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01-01
新药研发,越来越像一场赌博!
作者Dr.2,Medicool医库公司董事长
本月6日,吴中医药发布重大事项提示性公告,江苏吴中向审评中心提出了撤回1类新药,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上市申请
该药品基本信息:
1、药品名称: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
2、受理号:CXSS1800005
3、注册分类:治疗用生物制品
4、剂型:注射剂
5、药品适应症:本品适用于联合一线化疗方案治疗初治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新药在获得上市审批前要经过一期、二期、三期等多个临床试验。以该药品为例,我们从三期临床试验开始,看该药品临床试验与审批的时间线:
2011年10月
启动了该项目的三期临床试验并接受病例入组。
2017年1月19日
完成了揭盲工作。
2017年4月21日
取得了临床试验统计报告。
2017年12月25日
取得了临床研究总结报告。
2018年3月6日
收到了受理通知书。
2019年3月
不予通过。公司接到了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的技术审评部门发出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注射液(CXSS1800005-1)依据现有数据技术审评不予通过与申请人沟通交流报告。吴中医药团队在规定期限内向审评中心提交了申述材料。
2019年7月5日
撤回申请。公司收到了医药集团通知,经医药集团与审评中心充分沟通,为了后续拟开展该药品的肺鳞癌临床研究工作(在原三期临床批件基础上),同时结合国家最新有关药品的审评、审批政策,医药集团向审评中心提出了药品注册撤回申请,经审评中心申请人之窗系统查询知悉,当前品种技术审评建议结论为:终止审批程序。
这个新药临床三期从2011年开始,经过了7年多,漫长的临床试验,终于等来了撤回的结果。截至2019年6月30日,该药品共计已投入研发费用约人民币7,626.90万元左右。
最终,无论是因为资金、技术、临床数据等什么原因撤回,这都可以看作是我国新药上市申请的一个历程缩影。那么欧美国家的新药研发又是一副什么情景呢?
最近IDEA Pharma, CEO Mike Rea公布了一组数据,以全球14家TOP药企2014年-2018年上市的新药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新药全球销售额和研发投入的差异。
吉利德的新药全球销售额表现最为抢眼,2014年-2018年期间上市新药的总销售额为570亿美元,这个数字高于TOP2-TOP4的新药销售额总和,也高于表格后半段TOP8-TOP14,7家药企新药销售额的总和。
但是只有吉利德少数药企的新药产出大于投入,其他TOP药企在2014年-2018年期间新药研发投入都高于,甚至数倍高于新药收入。BMS、默克和礼来三家药企的新药销售额为515亿美元,而三家在新药研发投入了778亿美元。TOP后半区药企的新药投入产出差异就更明显,后半段7家药企新药的全球销售额总额为555亿美元,而研发投入是销售额的三倍多,高达1866亿美元。其中罗氏的2014年-2018年新药的研发投入512亿美元,是其新药销售额的8倍。
这些巨型制药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现在的重点治疗领域,在十年之前都不是自己的强项。也就是,即使在一个治疗领域成为领导者,也很可能因为偏见、运气、随机性等因素错过了该领域的发展浪潮。
以罗氏为例。罗氏赫赛汀是免疫肿瘤之前最成功的肿瘤药物,但如果罗氏认为以后所有肿瘤药物都要长得象赫赛汀,那就注定错过了免疫肿瘤领域。后来默沙东的Keytruda成为今天的免疫肿瘤的霸主,今年6月FDA已批准Keytruda2个新的适应症,使Keytruda成为首个获批一线治疗转移性或不可切除性复发性HNSCC患者的抗PD-1疗法。尽管如此战绩显赫,当初Keytruda也曾差点被默沙东团队放弃。
虽然上面的数据只是基于2014年-2018年期间的各药企数据,而这些产品还在专利期内,在专利到期前产品的收入还会持续增长,可能要过10年后才能看出来增长的总数。但是就在这5年短期的投入产出对比中,我们看到即使是外资药企,新药研发的回报率很低。因为新药研发周期长,投入高,失败率高,尤以临床试验最为烧钱。
即使这样,美国大大小小的制药公司仍然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统计数据显示,美国龙头药企研发投入占比平均高达18%,可见“研发主导”的文化极大影响着这些药企。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有一套完善的研发投入机制支持新药研发。在实验室基础研究阶段,有企业、研究所提供各种基金支持创新性研究。一旦研发出产品,不断有投资者进入。上市后,具有产品专利及产品保护期的优势,又有制药巨头接盘。
相比而言,2017年我国十大医药龙头统计来看,研发占比平均仅4%左右,即使是龙头中的高水平代表,恒瑞医药的研发占比也仅为13%,不及美国药企的平均水平。此外,与“研发主导”的文化相反,内资药企一直坚持的是输了研发也不能丢市场的传统原则。
本来新药研发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就不可避免,而且直接影响到新药研发的开展与成功。但是在我国,还有缺乏新药研发支持机制、知识产权保护不健全、少有投资者真正专注投资新药研发等多重不利条件,因此我国的大批新药研发公司规模上了好多的me too产品,还有一些是伪创新公司,抄袭或者不正当挖人获取商业和学术秘密等,很多乌烟瘴气的行为,更具赌博性!
关于如何真实合规促进药企上量,低成本可持续进行有效学术推广,可以与作者Dr.2交流联系(微信号:medicool2)
百度浏览 来源 : 医学库
版权声明: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医微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医微客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医微客”。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转载仅作观点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发表评论
注册或登后即可发表评论
登录注册
全部评论(0)