能过剩的到来。
为内部经济复苏争取更宽松的环境,虽然地缘风险不能完全消除,但将呈现缓和之势,CXO所受压制将减轻。
以往产业经验表明,任何一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趋势时,发展方向不是百花齐放,而是份额向头部公司集中,呈现一种结构性增长。加上最新IPO的泓博医药,A股、港股涉及CXO业务的公司已有40家左右,出现拥挤状态,既然行业进入优胜劣汰阶段,小公司的不确定性变大,而头部公司业绩稳定性更好,前沿领域布局更早,受产能过剩的影响更小。
昭衍新药与药明生物一样,其实属于CXO的生物药阵营。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国生物药市场规模2026年将达到1252亿美元,持续处于高景气度,对应的安评业务订单将高速增长。大分子生物药和疫苗针对的靶点在物种间的保守度比较低,啮齿类动物的试验结果与人体匹配度较差,与人类基因同源度最高的非人灵长类动物成为临床前试验的首选。生物药超过70-80%新药需用猴做临床前试验,小分子化学物有20-30%临床前研究会用到实验猴。
昭衍新药手握国内最强大的实验猴资源,生物大分子订单占比约70%,建立对新分子种类(CGT、核酸药物、细胞外泌体、创新递送系统药物)的评价能力。
另一个增量空间来自海外。不同于CDMO,安评业务当前仍然以在岸外包为主,收入主要来自国内客户,国际化业务仍处于发展初期。2019 年昭衍新药收购美国 Biomere 公司,可开展灵长类动物试验的临床前 CRO。今年上半年,Biomere新签订单近2亿元,同比增长近30%,昭衍国内公司新签海外订单同比增长超100%,创历史新高。
在药明系一分为二的情况下,康龙化成是唯一的CXO全产业链一体化平台,虽然临床业务、细胞与基因治疗服务未盈利,大分子业务进度缓慢,却是机构的最爱,享受着CXO的顶级估值。在融资、扩张上相对节制,与凯莱英一样有着较好的口碑。
泰格医药受到产能过剩、脱钩的影响最小,Q3扣非净利润4.21亿元,同比增长29%,环比增长7.1%,主营业务连续10个季度实现环比增长。事实证明,临床研究在CXO中护城河最高,泰格的竞争对手们进展都不太顺利,药明康德前三季度临床CRO及SMO收入11.35亿元,同比增长4.6%,增速明显放缓。康龙化成临床研究服务毛利率仅为10.2%,处于持平或微亏状态,明年才能盈利。
申万宏源预计泰格医药目前在手订单超过100亿元。2022年1月-10月,CDE受理国产新药IND数量共计1187个,同比增长3.31%,新药研发热度依旧不减。
CXO是医药行业的温度计,虽然估值受挫,但成长步伐却从未放慢。展望2023年,积极因素更多,理应对生物科技的回暖更加乐观。
百度浏览 来源 : 阿基米德Biotec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