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7日,在万众期待之下,证监会推出了一系列救市政策,包括降低印花税、IPO收紧、降低两融保证金、规范减持等多项内容。
以此次政策工具的种类和力度来看,堪称王炸级别的救市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的规范减持政策,从医药投资的角度来看,可能深刻改写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医药行业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逻辑,尤其是对于未盈利的Biotech企业而言。
本次新政策规定:上市公司存在破发、破净情形,或者最近三年未进行现金分红、累计现金分红金额低于最近三年年均净利润30%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不得通过二级市场减持本公司股份。对于未盈利的Biotech来说,这条新规可谓招招直击命门。
影响一:相当部分的已上市Biotech,创始人短期将无法变现
目前已经在A股上市的未盈利Biotech,主要是科创板“标准五”的那一批企业,其中相当一部分处于破发状态,即使没有破发的,短时间内也没有利润。以后,即使改善生活的需求再迫切,这些公司的控股股东(大部分是创始人),也不能在二级市场减持哪怕一股。
只有等到公司开始盈利,且将利润的30%分给所有股东之后,创始人才被允许在二级市场套现。
说实话,科创板开板4年了,通过“标准五”实现IPO的医药企业也为数不少,但是能达到以上标准的,实在屈指可数。影响二:暂时满足减持条件的Biotech公司,可能加速减持
相应地,对于极少数暂时满足以上减持条件的企业,很有可能会抓住短暂的机会窗口加速减持。
对于Biotech企业来说,能够盈利并且分红,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下一年度只要销售有个波动,或者临床试验费用突增一下,极有可能就又亏损了。
也就是说,即使今年满足减持条件,谁也无法保证明年仍然满足,那么合理的选择就是抓紧机会减持。影响三:账上有钱的Biotech会谨慎研发、加速回购很多Biotech虽然破发了,但是IPO融到的钱还在。
像以前那样开一堆管线,可能不是理性的选择了,这会造成亏损增大和盈利遥遥无期。
砍掉不必要的管线,降低高昂的研发成本支出,力保几个后期管线可以盈利,才有可能满足减持的条件。如果股价处于破发状态,眼看明年有可能盈利,那么回购拉升股价,也有可能成为Biotech们的理性选择。
过去的4~5年,整个行业享受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创新药械公司的IPO盛宴。无论是做创新药还是创新器械,成立之后迅速融资,迅速推进临床,迅速推荐IPO,动作快一点的5~6年就能迎来IPO敲钟的荣耀时刻,类似的案例屡见不鲜。推动这一现象的核心底层逻辑,是IPO之后二级市场套现的巨大财富效应。
在以二级市场套现为终极目标的逻辑下,只要IPO成功,就胜利到达了终点,至于公司是否能够取得商业意义上的成功,甚至公司是否盈利、管线研发是否成功,都变得不那么重要。在本次减持新规出台后,这种玩法至少在A股可以划上休止符了。
如果没有一定的底气,在公司IPO之后可以实现可观的盈利,那么实控人几乎没有套现的可能性。
所以,很多实控人,即使有对赌协议在,可能也不会那么配合资本去推进公司的IPO进程,至少不会那么的急迫。
即使进入到IPO的流程,创始人可能更希望压低发行价,因为过高的发行价是以后的减持障碍。目前为止,虽然国内的Biotech公司已经超过千家,但是通过并购实现退出的案例,还是凤毛麟角。每一个创始人都有一个IPO的梦想,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随着减持新规的出台,IPO对于很多药企的创始人可能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把公司卖给行业更大的玩家,会成为一种务实的选择。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